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故事从一个小城工人胖子的出现,引出钢厂工人的黄四宝,和音乐教师王彩玲.都是小城里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的艺术青年.几乎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小人物的清高和那个年代特有的标签的健美裤.就像一道美丽而扭曲的风景,平凡而又无奈.在那个年代,小城的一切就像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人压抑,清高的王彩玲就像别人理解成的那样,即将调入北京城,可是现实就像她每一次奔波一样徒劳无功,充其量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户口,那个时候户口就像植入人们心底的烙印,你拥有了也就跳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城,就像黄四宝一次次的想考入画院,又一次次的酒醉而归,用他的话来说,每一次看到别人带上行李,走向车站,他都羡慕,多么扭曲的渴望,又多么希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成名.,现实毕竟是现实,最后逃脱不了被人四处追债的境地.成为一个四处躲债现实的小混混当他在被人打破的车里给王彩玲察肩而过时那种无奈又无望的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又迷茫..特别是王彩玲为爱情献身后,那种在教音乐课时,得耐心,与神彩激扬,和演唱<暮春>时的投入和融入的感情,那种陶醉,那种幸福的眼神.和瞬间被黄四宝的叫喊声打破,直至被摔倒地上的那种屈辱,我不得不对蒋雯丽的演技而折服,说淋漓尽致也不为过.当王彩玲遇到第二次爱情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主动,可是偏偏遇到了这个小城的被称为"胰子"的舞蹈演员胡金泉,遇到了一个她不应该遇到的人.两个人都是小城得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当胡金泉为了不被人说成”胰子”而宁愿冒强奸的罪名证实自己的清白而走了极端.在监狱的时候为她还能跳天鹅湖的时候两个人心情又是何等的复杂.运的归宿就是这样,我相信最后王彩玲还是幸福的,她抱养的一个兔唇的女孩,又为她治好了病,带她到天安门广场,快乐的享受着天伦之乐,谁又能说她不幸福呢?..

王彩玲是个虚伪的女人。她会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北京呆过,其实只是在北京进修。她是个虚荣的女人,她会告诉别人她在这个小城呆不久了,她马上就要去北京了,其实她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去成北京。她是个执着于梦想的女人。她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始终以为自己会唱到巴黎。她是个善良的人,虽然她的善良是那么的卑微。她是个妥协的人,最后还是平淡的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二 :立春 影评 观后感 人物分析 作者心理

1、野百合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

关于电影《立春》,我写过一个很散漫的评论+观感的帖子,然后有朋友在回帖中指出我并没有充分理解王彩玲的心灵(大意),对此我表示否认,怎么会呢,我自己便是王彩玲那样的人。

我只是有点替影片主创人员遗憾--很好的题材没有拍好,当然我的这种遗憾也属一厢情愿,也许人家认为拍得很好呢。

其实看了《立春》以后我是很感慨的,电影里面所透出的情感我很理解,也很认同,片中王彩玲、黄四宝这样的人,我都很熟悉。如果除去“艺术”这层光晕,70,80年代那些在小地方,小县城中悄然成长的少年,哪一个不曾有过这样的青春呢,一种强烈的渴望弥漫着他们的身心,而他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还处在一种“消费前”时代的缓慢和闭塞之中,于是内心和外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感更加剧了他们的渴望。所以王彩玲那么想去北京,即使是到音乐学院打杂她也愿意。可惜北京连这样的机会也不给她,只因一个荒谬的理由,她没有北京户口。

有人说《立春》是在“丑化人物”,这种评论显然是简单了,其实《立春》真正丑化的只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帮王彩玲办户口的北京倒爷,看到他我就想笑,其中的原因??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想问问什么是户口?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是就业的前提条件?是把一个个自由个体限定在某一区域里面的技术手段?是维持安定和谐的基础?是把公民分为三六九等的凭证?是一副有色眼镜??呀,这段话里面不会有什么敏感词汇吧,我看我还是不说了,安全第一,还是来说说北京,我认为王彩玲根本不了解北京,至少在她心目中没有北京常态的生活,有的只是音乐学院,灯火辉煌的舞台,换句话说,她认为北京是可以让她实现梦想的荣光之地,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换为上海,广州。

