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录取通知 观后感

看《录取通知》后有感

这次的形势政策电影我选择了看《录取通知》,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被它的剧情吸引到了。这部电影主要是说主人公巴比特是一个会伪很普通的高中生,小聪明不少,但是却没有展现在课业成绩上,高中毕业时被8所大学拒绝录取。然而他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唯知识论者,认为不读大学就没有前途,每天面对着父母对他是否有大学录取的关心,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决定伪造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跟他的几个和他一样没被录取的小伙伴一起建立了一所叫南方哈蒙技术学院 (S.H.I.T.)的假学校,为了让这所假学院看起来像真的,巴比特开始说服他最好的朋友薛门史瑞德帮他在网络上建一个完全像真的假学校。为了取信于父母亲,他在知名的哈蒙学院旁边租了一间荒废以久的精神病院,并将精神病院重新整修让它看起来像一所真正的学校。当他的父亲坚持要与学院的院长会面,巴比特请了薛门史瑞德的舅舅班露意斯来假装院长。表面上看似完美的计划却因为网站的设计大意——按一个键就录取,导致将近300多位原本被其他学校拒绝的学生前来就学。这样突如其来的情况,巴比特本想告知他们真实的情况,可是面临这些满怀期待和梦想的一群人,他不忍心摧残别人的梦想,正如自己曾经被八所大学拒绝一样,他决定把这所学校办起来,于是他去了好友的哈蒙学院听课,了解课程设置,咨询学校领导,了解如何进行学校管理。可是南哈蒙学院是一所特别的学校,他们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爱好各不相同,而且大多都是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巴比特针对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课程表,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彼此相互为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身特长,课程制定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兴趣,让学习不再固定模式化,不再沉闷。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这所假学校就被哈蒙学院发现并举报了,被迫关门。但是因为薛门史瑞德在假学校运作的时候曾送一封要求学校立案的信到美国俄亥俄州,所以这个举动给了巴比特一个将假学院立案成为真学院的机会。 在美国俄亥俄州教育认证机构的官员们听证下,巴比特开始讲述传统教育的失败,且成功的说服了官员们让假学院成为一年实验学院。南方哈蒙技术学院因此重新开张,巴比特也重新得到他父母亲的认同。

…… …… 余下全文

篇二 :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部题材很好的美国电影,主要写的是一群以巴比特为首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也许这样的事现实中根本就不会有。

太多剧情在这不作介绍,有兴趣的可是自己到网上看一下。这部励志电影拍的很成功,迎合了现在年青人的思想,特别适合学生朋友观看,我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废话,下面我们直奔主题,也就是我的个人观后感。 在看到影片快接近的尾声的时候,巴比特所创建的学校被封了,看到这一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遗憾,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会给我们一个好结局,结果是他们赢了,学校允许被试用了。看完应该很开心才对,可是我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因为我知道现实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我说的是在中国),那么不止是学校被封,巴比特也会爱到法律的制裁。

现如今这个社会,分两种学校,一种是公办的一种是民办的。我们先来说说公办的,公办学校有几个是不认分数的,无疑进入学校的通行证就是分,你达不到一定的分数那就不行,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现像,特别是靠关系的那种(也许这是种让人很鄙视的形为,但是现在我们不作议论)。所以是否能进入高校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个难题,对于差生,他们简直就看不到曙光。于是这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民办学校,当然这些学校不会像公办的一样只认分,他们认的是钱。你有钱了,你就可以继续上学,但这些基本都是去浪费时间浪费青春的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进入高校后是好好学的,我可以肯定的说很少很少。

现是7月初,也就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了,也许有很多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有的会消沉,因为上大学是他们十二年来的梦。一纸通知书,虽不足以证明什么,但是每个人都想要(个别除外)。但是很可惜,理想的学校他们去不了。于是有人又在徘徊,是复读还是上个差点的学校,是踏上打工之路还是继续混个三年,我想这是每个不理想考生都会思考的问题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录取通知》观后感

《录取通知》观后感

刚开始不知道课堂上看的电影叫什么名,一个同学说她看过,叫《录取通知》,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曾经我们也一样经历过高考,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想起了我们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多少学子祈盼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生命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命运,每年的五六月,无数学子在为之日夜奋战。手握一纸珍贵的录取通知书,那张录取通知书上大红的印章承载了每个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辛酸,憧憬着象牙塔的各种美好,寄托着无限的人生理想,幻想着功成名就的荣耀时刻,此刻,沐浴着夏季火热的阳光,那时我们沉浸在幸福的海洋,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大学,才有了今天能做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面,聆听学识渊博的老师授课。而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和我们一样的热血青年,可是他们不是你乖乖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主人公巴比特平时不爱学习,毕业的时候被八个大学都拒绝了,可是毕业了,不继续学习就得像同学一样出去上班,做一些劳力活,他可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再者,父亲是典型的唯知识论,认为不读大学没有前途,面对每天父母对自己是否有大学接受的关切,巴比特此刻似乎才真正体会到了没有认真读书的痛苦,还在读初中的妹妹就已经在为了大学升学做准备了,虽然他不认同妹妹天天只有学习的这种方式,却也不得不承认未雨绸缪还是有好处的,此刻为了自己的大学他也迷茫起来了。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终于他自己伙同好朋友,伪造了一个学校的

