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

近日,在花费了近乎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康熙皇帝一生经历读完,感悟颇多。对于这样杰出的皇帝,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不过为表面的“康乾盛世”,却忽略了盛世背后的意义,更不用说能领悟到一代帝王独特的品格。为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康熙生平的经历,同时我也观看了十多年前所拍摄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两者同时观看,那种触目惊心的效果显示得淋漓尽致。

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本为一布衣,他的突出成就是创作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而从本书本可以体现到作者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样杰出的才华注定了本书作者能为后世人所景仰。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五岁智擒鳌拜,裁撤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为了测试各阿哥的能力设置了一场廷试,并从中试出了玄烨的才华,试出了顺治的储君人选。考核完玄烨睡在龙椅上,顺治让龙椅因他而动,这是自前明皇帝起就未移动过的龙椅,却为了玄烨,打破了这个规矩。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

康熙大帝读后感

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

三代接班人。 这样一个光照先列的皇帝,小时候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在众多阿哥之中玄烨的见识和胆量都是无与伦比的,即使登基后面对鳌拜的权势之大,他也没有犹豫片刻,而是厉兵秣马,积攒实力,然后将鳌拜一举歼灭。登基后的康熙这时候虽也显示出了年少无知,但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这种见解确实是难为一见。陪伴康熙年少到长大的好朋友魏东亭,查阅历史后得知历史上并无此人,魏东亭是二月河虚构的,魏东亭原名为其原名为曹雪芹之祖父江宁织造曹寅。 康熙的一生是历经风波的,撤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这三大目标是康熙执政后20年内须完成的任务,一生忙忙碌碌,这三大目标的完成可谓是历尽艰难。其中更有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勾结朝臣建立党羽,打着反清复明口号谋反篡位,皇权得失正如千钧一发。而康熙后期的传位争议也是康熙一生经历的一大难题。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皇子之间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即乾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

我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这一点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纠结了很久。所以只能看过《康熙王朝》,我去抒发一下个人观点。 《康熙王朝》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电视剧。准确来讲,是支持多于批评吧。喜爱之人,大多为陈道明的演技所折服;而批判之人,则是对其中漏洞百出的历史问题感到愤慨。举个例子:第二集中,孝庄对索尼说了一句:“有我孝庄在,这天塌不下来。”懂点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孝庄”是大玉儿死后,康熙封她的谥号。一个人活着时,如何称自己的谥号呢?

当然,这些都是跟我的主题不相关的旁支。就本次的主题,我总归该讲点隐喻、象征之类的东西。康熙——年少登基,十四岁亲政,智擒鳌拜,裁撤三藩,三征葛尔丹,收复台湾。这样一个光照列祖列宗的皇帝,小时候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

开片就是小时候的玄烨在太监们的伺候下,在湖面上滑冰,看上去很开心,也很“春风得意”,呼喝着奴才们。可是,联系康熙亲政后一系列的大动作,不难知道,康熙的帝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开片的场景,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这象征着康熙的“如履薄冰”——在他的前半段帝王生涯中,一路征战,小心翼翼地应付内忧外患。 紧接着,我们的“孝庄”太后出现了,伴随着孝庄的出现,让我感觉到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人是怎样的魅力与魄力。孝庄一边修剪着花花草草,一边对着佟妃说:“你呀,别看这些花开得茂盛,那 - 1 -

也是盛极初衰啊。”又说:“你看,那盆花多好看啊,今儿好看,明儿好看,今儿比明儿好看,一天比一天好看。”这盛极初衰的“花”想必就是在暗示董鄂妃命不久矣。染上天花的董鄂妃果真熬不过病魔,撒手归去,也带走了顺治。而这盆“一天比一天好看”的“花”,或许是指佟妃,也或许是说孝庄自己。因为随着顺治的皈依佛门,玄烨的登基,佟妃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后。没执掌到凤印,当个皇太后也不错。而孝庄也因辅助玄烨,开启了康熙盛世,流芳百世。作为一个古代的女人,能做到这个份上,确属不易。孝庄,她修剪的是花草,又不仅仅是花草。在这个王朝,顺治管理着朝廷,孝庄“修剪”着后宫。她明里暗里地对这些后宫中的“花花草草”提点、打压着,她修剪得越来越顺手。