我想如果王彩玲真正来到了北京、上海,并在那里生活,她一定会明白这些地方也很有一些王彩玲,黄四宝,也会面对绝大多数灰头土脸的芸芸众生,她一样会感到压抑,感到实现梦想的困难,感到困难到极致的绝望,但至少她努力过了。而在《立春》里面,绝望也是绝望,同时也有终身的遗憾,因为户口的问题,她根本没有一搏的机会,所以我觉得《立春》里面提出了一个制度压抑人性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化意识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已故影评人卡夫卡.陆生前常常爱说一个词:“未庄”,未庄是什么意思呢?答曰:“小地方,没见过世面的人们”。这里的“小地方”其实是一个文化隐喻,即一个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在这个一体化的文化(政治)系统里面,不能容许异类和异见的存在,这就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地方,所以无论是北京,上海,安阳,或是西北边陲小镇,都是一样的,都被划分为生产队,村,县,市,机关,企业??全都是“未庄”。

…… …… 余下全文

篇三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有感

恰逢这个时节看了一个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刚开始还在想这个电影到底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电影演了一半也没看出有多少立春甚至是开春的影子。

立春本应该是轻松地欢快的一种场景,而这里带给我们的是压抑是沉甸甸的思想包袱是显示跟理想的交织纠结。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快乐跟积极远小于痛苦跟迷茫。直至电影接近尾声我才找到了意思的慰藉一丝的温暖还有些许疯狂过后回归平凡回归现实的平静。小人物注定只能成为小人物么???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个疑问。难道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种语言即将浩浩荡荡的历史而湮灭么~

王彩玲,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她相貌丑陋但是她拥有一副好嗓子,难道说这是老天爷对他的弥补么?显然在她眼里是这样的,她怀揣着北京梦一心想进京想在大舞台上把自己推向大众,她也想有一天她可以走向巴黎歌剧院。是啊 哪一位歌唱家不曾这样的想过哪一位有梦想的人不曾这样憧憬未来呢。因此王彩玲孤傲清高将那些世俗的人与自己划清了界限,找不到爱情道路上的另一半。因此她最终没嫁,领养的小孩。如果说这一副好嗓子是上天赐给她的礼物的话我倒觉得那不如说是一种伤害。说过王彩玲接下来说下周瑜,周瑜一个钢厂工人也算是个前卫的青年,因为歌声而爱上了王彩玲借机向她学歌曲来追求她。然而却没能如愿。在彩铃眼里的周瑜也就是一个俗人,俗不可耐吧。她因为周瑜而知晓了黄四宝,一个立志成为中国的“梵

高”,屡试不第的愤怒文艺青年画家。王彩玲从第一次看见黄四宝开始,就深深被他那股子文艺愤青执着于可爱打动,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贫民歌后的真情无法打动青年失意画家那屡战屡败,再战还败的无比受伤的心,故事的第一幕以黄四宝出走、王彩玲自杀未遂结束。在精神世界里的知音却不能成为现实世界里的情人,原因何在呢,其实那个男人不垂怜于美貌呢。如果说王彩玲长得还算不错那我想文艺的愤青四宝也就跟这个这个好声音比翼双飞了。她们的爱情告一段落,四宝走后周瑜愈发的起劲追求王彩玲。这个时候俗人的俗不可耐俗人身上的不可缺少的那些猥琐暴露无遗,周瑜利用了四宝妈妈用自己骗来的钱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东西,可是俗人的俗终究不入好声音的法眼。他们的爱情也就随着王彩玲的一次又一次的拒接而告终。这两个奇葩的离去并没有让王彩玲反放弃自己的梦想。本以为孤独的好声音会有所改变~然而生活就是生活世界就是那么的小啊。在人潮蜂拥的公社广场上,热火朝天的大秧歌受到了小城百姓欢迎。而高雅艺术芭蕾舞《天鹅湖》却倍受嘲笑与奚落。表演芭蕾舞的男人原本有着温柔的笑意和轻盈的舞步,却在哄笑的人群中手足无措。他穿着与人潮背景格格不入的紧身舞衣,因突然受辱而惊慌逃走。后来他说,当时真想一头撞死。王彩玲似乎找打了自己的一个同类,胡老师的出现让好声音再一次对生活有了些许的期待。不再是孤身一人不再是小城里的唯一一朵另类奇葩。就这样在胡老师的陪伴下他们又在各自的住执着的追梦道路上走了一程。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永远都是生活,而梦想却只能曾经是梦想。倘若不能回到现实不能回归生活那么只能