录取通知书,他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当巴比特的父母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在父母抑制不住的高兴背后,其实我想巴比特内心也是百感交集的,他这样做让父母不再为他而担忧了,可是毕竟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欺骗父母的内疚和自责云绕在心头,看到那里的时候,我也想起了我自己的父母。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恩于他们,在我们失意绝望的时候,父母是让我们停歇的温暖港湾,在我们迷惘无助的时候,父母是给我们鼓励的加油站,也许是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才更加懂得了被爱的幸福和感恩。影片中巴比特的父亲几次询问关于他的大学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待,容不得有半点失误,也因为这样,巴比特为了让父亲相信自己的大学是真实的,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租房子伪装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尽管这个大学是一个旧的精神病院,可是经过他们的精心装扮,却还真像了一个大学的模样,有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大学名称,设计了学院的徽章,制作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学院网站,让巴比特心思缜密的父亲也没有看出破绽。对此我不得不佩服他们敢想敢做的行为,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也像主人公一样有许多的想法,对现实社会也有很多不赞同之处,可是我们多半做了顺应的顺民,没有足够大的勇气去付诸实践,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没有想法的生活就如一池死水,没有任何波澜,起不了任何涟漪,最后只能在孤寂中默默走向生命尽头。有想法并敢于实践,我觉得是影片中主人公最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之处,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老是选择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我们还处在青年时代,一个人如果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都不敢让自己的想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xx010320录取通知观后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观《录取通知》有感

经同学推荐,我看了《录取通知》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不可思议。一个连续被八所大学拒绝的人竟然将一所不存在的大学由骗局变成了现实,看起来荒谬,但这正向社会大环境已经形成的某种观念提出了质疑: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从电影来看,很显然不是。

现在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都认为,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有希望成功,而且都觉得从大学出来的人,要比其他人更有思想,学历已经成为个人能力和才智的证明。《录取通知》就像是一个用来让人清醒的警钟,告诫那些仍然身陷因无法升学而异常苦恼的年轻人,虽然进入大学已经成了社会标准中的“优秀级别”,可是对于个人来说,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而不是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硬要挤上那座独木桥。Bartleby Gaines用他自己的举动挑战了美国的教育体系中的缺陷,让几百名不被其他正规大学所接受的年轻人重新捡起了自信,发挥他们被剥夺的创造力,坚持自己的爱好,自己决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和应该学习的科目??谁说学生自己不能当老师?在南哈蒙就可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拥有从各方各面汲取知识的权利,没有论文和考试的压力,只有运动和实现愿望的乐趣。

我对Bartleby Gaines的看法,由最开始的不理解、不赞同慢慢转变成了佩服、支持。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伪造出南哈蒙,本以为

可以只在父母来的时候演演戏,结果因为南哈蒙学校网站的一个小疏忽导致300多名被大学拒绝的人来到了这里,混乱的局面中他表现出的冷静和睿智,虽然是电影中的情节,但还是让我想为他鼓掌。他知道蜂拥而来的都是和他一样被大学抛弃的人,如果当即告诉他们真相,跟他们说,你们来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大学,只是一个骗局,你们还是以前那些没有学校愿意要的人,那结果会另他们沮丧,自暴自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Bartleby放弃了这种做法,他来到哈蒙大学的课堂旁听,去了解大学的运行模式,依靠同伴们成功地管理起了这个假大学,让他的同学们在这间学校做自己想做的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其实,这也是我边看电影边期望看到的情节。

…… …… 余下全文

篇五 :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

时隔一年再来看这部影片,笑点和泪点都没有改变。打开电脑想写影评时,最先想到的是那天看完电影,后座观众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这电影只能美国人拍。听到以后,心里一颤,肝脏都有点疼。因为我知道她说的99%是对的。而我想说的是“为什么”。

呵呵,为什么国人拍不出?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创造力了。越长大,越不会创新。我们根本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学生要关注绩点,关注分数。而我们的教育逼着我们亦步亦趋,跟着前辈的脚印。不要走歪路?那么,哪条路是真正的歪路?没拿到好大学的offer,不知道亚当斯密,不会解微积分?愿意当一个农民,种草种花中春风,与人何忧?非得一句话里加杂两个英文单词才能好好说话?

