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

我对故宫和卢浮宫的印象是在看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才慢慢清晰起来的。

在这之前,我对卢浮宫的印象十分模糊,只依稀听人说过,罗浮宫,是塞纳河畔的一个杰作,她像是一位典雅的少妇,以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注视着众多的艳羡者;也像是一位女神,给文明的创造者以激情和灵感;更像是一所学校,从黎明到黄昏,默默地迎接着万千学子。

而故宫,我也只知道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

如今,他们都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在《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的一个个片段的流放中,映入我的眼帘。

罗浮宫与故宫的命运相似,但他们的格局与构造迥异,宫中珍宝也各有自己的曲折经历。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了呢?那便是文化吧。而我觉得,文化,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概念。但在这个星期的学习中,我终于了解到文化和艺术的牵绊。

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理念,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的信仰,不一样的追求,孕育出的艺术作品是迥然不同的。

在这12集纪录片里面,令我的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古埃及的书记官给我们讲述的故事了。这是两条河流的故事,也是两个由河流诞生的伟大古文明——尼罗河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和黄河所孕育的古华夏文明的故事。

尼罗河的模式比较恒定,他的潮起潮落都是有规律的,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都遵照法规来办事,他们的地理环境大多是沙漠河流,因此也影响到了那里人的艺术作品。而黄河呢,是变化多端的,中华儿女也就在抗击洪潮的岁月里,练就了坚韧与抗争的个性,随之便产生像大禹治水之类的艺术作品。

这还让我了解到艺术是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中国的青铜大鼎、法老的金字塔,古老的帛画,华丽的金缕玉衣,神秘的木乃伊……他们每一个都是凝固了时代的作品。而且他们都是当时社会尊卑等级的反应。相似的思想,却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肃穆的丧葬艺术,给人带来的却是生的气息。

…… …… 余下全文

篇二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之《东西对望》观后感

伴随着悠扬典雅的背景音乐,《东西对望》拉开了梦幻般的篇章,东西方第一次热烈的对话,两种优秀的文明第一次发生正面的碰撞,这一切都发生在三百年前的洛可可时代。

卢浮宫里的绘画,西洋的面孔,东方的背景;紫禁城里的作品,出现了西洋油画。卢浮宫的房间里摆放着中国的青花和彩瓷;紫禁城的寝宫里陈列着西洋钟。卢浮宫的舞会上,国王和贵族扮成中国人的形象,翩翩起舞;紫禁城的行乐图中,雍正皇帝也模仿起了西洋人……两个场景、两种画面的切换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两种文明相互模仿、碰撞的时代。而事实却是,两种文明互相并不了解,只是因为惊讶才好奇。

每个人对文化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无论深浅都没问题,就如同谷文达先生制作的那把椅子,坐在椅子上就可以感受到东西文化的差异。明代和路易十五的时代,是属于两个国家的不同文明发展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可以想象有多么热烈。那个时代,洛可可温婉华丽的时尚渗透于法国各个角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使中国人认识到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将全新的观念带入了中国,而画师郎世宁更是留在中国服侍了三代帝王,创造出了中西合璧的新画法。而远在法国的布歇也在绘画中加入了中国风情,然而布歇笔下的中国元素却并非真实的中国风情,他所表现的美丽的充满爱情感性的世界,片中说到布歇其实并未到过中国,他们笔下的场景都只是洛可可画家们对异域风情的向往与想象。那时的艺术作品还只是东西方文化的简单拼凑和混合,是梦幻的,是似是而非的,是虚构的。那时的中西文化可以算是一种误读,因为距离遥远,极少数人来往于中西交流,种种限制导致中西方对彼此的认识不足,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奇、冲突和再认识,但仍然是中西文化在相互交流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文明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借鉴,文化的交流只会加快其发展的脚步。追忆历史,当清政府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西方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发展了科学技术,于是我们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然就落后于别国的经济、科技,我们的文明不是没有繁荣过,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都曾说,“在欧洲,我们没有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可以被证明是能和中华帝国的相媲美。”只是我们过于满足一时的繁荣,骄傲地认为不需要向别国学习了,而这时的其他国家正是虚心学习、相互借鉴,才能一举赶超。历史给我们教训与感悟,文化的发展需要批判性地继承与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大明宫》观后感

《大明宫》观后感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学识真是浅薄的够可以,初闻《大明宫》,还以为是讲明朝的一座有名的宫殿,当看了这六集大明宫的纪录片以后,我才知道自己错的是多么的离谱,大明宫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大抵相当于明清两代的故宫。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大明宫不但代表了唐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还是唐王朝繁荣鼎盛的象征。 那么大明宫是为什么建成的呢?