…… …… 余下全文

篇四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篇一:立春>观后感

今天终于看到顾长卫拍摄的电影《立春》,《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大奖,蒋雯丽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殊荣。看完影片觉得这个奖非蒋雯丽莫属。

影片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舞剧并不感兴趣,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赋。

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知音难遇。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情感瓜葛,但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的真情付出,却落个当众被羞辱的境地。当她被揪着拖到广场中央并被推倒在地那一刻,绝望的王彩玲想到了以死了结这一生。大难不死,劫后余生,她被救了。

高贝贝找到王彩玲,她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获奖。在北京求职多次碰壁已经让王彩玲心灰意冷,同时为了帮助高贝贝,王彩玲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将自己进京的费用用来资助高贝贝,并打通了关系。高贝贝如愿参加了全国大奖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王彩玲高兴不已。没想到,高贝贝跪在地上,把自己精心策划的一场戏告诉了王彩玲,王彩铃有如晴天霹雳,愤然离去。

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没有找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女儿的渐渐长大,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带女儿来到天安门广场,变暖的春风迎面吹来,她看到了未来,继续追逐着,追逐着。电影在她的梦幻中结束。

这是以一个非常普通、但又有歌唱才华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展示自己的感人影片。我一口气看完,居然没有睡着,被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帮助年轻人的善良举动,收养女童的爱心所打动。影片朴实无华,叙事性强,就像洪荒说的: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没有觉得在看蒋雯丽演电影,你就是看这个角色的,这个角色在告诉你一切,这一点我觉得特别不容易。因为我不知道这样做对票房好还是不好,只是因为你有票房号召力的,这么一做很可能很多人会去看,就是因为他想看蒋雯丽,想看顾长卫导演的蒋雯丽,到最后这个会给你完全另外一种惊喜也好,还是不一样也好,它不会是你想像的东西,会让你感觉到中国还会有这样的演员?还会有这样的电影?我觉得雯丽她的表演,就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中国的演员有这么大的,就是声音式的,你形容一个歌唱演员说他的声带特别宽,就是说他可能一下特别高,我没有看见过中国任何一个女演员有这么宽,幅度这么大的表演,你明白我什么意思吗?就是说她能驾驭你从这儿到哪儿,随着影片的情节走。因为在我印象中,真的,这是件特别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我没想到会把蒋雯丽化妆成那样,肯定比把我化漂亮了还要难,你明白什么意思吗?但是我就想如果说,有时候去电视节目,他们就要化妆什么,我觉得只要一带妆了我就特别不自在,就觉得我不是我自己了,因为你觉得那个妆太厚,脸上糊着东西,因为我平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电影《立春》后感

我只是不甘平庸

——《立春》后感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第一次看《立春》时,开篇出现了主人公这样莫名其妙的独白。故事背景是一个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城市。王彩玲生活在之中,跟大部分人一样,梦想办进北京。

我以为王彩玲的高傲和虚荣是个被讽刺的笑话。

当她趾高气昂地让人传话告诉周瑜,他的菠萝她吃了,明天开始教他唱歌;当她在北京等开场后20分钟从黄牛手里买廉价的歌剧票;当她看完歌剧回来后冷漠而急迫地告诉别人,“我去北京了,他们正调我,请我听《托斯卡》”。而她在周围不少人眼里也确实是,因为她的丑陋,因为她的高傲,因为她的不同。这就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的王彩玲,我真想冲上去把她捏死,以停止她的做作。 我更喜欢芭蕾舞胡老师。

王彩玲真诚地对他说过“我一看见你就觉得可亲近了,你真像个赤子似的”。那个年轻的时候一根筋,就迷芭蕾,啥也不顾,昏天黑地地跳了十几年的胡金全。我还记得他强奸完女学生后,回到练舞场开心地跳了一支舞,那是他与世人决裂的欢欣。“我这根鱼刺,终于从那些人的嗓子里拔出去了......我踏实了,大家也踏实了......实际上我挺高兴的。”他在监狱里面,踮起脚尖,以芭蕾舞姿转了一个圈。在那里,他可以极尽对芭蕾的热爱,没有人会为他的“六指”而惴惴不安。因为监狱本来就是容纳那些不为社会所容的人的地方,胡老师甘于此,也以此为心之归宿。

