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梅派创始人,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观看了电影《梅兰芳》。

影片开始是少年梅兰芳打开一个木匣子,看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大伯写给自己的,信里说:大伯去宫里唱戏。因为舅母出殡,所以唱戏时没穿红,才让人“赏咱一纸枷锁”。大伯不想让他唱戏,怕被人“赏纸枷锁”还要被人瞧不起。

十年后,在十三燕的培养下,梅兰芳在梨园行崭露头角,并认识了邱如白。邱如白第一次看了梅兰芳的戏就迷上了,并给梅兰芳一些意见。梅兰芳听了并在舞台上做了改动,获得满堂彩。为此十三燕对不听话的梅兰芳大动肝火,在费二爷挑唆下,梅兰芳答应与十三燕唱三场戏打对台。邱如白甚至辞了职而全力帮助梅兰芳并预言梅兰芳的时代到了。第一场,梅兰芳的上座率仅七成,十三燕赢了。第二场,梅兰芳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唱了《一缕麻》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第三场又唱了《黛玉

葬花》压倒性地打败了十三燕的《定军山》。梅兰

芳的时代果然到了。后来日军侵华,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不唱了,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去了上海。没想到日本人竟也追过来了。在梅兰芳拒绝唱戏后带走了他。日本人说他是在舞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还用战刀恐吓他,梅兰芳都不为所动,无奈日本人只好放了梅兰芳。日本人想通过邱如白让梅兰芳唱戏并永远留在舞台上。因矛盾和梅兰芳分手并生活落魄的邱如白匿名打电话给电台说梅兰芳要复出。日本人攻进上海,要梅兰芳唱戏给他们庆功。梅兰芳只得找大夫并注射了会发烧甚至可能昏迷的药来开日本人为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了日本人。

19xx年抗日战争结束了。梅兰芳又开始唱戏了,他在北京的广德楼,长安大戏院多次表演了由他改编创作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梅兰芳是北京人,京剧是国粹又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演唱的剧种,所以梅兰芳最能代表北京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二 :《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梅派创始人,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观看了电影《梅兰芳》。

影片开始是少年梅兰芳打开一个木匣子,看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大伯写给自己的,信里说:大伯去宫里唱戏。因为舅母出殡,所以唱戏时没穿红,才让人“赏咱一纸枷锁”。大伯不想让他唱戏,怕被人“赏纸枷锁”还要被人瞧不起。

十年后,在十三燕的培养下,梅兰芳在梨园行崭露头角,并认识了邱如白。邱如白第一次看了梅兰芳的戏就迷上了,并给梅兰芳一些意见。梅兰芳听了并在舞台上做了改动,获得满堂彩。为此十三燕对不听话的梅兰芳大动肝火,在费二爷挑唆下,梅兰芳答应与十三燕唱三场戏打对台。邱如白甚至辞了职而全力帮助梅兰芳并预言梅兰芳的时代到了。第一场,梅兰芳的上座率仅七成,十三燕赢了。第二场,梅兰芳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唱了《一缕麻》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第三场又唱了《黛玉

葬花》压倒性地打败了十三燕的《定军山》。梅兰

芳的时代果然到了。后来日军侵华,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不唱了,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去了上海。没想到日本人竟也追过来了。在梅兰芳拒绝唱戏后带走了他。日本人说他是在舞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还用战刀恐吓他,梅兰芳都不为所动,无奈日本人只好放了梅兰芳。日本人想通过邱如白让梅兰芳唱戏并永远留在舞台上。因矛盾和梅兰芳分手并生活落魄的邱如白匿名打电话给电台说梅兰芳要复出。日本人攻进上海,要梅兰芳唱戏给他们庆功。梅兰芳只得找大夫并注射了会发烧甚至可能昏迷的药来开日本人为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了日本人。

19xx年抗日战争结束了。梅兰芳又开始唱戏了,他在北京的广德楼,长安大戏院多次表演了由他改编创作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梅兰芳是北京人,京剧是国粹又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演唱的剧种,所以梅兰芳最能代表北京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京剧赏析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观后感

