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推手 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推手》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片,看后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忆。 这部电影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然而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却是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美国人却很难接受,不喜欢几代人住在一块,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不影响。在美国,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的中国人来说,是可怕的。在这部电影里,中西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想将老父亲情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和陈太太共同的感受啊。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啊!于是,在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后,

朱老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 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才会在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他怕胖!”

…… …… 余下全文

篇二 :《推手》观后感

观电影《推手》有感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 《酬张少府》 (朱老先生送陈太太字) 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这部很有名的李安“家庭三部曲”之《推手》,感觉很有味,但一时也觉得有些纷乱。今天中午重新看了一遍,想到了很多东西,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本身意喻之深。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整个就是一矛盾的结合,从东西方文化,再到父子辈间的关系,种种的矛盾都集中在晓生这个即使儿子又是丈夫、父亲的男人身上,所以他会老好人一样的劝妻子、父亲,所以他会大发雷霆,把家里砸的乱七八糟!

首先想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电影一开始切入主题的方式很特别,朱老先生打拳、大鱼大肉、毛笔书法,与玛莎的晨跑练拳,纤维薄饼,码字写书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为全篇做了铺垫。

另外,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中西方也很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孝悌忠义,孝居首位。晓生说来也是偏向中方文化的人,他坚持留老人在家养老,认为“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而玛莎从一开始就问“为什么一定要和你的父亲住在一起?”在物质富裕的西方人看来,也许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里,这种矛盾不可避免的愈演愈烈,最终晓生在痛苦中做出抉择。

而小杰米,也许是影片中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玛莎对儿子完全是开放式的教育,当杰米画了一幅很暴力的漫画,她只会夸儿子“很有创意”。而老人却希望孙子能接受儒家思想,认为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对孙子成长不利。这样的教育,我不知道最后的产物是什么,但这样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定是不利的。

再者,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了。从晓生和朱老先生,到陈怡茜和陈太太,都很明显的反应了这个问题。“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老人这辈子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按道理作儿子的应该尽力去孝顺自己的父亲,晓生也做得够好。但他不仅是个儿子,还是另外一个家庭的丈夫、父亲,他的责任也很大,在父亲和妻子的矛盾中,晓生最后决定让父亲搬出去,并策划了撮合父亲和陈太太的拙劣一幕。直到父亲留字,那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晓生,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父子间矛盾天然存在,谁都无法避免,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去处理好这个矛盾!

…… …… 余下全文

篇三 :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英语1006班 1801100611 高思文

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推手》这部影片,当时看完后就给我留下很多思考与回忆,可是有些感觉还是很难以名状。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觉明朗了很多。

《推手》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家”为主题的电影。它讲述了一段充满悲情的故事:朱老先生被儿子晓生接到美国,与儿子、孙子和洋儿媳住在一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上的不同和年龄上的代沟,朱老先生和儿媳玛莎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儿子和丈夫的晓生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后来朱老先生在社区教太极作为消遣,认识了有同样处境的陈老太太,并对之产生了好感。晓生得知后,便于陈老太太之女私下计划撮合二老。但是陈老太太发现了这些,朱老先生也因儿子的别有用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朱老先生离家出走了。他在中国城一家餐馆洗碗打工,想自食其力。可是没能如愿,最终在老板的刁难下拿出了看家本领“推手”,推到了老板及其雇来的流氓,还推到了警察,并被警方拘留。晓生在新闻上得知后,接回了陈老先生。但是朱老先生还是搬了出来,住在中国城的租房里,靠自己教授太极拳为生。同时,又遇到了同样搬出来住的陈老太太。最终,影片在二人的交谈中结束。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但却难以温暖一位东方老父亲的心。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孝顺,美国人却难以接受。美国人不喜欢几代

人住在一块,他们希望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之间互不影响。在这部电影里,中西之间在对待父母以及教育的差异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想把父亲请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共同的感受。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于是,在和陈老太太的郊游事件后,朱老先生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 …… 余下全文