我们都知道大唐历史上有一次非常有名的政变——玄武门之变,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我们不去讨论,因为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去书写的,但这次政变的结果就是李世民杀了他的两个兄弟,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退位,李世民继承帝位,史称唐太宗。纵观整个大唐,在我看来,明君不多,但李世民算是一个。在唐太宗的苦心经营下,帝国开始走向兴盛之路。大唐在蒸蒸日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全部归顺,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帝王被周边的游牧民族如此尊崇,非常罕见。但李世民内心对此并不满足,他不仅希望建功立业,而且希望自己有一个孝子的名声。退位之后的李渊成为太上皇,晚年更是郁郁寡欢,而当时的皇宫是太极宫。太极宫正处在长安城地势最低的一块洼地上。长安的夏天经常下雨,太极宫因此很潮湿。所以唐太宗下令为太上皇营建避暑行宫。新宫殿称为永安宫,后更名为“大明”。李世民真心希望,“大明宫”可以成全自己的一片孝心。但大明宫尚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帝王,他开创了最值得称道的治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下一任继承者是唐高宗李治,到高宗时代,大唐立国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贞观之治的大唐日益富足,也有能力进行大明宫的建造,为了迅速建成大明宫,国库划拨了帝国十五个州的赋税收入,又停发了长安各级官员一个月的俸禄。这是大唐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建筑工程。在中国历史上,如此宏伟的工程,大概只有秦始皇没有完工的阿房宫可以相比。次年,大明宫尚未完全竣工,皇室就开始迁入大明宫开始执政了,从此,帝国的权力中心从太极宫转移到大明宫。

…… …… 余下全文

篇四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影评

09编导2班 刘茵

电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评析

摘要: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这里我们将讲述两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本文对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进行分析。

关键词:题材选定,结构分析,细节刻画,

这一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浮宫要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作为整个展览的独家纪录者,他们慢慢发现这不仅是一次展览,它实际开启了一扇大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于是,刚刚拍摄完《故宫》的创作者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能否将两座博物院放在一个片子中,通过它们馆藏的文物对比整个中西文明。而第一集《遇见》,以鲜亮的题目透视出两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的碰撞、相见以及擦出的火花。

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卢浮宫同为世界著名博物馆,也是两国最大的博物馆。20xx年,故宫和卢浮宫开始进行接触,并于20xx年10月10日在北京签署了“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2005-20xx年合作协议”。 20xx年卢浮宫将在故宫举办一场关于拿破仑一世的展览,这是卢浮宫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举行专场展览,故宫也希望此后能找到合适主题在卢浮宫举办展览。故宫与卢浮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曾经都是皇宫,都有丰富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在发展和弘扬各自国家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要接待众多国内外游客。

影片的题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与历史和现实有直接的关系。符合时代的特色,能够反映时代风貌、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现在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益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以故宫午门的“拿破仑大展”作为题材,但主题并不是以故宫与卢浮宫、拿破仑为主,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告诉、传递给观众,通过东方人的视角去深度探索西方的文化与文明。展现出以艺术为线索,挖掘历史的传递与沈思。使得内容深刻,哲理渗透。讲述的内容都以主题为主,为主题服务,让这部影片的思想性比较集中。以独特的视角,比如,采访人物镜头表达;影片开始时的对比等。让这部影片在表述内容的同时,显得有张力,有新颖。

…… …… 余下全文

篇五 :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

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

在一次城市规划课上,我们观看了有关巴黎建筑的视频,让我们了解了巴黎的建筑风格设计的改造历程。让我们领略了巴黎的建筑之美。那么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法国之都巴黎建筑风格的改造者。 豪斯曼男爵,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的塞纳省省长。1852年,新即位的拿破仑三世委任豪斯曼男爵负责大规模的巴黎改建工程。豪斯曼的改造包括拓宽巴黎街道、修建大型房屋和豪华旅馆、修缮下水道和城市供水系统等。1832年的巴黎霍乱流行病为启动长期争论的巴黎重建工作提供了动力。1852至1870年之间,在豪斯曼策划下的改造工程让巴黎“改头换面”,从一个布满小巷、形状不规则、陈旧的中世纪小城,改造成了一个街道宽阔豪华、空间疏落有致的工业革命时代的现代都市。豪斯曼也成为后人改建城市效仿的典范。

