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白毛女观后感

芭蕾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谐的韵律、高超的技巧“说话”和“唱歌”的,说出角色的心里话,唱出人物的情愫来。

在喧嚣的尘世中忙碌了一天后,看一场舞蹈,那是对心灵的洗礼,是精神的享受。对舞蹈的欣赏,如果不沉静其中,你永远也感觉不到那种唯美。只有在心的交集之后,你的心才会得到真正的享受。这是我从舞蹈这门课的所学所感。

《白毛女》的故事我很早就听过,但是用西方的芭蕾来演绎,我是第一次欣赏到。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的故事。其中,我主要对序幕“压不住的怒火”和第一幕“深仇大恨”以及最后的一些片段进行了赏析。

背景,音乐,道具,是一场完美舞剧不可缺少的东西,是舞者的结合体。解放前,黄世仁家大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穿着朴素的农民,

在阵阵鞭子声中,显得格外的无奈,同时表现出愤怒。鞭子抽打在地上,那样刺耳,随即演员倒地,痛苦愤怒,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之下显得格外的逼真。

除夕,外面飘着大雪。喜儿正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同村人送来了窗花。喜儿高兴地拿着窗花跳起来舞。舞蹈是无声的,是哑剧。剧中喜儿一系列的哑剧动作将她的快乐心情表露无疑。而接下来的群舞,则表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一片过年的欢快。台上的舞者脚步轻盈,身材修长.我说不出那是种怎样的感动,只在舞者莞尔回眸低笑的瞬间,感受到一种温婉的倾诉。前一刻还骄躁的心情似乎平静得那么迅速。此刻的心已全然寄托在台上纷飞的舞者。

人物外型塑造喜儿--梳大辫子,穿红色斜襟袄衫。大春--戴白羊肚手巾包头。这些装束构成了人物的身份和地域特征,使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作品的时间、环境、事件等等因素。大春给喜儿送米,喜儿喜出望外,二人运用带有非常生活化的肢体语言,使人物性格鲜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 …… 余下全文

篇二 :《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

我是一个00后,从小就过着泡在蜜罐子里的生活,自己却浑然不知,直到看过《白毛女》之后,我才知道自己过的是多么的幸福,过上小康生活的不易。

我在网上看《白毛女》完全出于我一时的好奇。开始我看这部老革命影片并没多大的兴趣,觉得无非是打打杀杀而已。但就是这部我一开始认为打打杀杀的影片,洗赎了我的灵魂,知道了现在生活的美好。

剧中讲的是解放初期,老地主黄世仁欺压百姓,拼命收钱,杨白劳交不起,黄世仁看上了他的女儿:喜儿。要拿她-喜儿来抵债,杨白劳被强迫摁下手印后觉得对不起喜儿,服毒自尽。知道真相的喜儿悲痛万分,她却无奈的被拉进了黄家,从此之后,她在黄家做牛做马,每天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还处处遭人羞辱,虐待,无奈喜儿逃出了黄家。为了生存忍饥受冻,与野兽搏斗……生活的艰辛使喜儿头发变成了白色,成为了白毛女。后来解放军打倒了地主老财。大春在山上找到了喜儿,喜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凄美的故事,温馨的结局,这部影片虽然是部老影片,但白毛女的坚强,解放军的英勇,地主的凶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使我陶醉,使我感动,使我反思对过去生活的态度:现在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过去的生活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而我不知道珍惜,在那浪费金钱,买些没用的洋垃圾,小玩意儿,现在想想真是不该。和过去相比,我们不是要好的太多了吗,以前的地主老财富甲一方,弄得民不聊生,现在,到处提倡和谐社会,每家每户都朝着小康发展。过去的农民受人欺压,无处告状,现在的我们有着公正的法院……

请让我们珍惜现在,如果没有解放军的英勇,百姓的支持,怎会有如此美好的现在?请让我们珍惜现在,把握未来,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是否会出现地主二代,如果出现了请用我们的勇敢和坚强消灭他们,别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00后的未来,就在自己的手上,因为把握好现在,就是在把握在自己的未来……!

…… …… 余下全文

篇三 :白毛女读后感 - 副本

白毛女读后感

太阳烈,天气闷,地面烫得像油锅,这使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寒冷的冬天,于是,我便想起了“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不错,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白毛女》的开头。《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以中国农村阶级斗争为基调,讲述了一个关于白毛女喜儿从被剥削者变成自己的主人的触动人心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源于河北北部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话说那年除夕天降大雪,出门躲了十多天债的杨白劳终于回来和女儿喜儿团聚了,不了被地主黄世仁家的穆仁智叫了去。黄世仁逼杨白劳还债,若还不起就拿喜儿抵债,并且写了文书。杨父觉得对不起喜儿,喝了卤水,死在了雪地里。第二天,喜儿还没给爹守孝就被抢了去。王大春是喜儿的心上人,他十分气愤,并且在一个月后和大锁一起打了穆仁智,结果大锁被抓了,大春也逃往西北。不一会儿,喜儿就被带到了黄家,黄母问了喜儿很多问题,很关心的样子。可谁会知道日后让喜儿遭受无尽的虐待和折磨的正是此人!幸好,老天爷安排了一个大好人张二婶在喜儿身边帮助她,照顾她,鼓励她,。后来喜儿被黄世仁糟蹋了想要寻死还是张二婶劝她的呢。再后来,黄世仁娶老婆要把喜儿卖了也是张二婶放走了喜儿。喜儿逃走后,躲进了山洞,她没东西吃,只好吃树根树皮,偷奶奶庙里的供品。日子久了,喜儿头发全白了,人们把她当成了“白毛仙姑”。一天熬一天,苦日子终于熬出了

头,大春和八路军回来了,喜儿得救了。最后,黄世仁被公审了,乡亲们一个接一个诉说黄世仁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啊!

