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从李世默《两种制度的传说》说起

从《两种制度的传说》说起

一个人类社会,两种线性的发展规律,最终指向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究竟哪个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是否一个必然是另外一个的终点?两大阵营的人都在宣扬着自己的理念和观点。

李世默先生关于“两种制度的传说”的演讲以此问题为起点,面向一群熟悉资本主义民主形式的西方人士介绍了一些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最后对人类社会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世界上不只有一种政治模式,所有社会也不只有一种归宿,一个时代的精彩在于多元化,而非普世化,我们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去接受不同世界的精彩。

古人有云:因材施教。意为要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要进行不同的教育,切不可模式化地一刀切。对于一个国家也当是如此。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治理制度、政治模式、管理办法等都需要根据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和文化氛围进行选择。而最终能够作为判断标准的唯有实践。一切没有经过实践考验的拿来主义、照抄照搬都是不可长久的。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曾走过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失败了;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工业发展模式也没能使人民生活带来新的转机。经过历史实践和时间检验,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中国的发展,一党专政、多党协商的管理模式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可以吸取他国制度之所长,没有必要因别国之推销而不符实际地改变自己的路线方针。邯郸学步,不得要领,反失故步;东施效颦,不知其美,反遭讥讽。

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有其立根生存之土壤,恰如鱼之于海河、鸟之于天空。每种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有其优越性立根,亦有其不足作蛀虫。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一个国家选择哪种制度,不是要看别人的选择,要看的是哪种制度更能够带来较多的幸福与和平。

宇宙之美在于它的包容与丰富多彩,普世同一是种臆想,强势灌输是种愚昧,走一条顺其自然的和谐之路,方能创福祉于众生。

…… …… 余下全文

篇二 :《蒂迈欧篇》读后感

《蒂迈欧篇》读后感

《蒂迈欧篇》是柏拉图的后期作品,篇幅不长,但是读后有很多感慨。

依旧是柏拉图喜欢采用的对话体形式,不同的是,这一次苏格拉底不是主角。按《蒂迈欧篇》里面的说法,苏格拉底在和朋友们讨论问题后(即《理想国》),感觉疲惫了,所以这一次他更多的是在听,主角则是蒂迈欧。

最初是苏格拉底回顾了一下昨天的讨论,大概算是《理想国》的内容梗概。但是苏格拉底这次对《理想国》的复述特别简略,甚至没有太多情感在其中。在了解了柏拉图的生平后,我看到他曾经热忱地去西西里岛应邀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试图将其培养为《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可是未能成功。也许柏拉图对自己提出的政治主张有所失望,才这样简略吧。柏拉图不是一个拘泥固执的人。因为他曾写过《巴门尼德篇》。我虽然没有读过,但是看过简介,知道这是柏拉图借巴门尼德之口,在质疑自己的“分有”学说。敢自己怀疑自己,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所以柏拉图的人格魅力和学说才会吸引后世无数人。

到《蒂迈欧篇》,柏拉图借蒂迈欧之口,提出了自己对宇宙起源的看法。但是在此之前,柏拉图先让小克里提亚讲述了一个他从老克里提亚那里听来的故事。大意是七贤之一的梭伦在埃及遇到了一个尼罗河祭司,祭司告诉梭伦,在我们知道的历史以前,也是有人类存在过的,也有城邦和英雄传说。古希腊人曾经受到大西洋人的入侵,英勇抗敌、保卫家园,最后打败了入侵者。但是这些故事都被人遗忘了。

开篇的这个故事和后面蒂迈欧讲述的宇宙起源看似没有关联,但是细细想来,柏拉图也许是想说,我们现在设想的美好政治制度,其实在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真实存在过。柏拉图是追求善的。在后面的宇宙起源论中也有体现。他和苏格拉底一样,把善作为最高原则。所以他会设想一个理想国,哪怕现在没办法实施,他也会一以贯之,不想放弃对善的追求。 讲完这个故事后,就进入了正题。由蒂迈欧讲述自己对宇宙、对人、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看法。

首先解释的就是宇宙的起源。在柏拉图以前的哲学家,认为宇宙由水(泰勒斯)、气(阿那克西美尼)、火(赫拉克利特)等等构成。而柏拉图显然受到他们的影响,但又另辟蹊径。柏拉图认为造物者是按数来构造万物的。或者说,造物者在制造被造物者时,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比例构造的。柏拉图是追求至善的,而数学的简洁显然深深吸引了他。而材料则是火和土。火能照亮万物,土有硬度,这是被造物者最基本的性质。同样由于数学的中数,柏拉图又加入了气和水两种元素当做火和土的中数。同时元素都有自己的几何图形。土是正方体,

…… …… 余下全文

篇三 :比较教育读后感文章

一、书名 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

二、著者 艾萨克、康德尔 著 王承绪等译

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19xx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4—19xx年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任职,1923—19xx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教育学教授,1947—19xx年任西蒙研究院,1948—19xx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研究教授。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是美国比较教育的一代宗师,以采用历史方法研究比较教育闻名一世,著作丰富。由他于1924—19xx年间主编的《教育年鉴》是国际教育学术界的一座丰碑。1946—19xx年他主编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国教育杂志《学校与社会》,19xx年出版的《比较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经典著作,19xx年修订后书名改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其它重要著作有:《中等教育史》(1930),《德国纳粹教育》(1935),《冲突中的教育理论》、《一个时代的终结》(1941)和《20世纪的美国教育》(1957)。

