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习贯彻 “三大战役”有感

学习贯彻 “三大战役”有感

今年是黄山长运实施“业绩提升、项目发展、文化建设三大战役”突破年,现就“三大战役”结合本职岗位工作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实事求是地说,我在第一次学习“三大战役”时候,觉得这与自己本职工作很远,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思想上也没有引起重视。可在随后公司及母公司不断组织学习“三大战役”,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并在不同会议上都讲到了“三大战役”,热火朝天活动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大脑,我从思想上也逐步对“三大战役”有了初步认识。

首先,业绩提升对生产经营上当然是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做为祁门公司的生产经营部门负责人,我深感压力重大,因为生产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指标,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关乎业绩的提升,所以我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经营上转变思路,要突破传统的经营思路,比如对效益较好且有条件的责任经营的班线要进行公车改造,为公司业绩提升提供保障。

其次,项目的发展要有突破。项目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姜滨董事长在母公司三大战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过,项目发展要有长远的眼光,我认为在祁门公司的交通服务中心合作项目上眼界要放远一些,就祁门的客运市场、客运资源来看,中长线客运运输发展的余地已经不大了,现有的中长线我们以巩固为主,将来公司的客运主业发展还是要“车头朝下”的,就是进军祁门的广大农村客运市场,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要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就必须做好祁门交通服务中心合作项目,这是基础,也是保证。

最后,是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有前景的企业也有其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黄山长运的核心价值观是“坚守诚信、全心服务、持续改进、创造价值”,这也是我们子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个员工的价值观都必须和公司的价值观相融合,才能确保“业绩提升、项目发展”上有所突破,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其实“业绩提升、项目发展、文化建设”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业绩的提升需要项目上的支撑,业绩提升、项目发展更需要企业文化元素的注入。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5 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读后感——评三大战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大著名的战役,它们分别是袁绍曹操的官渡之战,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和吴蜀夷陵之战。

在袁曹官渡之战中,曹操仅7万人马,并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反观袁绍,拥雄兵70万,兵精粮足。但袁绍骄傲自满,刚愎自用,不仅不听手下正确建议,反而逼反谋臣许攸和猛将张颌,逼死对他中心耿耿的谋臣田丰;而曹操虚心纳谏,集思广益,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一举攻占袁绍粮草基地—乌巢,使得袁绍全军崩溃,兵败如山倒,仅带八百余骑逃窜。经过此战,曹操由弱变强,一举奠定了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优势。

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中,孙刘以联军7万余人抗击曹操20多万人。这时曹操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兵精粮足,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以周瑜为首的孙刘联军,利用曹军水土不服、军心不稳、人心不齐的弱点,再运用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并用火攻,让曹操几十万大军在谈笑间就樯橹灰飞烟灭。经过此战,孙权、刘备分别在江东和荆州站稳脚跟,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在吴蜀夷陵之战中,蜀国皇帝刘备不顾国家利益,仅为报兄弟私怨,撕破吴蜀联盟,几尽全国之力,去攻打昔日盟 1

友—吴国,反被吴国年轻书生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落得白帝托孤,含恨而死。经过此战,蜀国元气大伤,由强变弱,虽经诸葛亮百般努力,也无济于事。

这三大战役,对三国的形成与走向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它们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我们从胜利方中可以得到人心稳定,上下齐心,谋划得当的经验。从失败方中可以得到骄傲轻敌,人心涣散,谋划不当的教训。

enjoypjj

2014

2

3

…… …… 余下全文

篇三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六年二班 沈珈宇

今天,也就是十月十三日,是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春的日子。学校让我们全体师生去辽沈战役参观一下,在参观之前,我们学校要举行六年级给一年级系红领巾仪式,仪式结束后,我们座九号车,编号是:26435。我在车里不断地欣赏着窗外的美景,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

到了辽沈战役景区,张老师带领我们班去玩滑梯,因为那滑梯很高像爬山一样很累、难,所以我把它叫做:高山滑梯。玩了一会儿,我们就去玩吊桥,也玩了一会儿,张老师又带我们去看电影。

到了看电影的地方,我们都找个位置坐了下来,只见两位主持人给我们献唱了四首歌曲,唱完之后,一场对决马上开始。

演到一半,工作人员便说把耳朵捂上,一会儿开枪声大。说完,我们都立刻把耳朵捂上了。只听:砰、砰、砰,一声声枪声过后,一场激战开始了,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人民解放了长春。两位主持人又给我们献唱两首歌曲之后,一群穿着红色衣服的人身上背着鼓,手里拿着棒子,连蹦带跳,我们都笑了起来。表演结束后,张老师就带领我们恋恋不舍的上车了……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电影看完了,感慨发完了,但是工作在继续,生活在继续,困难仍在,希望仍在。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不要仅仅发发感慨而已,要继承革命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一起走过今后的道路,走得更好,更远!