而王彩玲不是这样。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她只是畏畏缩缩地在原地等待,她注定不会与世俗决裂。相反,她是渴望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在世俗中获得。她说“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

…… …… 余下全文

篇六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立春》我看了顾长卫的新作《立春》 ,有一些话要说。 觉得《立春》比《孔雀》差多了,首先是编剧的问题,同样是李樯的作品, 《立春》反 而不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至少《姨妈》一片还比较流畅,虽然也太过戏剧化。 现在看来李樯是一个特别文学化的编剧,我甚至觉得《立春》大概是他自己的青春回忆 吧。记得前不久在天涯看到一篇散文,叫《我的被诗歌引渡的青春地理》 (阿贝尔作品) ,主 题有点和前者类似—被文学艺术改变了的人生。这篇散文写得很好,但它是一个文字作品, 如果改编成电影会怎样,是不是就像《立春》那样,以“王彩玲”的人生经历照见一些和她 类似的人的经历,搞不好就弄成了殃视著名煽情派主持人朱军的《艺术人生》 ,嘉宾在众目 睽睽之下侃侃而谈自己那些难忘人生经历,遭受的磨难,受过的帮助和鞭策,弄得自己和别 人都感动了。 当然《立春》绝没有那样糟糕,非常明显的是,它把“艺术人生”的主题升华了,艺术 是表面的,内里是一些不甘于平凡的人,借艺术的翅膀,腾飞自己的人生,借春天的阳光, 开放自己的那朵花, 但他们周围是绝大多数固守平凡生活点滴乐趣的人, 于是前者便成为 “异 类” ,这是一个极少数异类被绝大多数同类所挤压变形的悲剧故事。 现实世界的确就是那样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处理,从何角度入手,我 以为《立春》做的不是很好,它要的太多,反而失去了整体的张力,剧中的青年画家,舞蹈 教师,骗子歌手,乃至主角王彩玲,如果拿出来单个表现,都将会非常精彩,但是以王彩玲 的人生经历入手,让这些精彩的人物一个个如流水一般走了过场,手法比较老套了,李樯重 复了《姨妈》里面的做法,而且中国当代电影里面(如《长恨歌》 《叶落归根》 )亦可举出很 多类似的例子来。所以说顾长卫还不如采用《孔雀》中的分段式结构,让看似散文化的叙述 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会解决很多问题。 《立春》的前半部分有很多戏剧化的情节,多得令人别扭,也许顾长卫他们要的就是这 个效果。比如王彩玲的形象,并不是“丑”字可以形容,怎么说呢,她使人一看到就难受别 扭,因为扮演者蒋雯丽本身是漂亮的,只不过被故意整成那样,这和现实就有距离了,要知 道一个人的长相是一天天形成的,所以一般都比较自然,严格来说,长相令人难受的人是非 常少的,而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又当别论,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夸西莫多,或者是 李沧东的 《绿洲》 中的那个女性瘫痪, 也就是说, 这些艺术人物的外表

…… …… 余下全文

篇七 :《立春》影评

振翅欲飞的孔雀

————浅析顾长卫影片《立春》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都会心存梦想,并为之奋斗,然而在梦想与现实的交集处,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无助与失落,有些人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而有些人则束袖顿足,冷眼等待命运的不公,影片《立春》中,顾长卫就想我们展示了一个振翅欲飞而难上青天的孔雀。

在此不得不道明“孔雀”一词的来历,作为第六代导演群中的领头羊顾导在他的第一部影片《孔雀》中有过这样的台词:“我记得爸爸走的时候,离立春不远了。”仿佛为下部影片做下了伏笔,与《孔雀》一样,《立春》全片都融入了导演个人对梦想的理解,如果说《孔雀》的主题是“青春的梦想与幻灭”,那么《立春》就像是《孔雀》的姊妹篇,顾导用最贴近生活的镜头给大家呈现了在小城市里追逐梦想的青年们。

