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题目: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教学单位: 艺术学院

姓 名: 杜晓磊

学 号:201130910126

年 级: 2011级

专 业: 平面设计

课程名称: 艺术学概论

任课教师: 王虹老师

20xx年 12 月 18 日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看完电影我有很多感悟,电影的背景是在战后,意大利经济一片萧条,罗马城里有大批失业的贫困者。男主角安东尼奥终于通过职介所找到了一份沿街贴广告的工作,这份工作必须有一辆自行车。在他的妻子又当掉了许多条床单等东西后,安东尼奥终于有了一辆自行车 。在当铺中,我们看到了堆积床单的仓库,里面堆积如山的床单和当铺兴旺的生意反应出当时罗马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当铺就是压榨穷人最后一点财产的地方。

[ 转自铁血社区htp:/bbsexuene/]

随后安东尼奥的妻子来到了一个所谓通灵者的住处,希望能得到“神”的指引。当安东尼奥等的不耐烦的上楼去找妻子的时候,门口诊所里的护士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说“最里面的一个房间”。由此可见,当时有很多的人来寻找这位通灵者。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来摆放这位通灵者呢?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对未来感到担忧,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这一点和中国的情况很类似,越是穷苦的人越相信所谓的“算命”。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也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在相隔这么遥远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会发生几乎一样的事情?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相信所谓的“神”绝对不像教徒那样虐诚而是抱有某种目的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神”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之所以相信“神”而不是自己的双手,是因为他们对未来已经失去了信心。

第2天安东尼奥开始了工作 ,但不到1个小时一个小偷就将他的车偷走了。 “一个穷人他的车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处去找。”安东尼奥说着这句话,马上付出了实际行动。车等于工作,工作等于命,因此车等于命。

…… …… 余下全文

篇二 :偷自行车的人影评

《偷自行车的人》影评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下层人民的生活。在二战之后罗马像许多城市一样充斥着失业和贫穷,为了一个工作的机会人们争得头破血流,而里奇就是这众多平凡人中的一个。

失业两年的里奇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一个工作的机会张贴海报,伴随这一喜讯的同时也带了忧愁他——必须拥有一辆自行车才可以得到这份工作。对于一个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如何拥有一辆自行车?回家之后告诉妻子,听着妻子的那句没有床单你一样可以睡觉内心酸酸的。就这样妻子玛丽娅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六件陪嫁床单拿去当了,一家人只好睡光床垫,赎回了先前为了吃饭而当掉的旧自行车。破旧的自行车对于当时的富人来说可有可无然而对里奇来说,这辆破旧的自行车可是全家生计的重大命脉,也是唯一可赖以改变命运的寄托与希望。甚至里奇六岁的儿子布鲁诺都知道这辆破旧的自行车的分量,将其视为珍宝把车擦的光亮连多了个小坑都铭记于心像一个小男子汉一样挥着手向父亲抱怨当铺的伙计对车子保管的不上心。大清早父子两个都穿着粗布连身工装裤去上班,每人上身口袋里都插一个妈妈做的蛋饼卷当午饭,笑容灿烂,朝气蓬勃——崭新的一天,有工作、有收入的一天,美好的未来在招手,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洋溢着幸福!幸福就像偷来的,如此的短暂。寄托了希望和美好未来的自行车被一个需要他的人偷走了,里奇抱着希望去报案,那段对白记忆尤深里奇:有办法找回来吗?长官:自己想办法吧。里奇:罗马这么大,到哪儿

去找啊?长官:我又没有见过你的车,我怎么去找呢?里奇:车的牌子、牌照号码,我不是都告诉你了?长官:我们不能光为你丢了辆车出动全体别动队呀。第二位长官走过来,在知道丢的是辆自行车时的不屑。一辆破旧自行车的丢失在长官看来确实是一件很小的事,不值得去费尽心机找回。这就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的反差,在里奇的心里他是所有、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希望,是梦的开始。就这样丢失了失望没了,破灭了美梦。