…… …… 余下全文

篇四 :辽沈战役观后感.doc43郜毅夫

大决战I——辽沈战役观后感

暑假我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xx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xx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 …… 余下全文

篇五 :莱芜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莱芜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莱芜战役纪念馆>观后感(一)

一场战争,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承载着几多生命;几多生命,承载着几多鲜血。一场辉煌的战役,却是用鲜血与生命所换来的。

踏进展厅的大门,就被陈毅、粟裕等将军的雕像所吸引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用雕像来铭记的。而雕像的存在,只是在我们的心中为他们增加了几分重量。他们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望着远方,似乎在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虽然高大,但远不如在我们心中的形象高大。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接下来的几个展厅。昏暗的光线,微黄的背景,有如身临其境。漆黑的子弹壳,残破不堪的草鞋,简陋的指挥部,敌我力量的悬殊,无疑不让我们怀疑这场战争我们能否打赢。事实证明,我们赢了,虽然武器装备不精良,虽然穿着单薄的草鞋,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们赢了,凭借着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我们漂亮得赢了。望着墙上铭刻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虽然素昧相识,但依然心生敬仰之情,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祈祷。

经过盘旋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实战模拟战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火涌起的场面,接着传来了烽火齐鸣的炮火声。满地的子弹壳,远处河里炮火炸起的水花,广播里深情地讲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激烈的战场,偶尔传来的一声炮火声,不禁震得我们胆战心惊。革命先烈是凭着何等的>勇气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持久战。

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迈出了纪念馆的大门。

莱芜战役纪念馆观后感(二)

今天有幸作为女儿的陪同随莲河学校三年级五班的全体师生一同参观了莱芜战役纪念馆,想着以前来时还是莱芜革命烈士陵园,心中感慨万千。

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地从此经过,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神情高大威武、栩栩如生的铜像,他就是我们莱芜战役的伟大领袖—陈毅元帅。他那专注的眼神像是在关注我们每个莱芜人的一举一动;他那宽广的身躯在告诉我们:莱芜人民,我会永远保护你们!他的稳健的步伐好像在告诉我们:我会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 …… 余下全文

篇六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xx年6、7月间中国共 产 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着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 产 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xx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 产 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 产 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我爱这部影片,通过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建党的艰辛和伟大。

白小六年级:新梦圆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观《淮海战役》有感

观《淮海战役》有感

纵观三大战役,淮海战役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这次战役的结果决定了后来几十年中国的政治格局。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60万兵力击败80万兵力的国民党军,获得巨大胜利(歼灭55万),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双方作战区域的不同及由此导致的机动性的差距。它同时也证明了人民解放军深得民心,在淮海战役期间山东,安徽,江苏的人民不远万里用各种运输方法向解放军运来所需的物资,才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陈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耍我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建立在全民团结作战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群众的大力支持,淮海战役胜利与速战速决是不可能实现的。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战争,更是人民群众的战争。战争离不开后勤补充;如果没有当地群众及时地为转战于淮海战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提供粮食补给与衣裤鞋袜等生活用品,战争极可能会出现对我们不利的局面。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为我军战士提供了后勤补给,所以我们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淮海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群众的胜利。淮海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只有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 可见无论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家企业还是一个人,只要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以民为天。人民就会拥护他。

如今,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下。中国逐渐走向富有,'奔小康'是我们的富民之路,是我们的强国之路。现在国家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胡锦涛同志提出下。是那些平穷的人民有了低保和医疗有了许多保障,使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现在中国在科技,军事和国际地位上都有飞越的进步。人民也富起来了。

就比如我的家乡盐城。随着时代的进步,

…… …… 余下全文

篇八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进毛泽东

--黎彬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M00814127

前段日子上课时,我们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因为看的不尽兴,回寝室后,我又看了一遍。让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毛主席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让我们鲜活的认识了一个有喜怒哀乐的真实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

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现在我就简单介绍其中几个镜头来认识一代伟人轰动而又平凡的一生。 镜头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

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毛泽东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

镜头二:19xx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至翌日凌晨1点,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张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