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 …… 余下全文

篇二 :《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党员心 祖国情---《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首60年前,新中国面对的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局面,在世界经济“俱乐部”中,几乎听不见中国的声音。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生产倒退、交通破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1953年,党正式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并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之后,党中央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20##年11月我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此后,借经济全球化这股东风,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而通过这个国际多边组织提供的宽松经贸环境,我国的对外开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内改革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 …… 余下全文

篇三 :纪录片观后感

奥运会纪录片观后感

《奥运官方纪录片 2012系列》选取了现代奥运会最值得纪念的场景,是目前记录奥运最全面的系列片。共包括六个系列,分别是:金典时刻、奥运项目、奥运精神、奥运明星、奥运会历史发展、奥运明星与奥林匹亚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奥运精神这个系列。

1895年顾拜旦的好友迪东提出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在19xx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并定为奥林匹克格言正式写入了奥林匹克运动宪章。

“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人类崇尚超越的人生哲学,即积极向上、不断超越、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它激励世界各国运动员们刻苦训练并在赛场上全力拼博,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或夺取比赛胜利。

人类自诞生以来,追求体能的不断超越,适应环境、力抗自然一直是永恒的主题。奥林匹克运动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从古代奥运会起,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奋力拼搏,一次次冲击自己的身体能力极限,一次次改写新的世界纪录,乐此不疲,而获奖者只给予精神奖励,冠军会得到一个橄榄枝编织的花环戴在脖子上,是纯粹的力与美的体现。现代奥运会由此不息精神的支持,更加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地顽强拼搏,勇于竞争,才能在超越自我和对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奥运选手们直面挑战、勇于竞争、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与品质,强烈地感染着世人。

19xx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说在奥

运会中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正如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大功告成而是顽强奋争,这里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实现征服而在于尽力拼搏。

大主教试图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注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以使之永葆活力,这段富于哲理的隽永话语深受顾拜旦的赞赏,他在引用这段话后还作了精辟的解释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

“重在参与”它提倡一种参与精神、斗争精神,是在参与当中奋斗,在奋斗中求欢乐的幸福观。马克思讲过,他对幸福的理解就是斗争。毛主席也讲“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斗争性不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弱点,讲究温良恭谦让,虽然也很重要,但只强调这一点就有点片面性,还得强调斗争精神。因此奥运精神强调在参与中奋斗,在奋斗当中寻求欢乐,是我们应当积极借鉴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大国崛起》纪录片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1492年,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孤立的世界得到了连接。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迅速崛起,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使得一些国家开始走向世界,扩张势力范围,成为一时的世界霸主。

《大国崛起》就是一部反映大国兴盛的纪录片,它先后描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资本主义大国在世界崛起的过程,从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回顾大国崛起过程,给我们中国的崛起留下很多启示。

西葡的崛起主要靠资本积累,在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后。他们不是去传播先进的文明,而是用血腥的方式去征服那些发展较慢的地方,他们依靠贩卖黑奴,掠夺黄金来积累财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原始积累变得简单粗暴,西葡也难免脱离衰败的规律。工商业的发展才是今后历史的走向。荷兰便是工商业发展迅速的典范。他们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海上贸易。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全球贸易的垄断商,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也就理所应当了。

资本主义的潮流是挡不住的,随后英法美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原先的旧的阶级虽然顽固,但这些国家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虽说与欧洲隔离,但四面环海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英国人通过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进而他们强大的海军开始肆虐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也给被殖民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德的革命则悲壮了许多,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造成了很大的牺牲,也诞生了拿破

仑这样的英雄人物。而德国人也是通过三场统一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军国主义传统得到保留,在二战期间错误的思潮被利用,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美国这个当今的超级大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他们在两百多年,创造了几千年的成果。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人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期待改变自己的命运。大量的外国移民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两次工业革命,美国人渐渐走向世界霸主。我们最应学习的还是近邻日本,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在唐代还是我们的学生,在近代和我们处境相同。但他们则迅速改革,向外学习技术,对内改革了落后的制度。摆脱了可能被奴役的情况。而中国当时昏庸的清政府固步自封,把自己推向了挨打的地步。后来日本的侵华则深刻体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近代侵略中国的沙俄之前也是贫穷落后,农奴的生活状况糟糕。统治者发现农奴制是限制发展的最大障碍,便通过废除农奴制,至上而下进行全面改革,让沙俄重新强盛。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home观后感

在百度搜索“环保 纪录片 震撼”,发现很多人推荐《家园》(HOME),并形容其为“唯美”“震撼”“或许是纪录片拍摄的极限”,将信将疑,找了个带中英文字幕的DOWN下来一看,果然被雷倒了:首先是构图,每一幅图都是精品;其次是配音,英文发音特别纯正浑厚;第三是配乐,女高音直达灵魂的深处。另外,本片以地球的发展史为主线,脉络清晰,从四十亿年前地球也即太阳系的诞生说起,一直谈到近20万年人类的诞生,继承了地球40亿年的丰富遗产,却在最近的50年内让地球失去了它精妙的平衡;本片解说词切中要害,饱含对地球的热爱以及地球遭受破坏的感伤。影片最后介绍了一些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环保方面的举措。放在家里52寸的液晶电视上观看效果很好。其中有说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已经遭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永久冻土已经不再“永久”,而且,冻土下面的甲烷正在并即将大量释放,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整个地球处在一个临界状态,人类正在遭遇一个不可知的未来。热爱地球,关注环保,要悲观已经太晚,行动起来,从素食、节俭开始!(想想52寸的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都是不环保的呀L)