王承绪译:

译者简介:19xx年生,江苏江阴人,19xx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xx年进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19xx年获伦敦大学教师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19xx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合作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合作或单独翻译的著作有:《教育原理》、《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学校》等,是我国比较教育的奠基人。

三、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四、页数 321页

五、内容概要

本书前三章阐明比较教育的基本原理,以较大的篇幅分析了国家的作用、文化力量、教育重建和机会均等。在第六、七、八、九章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重点叙述了行政和组织、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教师培训。本书集中反映了50年代国际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平,是《比较教育》一书出版后一个时代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十三经读后感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周人主要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光大。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

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读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对《天朝的崩溃》有一 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中的历史性研究方法、二手 资料的分析、典型事例的深入研究、提出假设的方法。由于是鸦片战 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 信、档案资料等。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 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力图向我们展示一 个全面的鸦片战争, 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 史人物。

弱国无外交,鸦片战争中清王朝一次次的战败,一次次的屈辱求和,每当读到这一段历史.,都会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不过在读《天朝的崩 溃》的时候,更多的是带上了一副名叫“客观”的眼睛. 中国必须适应近代化,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是我品读此书中最大的感叹,书中也提到了蒋先生的名言: “中 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 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在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不承认与之平等国家的存在,即所谓”敌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

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 在绪论中,作者对琦善卖国一说的分析,从当时大清王朝自诩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背景来看,琦善个人是无法脱离其所处的环境.,从而否定了其卖国的罪名.

清朝的外交政策——闭关锁 国。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并不见诸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 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 来的。 闭关锁国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 作用, 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 它并不能抑制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 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最终被动挨打的局面。

作者在此书中认为;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历史上火药和管制火器虽都是中国发明的,但中国一直都处于前科学时期.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实验体系.使得清王朝至鸦片战争时,清军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主要表现在铁质差,铸造工艺落后,炮架或瞄准器不全或不完善..炮弹种类少,质量差等方面.对照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最大者,莫过于舰.船.英国海军当时为世界之最,其作战军舰具有航速快.机动性能强.吃水浅等优点.相比之下,清军与其悬殊差距.另一方面,清军防御工事落后,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后感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

后感

在此次课外研读推荐书目的必读六本书中,我选择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最初是被百度百科上的简介吸引。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想要知道什么是中国模式,为什么中国崛起震撼全世界,中国目前还算是社会主义吗?读完后,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学习到用新角度审视中国的发展和缺陷。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我还是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曾经的中国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国门,因此,中国人在面对外国人时常有一种自卑感。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不过这种自卑心态仍然没有改变,读完此书,我感觉对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能认识自己的国家了,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书中曾提到“GDP”,什么是GDP呢?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这东西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它是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这四项组合而成的。第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物价水平的不同,以劳动者报酬作为比较要素,很难真实反映居民收入情况。又因为政府的基础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等会加高GDP的增长,不过这没什么用,也不真实,人均GDP非常的少。

…… …… 余下全文

篇七 :《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仅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华尔街的历史完全可以代表纽约的历史,纽约这座资本之城便是华尔街塑造的。现在的华尔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条街,它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它代表着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在《华尔街》的纪录片里,让人强烈的感受到金融的力量,从连接五大湖到纽约港的大运河——伊利运河的开凿,到贯穿美国东西南北的大铁路的修建,到电灯的推广和普及,再到世界高科技的心脏——加州硅谷的崛起,这一切的成功都有着华尔街功不可没的财力支持。而华尔街并不是一个热衷于帮助他人的家伙,它只是凭着它对财富的敏锐嗅觉,而无意识的催生了如此惊世骇俗的杰作。100年前,华尔街塑造了美国的强盛崛起,到今天华尔街形成了巨大的笼罩全球的资本之网,影响和牵动着全球资本市场和全球经济。

华尔街的力量其实是资本的力量,资本市场的力量。华尔街这张资本之网辐射到全球各个领域,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能源业、交通运输业,他们借助华尔街的力量完成了他们的强大之路,一个个小公司成长为巨大的跨国公司并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强大。100多年前的华尔街便显示出了他的金融力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摩根和爱迪生的合作,爱迪生用一百多盏电灯点缀了摩根家的大厅,说服了摩根同意投资爱迪生,和爱迪生共同合资组建了后来的“通用电气公司”,使电灯的应用在各国迅速普及,这加速了电气时代的来临,将世界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让美国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领航者,开始成为空前的超级大国。此外,华尔街的资本力量还塑造了硅谷的崛起,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帮助了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说道:“一个国家的跳跃首先在于资本市场的建立。”强大的资本市场使美国成为了贯穿整个20世纪的超级大国,使美元取代了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也为美国的市场经济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潜力,华尔街用资本把最前沿的科技成就转化为有利可图的产品。就当代而言,从微软,到雅虎,到谷歌,再到脸谱和苹果,不断为美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点,也帮助美国成为信息科技的霸主。

…… …… 余下全文

篇八 :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读后感

读《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心得体会

《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这本书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感动,更为那一位位教师的教育事迹所折服。就这样,我被感动着、震撼着。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师生之情。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教育读本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这本书纳括了最富感染力、最具震撼力的119个中外教育艺术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枚闪亮的艺术珍贝,都闪耀着教师在育人某一方面的高超艺术。看完这本书后,些许感受记录其下:

一、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 1

者管理的方便。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二、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张仁贤老师写的《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