20135365 刘亦凡

这之前,对于梅先生并无多少了解,“唱戏的”三字是所有的印象。现在,也并无足够时间去了解先生的生事和性格,而只通过电影的一点经艺术加工的叙述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梅兰芳演的是反串的旦角。少年梅兰芳身上藏着的是一股天才的不羁气质,这股气质尽管被封建的礼教管制着,却已经开始喷薄欲出了。他对表演的理解非常简单——就要唱最好的戏。跟爷爷的几次擂台,为什么会发生,会发生什么,对他来说都不重要,或者说他当时也不可能知道,当时的他只知道要唱最好的戏。天才的细胞在这时最发达,缺少的成熟与事故的心。

我不知道为什么安排黎明演中年梅兰芳,并且在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主观地认为他是演不好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的以貌取人。如果说少年梅兰芳的想象是真实的话,那么黎明的确演的是到位的,因为我没有看出来中年的梅跟少年有多大的变化,至少气质上是一样的——那种只有天才才有的忧郁气质。孟小冬的出现仿佛让戏朝着爱情片的主题演变,可导演终究还是让故事顺着影片的名字发展了;在这里艺术之间的心心相惜,或许在我等俗人看来只剩下了美丽与悲剧两字来评判,却永远不会理解当事人的心情。

中年的梅兰芳里,却又要把“抗日战争”那段故事单独拿出来,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多少让整个故事不是那么按照逻辑来发展了。梅是天才,但是不单单只属于艺术;这甚至让我怀疑起了之前梅妻的那话“梅兰芳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他只属于座儿(观众,抑或艺术)”,因为梅因为战争而不唱戏了。而邱三最后竟然说服了梅重新复出,多少又有点让艺术的偏执狂们显得无奈了,怎么能这样?!不过好歹,梅活下来了。

最后的那段,或许是点睛的,告诉我们梅兰芳是怎样一个人。“也许你一直,其实都是个凡人。”答案就是这样,天才也就只是一个凡人而已。不知道是悲还是喜,但故事本身或许只是想告诉我们梅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并不期望让观众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这这点来说,或许也算一个成功吧。可于我们自己呢,谁也不会回答我们,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告诉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四 :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观后感

最近看了电影《梅兰芳》,在为梅兰芳个人喝彩的同时,也被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深深感染着。邱如白在这部电影中用他对京剧的那份爱打动着每一个人,他因爱生“痴”,生出“勇敢和无畏”。

如果说当邱如白这样一个留洋回来的司法局长,向台下坐着的名满京城的“京剧名角十三燕”、暂露头角的梅兰芳,还有众多的京剧迷,老戏骨讲着京剧该如何如何,京剧这里不对,哪里有毛病时只是哗众取宠的话,那么当他给梅兰芳的信中说:“王宝钏十年不见薛仁贵,一朝得见怎能一动不动的如同死人一般坐着,她应该有所为时”,则可见他是真爱京剧。爱到了当梅兰芳按照他的建议改过戏时,他勇敢的扔了公文包,冲着诧异的人们高喊着“别看啦,不陪你们玩了,我要傍戏子去喽……”。

邱如白从梅兰芳的身上感受到了希望,看到了京剧还有的救,从此他坚定站在了梅兰芳的身后,无怨无悔,他要让梅兰芳红遍全中国,乃至世界!

为此,他可以如同“侩子手”一般,不惜用“阴谋”让孟小冬远离了梅兰芳,因为他知道“梅兰芳跟了他们那么多年,他心里的那份孤单一直都还在,直到遇见孟小冬。可他的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来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为此,他不惜让已名满全中国的梅兰芳冒着失败的危险,去美国那个未知的世界去表演,前路虽一片迷茫,可只有尝试过了,才知其中滋

味。当然,他们成功了!梅兰芳战胜了恐惧失败这样一个纸枷锁,向世界证明了自己,邱如白向世界证明了京剧这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相通的。

当北平沦陷,梅兰芳不再登上京剧舞台的那一刻,他仍心存一丝幻想,在他的心里,梅兰芳赋予了京剧这门艺术新的生命和真谛,他的抱负和理想与其说是给了京剧,不如说是交给了梅兰芳。不管战争如何风云变幻,京剧都是应该不朽的,梅兰芳都应该是站在舞台上的。可是国家没了,梅兰芳和京剧只在回忆里了。

