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费加罗的婚礼 观后感

很早就已听闻莫扎特这位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的大名,但我还是在这门课上初次接触到他的歌剧作品。其中,《费加罗的婚礼》作为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在剧情和音乐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费加罗的婚礼》主要讲述的是:伯爵的仆人费加罗爱上了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侍女苏姗娜,并打算与之结婚,但生性好色的伯爵非但对妻子不忠,相反还试图勾引苏姗娜,所以对费加罗的婚事百般阻挠。而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洛和其女管家马切丽娜也出自个人的目的阻挠费加罗的婚事。而伯爵的男侍少年凯鲁比诺也爱上了主人罗西娜,并为此深深地苦恼着。由于伯爵对苏姗娜的百般挑逗,使得苏姗娜又气又不敢得罪伯爵,而此时伯爵夫人罗西娜也早已知道伯爵的不轨之举,于是和苏姗娜相商教训花心的伯爵。情感的纠缠,离奇巧妙的情节,是一部歌剧,又像是一部电影,讲述了费加罗捍卫自己的婚姻,最终取得幸福的历程。

在这部歌剧中有很多巧妙的情节,如女管家马切丽娜原是想逼迫费加罗娶她为妻,可意想不到费加罗竟然是她的亲生儿子。眼看剧情有可能成为悲剧,且无挽救的余地。可矛盾一旦已解决,大家皆大欢喜,而只有伯爵一个人气呼呼,愤愤不平,因为在这件事中宣告他输了。

整部歌剧中从头到尾洋溢出一种轻松幽默、愉快的气氛。音乐铿锵有力,场面虽不是壮阔宏大,但却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费加罗和凯鲁比诺等人的咏叹调脍炙人口,让人听了入目三分。虽然纯音乐,细细聆听能激荡心情,陶冶心扉,但歌剧配上了剧情,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充斥你的视觉。剧情中带有音乐,音乐使剧情更加丰富。

在剧中,莫扎特广泛地运用了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等多种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和渲染剧情。同时在运用重唱方面也是别具匠心,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以及矛盾冲突似的激烈性。他还大胆地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抒情,使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

…… …… 余下全文

篇二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一)

音符从各种器乐中跳跃出来,细细聆听,是海水在波涛中澎湃;是孤松在悬崖中傲立不羁;是沙漠在太阳的炽热下沐浴。------慷慨激扬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节拍起起落落。

《费加罗的婚礼》主要讲述的是:伯爵的仆人费加罗爱上了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待女苏姗娜,并打算与好结婚,但生性好色的伯爵非但对妻子不忠,相反还试图勾引苏姗娜,所以对费加罗的婚事百般阻挠。而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和其女管家马切丽娜也出自个人的目的阻挠费加罗的婚事。而伯爵的男侍少年凯鲁比诺也爱上了主人罗西娜,并为此深深地苦恼着。费加罗于是取笑他,告诉他男人应该去当兵,不该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爱情。由于伯爵对苏姗娜的百般挑逗,使得苏姗娜又气又不敢得罪伯爵,而此时伯爵夫人罗西娜也早已知道伯爵的不轨之举,于是和苏姗娜相商教训花心的伯爵。情感的纠缠,离奇巧妙的情节,是一部歌剧,又像是一部电影,讲述了费加罗捍卫自己的婚姻,最终取得>幸福的历程。

音乐铿锵有力,场面虽不是壮阔宏大,但却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费加罗和凯鲁比诺等人的咏叹调脍炙人口,让人听了入目三分。虽然纯音乐,细细聆听能激荡心情,陶冶心菲,但歌剧剧配上了剧情,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充斥你的视觉。剧情中带有音乐,音乐使剧情更加丰富。

《费加罗的婚礼》中有很多巧妙的情节。女管家马切丽娜原是想逼迫费加罗娶她为妻,可意想不到费加罗竟然是她的亲生儿子。眼看剧情有可能成为悲剧,且无挽救的余地。可矛盾一旦已解决,大家皆大欢喜,而只有伯爵一个人气呼呼,愤愤不平,因为这件事中宣告他输了。

整部歌剧中从头到尾洋溢出一种轻松幽默、愉快的气氛。在剧中,莫扎特广泛地运用了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等多种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和渲染剧情。

情节安排得非常巧妙,如在第二幕中,伯爵气冲冲地拿着告密信敲响夫人的房门,当面责问否对他不忠。此时的伯爵夫人也惊慌失措。该怎么办,面对伯爵的步步紧逼,伯爵夫人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跟随伯爵拿到锤子后,伯爵夫人不得不坦白,或许能以坦白从宽得到宽恕。愤怒的伯爵,被忌妒之心侵噬的伯爵,撬开了卧室的那一道门,却意外的是苏姗娜。原来凯鲁比诺在伯爵与夫人走开的瞬间,已在苏姗娜的帮助下从窗户逃走。命运给了伯爵夫人一个反攻的机会。她反过来指责伯爵,使得伯爵只好连连道歉。