…… …… 余下全文

篇三 :“康熙”观后感

“康熙”观后感

这个暑假我一直在看《百家讲坛》,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康熙的那一段。 看完后,我了解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的丰功伟绩。其中他对他的皇子,皇孙们的教育让我感到佩服。康熙让他的皇子,皇孙们二点多钟就起床,三点便开始到尚书房上课。一直到晚上七点钟放学。而且康熙还要来尚书房亲自观察。可见康熙皇帝对儿孙们的教育格外关注。

其实,那些皇子们不用学习也照样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康熙却没有这样做,让他们读书。果然,他的三子成了着名的学者,四子就是精通政治的雍正皇帝,孙子是流芳百世的乾隆皇帝,这和康熙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康熙让他们3点上课7点放学,一天16小时都在学习,除了吃饭外没有休息。而我们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放学,中间还有午休。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些皇子生在现在还这样做的话,哪个博士后考不上啊!

由此事可见,康熙不仅是一个世人敬佩的好皇帝,也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好爷爷。

…… …… 余下全文

篇四 :康熙王朝观后感

观《康熙王朝》有感

——那些让我感动的女子 记得很早以前在爸爸的影响下看了《康熙王朝》,它主要以康熙平三藩、除鳌拜、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统一全国为线索,带出一代帝王辉煌的一生。或许是那时年龄还小的缘故, 于这部电视剧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有的多是对主角康熙帝 ——一个气度慷慨、敢作敢为、雄才大略的血性男人的崇拜。寒假里重温这部剧,感觉熟悉却又那么陌生,仿佛在和以前看着完全不同的两部电视剧。第一次看完,我记住的只有康熙。而这一次除了对康熙更深一层的崇拜,更多的是我对剧中女子的敬佩,康熙给了我震撼,而她们给了我感动。

孝庄,一个沉着镇定、明智稳重的女人,霸气中充满着强悍。她的命运可以用辉煌来形容,虽然身为女人,但她心系大清王朝,纵观全局,会驾驭人心,有身藏不露的帝王心术,在大灾难来临时波澜不惊,从而化险为夷。为了给自己六岁的儿子顺治保住帝位,忍辱负重嫁给了多尔衮,不料,顺治在即位十八年之后执意出家,孝庄悲痛欲绝,在伤心无奈的情况下,把年仅八岁的孙子玄烨推上帝位,康熙不负皇祖母孝庄的厚望,擒鏊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在历史上流下了千古流芳的康熙盛世。而她最后在自己体弱年迈的情况,在知道大限来临时,一个人平平静静地善终了。孝庄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值得人尊敬的一生,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大清王朝,献给了自己的皇族,献给了自己的亲人。有人说,孝庄是个悲剧,她太过强硬,失去了女子应有的柔软。我却觉得,柔软本是每个女子的天性,当一个女人愿意为了爱而舍弃柔软时,这种柔软便成了大爱,无私而伟岸。

苏麻拉姑,康熙生命中的第一个女子,一个令人悲伤的女子。她温柔贤惠,不与世争,一心一意伺候着康熙。自幼与皇帝相伴,给与她温柔的爱。她像一颗种子,扎根在康熙少年情窦初开的年华里。她是爱康熙的,但却多了几分思考,她明白后宫生活的险恶,也惧怕康熙有一天会丢弃这份爱,于是她明智的选择在受伤之前全身而退。也许,她注定是孤独的,但并不寂寞。她对感情的认识早已超脱世外,成为至高无上的信仰。她的不与世争,她的一心一意,还有她拿得起放得下的爱无一不令我感叹,在世俗面前、在爱情面前,她是伟大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

新时期以来,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一直呈现着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态势。转业军人出身的二月河( 原名凌解放) , 以19xx年出版的《康熙大帝》第一部《夺宫》而异军突起, 随后他的 《康熙大帝》的后三部的相继问世, 使他成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队伍中的一名佼佼者。