…… …… 余下全文

篇三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看《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现实生活 摘要 《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从这部作品的几个片段来分析穷人在现实中 的无奈,讨论人的际遇和环境对他的影响,透过一个里奇看到普通人的生活。 关键词 《偷自行车的人》 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影主要讲述已经失业两年的安 东尼奥?里奇好不容易得来的贴海报的工作必须要骑车代步,而雇主却并不提供自行车,为 了做这份工,里奇的老婆玛丽娅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床单拿去当了,一家人只好睡光床垫, 才买了一辆旧自行车。 不料在上班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 里奇带着孩子找遍了罗马的大街 小巷都没有找到,最后在绝望中萌生了偷自行车的想法,可是里奇却在孩子面前被抓住了, 最后被人看在孩子的面上放过了,牵着孩子消失与人群之中。 这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它是生活的再现,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精彩的镜头,却因此更显 示出悲剧色彩。 因本片强调“现实主义”, 于是演员表演和场面调度方面以几近全自然的形 式,看本片时你很少会感到有人工导演过的痕迹,镜头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里奇的扮演者 就是一个真正的失业者,在影片拍完后他又再次失业,影片中其他演员也都不是专业演员, 可以说都是“路人”。他们镜头里的恐惧、无助、茫然都是真实的,都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真 实感悟,再现。从里奇丢车到偷车,可以推断出当初偷他车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和他有相同命 运的普通人,出于不得已的原因,一切陷入一个死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 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 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 然而, 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最直接、 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了。 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 文化。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并像萨杜尔所说的那 样:影片几乎成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实的控诉”。虽然影片语调是温和 的,但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 里奇与偷车贼的冲突。 失业已经的里奇好不容易找到工作, 当了身家买了工作必需品— —自行车,此时里奇是多么意气风发,神经抖擞,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可上班第一天里奇的 自行车就被偷走了,由此开始寻找。他不敢回家,不敢面对妻子绝望的眼神,里奇和儿子在 罗马街头孤独、 无助的游走和前面的希望形成鲜明对比, 在最后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他也偷了 一辆车。从这里可

…… …… 余下全文

篇四 :《偷自行车的人》影评

影视文学 影评

《偷自行车的人》影评

班级:实验0903 姓名:翁杨杨 学号:2009160028

相信几乎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有过被偷或是目睹小偷偷东西的刹那!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小偷,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遭偷的经历。

对任何人而言,被偷都是不太舒服的经历。试想,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在一瞬间不属于自己了,怎么想都会感到郁闷的。就像之前姐姐刚买了一个星期的电动车,表嫂刚买的手机,我放在

二战后的意大利正是满目疮痍,举步维艰,高失业率让整个罗马陷入了贫困与恐慌,每份卑微的工作都有无数人争先恐后(这让我不由得想到我国大城市中的人才市场)。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失业已有两年的里奇为了做这份工作,说服自己的老婆玛丽娅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陪嫁床单拿去当了,一家人只好睡光床垫,才赎回了先前为了吃饭而当掉的旧自行车。对里奇来说,这辆破车可是全家生计的重大命脉,也是唯一可赖以改变命运的寄托与希望。

里奇六岁的小儿子布鲁诺对爸爸这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视若珍宝,每天把车擦得光光亮,连多了个小小的坑洼都铭记于心,像个小男子汉子似的挥着手抱怨当铺伙计们对车子不够上心。他把对爸爸的崇拜全写在脸上,大清早父子两个都穿着粗布连身工装裤去上班,每人上身口袋里都插一个妈妈做的蛋饼卷当午饭,笑容灿烂,朝气蓬勃——崭新的一天,有工作、有收入的一天,就要开始。

看完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一部很旧,带着胶片的划痕,把屏幕变成了旧幕布,声音沙哑,有被时间磨挫的遗迹的电影。就是这样的电影,没有蒙太奇效果,只有长镜头,只有旧时侯才有的朴实,就像电影里的父子俩。

但在丢失东西后的反应上,不同的人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

财大气粗的人虽说丢了东西也会内分泌失调一会儿,但他们往往很快就将此事抛到脑后,因为对这些人而言为丢失的东西费心造成的损失要比失物本身更为严重。

…… …… 余下全文

篇五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看完电影后,我有很多感悟,电影的背景是在二战后的意大利。当时,经济一片萧条,罗马城里有大批失业的贫困者。正如男主角安东尼奥,当他终于通过职介所找到一份沿街贴广告的工作时,却发现这份工作的条件是必须有一辆自行车。在他的妻子当掉了家里所有的床单等东西后,安东尼奥才赎回被当掉的自行车,他终于有了一辆自行车 。但当第二天,安东尼奥在工作时,一小伙子乘安东工作之时,骑上他停靠在路边的自行车飞驰而去。安东尼奥首先寻找警察报案,却一无收获,最后不得不求助好友的帮忙。就在安东尼奥带着儿子来到自行车流动市场的时候,在屋檐下避雨时,发现那个偷自行车的小伙子在不远处和一个老乞丐交谈。那个小伙子骑上自行车就逃走了,安东尼奥回来寻找老乞丐,盘问他小伙子的下落,不料,老乞丐拒绝回答,结果,只告诉安东尼奥一个地址而已。

