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作业名称:追忆似水年华

——观《高三》有感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学 院:

指导教师:

今天这节纪录片赏析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勾起我们无限回忆的纪录片——《高三》。在放这部影片之前,老师就说,这部影片很长,但是相信你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有人想走。结果证实了老师的话,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放映,没有人走,因为,我们都被故事的情节感动了。俗话说,没有经历过高三的人生,

是不完整的人生,正因为经历过,所以我们深有感触,这部纪录片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煎熬的日子里,仿佛我们又踏上了漫长的迎接高考的旅途。

《高三》这部纪录片记录了20xx年武平一中高三(7)班全体学生高三一年的学习与生活,真实,却不平淡。这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高考的同学来说,却更像是一部回忆录,因为在影片中,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脸,但是却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还记得曾经为了高考早上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学习,晚上挑灯夜读;还记得曾经桌上堆满了各种复习资料及试卷;还记得曾经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讲着各种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还记得曾经陪伴过我们的那些人、那些事??如此熟悉的画面,怎能不与之产生共鸣?

纪录片的开始,片中的主人公们在照相,这意味着他们即将步入神圣的高三生活。看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展现的是自信与希望,或许此时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一年的生活会有多么苦,多么累,他们怀抱着梦想,准备迎接挑战。

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个由78个学生组成的文科班的高三生活,看过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王景春老师。刚开始他做自我介绍时,我就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是严格?还是宽容?是负责?还是敷衍?也许片中的同学们此时心里也在想这个问题吧,毕竟,他们要与这个班主任相处一年。

接下来,同学们就正式进入紧张的高三生活了。早上,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同学们要出早操了,班主任老师催促着同学们,然而有两个男生却没有去早操,而是躲在宿舍里睡大觉,此时的特写镜头让我们忍俊不禁,然而我们笑的正开怀的时候,班主任进来了,“批评教育”了两个未出早操的同学,站在两个受批评学生的角度看,班主任破坏了他们的美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班主任是为了他们的未来着想,此时,他们还感觉不到班主任的爱。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观记录片高三有感

观记录片《高三》有感

姓名:刘文龙 学号:1010190231

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发自内心的产生共鸣,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能理解和深深体会,因为在中国农村,高考意味着太多,承载着许多的理想和未来,或许高考就是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的延续,十年的寒窗苦读,无不是为了它日能做到魂牵梦绕的“金榜题名”,读书不再是个人和单纯的事,它担负着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原本读书是乐趣,现在却变成不能承受的重负。

懂事听话的高三学子继续努力,朝着家人、老师规划的目标继续前行;信心不足、怯懦的高三学子也有过茫然,惧怕,逃避着现实。网吧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和乐土,《高三》纪录片中就有一位闪亮的学生钟生明,迷恋网络的他,充满了个性,在那次“见家长”的而会议上,其实说出了我们很多高三学子的心声,他们的心理充满了许多的叛逆与孝顺的冲撞。 依稀记得那一幕幕“家长送餐”的镜头,父母为孩子牺牲了太多,辞职照顾他们,每日早出晚归赚仅有的十几元钱来供学费,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生活的重担,无论本身家境如何,都将家中最好的给予他们,双眼中同时也寄予了长辈的深切的希望。但最为忙碌的还是身为班主任的王锦春老师,每日都像是上紧发条的机器,不分昼夜地忙碌,影片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在现行高考体制下,他作为高考机器的一部分,不停反复地运转着,没有时间去应暇家人和高考以外的事。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回望,高三就像一支长歌,曲调里有爱有恨,有疲惫也有兴奋。其中滋味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无法与外人道。说他是为了梦想的狂热或是理想的拼搏也好,说他是一群天才在一群傻子的带领下一起变成傻子的历程也好。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绥化八中12级3班 赵琦

8月19日,我在微信当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视频,看过后深有感触。

一、二集是讲述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他们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这里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城镇,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个高考镇 ,孩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20xx年1月10日,星期六,距离考试还有140天,中午,陪读家长把饭送到校门外,学生的吃饭时间约为10分钟。

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他说:从他爷爷到他这一辈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学,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后的希望。校外陪读家长等待午时才能放学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高考才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才可以改变现有的生活。