此时的邱如白只是一个不知魂归何处的老人,如同寒冬里的一撮枯草,被冷风吹的瑟瑟发抖。战争的开始让他的一腔热血和魂魄没有着落,就如同野鬼一般散落在人间。

…… …… 余下全文

篇五 :《梅兰芳练功》观后感

《梅兰芳练功》观后感

观金老师的课,如沐春风,不仅被她的笑容和声音吸引,更是对她与学生所展现的课堂感触颇深。金老师开门见山,用梅兰芳本人及他扮演的各种角色的照片进行导入,让学生未学其文,先识其人,借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去感受梅兰芳的的知名及成就。鉴于学生刚刚由二升三,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不是非常的流利的这个特点,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学习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特别是梅兰芳练习跷功的部分,采用“谁干什么?”为基础句式,逐渐加时间、地点丰富句式,大部分孩子在孩子理清思路后,都能用上“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基本句式,加上体现梅兰芳顽强毅力的关键词简单而连贯地说说梅兰芳苦练跷功的事例,由此体会梅兰芳练功的艰辛。

教学过程中以第五小节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章内容,圈出体现梅兰芳顽强毅力的词语,再说一说梅兰芳苦练跷功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梅兰芳的顽强毅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已充分地锻炼。之后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照第五小节的学法自主学习第七小节。这样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终,学生能借住板书比较清晰的概括文章的大致意思。另外,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将图片与课后注释相联系,知晓何为“跷功”。跷:就是木头做的小脚。跷功,就是演员这么大的脚要踩着木头小脚又要走路又要舞蹈,学生一下子发出感叹——练好这门功夫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联系生活探究寻找答案,加上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让学生朗读、感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领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学艺过程。这样的体验使学生更能走进文本,更能贴近生活,提升了表达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六 :梅兰芳影评

《梅兰芳》影评

在影片《梅兰芳》里,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诚意,看到了属于因为等待《黄土地》、《霸王别姬》的那个北方气韵的陈凯歌。也许是因为记忆里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已经成了观众心中的维纳斯,这部同样与京剧密不可分的影片难免被人与《霸王别姬》相比。但是窃以为,这样的比较无论对于《梅》剧组的主创人员,还是对于主要演员们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程蝶衣毕竟只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而梅兰芳则是家喻户晓的真实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在国人心中象征艺术与美的人物,拍摄传记性影片,本身就意味着将整个团队置于悬崖边缘。作为观众,我记住了众多演技精湛的配角,为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而激动;同时,也为传统意义上主角们的某些缺陷而倍感遗憾。

大伯的信和大伯的命

电影始终穿插着大伯的信进行着,剧情点点推进,信也点滴道出??

刚收到信的时候,梅兰芳还不是梅兰芳,他是个叫畹华的10岁小男孩,信是沉重的,关于人生与信念,关于优伶存在的价值,关于要不要继续坚持唱戏的理想,畹华,小小的畹华睁大了眼睛,他被世界的复杂镇住,镜头把他拉得好高,我觉得这个小男孩一下子长大了,这也许就叫成长的催化吧.

大伯是个戏子,一辈子唱别人的戏,给别人带来乐子 ,他一辈子讨好别人,却依然是招人打骂,是个很可怜的人.因为, 演的也都是别人,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失去自我,始终无法给自己定位,认为戏子就是供人消遣的,逗人发笑的,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很低贱,于是他一辈子都那么可悲,真的让人哀其不幸了.其实,梅兰芳的成功和大伯的失败是有原因的,这就涉及到人生定位的问题.梅兰芳认为自己可以光耀京剧,特别是十三爷爷的含冤去世时留下的遗愿,孩子,把他们戏子的地位提波提波.他带着这个理想唱戏,所以他辉煌了.

人,要成功,要先学会自尊,得自己看得起自己,别像狗一样活着,大伯让我很不屑,但又怒其不争,那个纸枷锁,其实是他自己套上的,礼教的确可以吃人,硬碰硬只有死,但是,你得学会保持自己的尊严.活得像个人.封建枷锁很薄,不过一张纸.一撕就破.封建枷锁很重,它一直压在愚民的心中。大伯的悲剧是封建礼教下,愚民顺民的悲剧的缩影。大伯,不争,注定不敢撕掉纸枷锁,也注定要一辈子受它的愚弄。第一个第一批敢去动纸枷锁的人,为中国带来了希望,为中国赢来开天辟地的新时代,他们是历史的先驱,历史是他们指引的,时代是他们指导而建立的. ,十三燕的陨落