《白毛女》不仅内容精彩,而且人物刻画也很生动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故事中的喜儿最令人难忘。喜儿从“欢欢喜喜过个年”的欢快到“谁给爹爹把孝戴?谁给爹爹摔老盆?”的伤心再到“眼泪流到肚子里呀。有话只对二婶子说呵”的无奈再到“爹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的绝望再到“我要跟你们拼啦”的气愤再到“我要报仇,我要活!”的坚强再到“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是不死的鬼”的疯狂最后“我们要翻身”的无限喜悦。

…… …… 余下全文

篇四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

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 六年级二班 欧阳彤欣

今天,我观看了《白毛女》这部影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解放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佃户,叫杨白劳。他有一个女儿叫喜儿。杨白劳租用着地主家的地,由于条件恶劣,所以每年不仅自己颗粒无收,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地主每天都上门讨债。无奈之下,杨白劳喝卤水自杀了。杨白劳死后,他的女儿喜儿被地主抓去侮辱了。喜欢喜儿的大喜,想把喜儿就出来,可是没有成功。大喜便加入了共 产 党。后来在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到了山上,靠吃奶奶庙里人们用来祭祀的水果生活。由于长年不见天日,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她的头发全白了。人们发现她时都认为她是妖怪。共 产 党们让大喜带着一小部分兵力去抓这个“妖怪”。

喜儿被抓了。他们给喜儿上刑,把她的头发剪光。这时,大喜发现,这个“妖女”是他一直喜欢的那个人。于是停止了用刑。解放后,大喜和喜儿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喜儿长出的头发也变回了原来的黑色。

这部影片把解放前和解放后的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地主的残忍和可恶,以及老百姓们凄凉、悲惨的生活。新中国给人们带来的是平等和尊重,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要学会感恩,用行动来回报那些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

歌剧《白毛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半个多世纪中,《白毛女》一直活跃在舞台和荧幕上。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部歌剧竟走向了世界,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70年的征程之久。一部作品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并不容易,可以说,《白毛女》已成为一个典范。因此,我特地阅览了这一份剧本。

喜儿,这部歌剧的女主人公,是那时人民的典型代表,也是当代抗争人物的典范。她过着及其贫穷的生活,但她并不羡慕有钱人家的生活,她爱他的父亲杨白劳,她乐观开朗,她是善良的。可是,地主黄世仁残忍无耻的压迫杨白劳,霸占喜儿,置他们二人于死地,在大年三十,本应是团圆的日子,他们逼死了杨白劳!撇开这不说,正月初一,杨白劳死的第二天,一大早,穆仁智就上她家来,要带她去给黄世仁抵债。这孝还没戴呢! 来到了黄家,喜儿一言不发,心中愤愤不平,自己的爹是被黄家逼死的,他们害了这么多人,怎么就没有人来管管他们呢?而黄母才不管这么多,一切以他们家为主。给喜儿改名,打她,骂她,用烟签子刺喜儿口......这还有人道吗! 万幸,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了黄家。但黄世仁和穆仁智却追了上来,而喜儿逃跑方向有一条河拦住了去路,

喜儿不慎掉了一只鞋,恰恰因为这个,使黄世仁认为喜儿跳河死了。但事实上,喜儿只是逃到了一个山洞中‘‘避难’’。 喜儿不敢下山,生怕黄世仁再霸占她,欺负她,她在黄家根本就没有尊严,她想爹,想大锁,想大春,想赵老汉,想王大婶。 就是这样,喜儿住在了山洞中三四年之久,只靠吃奶奶庙的供品生存下去。而村里的人听说喜儿跳河死了,讽刺这个世道不为好人伸冤。喜儿缺盐少吃,全身发白,因常到奶奶庙去偷吃供品,被村人看见,因此被称为‘‘白毛仙姑’’。直到后来,八路军打日本鬼子,世道变了,‘‘白毛仙姑’’才被认出是喜儿,八路军才将她从山洞中解救了出来。 整部歌剧到这儿算是告一段落了,但它带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旧社会的腐败!整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真实的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说明只有共 产 党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相同命运的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得以解放。该剧触动了穷苦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情感结构,让他们从千百年精神奴役的创伤中觉醒,从而迸发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部将艺术的影响力直接转化为精神力量乃至战斗力的作品。