《立春》以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追求歌剧梦想为主线,但其中也穿插了各种小人物。他们当中有一心追求王彩玲的周瑜、有令王彩玲心动的艺术青年黄四宝,也有痴迷芭蕾舞的胡金泉、为达目的欺骗了王彩玲的歌剧爱好者高蓓蓓。 在王彩铃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现实与梦想交合时的不和谐,王彩铃为追求梦想远道去北京该户口,而最终却仍守在几米见方的房子中,一心想考美术学院的黄四宝却最终当上了婚介所的老板,每天在债主的追逐中惶惶度日,舞蹈教师胡金泉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了16年,但只以受不了城市中群众的眼神而最终走向牢狱生活,

歌剧爱好者高贝贝靠着欺骗迎来了本不应属于她的荣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影片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悲剧到几乎令人绝望的表现手法,从几个人的羁绊看到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不安,但有趣的是,影片没有完全展现悲苦,演员们全部说包头话,搞笑的台词不时逗得观众大笑。如王彩玲会一根筋地说:“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也会一厢情愿地对黄四宝说:“你会永远爱我吗?”周瑜更是在大段朗诵普希金诗歌时说:“我朗诵诗歌的时候,在场的考官没有一个不哭的。”有人曾说看到这部片子时间或会有种带着眼泪微笑的感觉,人与人的歧路感与道德感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展现,例如导演在叙述王彩铃与被丈夫欺骗后携款而逃的邻居交谈时的一组正反打镜头,明确的暴露了导演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内心上的羁绊与隔阂的理解,王彩铃曾说:“你并不是真把我当朋友,你只是在心里寻找比你更不幸的人,每一个不幸的人都好像和我同病相怜。”有时人与人之间在内心存在的关系让顾导深切的暴露在了镜头前。

…… …… 余下全文

篇八 :立春影评

立春之殇

——浅析影片《立春》

《立春》是编剧李樯与导演顾长卫合作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它通过对主角王彩铃(蒋雯丽饰)命运的讲述,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梦者的逐梦、梦碎、梦醒的故事。

应该说在《立春》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影片,在近乎于对于生活白描式的叙述中,用淡然的心态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夹在这二者之间的无奈与心酸表现表现的淋漓酣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一位《立春》的观众心中也有一个不同的王彩玲,一个不同的现实与梦想交织错落的人生。敢问谁的人生没有奢望的梦想?谁的人生又没有尴尬的遗憾?谁的人生又没有一次次无奈的妥协?——命运之前,现实当中,我们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合影片的主题,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这部影片的片名是难得的点睛之笔,它是对于全片主题的一种诗性的解析。立春,春天虽然来临,但依然很冷,没有任何春的气息。这就如同导演在影片中对于的梦想的表达,梦想虽然尽在咫尺,虽然你的指尖曾经轻轻地将它的触摸,但现实依旧是冰冷的,依旧是冬天的气息。这就是一种对于春的无奈,是一种温暖的梦想被冰冷现实划破的无奈。——“立春”,当一只脚踏入春天的时候,我们的全身还要忍受冬的寒冷。

其次,在画面的色彩使用上,大多使用偏清冷的色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寒意。这是与影片整体的主题相吻合的,是在色彩上对主题的一种强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胡金全向王彩铃要求假结婚被拒绝之后推车走在雪地里的那个场景,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映在蓝色当中,外加积雪反射出的煞人的寒光,把冷色用到极致。这种冷,是与胡金全内心的悲凉相对应的,是他脸上伤痛的泪水外化的写照。

再次,在画面的构图上,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一摄像师”的顾长卫更是可圈可点,在严守着长镜头美学理念的同时,《立春》的用冷静的动态构图,打破常规,塑造了一个个寓意丰富的电影镜头。例如,王彩铃酒吧醉酒吹牛后在车站的那场戏,连用了连个不符合构图常规的镜头,分别为一个远景和中景,王彩铃处于画面的右边,而视线也朝向右边。按照构图规则,这是两个失衡的画面,远景人物孤零零的在一个角落,中景中视觉上右画框给了人物较大的压力,但就是这样的镜头,恰恰说明了王彩铃的孤寂和内心的失衡、伤心。除此之外,在王彩铃和胡金全初次见面时,汽车上的栏杆竖直的贯穿画面的上下,将画面分割为两个不同区域,而王和胡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区域。这样的构图安排,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旨在说明两个人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人,也不属于相同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王彩铃的台词来进行佐证——“你是和现实水火不溶,而我是不甘平凡”。这点,恰恰能说明以摄影出身的导演,视听语言应用的相当娴熟自如。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