按老乞丐提供的地址,父子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居民区,在那儿碰到偷车的小伙子。安东尼奥把小伙子揪到大街上。没想到围观的居民都是他的邻居,居民们纷纷为小伙开脱,指责和恐吓安东尼奥,尽管他们找来警察也无能为力。面对一张张充满敌意的眼睛,安东尼奥只得知难而退。

父子俩沮丧地往回走。路过街口时,安东尼奥看到街边无人处停靠着的一辆自行车,一个念头在他的头脑中闪现。他急忙打发儿子回家,自己偷偷骑上那辆自行车,不料被车主发现,并被路人抓住,要将他送往警察局。路上的这一切,却刚好让在街边等待爸爸的儿子看到了。车主无奈,最后放了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木然地行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儿子,他流下了眼泪,握紧了儿子的手,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故事就在这里截然而止。其实,他们都是可怜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生活和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是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走上绝路或犯罪的道路的根源。社会学中说的社会分化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化,但如果像电影一样的社会分化就是毫无意义的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会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让社会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不断地受压榨和压迫,不断地受剥削。从电影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如男主安东尼奥一般的失业者、偷车小伙子一般的犯罪者、老乞丐一般的无业者、警察一般的社会管理管理阶层等等。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分层结构,即即小规模的在财富、权力、声望上占有垄断地位的上层与极大规模的贫穷者、无权者组成的基本社会,试问在这样一个社会上,犯罪率会低吗?因为社会的不同的阶层,便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同的流动,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好比在电影中看到的自行车流动市场一样。在这个机会不平等和机制不合理的社会中,人性开始慢慢地开始扭曲,善恶不分,在电影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当安东尼奥最终捉住偷车人时,却被周围的人所指责和恐吓,就连警察也无可奈何。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观《偷自行车的人》有感

观《偷自行车的人》有感

影片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罗马,脏乱的街道、匆匆来往的行人、简陋的住房、破旧的衣服……幸运的是主人公李查刚获得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然而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面对生活的窘迫,妻子当掉了她的嫁妆——6张床单,这才赎回了之前被当掉的旧自行车。不幸的是,上班第一天他的自行车就被偷。李查同儿子布鲁诺寻遍罗马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自行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不料却被逮个正着。一群人簇拥着打算将李查送到警察局,被偷的车主看到布鲁诺眼泪汪汪,便放了李查。

看了影片的介绍才知道这部影片的主演两父子是非职业演员,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我从未见过一部影片中没有一个职业演员,这不禁让我对导演心生敬佩之情。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很真实,没有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没有妙想天开的超能力,但它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我。

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可怜的李查最后走投无路,为了生活,他选择了偷自行车,但被抓住了。如果换做是平时,一个男人偷自行车,又是当着他8岁的儿子的面,我一定会骂的他狗血喷头,但此刻,虽然明知偷东西是违法的,但我在内心深处却是多么希望他能成功将自行车偷走啊,这样李查就可以重新开始他的工作,他们一家的生活就有了希望。现实却是此刻的李查不但失去自行车与工作,而且连作人的尊严也失去了。

想一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生活所迫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投去同情的目光,更应伸出援助的手,这或许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吧。当李查激动地找到了那个偷车的人,却因无人证物证而被群起攻之。没有一个人帮助他,没有一个人去伸张正义,只有一群起哄的人。 当布鲁诺羡慕的看着富贵家庭的孩子吃着饕餮大餐,当李查穿着被雨打湿的衣服穿梭在西装革履之间,人们是冷漠的,那些富家子弟轻视底层人民,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社会也看不见他们的悲苦。嗟乎!社会之堕落可知矣!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大家的力量是强大的,足以挽救一个社会。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影评《偷自行车的人》