我觉得如果要创作出令人念念不忘的作品,首先重要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态度,只有作者自己把写作当回事了,别人才会去把他的作品当回事。二月河本是布衣,从小到大,酷爱读书的二月河广泛涉猎和阅读了中外历史文学著作,多年浩瀚书海的畅游和研读,以及长期红学研究的学术熏染和写作磨砺,使得他对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知,以至于他出手便直取宫廷帝王题材。而这种个人体验,在创作中表现为作家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也常常决定了作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二月河的写作主题是离今天数百年之遥的封建社会,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达到最真实的写作效果,二月河“读破”一部《清史稿》、积极寻找当时清朝人生活起居的记录,并掌握了许多有效的清文化知识。二月河自己曾说:“《康熙大帝》的出现看去是有些怪,但我可不愿让千百万爱这书的读者认为我是个不可思议的怪作家。假如这世上有人曾经始终和我同路跋涉过艰难人生,他就能告诉你,我其实原来是个痴人。他会告诉你我是怎样一个读书狂,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曾在凌晨一点半前睡觉,告诉你我曾被管理员遗忘关扣在图书馆中而不自知晓,告诉你我捧书走路,踢掉了脚指甲,血流殷道而浑然不觉”,这种近乎自虐地努力搜集文献的工作态度,才使得今天帝王系列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显得有据可查,真实可信,也正是这样痴迷的写作态度才使得这部小说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其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月河对于写作题材的把握,二月河从清朝帝王中选取康熙作为艺术表现对象, 可谓是既具历史眼光又具艺术眼光的。清王朝距今并不十分遥远, 通过各种媒介, 我们对自鸦片战争以来它的腐败、昏庸、愚钝、丧权辱国知之较多, 而对他们的父祖中就有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的功业, 却知之不详。一方面, 可以对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清王朝前后期形象的巨大反差中, 总结出很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 康熙在纷纭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创造了业绩,,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中真正能够建功立业、彪炳青史的帝王, 屈指可数, 而康熙在我看来绝对是可以算得上事其中之一的。康熙的功业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品全方位地塑造了这个帝王形象,着重表现了康熙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他少年即位, 而面临的国内政局十分严峻,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这个少年才俊,年轻的皇帝, 却能审时度势,大胆决断, 精心策划, 周密部署,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像《雍正皇帝》第一部第九回对康熙所作的概括∶“他精算术, 会书画, 能天文, 通外语, 八岁登极, 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 十九岁乾纲独断, 决意撤藩, 四下江南, 三征西域, 征台湾, 靖东北, 修明政治, 疏浚河运, 开博学鸿儒科, 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这也就是作者在《康熙大帝》中要向我们展示的一位帝王形象,我觉得如果作者去描述一个已经被人忘记姓名的人物,那么他作品的知名度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当成一篇野史来仅供参考。

…… …… 余下全文

篇六 :康熙王朝观后感

今天下午看完了《康熙王朝》,已经记不起上一次看这部电视剧是什么时候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上一次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可是这次居然流泪了,而且是三次,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感性了,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只能说我变了,以前的自己不是这样的。

第一次,是看到周培公在康熙勤政后第一次去盛京的时候,在生命垂危之际向康熙进献他花费十余年的时间制成的康熙年间最精确的地图,这展示出的是一个臣子的忠心,需要说明的是周培公在平叛三藩叛乱中开始崭露头角的,这时的康熙才刚刚将鳌拜解决掉,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当他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康熙帝要开始收复台湾了,其间十年时间康熙将他发配盛京,事实上周培公并没有过错,如果非得说有错的话,那也是他是汉族人而非满人,说到底是这个原因,并不是什么功高震主之类,周培公也知道的,确实是人才,可惜可惜,他是康熙最得力的臣子中最早离康熙而去的人。

第二次,蓝齐儿被康熙的一道旨意嫁给不知是谁的准葛尔的大汗葛尔丹(虽然葛尔丹知道蓝齐儿是谁)的时候去老祖宗那里哭诉的时候,两个人的对话,还有之前康熙与容妃之间的对话,整个的过程让人心疼,作为皇室成员是拥有普通人羡慕的荣华富贵,但是却不能拥有一部分普通人可以拥有的爱情——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从这个程度上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不做普通人,因为很多普通人也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感情,他们也会被现实无情的分开。但是最悲哀的在这里已经埋下了伏笔,即使是皇帝最心爱的女儿也还是不可以,后来的时候,康熙两次亲征准葛尔,第二次大阿哥亲手斩杀葛尔丹的人头,呈送到康熙跟前。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下嫁给自己的敌人,在女儿爱上那个男人并为他生儿育女后,父亲将敌人杀死了,换句话说是让自己的儿子杀了自己的女婿,使得自己的女儿最终成为了寡妇,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度过那漫长的一生,虽然后来看到蓝齐儿过得还不错,但是她有多

…… …… 余下全文

篇七 :《雍正王朝》观后感

又把电视剧《雍正王朝》大略看了一遍,太费时间,太耗精力了。

记得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或者说还没开始看的时候,只觉得电视剧《康熙王朝》很好,我也熬神看过。后来听说是《雍正王朝》唐国强主演的,便开始产生了兴趣。暑假实习结束后回家,开始用电脑看,“爱不释手”,专心致志。我爹问说:“看这个于学习有用吗?”我回答说:“有点用。”稍微节制了一点。去清河打了半个多月的工,回来之后便开始接着看,早怀此意。甚至一个人在房间里看到了深夜凌晨4点左右,从未“快进”,细节都仔细看了。连续两三天晚上熬夜,我娘发现了很心疼,劝我不要这样,可我是非常地爱好它啊!我本来就喜欢历史剧,而且这电视剧有很好,焉能自制?