程老师说:拯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拯救一个家庭,只希望她们这一代可以比他们的父母过的好一些!20xx年高考这天,孩子们迎来了他们一生当中的巨大考验,考场外挤满了家长,门外的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紧张,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一次考试,更意味着孩子和家长的梦想和三年来的艰辛努力。

20天后,高考成绩出来了,家长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动的流泪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了孩子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终于不负众望的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和家长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非常喜欢视频中老师的一段话:

很多人怎么讲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就是刚才有人说,毛中灭杀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没有苦难,这样人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禁不住风吹雨打,你将来到社会上,谁能把你当公主,谁能把你当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会上,社会很残酷,社会是残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觉得,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苦难,毛中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苦难的课堂,高考成功了,家长乐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个好家庭了,有什么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谁请你到毛中来的,在你没来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为什么还把孩子往恐怖的学校带?磨出雪亮的钢刀,冲向隐形的战场。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第二集20分钟之后讲话)

…… …… 余下全文

篇四 :纪录片《幼儿园》《高考》及《微观世界》观后感想

韶关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纪录片赏析(精品解读)课程作业

院系: 外语学院 班级 :11级英语1班

学号 : 11106012009 姓名 : 杨楠楠

小调查: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纪录片

高中历史老师给我们看过《普通法西斯》,《大国崛起》,这两部各有所长,难分上下,都十分推荐。

一、简答:观赏纪录片《幼儿园》,并简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纪录片本质是追求真实,谈谈你对这种纪录片影像中“真实”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答: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并用真实引发人们对社会与现实的思考。在纪录片中所反映的都是一些真实的社会现状,如果拍摄一些假的现象,就不能称之为纪录片,也失去纪录片的意义。例如《幼儿园》里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对于从未离开过自己父母的孩子,就会无所顾忌的哭泣,哀嚎,这正是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老师,和陌生同学的直觉反应。

(2)“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都是纪录片的重要拍摄手法,在《幼儿园》中分别如何体现的呢?。

答:直接电影中只有摄影师在拍,不去人为的影响剧情,比如远远地拍摄一个小朋友在那堆积椅子,看着他不能放好椅子也不去帮忙;比如一个小孩把另一个小孩的鼻子打流血了,一些小朋友在痛哭,摄影师时刻在抓镜头。真实电影中就存在人为因素,就比如采访那 些小孩,向他们提问数学计算题,拍摄他们如何回答,我们能听到摄影师和孩子的交流。

(3)与我们观看的另外一部纪录片《微观世界》相比较,这两部纪录片有什么共同之处(主题、拍摄手法等等)?

主题:《微观世界》着力体现自然界微型生物的各种情况,把微生物界的情况放大,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不同角度的感官体验,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来揭示生命的奥秘和意义。本片在摄影师们放大的视角下,展示了昆虫们正如人类一样每天都在面对命运的挑战,在同一片蓝天下寻找自己的位置,启发我们试着去理解和尊重这些生命,哪怕它只是一只蜗牛,或一条毛毛虫。《幼儿园》他用再真实不过的图像给我们展示了湖北武汉一所全日制寄宿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生活全景。这些孩子被分成大、中、小三个班,他们的生活异常简单, 吃饭、睡觉、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三》观后感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边,今天我们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熟悉的旋律响起,这部纪录片就像上天赐予的一把钥匙,悄无声息的开启记忆的匣子。思绪又回到高三那年,从考场出来,许多事我们不愿再提,许多人我们无缘再见。细想来,那些记忆、片段,如此生动、纯粹而柔软,却只能怀念,并永远封存在我们心底最深的角落。怀念,真是一个美丽又残忍的词汇。

《高三》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很独特的拍摄技巧,这只是一部平凡的纪录片。但它对于我们每个经历高考的人来说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带给我们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它的人文和社会价值。看到影片中压在课桌上的厚厚的课本、参考资料,深埋于书堆下的花季少年的不堪重负的面庞,早读学生一遍遍背诵时的嘈杂,似乎影片中每个人物的状态思想似乎都有自己的影子。影片中表现出来的高三学生早读机械式的重复,深夜翻墙通宵上网,为逃避考试装病,个别学生的早恋,两次认真又严肃的家长会,成绩不理想而喝醉酒,熄灯后不停抽烟、聊天,心灰意冷决定远走他乡逃避高考选择复读,考完后突然放声大哭的场景,虽然琐碎,平淡,但正是在这些细节描述上重现了高三那一段时光,真实、残酷而又让人感慨万千、怀念不已。