…… …… 余下全文

篇三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的忏悔。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乐曲非常着迷,但自从发现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天才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后便感到十分嫉妒。特别是在约瑟夫二世国王喜爱莫扎特的音乐,把他留在维也纳写歌剧后。莫扎特的音乐才华更使萨里埃利在惊叹之余感到羞耻,为什么莫扎特有如此才华,自己却偏偏平庸。于是萨里埃里从中作梗,借助国王的名义,让莫扎特写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不朽之作,在剧院上演都不超过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经济拮据,生活贫穷。萨里埃利一方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而另一方面却在暗中谋害他,甚至精神上折磨他,他装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门向莫扎特买乐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这使莫扎特的身体日趋虚弱。莫扎特创作并担任乐队的指挥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但莫扎特积劳成疾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晕倒在地。莫扎特卧病在床,萨里埃利仍要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里埃利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喷涌,萨里埃利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

影片中的萨里埃利看似是一个心中充满嫉妒与仇恨的卑鄙小人,是一个表面上对莫扎特嘘寒问暖,用心良苦,背地里却因为嫉恨莫扎特的才华而不断阻碍他在音乐方面前进的道路的伪君子。然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也是最好的知己。萨里埃利是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

才华,对莫扎特惺惺相惜的人,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大凡天才都不被世俗所理解与容忍,在他们的眼里天才是如疯子一般的异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才会在一方面看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被他的才华吸引,被他的音乐打动的同时为莫扎特悲惨的人生感到惋惜,为造物弄人感到无奈。莫扎特仿佛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把最美好的音乐带到人间,却被贪嗔痴傻和愚昧的人类所遗弃。

…… …… 余下全文

篇四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1756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四岁开始作曲,被益为音乐神童,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广为传颂。

一个伟人的背后会有一个如同伟人一般吸引人的故事,莫扎特也不例外。 如果没有看《莫扎特传》,也许我对莫扎特的认识将永远停留在他在音乐界的声望和影响上,而对于他的人格魅力,譬如他的性格、人生观以及他对音乐的疯狂的痴迷等,可能一点也不会有所了解。

在《莫扎特传》中,莫扎特以一个放荡不羁、喜怒无常、无视权威的形象出现,但他却不知道这一切正被一个叫做萨利埃利的奥地利宫廷乐师注视着,当然,他更想不到这个乐师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毫无悬念,莫扎特的演出在维也纳引起很大的反响,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决定接见莫扎特,萨利埃利为迎接莫扎特特意写了一首曲子,而莫扎特却一边赞扬,一遍又弹了一遍,边弹边改,以使乐曲更为流畅。这使高傲而又心胸狭窄的萨利埃利非常懊恼,在心里产生了和莫扎特作对的念头。而正是他的这种小小的念头,一步步的导致了莫扎特的人生悲剧。

但是,我觉得与其说是萨利埃利的嫉妒导致了莫扎特的悲剧人生,倒不如说是莫扎特的不喑世事,以及他对完美音乐的追求、对自己尊严的追求,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在电影开头,有一连串的描写莫扎特选发型的镜头,他完全不为世俗所影响,全凭自己的爱好,新颖独特,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他的这种不屈于世俗、追求完美的品格,在他的音乐生涯中,更是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约瑟夫二世在法典中明文规定,严谨有关以《后宫诱逃》为题材的作品出现,而莫扎特却明知故犯,约瑟夫二世爱惜莫扎特的才能,对莫扎特提出警告,但莫扎特却认为这部作品很完美,不肯修改。在莫扎特的一再坚持下,《后宫诱逃》在被删掉很多情节后终于得以上演,但萨利埃利却利用他个人的影响力将演出次数降到最少。后来,萨利埃利更是处处排挤莫扎特,导致莫扎特的生活穷困潦倒,但莫扎特却并不向他屈服,在坚持着他对音乐的追求。

…… …… 余下全文

篇五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凡人与天才

莫扎特,似乎生来就是天才的代名词,他的光芒足以遮盖与他同时代有才华的音乐家。因此,有人说,在那个寂寞的夹在辉煌的时代,只有莫扎特孤单地镇守。

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莫扎特,然而通过观看《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莫扎特的一生……使我们在对他的身世进行感叹不已的时候,更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首先,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

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誊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看到影片最后是这样的结局,我不禁感慨万千。伍尔夫.莫扎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却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穷困潦倒。为了音乐他留在维也纳,而拒绝他有着显赫地位父亲的安排而回到家乡。他去求人给他工作,甚至求人施舍。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荡不羁,却对自己的音乐狂度自信,总认为那是由史以来最杰出的。不过事实也就是那样。由于那个维也纳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挤,他创作的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一些著名歌剧也在当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数的几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变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憔悴不堪。他开始大量饮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丝,一个娇小漂亮的女人-这个期间是怎么过来的,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伍尔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为丈夫的精神状况担心-他被生活压的也不成样子,喝酒,语无伦次,彻夜的写那些歌剧。最后他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度假了,由于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挥中昏倒,随后便卧床不起。直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谁-那个在他的最后时期用钱逼他写安魂曲的人。所有情节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忏悔中展开的,是他谋杀了莫扎特。