巴特比控诉学校剥夺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这才是真正的犯罪。很多人也知道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只能摇摇头说一声,人艰不拆。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和中文译名相比,我更偏爱它的英文名accepted,听起来更有人味。豆瓣上有人说,you are always accepted.也许他是对的。常常在人海中感到孤寂,

是因为自以为没有被接受。如果知道所有梦靥都是想象的话,会好过很多。有个豆友说“假如我有个孩子,我可不想送他上大学”。我猜他要么是刚刚入学的新生,还没有适应学习和生活上翻天覆地的改变,要么是已经毕业了,回想四年时光匆匆,虚度的光阴,为自己失去的青春不值。在他自我的围墙之外,是学霸们孜孜不倦熬夜苦读的身影。

…… …… 余下全文

篇六 :录取通知观后

三叶草分享语: 《录取通知书》里的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走的路、应该学习的科目、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这里“Accepted”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录取”,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认同”。有时“录取”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叉路上的一种选择,但“认同”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演员: 贾斯汀·朗 乔纳·希尔 布莱克·莱弗利

地区: 欧美 发行:2006

介绍: 男主人公是一个大学落榜的学生,因为怕家里人知道,所以自己编了一个大学出来,结果,因为一个网络上的失误,变得本来不存在的大学,变得存在,使一大群跟他一样失落的年轻人得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得已,男主人公只好继续把这个自己造出来的大学经营下去。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终于东窗事发,被真正的哈蒙大学告上法庭。可是,一场对现代教育的缺点的可圈可点,感动了法官,得到把南哈蒙大学的教学实验一年的特许。

原文地址: << 录取通知书>> (Accepted )观后感 作者: memory 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看到的状况。但是,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他的几个死党全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罗莉——从一年级就开始为进耶鲁而努力的女生结果却没有被耶鲁大学录取——可能今年有关系的学生特别多,可怜的她,到头来,一切都是鸭蛋,什么也没有。格伦被所有大学拒收,因为政治问题,在SAT得了零分。面对着因无法进入大学而逐渐黯淡的前途、父母施加的压力,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一群毫无经验的高中生,在对“自由主义”一词做出广义解释之后,雇下场地,请了个演员,搞了个虚拟网站,决定自己建立出一所根本不存在的“南哈蒙理工学院”,以该大学的名义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借此蒙混父母和朋友们。

谁料,刚刚把他们认为需要的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好像做得好过头了--从各地赶来的好几百个跟他们一样,被无数大学拒绝的人们站在了“南哈蒙理工学院”的门口,要求加入这个总共只有一座二层小楼的大学学习。面对着隔壁正规大学学生蔑视的眼光,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在这条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开始不断地完善着这个大学的功能,同时与那些慕名而来的学习者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努力让这座假冒伪劣大学变成一座真正合格的大学??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录取通知书》英文影评

《录取通知书》 英文影评

This is an American comedy directed by Steve Luke. It is called Accepted.

The lovely story takes place in a boy called Bartleby, a highschool graduates who can make false papers. But his pretty tricks didn’t help him to get an admission. And in order to have his father's approval, he establishes a fake college called 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I.T) in an abandoned mental hospital with the help of Rory, Hands and Glen, all of whom were not accepted by colleges. However, because of some misses, nearly 300 students are accepted by S.H.I.T.

Bartleby knows the feelings of these students, so he makes them believe this is a real college and manage to have some classes in Harmon College. Then, he asks the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ir ideal courses and they have their classes taught by their own. Every one in S.H.I.T is happy and enjoyable.

…… …… 余下全文

篇八 :《吮拇指的人》观后感

《吮拇指的人》观后感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我看完《Thumbsucker》之后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

Justin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但却始终戒不掉吮拇指的坏习惯。你能想象一个即将踏入成人队伍的大男生在受到委屈后蹲在厕所的马桶盖上吮吸拇指的场景么?或许你会觉得荒诞,夸张,但这样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着——我们都会迷茫,失落;只是每个人面对的方式不一样,Justin是吮拇指,或许你是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或许她会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独自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成长之前,我们都在逃避。

电影开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喜欢Justin这个角色,因为感觉他太普通了,甚至比普通还要普通。他说话的语调,他的每个动作,都将他内心的胆怯暴露。在学校的辩论社团里,一个名叫Rebecca的女生有条不紊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老师让Justin反驳。“事实上,我觉得Rebecca讲得很有道理…”Justin这样回答到。老师很生气,却也拿这个腼腆的男生没办法。

我不清楚J不反驳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只是他觉得R讲得有道理,因为不久之后,J就邀请R周末出游。当两人散步到河边的时候,J突然说:“我想要脱掉我的衬衣。”“你脱吧。”“我脱你也要脱。”R愣住了。作为观影者,我也有点愣住,Justin难道不该是很腼腆胆怯的人么?就在各种猜疑的时候,J的一句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他了,“就像在海滩边度假一样,今天的阳光挺好的。”那一瞬间,你就会情不自禁地笑,这个理由听上去那么荒诞,但却很美好。于是两个人便褪去了上衣,像小孩子一样在河边打闹起来。除了单纯,可爱,顽皮,你不会想到别的词来形容他们,尽管他们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模样。

那天下午,J去了R的家里,正当J小心翼翼抱着R时,R发现了J大拇指上的秘密——J的爸爸为了提醒J不再吮吸拇指,在上面写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什么?”R很好奇地问J,“它。。。什么也不是。”J支支吾吾地回答。于是,拇指的秘密成了扼杀爱情的罪魁祸首,J闷闷不乐地离开了R的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