篇四 :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看了这样细腻的片子,再看看最近这些年功利的中文电影,真是好笑,这样的一部低成本的电影,要比他们打动得人心多了。因为它的情节设置很另类:一位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妇的各种生活冲突。在课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很强烈,于是我英语课下就把课上看了一半的电影看完。

影片中的朱老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影片以他的视角来反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将这一典型人物放置到现代文明充斥的西方社会中,通过表现朱老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朱老与社会的矛盾来表现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世界中遇到的尴尬境地。影片最后朱老的儿子对他媳妇说朱老练太极拳是为了逃避现实,其实朱老在逃避美国现实,同时亦是在捍卫中国精神。

朱老的儿子晓声,他把父亲接来美国,想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安享晚年,无奈父亲和儿媳妇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互相不能理解,彼此又因为语言的不通导致矛盾逐渐恶化,儿子晓声一直夹在二人中间忍气吞声,终于朱老的失踪成为了他爆发的导火索,清醒之后,他决定让朱老搬出去,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很高明的办法,想让朱老和他老人家倾慕的陈老太在一起,陈老太也来自中国,她的家庭就像朱老说的和他家“一百步笑五十步”。在陈老太和朱老说出事情真相之后,朱老在绝望的同时也想明白了,他的儿子已经被美国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讲儿女要孝敬老人,美国文化则不然,美国的子女在长大独立后就像和父母没什么关系一样,同时美国的父母也不会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朱老决定,不再给自己的儿子晓声添麻烦。这就是他在信中说的:“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容不得他们父子一起生活。

朱老离家后独自一人在中餐馆打工,因为干活不利索,被操着一口港台腔的老板讥讽。、朱老自是极为失望。但是就在他被那个同样是黄皮肤、同样说着中国话的餐馆老板骂成是大陆养的废物点心时,朱老怒不可遏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去主动攻击别人,只是运气发力站在那里,任谁也无法撼动他,不论是中国流氓,还是美国警察。那一刻,他在捍卫者自己的尊严,更是在捍卫一种精神,一种被西方人误解、被中国人丢弃的几千年积淀、传承下来的中国精神!无奈他只是一个人,最后还是被带到了美国警察局,此刻,孤立无援的中国精神输给了美国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五 :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推手》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家”为主题的电影。它讲述了一段充满悲情的故事:朱老先生被儿子晓生接到美国,与儿子、孙子和洋儿媳住在一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上的不同和年龄上的代沟,朱老先生和儿媳玛莎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儿子和丈夫的晓生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后来朱老先生在社区教太极作为消遣,认识了有同样处境的陈老太太,并对之产生了好感。晓生得知后,便于陈老太太之女私下计划撮合二老。但是陈老太太发现了这些,朱老先生也因儿子的别有用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朱老先生离家出走了。他在中国城一家餐馆洗碗打工,想自食其力。可是没能如愿,最终在老板的刁难下拿出了看家本领“推手”,推到了老板及其雇来的流氓,还推到了警察,并被警方拘留。晓生在新闻上得知后,接回了陈老先生。但是朱老先生还是搬了出来,住在中国城的租房里,靠自己教授太极拳为生。同时,又遇到了同样搬出来住的陈老太太。最终,影片在二人的交谈中结束。

全片以美国的一个“中外混合家庭”为背景,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以朱老先生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来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引人深思。

中西文化的鸿沟不是逃避就可以解决的,这也是导演在向我们传递的观念之一。对于这个又来已久的问题,争论颇丰,久持不下。比如像闹得沸沸扬扬的西方节日的问题,有些国人在煞费苦心地宣扬愚人节,圣诞节,却忘了我们传统的清明,中秋,还有现在流行的HIP-HOP取代了我们古老的京剧艺术等

等一系列现象都是囊括在文化差异内的。你争我夺,就是推手,在别人想要推到你的同时要掌握别人的重心来将别人推到。

其实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有交流容纳之心,既不能崇洋媚外而忘本,也不能盲目封建而排它、在文化领域里要固陋自封的人,也只有走进牛角而不能自拔。