…… …… 余下全文

篇六 :白毛女 影评

奔向自由的田野

——《白毛女》观后感

一直以来,看的都是歌剧版的《白毛女》,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情以及旁白表现出来的,有时候根本挖掘不到剧本所想要表现的深刻含义。看完电影版的《白毛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喜儿的两次奔跑。

第一次是奔跑在田野里。当父亲以及邻居大婶决定把她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大春的亲事定下来之后,她害羞的跑开,带着少女特有的青涩和心事被发现的羞涩、喜悦。在一片茫茫无垠的麦地里,一前一后,留下的是幸福奔跑的身影。这次奔跑,是爱情自由的体现,青梅竹马的爱情并没有因为两家家境的贫寒遭到阻挠,慈祥的老父亲愿意失去生命去守护女儿的幸福。两小无猜,在当时是多么奢侈的情境,更不用说把这份感情坚持到最后,喜儿和大春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让那份感情变得坚定笃真,即使是一起吃苦,一起冒险,两个人也紧牵双手。在杨白劳把租子折合成大洋后,两个人为了能还债,一起攀岩砍柴,采药,用生命和汗水守护着那份爱情。再苦再累,爱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让对方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情感的默契,让两个在田野中奔跑的身影变得那么和谐,那么纯真。那么长长的又坎坷的一段路,难道不是他们今后要经历的事情的写照吗?

第二次是在后山上。喜儿被黄世仁霸占后,怀着身孕仍免不了被黄家“灭口”的阴谋,然而,她并没有向现实妥协,牛鬼蛇神也阻挠不了她对自由的向往。夜色漆黑、寒风阵阵,前有深河,后有追击,喜儿奔跑在丛林间,用信仰和无畏战胜了现实对她的进一步摧残。她逃掉了,从此,她自由了,在山野间,在丛林里,在水流上我们都能看到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场面,未知的自然显然已在她的脚下臣服,她可以自由穿梭在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次奔跑,她的境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发愁,因为她栖身的破庙变成了“香火”很旺的神庙,不断会有“香客”来为她“进香”,她可以随意享用那些贡品。她不会再为了自己的声誉困惑,她已不是那个被黄家玷污后“不检点”的女人,相反她摇身一变,变成了人人敬畏的“白毛仙姑”,受着无知世人的敬仰和敬畏。再者,没有了情感束缚的她,只坚定着一个信念:“报仇,为父亲报仇”,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最终,她的为自由而奔跑换来了自身的自由,换回了爱情,也换回了父亲的枉死之仇。

…… …… 余下全文

篇七 :近代音乐赏析《白毛女》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公选课期末

作业

课程:《中国当代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题目:《白毛女》观后感

学院:信息语学院

姓名:梁妙莹

学号:20101616310015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是19xx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 产 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 产 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

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喜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八路军来了后她重见天日,报仇雪恨,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反映了我国农民在封建地主残酷压迫剥削下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农民只有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朴素真理。可以看出,《白毛女》的创作是民间(农民)文化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以及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全剧不仅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也坚持了“人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另外,剧情上的大团圆结局以及善恶报应观念、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波折、人物性格上的单一性和脸谱性、在曲调上对民歌的借鉴、唱白结合的形式以及载歌载舞的秧歌剧特点,无一不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农民们感到了熟悉而又新鲜的气息,剧作的演出得到了热烈的回

应: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到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鲁艺观后感

《大鲁艺》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艺纪录片《大鲁艺》感受很深,从中了解了那段历史,了解了我们党和领导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工作对中国革命运动的作用的重视。巍巍宝塔山,深情《延安颂》,耄耋之年的青春记忆……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对大批鲁艺老一辈艺术家进行抢救式的记录拍摄,全面阐述了讲话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再现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发展,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鲁艺》再现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并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全面、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历史背景、主旨和精神。全片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构成。《大鲁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写了一所特殊大学的历史,而是通过鲁艺人现身说法,再现了同仇敌忾,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时代;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辉煌的延安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光辉实践,表现了革命文艺和新中国文艺发展方向。

    观看《大鲁艺》后我感受到当年奔赴鲁艺的一代青年学子,尽管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正像毛泽东所说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他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都抱定着一种共同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甚至可以说他们都确立着一种死而无悔的人生理想。当年16岁的贺敬之奔赴延安时,心里想的“就是向往延安”,因为“那是光明的顶峰,那是革命的圣地;”于蓝当年从北平秘密出走到延安时年仅17岁,她说:“我就是希望找一个抗日的队伍,我就是希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我别的都没有。”在他们的心目中考虑的不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他们个人有什么好处,而考虑的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国家的未来,对民族的命运,对人民的幸福有什么好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放弃了原来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革命的斗士。如果说,他们对自己也有所考虑的话,那么,他们考虑的只是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革命的理想,包括以什么样的方式流血牺牲(告别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必将要面对生命的终结,不同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生命。那些奔赴延安的一代人选择的告别方式就是在革命中牺牲!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迎面扑来的烈火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可是,他们当初都是抱定了赴死的信念。这种死而无悔的革命信念是他们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动力,也是他们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失去了终极价值的引领,只是根据一种功利主义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选择,那么,他的生命也许会闪耀一时,但终究会成为消失在历史岁月中没有任何光艳的尘埃,甚至可能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污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