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芭蕾舞剧《白毛女》文献综述

浅谈芭蕾舞剧《白毛女》文献综述

专业: 班级: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通过各方面浅谈《白毛女》,在舞剧背景、表演形态及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了解。舞剧是以芭蕾为基础,融汇中国丰富的民间舞蹈,并吸收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具有民族特色。是一部以芭蕾艺术形式反映时代生活内容的舞剧,它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外艺术形式的巧妙结合,又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民族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

关键词:舞剧,芭蕾艺术,民族特色,音乐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她的独特魅力在于三个艺术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试听统一的艺术效果。《白毛女》体现了运用芭蕾艺术独有的表现方式与中国革命题材的结合方面相得益彰的优势,因而它的创作演出的成功,也是在探索中国芭蕾民族风格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1 舞剧《白毛女》的背景及情节

本剧是依据著名歌剧《白毛女》改编、创作的,是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革命化、 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改革的号召下编演成功的又一部中国芭蕾舞剧【1】。故事反映了40年代的中国社会,地主恶霸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刻画了共 产 党领导下的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这种题材正好配合了共 产 党当时的政策,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此剧在五十年代初被改编成电影,在世界几十个国家放映。六十年代初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改编成芭蕾舞,并带到中国演出,六五年上海舞蹈学校再次改编成现在这个版本的芭蕾舞。

故事情节:

序幕:压不住的怒火

第一场:杨白劳家。除夕,农民杨白劳和喜儿父女准备过年。汉奸恶霸地主

黄世仁上门逼债,打死杨白劳,抢走喜儿。王大春和乡亲们忍无可忍,奋起反抗。赵大叔指点他们加入八路军。

第二场:黄家。不堪凌辱的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虎口。

第三场:芦苇塘边。狗腿子穆仁智紧追喜儿,在芦苇塘边发现喜儿失落的鞋子,误认喜儿投河已死,悻悻而归。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试比较话剧《茶馆》和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构建诗性特质过程中的异同。

试比较话剧《茶馆》和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构建诗性特质过程中的异同。

答:相同点:1.主题相同:都在表现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封建主义对社会的影响的日益加深。

2.两部作品都是在舞台上表现,都可以靠舞台的背景、演员的表演、演员的服装等表现作品的内容。

不同:1《茶馆》借欲泰茶馆来反映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的中国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时代,纯属于写实的作品。《白毛女》深刻地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即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批判了现实的社会。

2.虽然两部作品都是在舞台上表现,但是《茶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和人物的心里。《白毛女》是芭蕾舞剧,演员们没有语言只是靠舞蹈的形体动作,脸上的

表情,背景音乐、以及每个演员的舞蹈互动来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3.《茶馆》采取的是冰糖葫芦串式结构,地点高度集中而时间高度分散,全剧矛盾冲突高潮迭起但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众多,结构严谨。《白毛女》时间、地点不集中,全剧主要借杨

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在收缴地租时被杀喜儿立誓要为父报仇,来描写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矛盾冲突单一化。

4.对女性的描写和有所不同。《茶馆》中康六的女儿康顺子面对贩卖只是一味的忍受。而《白毛女》中喜儿面对黄世仁被迫用杨白劳血手印签下的卖身契时,所表现的是反抗,最后尽管被押

解去黄世仁家中,可是还是不对恶势力低头,任然表现出反抗,能够更完整地体现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反抗统治者的美德表现的是女性的解放思想。

5. 《白毛女》的基调是浪漫主义的。这种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安排和抒情歌唱之上,剧本通过这些方面,尽力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茶馆》对国民性的揭示,

对旧社会美好事物的凭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

…… …… 余下全文

篇三 :白毛女观后感

芭蕾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谐的韵律、高超的技巧“说话”和“唱歌”的,说出角色的心里话,唱出人物的情愫来。

在喧嚣的尘世中忙碌了一天后,看一场舞蹈,那是对心灵的洗礼,是精神的享受。对舞蹈的欣赏,如果不沉静其中,你永远也感觉不到那种唯美。只有在心的交集之后,你的心才会得到真正的享受。这是我从舞蹈这门课的所学所感。