现实主义的史诗之作

——评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是二战后世界影坛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杰出的代表之作。它以洗尽铅华的简练情节,深刻的社会批判笔触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影片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经济萧条以及人民的困顿生活。男主人公安东尼奥好不容易得到一份贴广告画的工作,干这个工作需要骑自行车满街转。妻子卖了床铺的布料,赎回了以前押在当铺里的自行车。但不幸在安东尼奥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人偷走了。他千方百计地带着儿子布鲁诺去寻找丢失的自行车,却最终没有找到。绝望的安东尼奥迫于生计,打发儿子回家,自己偷了身边的一辆自行车却被车主当场抓住,人们对他又打又骂,正在等车的儿子目睹了这一场景,哭喊着哀求那些要把父亲送到警察局的人,车主被儿子感动了,要求众人房了安东尼奥。安东尼奥与儿子手牵手走在行色匆匆的路人中间,不禁黯然泪下。

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偷自行车的人》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实践了新现实主义的重要美学原则,即平民化和朴实化的倾向,自行车被盗这一事件本身没有任何的戏剧性因素,甚至有点猥琐,但是,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生活琐事却由于放置在当时19xx年意大利社会失业背景之下,丢车事件就成了对战后的时代和民族悲剧的折射,从而具有了史诗的高度。

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战后意大利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都是对现实的真是的记录。本片所有的场面无一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全部采用街头实景跟拍,镜头比较稳定,没有惊人的拍摄角度和令人意外的摇镜头,也没有强调镜头之间冲突的“蒙太奇”剪辑和结构,而只是用长镜头做着中性的、透明的速记,完全是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本身。这时,什么电影院和银幕的概念都隐去了,什么导演和摄影的概念也隐去了,甚至演员的概念也隐去了。剧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由非职业演员来饰演的。这些演员都没有上过银幕的经验,然而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的新鲜自然,在镜头面前是那么的松弛而自信,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导演的引导才华,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演员与角色在生活经验上的相似性,与其说他们是在“表演”,不如说是在展开他们自己活生生的最真实的生活画卷。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十七岁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单车承载的记忆

我们总是在寻找一步能够打动自己、影响自己的影片,有些寄予情,让我们为之感动流泪:有些青春励志,让我们为之精神振奋;有些则是解悟人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清晰地了解世界……一部好的影片总是能激起我们心中的小小波澜,碰触我们身体最柔软的部位,引起我们诸多瞎想。一部好的影片是有灵魂的,它萦绕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脑中穿梭,勾起我们积极向上的欲望。

初看《十七岁的单车》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触感,只是被里面的情节吸引着,整个影片的情节氛围就像一个幽默的磁场,深深吸引着观众。时不时爆发出欢乐的笑声。影片情节跌宕起伏,一个又一个悬念,一个又一个看似多余却十分重要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答案……引导我们不停地猜测,直至影片结束。

《十七岁的单车》这部影片以一辆单车为线索,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阿贵,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 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小坚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

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情节看似简单却写出了年轻一代人们的追求、坚持、野蛮、内心躁动的一面。 电影的大环境是繁华的都市北京城,但是却把电影的重点中心放到了北京的郊区,那些能衬托出北京更加繁华的小地方,反映了城市进化中的不和谐与矛盾的所在,除此以外,电影还利用了大部分的细节反映了这个问题。首先,影片刚开始,快递公司的老板说,这部山地车是最好的,你们农村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开篇就已经把城里人和乡下人给拉开了距离,好像一定得把城里人和乡下人给区分得一清二楚。单车并不是白给他们快递员的,先二八分直到把单车钱赚回来,再五五分,城里人总是“精明”的。其次,郭连贵的朋友总是不停的刷牙,而且还告诫郭连贵要表现得像城里人。人不能忘本,但又有多少乡下人渴望成为城里人呢,难道牙齿变白了,城里人就会和你拉近距离吗?城里人总是那么的“高贵”。他们喜欢居高临下的看着别人,他们喜欢在你计较那八十块的时候说“至于吗,不就八十块嘛!” 还有红琴,一个刚开始被以为是城里人的漂亮女人,每天不断的狂换衣服、几分钟换一次衣服。多么爱美的一个人啊,多么漂亮的一个人呀!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保姆,每天偷换主人的衣服,每天偷穿主人的鞋,而且还把主人的衣服偷出去卖掉。最后被发现了,于是辞工消失了。我也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一个从乡下移民到一个小城市,虽没大城市的繁荣,但却紧连着广州这个国际大都市,在珠江三角的边缘),我想应该有许多像我这样的城市边缘人吧。于是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