篇一 :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皇帝

———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一、人物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汉武帝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①《汉武帝传》前言)。在位期间,他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等,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人物评价

汉武帝继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 1

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就其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虽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他土地的辽阔却不及汉武帝时期的1/2;武帝废除了“和亲外交”的政策,他持久的雄心,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征服,去开拓。十七岁的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各国希望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小小年纪竟有这般眼光,历朝历代有谁能比?在44年中他一直在与匈作战:“河南之战”、“漠北之战”、“漠南之战”成了对匈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汉武帝是一个才华横益、文涛武略、有勇有谋的皇帝,再加上一代将星——卫青、霍去病、李广??相助,可称之如虎添翼。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是“独尊儒术”他设立了五经博士,为儒家学派打下了基础。武帝刚刚即位时就下诏“海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这时浮出水面,武帝颇为赞赏很粲然。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已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武帝的晚年生活非常寂寞,失去了自己的长子,他后悔不已,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想到他即位以来长年征战,劳民伤财;轻信小人,力求长生;杀伐任性,亡涂无辜??于是下诏书。这份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罪己诏“他首开先河,知错能改,爱憎分明让我们一窥一代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对汉武帝时期梦绕神牵,当看完有关他的那些故事时,心潮澎湃。我佩服武帝的才干;我痛恨小人江充的老奸巨滑;我气愤武帝的武断与固执;我同情太子的身不由己;我担心太子的孩子无依无靠;我更是惋惜刘据的自刎身亡??汉武帝是一个多面性且富有争议的皇帝,他聪明机智却抵不过江充的句句谗言;他洞察秋毫却看不见朝廷后宫的钩心斗角;他文涛武略却陷进别人栽赃诬陷的圈套。正是他的偏听偏信,导致了太子刘据的自杀,导致了抗匈名将卫青的长子长平侯身亡;导致了战功卓越的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满门抄斩;导致了他两个女儿的双双死亡??一庄庄血案,这是哪一位“伟人”造就的呢?是江充,是江充这个卑鄙的小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观后感

看完《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我对司马迁的《史记》和《史记》中汉武帝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残害,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史记》。司马迁一生为《史记》而生,因《史记》而死。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灵魂都埋进了书中,藏进了字里行间。

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汉朝那些事之汉武帝篇》有感

读《汉朝那些事之汉武帝篇》有感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 ,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 。你把梦想写在兰天草原 ,你燃烧自己, 温暖大地 ,任自己成为灰烬 ,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 。

对汉武帝的认识基于一部大气磅礴的电视剧,而这部电视剧正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班固的《汉书》改编而成的。其以恢弘的背景衬托出汉武帝雄霸天下的一生。

19xx年2月毛泽东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对中国的杰出帝王进行评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汉武帝名列其中,获得了毛泽东高度重视。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刘邦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汉武帝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都能体现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大决断”。

…… …… 余下全文

篇五 :汉武的帝国读书笔记 7.25

《汉武的帝国》观后感

明媚初夏,清风朗朗。在知了声声的陪伴的七月,我读完了《汉武的帝国》一书。易中天老师,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完成了这部36卷中华史巨著,《汉武的帝国》便是其中一本,在酣畅淋漓的阅读中,我了解了汉武大帝: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跟随易中天老师的笔尖娓娓道来,让我了解了漫漫帝国征程,不止写满了帝王的心中的江山,更是倾注了无尽的智慧: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二、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

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使得一些并非出生名门的精英,也得到了机会。

三、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大胆的决策。

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

感谢这个夏天与书为伴,帝王54年中,独尊儒术,逐匈奴,打通丝绸之路的画面,被易中天老是的现代表达方式一一真实再现,对于我这位“国学文盲”来说犹如置身一股夏日清风,没有晦涩的语言,只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同时也体会到了易先生在著书时定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书中对先秦诸子百家相当有概括性和论证性的进行阐述,严谨又不失风趣,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就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观后感

观《大国崛起》有感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强国文明的进步史。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1492年,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孤立的世界得到了连接。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迅速崛起,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使得一些国家开始走向世界,扩张势力范围,成为一时的世界霸主。

西葡的崛起主要靠资本积累,在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后。他们不是去传播先进的文明,而是依靠贩卖黑奴,掠夺黄金来积累财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原始积累变得简单粗暴,工商业的发展动摇了西葡的绝对地位。荷兰便是工商业发展迅速的典范,他们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海上贸易。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全球贸易的垄断商,荷兰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资本主义的潮流势不可挡,随后英法美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原先的旧的阶级虽然顽固,但这些国家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人通过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进而他们强大的海军开始肆虐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也给被殖民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国大革命虽造成了很大的牺牲,也诞生了拿破仑这样的英雄人物。而德国人则是通过三场统一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美国这个当今的超级大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他们在两百多年,创造了几千年的成果。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人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两次工业革命,美国人渐渐走向世界霸主。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武帝史有感6