《白毛女》的故事我很早就听过,但是用西方的芭蕾来演绎,我是第一次欣赏到。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的故事。其中,我主要对序幕“压不住的怒火”和第一幕“深仇大恨”以及最后的一些片段进行了赏析。

背景,音乐,道具,是一场完美舞剧不可缺少的东西,是舞者的结合体。解放前,黄世仁家大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穿着朴素的农民,

在阵阵鞭子声中,显得格外的无奈,同时表现出愤怒。鞭子抽打在地上,那样刺耳,随即演员倒地,痛苦愤怒,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之下显得格外的逼真。

除夕,外面飘着大雪。喜儿正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同村人送来了窗花。喜儿高兴地拿着窗花跳起来舞。舞蹈是无声的,是哑剧。剧中喜儿一系列的哑剧动作将她的快乐心情表露无疑。而接下来的群舞,则表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一片过年的欢快。台上的舞者脚步轻盈,身材修长.我说不出那是种怎样的感动,只在舞者莞尔回眸低笑的瞬间,感受到一种温婉的倾诉。前一刻还骄躁的心情似乎平静得那么迅速。此刻的心已全然寄托在台上纷飞的舞者。

人物外型塑造喜儿--梳大辫子,穿红色斜襟袄衫。大春--戴白羊肚手巾包头。这些装束构成了人物的身份和地域特征,使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作品的时间、环境、事件等等因素。大春给喜儿送米,喜儿喜出望外,二人运用带有非常生活化的肢体语言,使人物性格鲜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 …… 余下全文

篇四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

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 六年级二班 欧阳彤欣

今天,我观看了《白毛女》这部影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解放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佃户,叫杨白劳。他有一个女儿叫喜儿。杨白劳租用着地主家的地,由于条件恶劣,所以每年不仅自己颗粒无收,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地主每天都上门讨债。无奈之下,杨白劳喝卤水自杀了。杨白劳死后,他的女儿喜儿被地主抓去侮辱了。喜欢喜儿的大喜,想把喜儿就出来,可是没有成功。大喜便加入了共 产 党。后来在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到了山上,靠吃奶奶庙里人们用来祭祀的水果生活。由于长年不见天日,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她的头发全白了。人们发现她时都认为她是妖怪。共 产 党们让大喜带着一小部分兵力去抓这个“妖怪”。

喜儿被抓了。他们给喜儿上刑,把她的头发剪光。这时,大喜发现,这个“妖女”是他一直喜欢的那个人。于是停止了用刑。解放后,大喜和喜儿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喜儿长出的头发也变回了原来的黑色。

这部影片把解放前和解放后的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地主的残忍和可恶,以及老百姓们凄凉、悲惨的生活。新中国给人们带来的是平等和尊重,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要学会感恩,用行动来回报那些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白毛女 影评

奔向自由的田野

——《白毛女》观后感

一直以来,看的都是歌剧版的《白毛女》,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情以及旁白表现出来的,有时候根本挖掘不到剧本所想要表现的深刻含义。看完电影版的《白毛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喜儿的两次奔跑。

第一次是奔跑在田野里。当父亲以及邻居大婶决定把她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大春的亲事定下来之后,她害羞的跑开,带着少女特有的青涩和心事被发现的羞涩、喜悦。在一片茫茫无垠的麦地里,一前一后,留下的是幸福奔跑的身影。这次奔跑,是爱情自由的体现,青梅竹马的爱情并没有因为两家家境的贫寒遭到阻挠,慈祥的老父亲愿意失去生命去守护女儿的幸福。两小无猜,在当时是多么奢侈的情境,更不用说把这份感情坚持到最后,喜儿和大春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让那份感情变得坚定笃真,即使是一起吃苦,一起冒险,两个人也紧牵双手。在杨白劳把租子折合成大洋后,两个人为了能还债,一起攀岩砍柴,采药,用生命和汗水守护着那份爱情。再苦再累,爱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让对方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情感的默契,让两个在田野中奔跑的身影变得那么和谐,那么纯真。那么长长的又坎坷的一段路,难道不是他们今后要经历的事情的写照吗?