…… …… 余下全文

篇七 :梅兰芳影评

《梅兰芳》观后感

我看完《梅兰芳》时候,已经很晚了,大概12点多了,顿时感到莫名的怅然,心里好像有什么压在心口缺拿不开。在长达两个半小时过程中,我的感觉竟然是变幻无常的,真是诡异无比。没有期待中《霸王别姬》式的酣畅淋漓,也不像《无极》那样让人郁闷,《梅兰芳》绝不是“好”与“不好”那么简单。但是,黎明是这部影片的失败之处,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那张#9@k脸几乎没有任何表情,演技水平不是一般的差劲。章子怡演的还可以,有表情有心理,演技也是黎明缩望尘莫及的。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线,为我们展现了其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阶段分明、层层递进。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情节的阶段式推进,我的观影情绪也跟着三步走,从心潮澎湃到开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这三段由于叙事手法和演员表现的迥异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水准。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无可争议的是黎明出场前的那部分部分。讲述梅兰芳的大伯和师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别”篇是最像《霸王别姬》,也是最出彩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兰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现不俗,而饰演“十三燕”的老戏骨王学圻更是全片的一个亮点,两人的对手戏更堪称是全片的最高潮。毫无疑问的,“死别”这一章节绝对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若没有此节,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给予《梅》片一个毫不客气的“贬”评,可以说,这精彩的开篇儿撑起了整部影片,而撑起这开篇儿第一章的,绝对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这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张力的角色,他血性爷们但不严肃死板,他看似不着边际的自嘲调侃字字都在点上,他看似谦卑却敢于权贵叫板,他明里反对梅兰芳革新实际却是其登上事业顶峰的最后助力;处在新旧更替风口浪尖的上的他,是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与看不起伶人的权贵矛盾,与时代矛盾,与梅兰芳矛盾,与他自己矛盾。这是陈凯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而王学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实力演员,无论是作为“伶界大王”该有的扮相身段手势,还是略带黑色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的演绎,着实把这么个血肉丰满而复杂的十三燕给演活了。虽然结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终,但正是十三燕教会了梅兰芳“输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兰芳也一直以其死前托付与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为一生的目标,可以说,十三燕这个人物影响了梅兰芳的一生。

…… …… 余下全文

篇八 :梅兰芳影视评论

梅兰芳影评

数学112本 学生:李彦明

看完电影《梅兰芳》,怅然若失。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

影片开始是少年梅兰芳打开一个木匣子,看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大伯写给自己的,信里说:大伯去宫里唱戏。因为舅母出殡,所以唱戏时没穿红,才让人“赏咱一纸枷锁”。大伯不想让他唱戏,怕被人“赏纸枷锁”还要被人瞧不起。

十年后,在十三燕的培养下,梅兰芳在梨园行崭露头角,并认识了邱如白。邱如白第一次看了梅兰芳的戏就迷上了,并给梅兰芳一些意见。梅兰芳听了并在舞台上做了改动,获得满堂彩。为此十三燕对不听话的梅兰芳大动肝火,在费二爷挑唆下,梅兰芳答应与十三燕唱三场戏打对台。邱如白甚至辞了职而全力帮助梅兰芳并预言梅兰芳的时代到了。第一场,梅兰芳的上座率仅七成,十三燕赢了。第二场,梅兰芳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唱了《一缕麻》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第三场又唱了《黛玉葬花》压倒性地打败了十三燕的《定军山》。梅兰芳的时代果然到了。后来日军侵华,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不唱了,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去了上海。没想到日本人竟也追过来了。在梅兰芳拒绝唱戏后带走了他。日本人说他是在舞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还用战刀恐吓他,梅兰芳都不为所动,无奈日本人只好放了梅兰芳。日本人想通过邱如白让梅兰芳唱戏并永远留在舞台

上。因矛盾和梅兰芳分手并生活落魄的邱如白匿名打电话给电台说梅兰芳要复出。日本人攻进上海,要梅兰芳唱戏给他们庆功。梅兰芳只得找大夫并注射了会发烧甚至可能昏迷的药来开日本人为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了日本人。

梅兰芳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他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需要一些疯魔的劲头。影片《梅兰芳》中,的确有许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疯魔,比如: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