…… …… 余下全文

篇六 :莫扎特传-观后感

观《莫扎特传》有感

首先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我们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本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 Amadeus 的由来是: 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应该都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莫扎特确实是个天才,他六岁便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就如同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扎特爽朗的笑 ,那种洒脱不拘一格的自由的笑,天才的笑。 迄今为止,很少有的电影留给我的最后的影响是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的笑声是那么癫狂以及不加掩饰的嚣张,赤裸裸地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和神经,足以让任何一个自命不凡的文人雅士反胃。可我偏偏喜欢这笑声,因为这是天才的笑声,不同凡响。有些人机关算尽绞尽脑汁也注定碌碌无为;有些人却一出生就能卓尔不群大放异彩令人望尘莫及!这就是庸众和天才的不同之处。于是天才笑了,笑得那么嚣张刺耳,令所有的庸众都妒火中烧,咬牙切齿:笑吧,尽管嘲笑我的平庸,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有人劝告天才:谦虚一点也许对你有好处。作为回答,天才爆发出一阵更加刺耳的笑声:啊哈哈哈哈哈。。。终于有一天,天才总算死了。他笑得荡气回肠,笑得精疲力尽,却没有笑到最后。

…… …… 余下全文

篇七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讲述了平庸的萨利埃里,因对上帝的使者——莫扎特的嫉妒而进行的报复。优良的家庭背景令莫扎特的天赋很小就被发掘了出来,在萨利埃里还在玩躲猫猫的时候他便有荣幸为陛下演奏。萨利埃里热爱音乐与名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宫廷乐师,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够用心就能比下莫扎特,然而最终他绝望的体会到莫扎特犹如上帝的使者,传达上帝声音的使者。他恨为什么要选一个风流荒诞的人而不选择一直努力着的自己。最终他便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对莫扎特进行了报复,凭借着自己的权力,他让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的莫扎特的戏剧无人赏识,他断掉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他使莫扎特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之后萨利埃里因此而精神失常,进入了疯人院。若干年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被广为流传,人人皆知;而萨利埃里的作品却渐渐被人淡忘。 萨利埃里是众多的平庸者中的一员,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是无法超越一个天才的,他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代表着平庸者对天才的排斥。这是人性的邪恶的一面,嫉妒之心。平庸者在天才的光辉下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平庸者不甘,因此天才在那个社会中注定是要被扼杀的。然后平庸者就像几十年后萨利埃里,他的作品无人知晓,而天才却依然站得高高的,他依然被人们称颂。这,是平庸者的悲哀,庸人始终是庸人。

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阿玛迪亚斯,意思为上

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的使者,他拥有无人能及的音乐才华。在音乐上拥有无限才华的他却不谙世事,年少轻狂,因此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为陛下所不喜,因此他的坎坷也有他自己的一部分原因。

莫扎特的坎坷遭遇反应了人性的光辉——莫扎特的妻子,她与她的母亲便是一个对比,原本她的母亲看好莫扎特的才华,最后一看到莫扎特,父亲逝世,穷困潦倒便将女儿从莫扎特身边带走。而他的妻子,康斯坦斯,却又再次回到了莫扎特的身边,在莫扎特死去的时候继续回到了他的身边。从中可以看出康斯坦斯是真的爱莫扎特的,超越了物质的阻碍。

…… …… 余下全文

篇八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凡人与天才

莫扎特,似乎生来就是天才的代名词,他的光芒足以遮盖与他同时代有才华的音乐家。因此,有人说,在那个寂寞的夹在辉煌的时代,只有莫扎特孤单地镇守。

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莫扎特,然而通过观看《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莫扎特的一生……使我们在对他的身世进行感叹不已的时候,更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首先,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萌发了极度嫉妒的心情。 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誊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看到影片最后是这样的结局,我不禁感慨万千。伍尔夫.莫扎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却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穷困潦倒。为了音乐他留在维也纳,而拒绝他有着显赫地位父亲的安排而回到家乡。他去求人给他工作,甚至求人施舍。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荡不羁,却对自己的音乐狂度自信,总认为那是由史以来最杰出的。不过事实也就是那样。由于那个维也纳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挤,他创作的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一些著名歌剧也在当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数的几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变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憔悴不堪。他开始大量饮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丝,一个娇小漂亮的女人-这个期间是怎么过来的,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伍尔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为丈夫的精神状况担心-他被生活压的也不成样子,喝酒,语无伦次,彻夜的写那些歌剧。最后他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度假了,由于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挥中昏倒,随后便卧床不起。直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谁-那个在他的最后时期用钱逼他写安魂曲的人。所有情节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忏悔中展开的,是他谋杀了莫扎特。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