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后,大量人流涌向巴黎—一个从中古时期就再没有翻修过的逼仄小城。拥堵的人群导致肮脏、嘈杂,流行病也相继而来。拓宽街道是豪斯曼最大的项目,他规划了城市的南北中轴线,并且用东西南北的主干道将中古时期的巴黎分成不同板块,第一次将几何对称的理念带入城市规划中。豪斯曼翻新了巴黎的每一个街区,拓宽后的街道分散了拥堵的人群,减少了流行病的发生,他还巧妙地在街道两旁种上栗子树,很好地衬托出街道的几何美感。

豪斯曼的第二大计划是重塑巴黎的建筑,让它们和新建的街道显得般配和谐。他把沿街的房屋都加了一层,这样看起来就气派多了。不仅如此,豪斯曼还修建了歌剧院、名人纪念碑、火车站和政府大楼,而这些建筑都融入了他所钟爱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豪斯曼还将巴黎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他围绕赛纳河由内而外把巴黎划分成20个不同的区域。从中心的1区开始,以顺时针螺旋状依次排列,仿佛一只大蜗牛静静地卧在法国北部。巴黎“进化”成为“蜗牛”,不是因为法国人爱吃蜗牛,而是因为巴黎通过几次大改造,逐渐“进化”而成。让我们看看这只“蜗牛”的“进化”过程。同时,由于中世纪的下水道和供水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区域居民的要求,豪斯曼决定进行大幅的改建,他不仅新增下水管道,让原本臭气熏天的城市变得洁净起来,还把废物管道和污水管道分离,从而把废物用作有机肥灌溉农田,经济节省。

…… …… 余下全文

篇六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影评

电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评析

摘要: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这里我们将讲述两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本文对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进行分析。

关键词:题材选定,结构分析,细节刻画,

这一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浮宫要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作为整个展览的独家纪录者,他们慢慢发现这不仅是一次展览,它实际开启了一扇大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于是,刚刚拍摄完《故宫》的创作者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能否将两座博物院放在一个片子中,通过它们馆藏的文物对比整个中西文明。而第一集《遇见》,以鲜亮的题目透视出两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的碰撞、相见以及擦出的火花。

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卢浮宫同为世界著名博物馆,也是两国最大的博物馆。20xx年,故宫和卢浮宫开始进行接触,并于20xx年10月10日在北京签署了“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2005-20xx年合作协议”。 20xx年卢浮宫将在故宫举办一场关于拿破仑一世的展览,这是卢浮宫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举行专场展览,故宫也希望此后能找到合适主题在卢浮宫举办展览。故宫与卢浮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曾经都是皇宫,都有丰富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在发展和弘扬各自国家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要接待众多国内外游客。

影片的题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与历史和现实有直接的关系。符合时代的特色,能够反映时代风貌、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现在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益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以故宫午门的“拿破仑大展”作为题材,但主题并不是以故宫与卢浮宫、拿破仑为主,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告诉、传递给观众,通过东方人的视角去深度探索西方的文化与文明。展现出以艺术为线索,挖掘历史的传递与沈思。使得内容深刻,哲理渗透。讲述的内容都以主题为主,为主题服务,让这部影片的思想性比较集中。以独特的视角,比如,采访人物镜头表达;影片开始时的对比等。让这部影片在表述内容的同时,显得有张力,有新颖。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考试实用影评范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相遇时的交融,纪录片以紫禁城和卢浮宫的今夕为背景,以拿破仑和乾隆这两个都曾站在东西方顶峰的人物为题材,深刻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一次动人的邂逅。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以跨越时空的历史视野和宏大包容的文化姿态,记录呈现了卢浮宫与紫禁城在现实与历史不同层面的相遇。历史上,两座代表东西方艺术典藏宝库的博物馆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际;而当下,以拿破仑一世艺术展为契机,他们之间生发出东西方文化动人的邂逅。