第二次是在后山上。喜儿被黄世仁霸占后,怀着身孕仍免不了被黄家“灭口”的阴谋,然而,她并没有向现实妥协,牛鬼蛇神也阻挠不了她对自由的向往。夜色漆黑、寒风阵阵,前有深河,后有追击,喜儿奔跑在丛林间,用信仰和无畏战胜了现实对她的进一步摧残。她逃掉了,从此,她自由了,在山野间,在丛林里,在水流上我们都能看到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场面,未知的自然显然已在她的脚下臣服,她可以自由穿梭在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次奔跑,她的境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发愁,因为她栖身的破庙变成了“香火”很旺的神庙,不断会有“香客”来为她“进香”,她可以随意享用那些贡品。她不会再为了自己的声誉困惑,她已不是那个被黄家玷污后“不检点”的女人,相反她摇身一变,变成了人人敬畏的“白毛仙姑”,受着无知世人的敬仰和敬畏。再者,没有了情感束缚的她,只坚定着一个信念:“报仇,为父亲报仇”,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最终,她的为自由而奔跑换来了自身的自由,换回了爱情,也换回了父亲的枉死之仇。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鲁艺观后感

《大鲁艺》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艺纪录片《大鲁艺》感受很深,从中了解了那段历史,了解了我们党和领导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工作对中国革命运动的作用的重视。巍巍宝塔山,深情《延安颂》,耄耋之年的青春记忆……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对大批鲁艺老一辈艺术家进行抢救式的记录拍摄,全面阐述了讲话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再现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发展,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鲁艺》再现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并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全面、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历史背景、主旨和精神。全片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构成。《大鲁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写了一所特殊大学的历史,而是通过鲁艺人现身说法,再现了同仇敌忾,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时代;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辉煌的延安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光辉实践,表现了革命文艺和新中国文艺发展方向。

    观看《大鲁艺》后我感受到当年奔赴鲁艺的一代青年学子,尽管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正像毛泽东所说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他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都抱定着一种共同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甚至可以说他们都确立着一种死而无悔的人生理想。当年16岁的贺敬之奔赴延安时,心里想的“就是向往延安”,因为“那是光明的顶峰,那是革命的圣地;”于蓝当年从北平秘密出走到延安时年仅17岁,她说:“我就是希望找一个抗日的队伍,我就是希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我别的都没有。”在他们的心目中考虑的不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他们个人有什么好处,而考虑的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国家的未来,对民族的命运,对人民的幸福有什么好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放弃了原来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革命的斗士。如果说,他们对自己也有所考虑的话,那么,他们考虑的只是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革命的理想,包括以什么样的方式流血牺牲(告别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必将要面对生命的终结,不同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生命。那些奔赴延安的一代人选择的告别方式就是在革命中牺牲!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迎面扑来的烈火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可是,他们当初都是抱定了赴死的信念。这种死而无悔的革命信念是他们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动力,也是他们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失去了终极价值的引领,只是根据一种功利主义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选择,那么,他的生命也许会闪耀一时,但终究会成为消失在历史岁月中没有任何光艳的尘埃,甚至可能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污泥。

…… …… 余下全文

篇七 :日本改版《白毛女》掀起中日芭蕾外交风

中舞网

日本改版《白毛女》掀起中日芭蕾外交风

芭蕾舞界素有南“白”(《白毛女》)北“红”(《红色娘子军》)的美誉。从凄惨诡秘的民间传说,到浪漫而极富政治语义的红色经典,《白毛女》屡经修改。每一次改编的背后,都折射出政治文化上饶有意味的时代变迁。

歌剧《白毛女》在中共七大首演

上世纪30年代,河北平山一带山区流传着“白毛仙姑”民间传说。19xx年前后,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白毛仙姑》。19xx年,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生林漫将其写成短篇小说《白毛女人》。