《Home》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让我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从两极到喜马拉雅,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犹如魔法球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恍如外星的大峡谷、宝石花纹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航拍下,万里长城、上海摩天大楼、我居住的深圳、曾经到过的印度乌代浦尔的“湖中宫殿”,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

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

我看过《颍州的孩子》后,我感受最深的是真实。它真实细致地讲述了艾滋病儿童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两个艾滋病儿童高俊和楠楠的真实生活。即使影片涉及有关政府方面的问题,它依然真实。

在本片中高俊,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父母因艾滋病去世,然而,他的伯伯叔叔却怕被别人歧视而不愿意收养,不过,幸好他在当地慈善组织的帮助下进入艾滋病家庭,开始了他短暂而又快乐的儿童生活但随着病情的恶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最终走到自己人生的尽头也没有找到可以安放自己童年的地方。楠楠,也是一位年幼的艾滋病患者。她生活在一个被周围人歧视的环境中,甚至在她的姐姐结婚都不敢讲明楠楠的病情。亲情带给她的只有冷漠与无助,她的性格变得寡言少语,只能在恐惧与孤独中与艾滋病挣扎斗争。不过幸运的是,她在协会的帮助下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它纪实的记录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的真实。当两个脆弱而美好的生命真实的出现在镜头前,通过对即将面临死亡前的一种孤独心灵的挣扎,就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动,而这正是真实的力量。

其次,我感受到的就是人性。永远忘不掉高俊在他第二个家喝药露出痛苦却依然说“甜”的神情,也无法忘记第二个家中养父母面对病情恶化的高俊无奈的眼神。然而这个困窘的家庭已无力承担抚养高俊的责任,虽然他们最终送走了高俊,但我依然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

性,因为总还是有人愿意接受这些孤儿。黄家三姐妹的父亲因艾滋病刚刚去世,他们还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中,又受到同龄孩子和村民的众多非议、排挤和歧视。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阜爱协会的大家庭里都露出了笑容,那一首《让世界充满爱》她们唱的时候是笑的,我却不忍去看。三岁半的高峻赤着脚独自站在空荡的堂屋内,家里的猪和鸡,以及偶尔来串门的大黄狗是他仅有的玩伴;其他的一些小朋友则在一起快乐地玩耍。这更让人有一种心酸的感觉。主人公小高俊只有几处哭泣,但从头至尾都表现得十分坚强,一个幼小的孩子,自己是无法理解自己遭遇到的事情,当导演将镜头对准这一个无辜的孩童时,人性最本源需求的渴求以及不可获得的痛苦让整个人物丰满起来。人性是复杂的,既要美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美好的一面。导演并不希望观众看见一个个血淋淋的死亡镜头与垂死的状况,仅仅是通过对人们即将面临死亡前的一种孤独心灵的挣扎,展示出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人性,而这正是影片带给我们的震撼。

…… …… 余下全文

篇七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刹那的闪现,可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观《大师》纪录片有感之陶行知

在看一系列大师纪录片前,我在心里默默问自己: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呢?他(她)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精神呢?我要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东西?

带着这些思考及问题,我认真欣赏了陶行知、蔡元培等等大师的影片,下面我想谈谈自己自己观看《陶行知》后的一些感想。

陶先生也被荣称为陶夫子,以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学子、中华儿女。他出生在一个国家愚昧落后,饱受苦难的年代,带着求知的梦想他踏上了和平自由的国外求学之路,学成后他满怀信心毅然回到他深深牵挂的祖国,然而一切令他心酸心痛,国民生活困苦,精神世界更是贫乏无知……怀着改造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服务牺牲的满腔热血,他带着妻儿老小去了荒凉贫瘠的晓庄,踏上了自己一生的办学之路。他深知革新教育是改变中国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经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扩大民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民的认识水平。从而走上真正的、现代的、民主的道路。晓庄学院在难以想象的艰难条件下逐渐发展壮大,陶先生也继续充满信心的向着“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识字”目标前行。

然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地投向中国,国内战火纷飞,陶先生又不顾一切地奔走在世界各地,为中国的和平自由呼喊奔走着……终于,中国迎来了抗战的胜利,看到了民主自由的曙光。但是此时的中国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放和和平,到处都笼罩着军阀统治的

阴影,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受到重重阻难,甚至连生命都没有保障,但是,他不畏惧一切黑势力,仍然努力地去创办新式学校,挖掘没有机会求学的穷苦孩子,为了孩子,他化身多重身份:老师、父母、甚至乞讨者……他对劳苦大众的孩子爱满天下!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小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照顾象征着祖国未来,国家希望的学校这个大家,他深爱每一个孩子,直到耗尽自己最后一丝精力……

他爱天下所有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的精神仍然感动着今天的每一个人,他对祖国无私奉献,求知博学的历史责任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学习践行的,也告诫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实自我,成为有用之才,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