看完之后,我果断地把它(文件夹)删了,不想再耗费精力如此了。删了便转到了电脑的回收站,回到学校后,有一天看电脑,竟把它还原了回去。在学校里忙碌事多,尽量克制自己看视频甚至是玩电脑什么的。可十月一国庆节放假之后,回家看电脑的时候又发现了它,不禁想再大略看看,以至于昨天晚上和今天晚上都没有干正事,睡得也很晚。实在惭愧!

我要把它彻底删除了,在此谈谈我的观后感吧。

此剧用一半多一点的情节描述雍正皇帝潜邸时各个皇子争权夺位的状况,康熙皇帝苦于此甚矣。从中我更看出了康熙的英明,感觉这里的康熙比《康熙王朝》中的康熙还要伟大,实乃“千古一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幼时的师傅邬思道,为胤禛出谋划策,分析康熙之心思,令人感佩心服。与当时的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祀比起来,雍亲王实在堪当大任。在十三阿哥胤祥的辅助下,四阿哥得以顺利照先帝遗命登基,大快人心。

后一半是真正的雍正王朝了,可又许多事物。先是继续追比欠款,又有西北战事,政局难稳。年羹尧胜利后,开始实行新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起纳粮当差。新政虽好,天下百官不悦,士绅顾己利而怨,文人闻谣言而意气乱政。廉亲王允祀“八王党”的人一直从中作梗,最严重的一次是他们和隆科多一同谋反,这次也是亏了胤祥力挽狂澜。后胤祥死,雍正也因劳累过度不能日久,弘时在允祀的撺掇下做了很多坏事,雍正因前车之鉴,狠心将自己的儿子赐死,为弘历的登基扫清障碍。

…… …… 余下全文

篇八 :《康熙王朝》的管理启示

《康熙王朝》的管理启示

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近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部经典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依稀记得孩童时期这部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大脑里还留存着剧中情节的琐碎记忆,年少时的追剧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如今十年已过,我的思想价值体系日趋形成,再次品味这部历史剧,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我认为,看完一部影视作品,总要从剧中思考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并用历史的潮流和发展的眼光,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甚至预知事物的发展方向。

影片着重刻画了两个核心人物,一位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另一位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太后。他们在乱世中立定乾坤,功勋卓越,创千秋伟业,成一代“康熙盛世”,必有出色的驭人之术和管理才能。一个成功人士身上的优点是多方面的,本篇文章我着重从职场角度分析,研究影片人物背后所折射的管理艺术,加以总结升华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积极的正能量。

有舍有得 大局为重

大局观,通俗的说就是凡事长远考虑,以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原理看待问题。剧中周培公虽剿灭叛军有功,由于他是汉将,在民族恩怨深厚的时代背景下,康熙不得不着眼于朝廷大局,还是把贬他到冰天雪地长达11年之久。即使牺牲自己心爱的大臣,也要维护民族团结,这样的大局意识才使得大清帝国江山稳固。

我想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有大局观,换言之就是团队意识和整体意识,服从团队管理,维护整体利益。大局利益,在领导人眼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领导人是协调各种资源的,统筹兼顾,运筹帷幄。

洞察机敏 临危不乱

领导者需要有一个沉稳的心态,这是领袖性格中首当其推的一项重要品质,如此才可遇事不慌,稳定众心,把握大局。当葛尔丹潜伏来京时,康熙一眼就觉察到随行的那个“仆人”气宇不凡,派人侦查后确认此人果然是葛尔丹,这体现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当朝廷遭遇危难之时,三番反了,明皇三太子朱慈炯反了,边疆察哈尔也反了,在四面为敌的危难当头,康熙仍神闲气定,不慌不乱,凭借机智剿灭了京城内外的反动势力,这体现的是临危不乱的大气。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