第五十一集

霍去病去打匈奴了,武帝这边在让卫青看看情况,匈奴人准备合击霍去病部队.霍去病快打快冲,来去如风,斩杀不少匈奴将领.武帝决定趁热打铁,继续打击河西地区.匈奴遭受重创,伊稚斜气的不行,决定处置两位失败的将领.匈奴两王惧怕单于,决定投降汉朝,其中一位王将另一位王杀死,率军投降了汉朝.河西走廊至此收复.不过武帝对匈奴退到沙漠以北很恼火,准备兴兵到漠北打击匈奴,众将军都不赞成,但是武帝坚决要做,决定要委以卫青重任,出战漠北,同时武帝也实行了农具的改革,获得了大丰收,得到了很多钱,武帝准备用此钱去打击匈奴,而此时,张骞准备二次出使西域,武帝准奏.武帝准备倾全国之力,到漠北去打击匈奴,但是同时武帝也意识到不能劳民伤财,所以必须尽快解决匈奴,所以要大兴兵事.武帝让霍去病去打单于主力,让卫青打匈奴王庭大本营.武帝和卫青此番军事行动是志在必得了.

第五十二集

武帝用精钢制作了宝剑,校尉以上全部配备了.李广向武帝抱怨,没有得到重用,武帝也没办法.最后准了李广,让李广做前锋将军,但是武帝还是觉得不妥,让卫青自己决定如何用将.卫青点将,决定决战漠北.中行悦快不行了,他建议伊稚斜用瘟疫来延迟汉军的挺进.中行悦说完话就死了,伊稚斜决定按照中行悦的计策来实行,河水都染上了瘟疫病菌,来拖垮汉军.武帝临时调整战略,让卫青去打大单于,让霍去病打狼居胥,攻击匈奴腹地.卫青接近匈奴单于的部队,准备开始打仗,进行战前开会,武帝这边五星连珠,福星之像.单于决定埋伏卫青,合围卫青进行会战.李夫人快不行了,李夫人用被子遮面,不愿意让武帝看到,害怕让武帝嫌弃,上演历史上经典的故事.武帝伤心极了,以至于万年一直想念李夫人,并且招幸了一位和李夫人极其像的女子.

第五十三集

卫青集合部队,将与匈奴会战,卫青看出单于设下埋伏,自己也来了个埋伏,等待伏击匈奴单于,卫青让李广担任前锋,去攻打匈奴以作为诱饵,李广部与匈奴打的不可开交.李广被匈奴士兵刺死,一代飞将就此陨落,死在沙场.单于上当,把李广的部队当做是主力,开始攻击,卫青这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开始全线对匈奴作战.结果伊稚斜被射成了蜂窝煤,汉军胜利,不过也是损失惨重,胜的如此惨烈,败的如此悲壮.匈奴部另选了位小王作为单于.汉朝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不过汉朝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人,物损失惨重.武帝为了慰藉李广,封其儿子为关内侯,封其孙子李陵为羽林.武帝老师请求告老还乡,武帝不舍,但是还是准奏了. 第五十四集

…… …… 余下全文

篇八 :秦皇汉武奋斗读后感

《秦皇汉武的奋斗》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一段历史的故事以及大事记,还有的是对于历史承担的责任的情怀,正如李中华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书,从其书名及其所述的内容看,即是以历史为一面镜子,企图从逝去二千余年的秦汉帝国的历史活动中,追寻仍存活于中国文化中的中华大一统的价值理念,是如何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艰辛跋涉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积淀和付诸实践的。这是一种既饱含历史文化情感,又蕴涵历史文化理性的双重探索,同时也承负着21世纪中国人历史情怀、文化承担和对当今现实世界的深层思考。”

从这本书的目录我们不难看出记载的是中国从春秋战国的分裂战乱走向秦汉帝国的统一这一历史进程,其中以人物为主线,以大事为枝干,以思想为血脉,从商鞅、秦始皇到汉武帝,复原历史人物在潮头浪尖上惊心动魄的风云故事。在记载出这段气势恢弘的历史时,也勾画出“大一统”思想及其现实的演变进程,试图探寻秦皇汉武的内心激情而外,叙及吕不韦、韩非子、陆贾、贾谊、董仲舒等思想家在这一历史大转折关头的纵横捭阖和命运沉浮,探讨从百家争鸣、以吏为师到儒家成为正统的发展脉络。

“中国是唯一的一个不把其奠基人称之为英雄,而看作为暴君的国家”。德国人康拉德·赛茨在《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一书中写下的这段话,不仅刺激到了作者,当现在的我看到时也是颇有感触的,纵观世界的历史,凡是有开国之功的历史伟人都被冠之英雄之

名,而中华名族的伟大先皇秦始皇却被后人多以暴君而称,人们在讨论他的时候,我相信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数是其暴政,赋税繁重、徭役繁重、焚书坑儒等等。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秦始皇也是有其历史功绩的,这也是德国友人为其抱不平的原因所在。至少,秦始皇打破诸侯封建而创立的郡县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年,至今格局犹在。当秦始皇将历史的巨大车轮扭向全新的轨迹时,秦帝国自身却成了过渡王朝,成了先烈。秦的二世而亡,有其历史的悲壮因素:从战国七雄的分裂局面到开创一统,秦帝国为中国历史的转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自然,刘氏汉朝作为秦政的延续,一直到汉武帝,才真正完成了大一统的使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