1拿破仑一世展是由中法双方竭力促成的一次艺术文物交流展出活动。本片着重记录了以伊莎贝拉为首的卢浮宫筹展工作人员兢兢业业的努力。这次展览,是当代历史中两座博物馆真正的平等的相逢,也是大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创作灵感之源。

2本着东西方比较思维来回溯历史,

纪录片创作者首先来比较两座博物馆的过往与今夕。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回望与记录中,可以发现同由帝王宫殿变为平民博物馆的经历,同因帝王的个人爱好和政治理想而获得蓬勃发展的助力。远隔时空的遥望有着惊人相似的前史,驻足当下的审视也有彼此交汇的今生。紫禁城的现代转型借鉴了包括卢浮宫在内的西方博物馆的诸多经验,当代卢浮宫建筑格局的变化与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慧心灵感息息相关。

3在历史的具象比较中,去探寻抽象的艺术思维的异同,《遇见》这样来总结思考的结论:“西方人偏爱形象,让人在具体的形象中直接感受,他们留给后代的是一尊尊形象各异的雕像,而东方人偏爱文字,留下一幅幅牌匾,不断提醒自己警示后人。”东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影响到艺术类型的不同偏好与思想诉求。

紫禁城,以他的宏伟和华丽枕居在东方的大地上;卢浮宫,以她的优雅和现实

坐落在西方艺术之巅。这是一篇中西方艺术的交响诗,更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纽带。《遇见》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开篇之作,它遵循以人带史的思路,以伊莎贝拉的工作来记录筹展过程;讲述帝王爱好与抱负,谈两座博物馆前世今生。不论是历史上穿越时空的遥望,还是当下真正的现实交流;无论是艺术品的风格各异,还是文化思维的相映成趣;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必然不止于两座博物馆的描绘,两种艺术史的并行,还将涉及东西方文明的探讨与思考。因此,可以说《遇见》为接下来的续篇开启了宏大的艺术视野和思考空间。

…… …… 余下全文

篇八 :城市的远见系列视频之巴黎篇观后感

《城市的远见——打造世界之都巴黎》

观后感

法国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她的首都巴黎更是盛名远播。无论是雄伟高耸的埃菲尔铁塔,还是时尚个性的香榭丽舍大街,抑或是浪漫神秘的巴黎圣母院,还是那馆藏丰富珍稀的卢浮宫博物馆等等,无不使得巴黎令人向往。我印象中的花都巴黎就如城市发展史中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却华美的不似人间。最近在观看了《城市的远见》系列视频,尤其是其中的“打造世界之都巴黎”篇之后,我对这座城市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她让我重新认识到城市给人的最美好意义在于能够让人们愉快的生活在这个地方。

这部视频是以巴黎地标之一的埃菲尔铁塔为开端,展现了巴黎的雄伟气派一面。在巴黎的街头,随处可见美景,这是一个风情万种的魅力城市,

城市的远见系列视频之巴黎篇观后感

总能调动起你的

浪漫情怀,引发共鸣。巴黎有许多的休闲场所,在这些地方人们或者谈情说爱,或者戏水,或者喂鸽子,人们的欢乐和笑容无处不见。更有许多的异地游子把巴黎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在巴黎展开了丰富的人生。而街头那些各色各样的雕塑更是巴黎号称艺术之都的最有力证明,这些雕塑不仅充满特色,更是与环境充分结合,彰显出了城市和谐人性的一面。正如片中所说,这是一个既前卫又富历史的城市。而巴黎能有这样的繁荣,要归功于她的规划者们。

巴黎起源于塞纳河中的西提岛,位于法国北部,面积一千两百平方公里,在大巴黎地区有一千万人口,市区人口只有两百万,塞纳河横跨巴黎市区。十九世纪时期的巴黎是西方的政治与金融中心,因此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巴黎找工作,人口开始增多,这些人挤在一些因为过度使用而越来越旧的建筑物理,建筑密度也比较高,于是就在天井里加盖或增加楼层,形成了高度密集现象。在十九世纪前,巴黎的生活条件因此越来越糟糕,同时出现的还有严重的交通问题、水供应不足问题和建筑物破旧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当时的塞纳省省长欧斯曼男爵对巴黎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工程,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却使得巴黎从一个中世纪风貌城镇变成了一个现代都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因此造就了巴黎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欧斯曼时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