尽管时隔近二十年,92年出品的影片《推手》仍是不愧是反映东西方尤其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典型力作。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影片选取的素材或是表现手法均是相当“中国”。作为太极拳大师的朱先生以77岁的年纪赴美与儿孙团圆,寒暄道别、运气搭脉、裱字作画、甚至是离家出走后的留书也是处处遵循中华文化之礼,并且还是用毛笔字自右向左地书写......由此可见,这更像是一部针对当今中国人的传统国学普及课程。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电影推手英语观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七 :推手观后感苑

《推手》观后感

对外汉语专业 苑贺芬 20140328108

《推手》这部电影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为主线,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这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

影片刚开始,矛盾立即出现:美国媳妇和她的中国老公公如何相处?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协调?这一主题被慢慢扩展:年迈的父亲出于无奈离家出走,满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盘子为生;与酒店老板发生冲突,使出太极拳功夫坚决不走,捍卫自己仅存的尊严。直到再次被儿子接回家,父亲才说出那些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故事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直到朱父亲与陈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请对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终结,主题被进一步深化完整。

影片故事清楚明白,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同时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很能打动人心。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等。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同时又没有落入俗套的区分“好人”、“坏人”,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那种文化。

看完《推手》这不电影,我个人认为虽然故事简单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文化差异、年龄代沟、国家观念、人与人的隔阂??甚至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不能轻松微笑着表示:这些早已不是问题。我们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多的工资、更好的生活,于是,我们也依然要面对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种种矛盾。

…… …… 余下全文

篇八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但都承认人们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获得的。交流使人们沟通,而文化使他们分开。几千年来,家庭是中国社会组织的中心,中国家庭长期以来如同组织严密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均从中利用各自的资源来满足心理、社交与物质上的需要。传统上,当父辈老迈,便由年轻一代赡养。年轻一代有义务尊重,顺从,提升父母与祖先的公共声望,生育男性继承人传宗接代,与父母一起生活,不论他们是健康还是抱恙都细心照顾。但是当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中国人这种传统家庭观念与西方人的观念之间的矛盾便会凸现出来。

《推手》这部电影是李安的处女作,它借由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传承与后天的西方生活习惯的碰撞,来揭示文化冲突带来的亲情问题。老朱的儿子晓生在美国打拼多年,为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同时也是怕父亲年老退休后孤独,便决定把老人接来过几年好日子。来美后,老朱赋闲在家,无事可干,每天只好打太极、听京剧、练书法,无意中打搅了作家儿媳玛莎的清净。老朱与儿媳间的冲突越来越多,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教育下一代孙子,都存在很大的观念上的差异。经历一系列事后,儿子晓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决定的正确性,他甚至想到要把老朱送往老人公寓。晓生维护自己新建的这个家的安宁的同时,也背叛了父亲和传统伦理的孝道。后来老朱执意独立生活,寓居唐人街公寓,中国式的家庭理想在美利坚的环境下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妥协。

中国父亲与美国媳妇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反映了众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所共同面临的文化隔阂问题,下面从不同侧面就电影中主人公对家庭这一概念的东西方不同理解进行一一解读。

家庭空间。“家”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是寻求安定与庇护的地方。在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里,四代同堂是人生幸福之一,这意味着共享空间和一起活动。于是老朱在与美国媳妇共处一室的时候,安然地打太极、练书法、听京剧、煮中国式的饭菜。他在这样的空间里悠然自得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享受三代同堂带给他的幸福,却完全没有考虑到玛莎的感受。因为在中国,个人的生活是与家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然而对于玛莎来说,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个人的意志也应该被尊重,也应该享有私人的空间。她是位自由作家,需要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但是公公加入构成的三代同堂使她感到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写作活动受到影响。在她看来老朱只是个陌生人,却突然闯进了她的生活,所以才会情绪不稳。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人性自由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反映到社会最小单位——家庭中,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结构成为主要形式。在这单一的结构方式中,更强调人性自由的个性存在。这种个性自由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当今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出现。现代西方家庭模式大部分是一对夫妇或者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老人和成年子女被排除在外,形成了封闭、独立的结构,忽略代际的联系,造成西方家庭感情的淡薄。西方性解放等观念造成家庭的破裂和家庭成员缺乏沟通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