19xx年5月,西北战地服务团的邵子南向主持鲁迅艺术学院的周扬提及这个故事。恰巧林漫刚托人把小说《白毛女人》带给周扬看。周扬觉得“可以写个歌剧嘛”。他支持把“白毛女”改编成一部新型歌剧,为中共七大献礼。邵子南写的第一版,喜儿的形象“基本按照旧戏曲大青衣设计”,周扬不太满意。修改过程中,邵子南与创作组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贺敬之与丁毅承接了任务。19xx年1月到4月间,剧本写作和舞台排练同时展开,一边写唱词,一边作曲,一边排练。于是,现在尽人皆知的故事,在这部歌剧里大体定型。

19xx年4月,中国共 产 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歌剧《白毛女》在期间上演。反响极为热烈:当黄世仁在白虎堂向喜儿施暴时,首长席后面的几个女同志失声痛哭;当幕后唱起“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歌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完

中舞网

中舞网

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首长破例上台接见演职员,与他们握手表示祝贺。有人还记得,当毛泽东走到扮演黄世仁的陈强面前,大概仍片刻沉浸在剧情之中,竟不肯同他握手直接走向下一位演员。

部队观看,枪子一律要退膛

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轰动了延安,“翻身人看翻身戏”,以其鲜明的政治主题很快成了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前,歌剧《白毛女》共上演过近两百场,观众人数达百万人次。 戏里人物的命运,更延伸到演员的现实生活。演黄世仁的陈强因这个角色而闻名,但演出时他每每被台下观众扔的石子、水果砸伤,最惊险的一次是到冀中河间为部队演出。战士们刚开过忆苦大会就来看戏,演到最后一幕,突然一个新参军的战士“咔嚓”一声把子弹推上了枪膛,瞄准台上的陈强。千钧一发之际,班长一把将枪夺过去,战士仍理直气壮地说:“我要打死他!”自此,各军区首长规定,部队在看《白毛女》演出时,枪里的子弹一律要退膛,检查后才能入场看戏。 新中国成立后,19xx年220人组成的中国青年文工团,带着6份节目单出访前民主德国、波兰、前苏联等9个国家,歌剧《白毛女》就位列其中。这些精心筛选的文艺作品,一时在外获得赞誉无数,成为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名片。

…… …… 余下全文

篇八 :现代芭蕾舞剧

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 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虽然以前一直没有看多,但对与它并不陌生。不止一次在关于中国舞蹈的书刊杂志及电视节目中提及到,可见该剧目在中国舞蹈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剧目是是19xx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该剧初创于19xx年,经小型、中型发展成为大型芭蕾舞剧, 《白毛女》首演于19xx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一炮打响,并引起了全国轰动。该剧被誉为一部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是中国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19xx年在“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芭蕾舞团,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历经了40个春秋。演出了1600余场,是目前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舞剧。19xx年该剧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该剧目最成功也是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是艺术上的创新——将芭蕾与我国民族艺术紧密契合。在西方芭蕾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了中国古典舞、民族舞中的元素,独创出“大红枣舞”、“秧歌舞”等特色舞蹈,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不仅是舞蹈上的民族化,在人物外型塑造,喜儿——梳大辫子,穿红色斜襟袄衫。大春——戴白羊肚手巾包头。这些装束构成了人物的身份和地域特征,使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作品的时间、环境、事件等等因素。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音乐上保留原歌曲中“北风吹”、“红头绳”等,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素材,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感,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让芭蕾舞剧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民族风格。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谐的韵律、高超的技巧“说话”和“唱歌”的,说出角色的心里话,唱出人物的情愫来。编导把“红头绳”作为象征着这对恋人的爱情信物,遂使双人舞变得情意绵绵、朴实亲切。在开始的段落中,二人是运用带有非常生活化的肢体语言,随着“红头绳”一点一点地系在了喜儿的辫子上,也充分表达了大春那浓浓的爱恋之情。尤其是第七场喜儿和大春的双人舞,是具有人物性格鲜明和浓厚民族色彩的舞段,深受人们的喜爱。芭蕾舞剧里运用了大量的哑剧动作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哑剧表演本是古典芭蕾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