影片中经常深夜翻墙出去上网的钟生明在接受采访时,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网游事业”,但面对高考和即将结束的高三,他留给镜头的只是一串有些苦涩有些生硬的笑声……这个镜头让我感受到他面对高考的无奈,以及对高考和网络无法抉择的茫然。曾几何时,我也曾有过茫然与无措,也许是考试失利,也许是压力深重难以宣泄,也许是竞争压力的紧张,这都是我们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的烦恼与心情,却经由影片人的讲述而更为直接和深刻。

这个片子里的班主任给我的印象也最为深刻,他对学生的关心,真是发自内心的,当他知道有个学生要出走的时候,他马上跑到车站,又一家家饭馆去找他的学生,找到后又苦口婆心的开导他,人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我不禁回想起我的高中时代,那些辛苦教育我们的老师,却不知现在过得怎样了,他们每一年都送走一批学生又迎来另一批学生,以他们的人生阅历去尽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许,若干年后他们不再记得我们这些学生的面容个性,但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是那么的不可取代。高三的日子苦虽苦,但也夹杂着诸多欢乐,每个人都应该经历一次高三,体验那一种刻苦铭心。

…… …… 余下全文

篇六 :真实就是力量——纪录片《高三》影评

真实就是力量

——评《高三》表现手法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的本质为目的。

没有任何力量比真实更强大,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比真实更打动人心。 《高三》这部纪录片,就以其真实的手法让所有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人拥有相同的感受:风雨过后,才见彩虹。

在这部记录片中,导演主要运用三种方法来回归纪录片的本质 。同期声,弱化镜头,长镜头。

同期声的运用是还原真实场景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高三》中,同期声贯穿了整部纪录片。导演几乎没有做任何修改。学生背书的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都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带有方言口味的普通话,是最真实的写照。观众也不会因为语言的差异去过多追究,反而会觉得更加真实。

在观看《高三》这部纪录片时,在同期声的衬托下,观众会有一种是在看身边的人和事的感觉。这是仅仅只有同期声所无法办到的。这时候,弱化镜头和长镜头的应用就极其重要了。

对于大多数经历过高三洗礼的受众来说,《高三》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佳燕就是受众自己。每个观众都可以在《高三》里面找出自己,可以将自己融入到影片里面去。因为《高三》中的演员是学生,老师。他们并非专业演员,没有受过专业表演教育,他们演绎的就是自己。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会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这就是弱化镜头的作用。导演在拍摄时,充分还原了学生和老师的本性,使这些“演员”在无镜头状态下拍摄,以每天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镜头中,并不是做作,可以表演出来的。

而这些原生态生活,大多是用长镜头来表现的。长镜头的延续时间比较长,且是连续不断的。从而使时空不会分割,且较完整一致。《高三》中,长镜头运用非常之多。学生考试的时候,老师讲课的时候,以及班主任找同学谈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长镜头下来的。而且人物大多出现在一个镜头里面,这样就会是影片更加真实,像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样。

《高三》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它没有虚假成分。所以,它打动了每一位受众的心。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三》观后感1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这节纪录片赏析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勾起我们无限回忆的纪录片——《高三》。在放这部影片之前,老师就说,这部影片很长,但是相信你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有人想走。结果证实了老师的话,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放映,没有人走,因为,我们都被故事的情节感动了。俗话说,没有经历过高三的人生,

是不完整的人生,正因为经历过,所以我们深有感触,这部纪录片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煎熬的日子里,仿佛我们又踏上了漫长的迎接高考的旅途。 《高三》这部纪录片记录了20xx年武平一中高三(7)班全体学生高三一年的学习与生活,真实,却不平淡。这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高考的同学来说,却更像是一部回忆录,因为在影片中,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脸,但是却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还记得曾经为了高考早上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学习,晚上挑灯夜读;还记得曾经桌上堆满了各种复习资料及试卷;还记得曾经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讲着各种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还记得曾经陪伴过我们的那些人、那些事??如此熟悉的画面,怎能不与之产生共鸣? 纪录片的开始,片中的主人公们在照相,这意味着他们即将步入神圣的高三生活。看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展现的是自信与希望,或许此时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一年的生活会有多么苦,多么累,他们怀抱着梦想,准备迎接挑战。 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个由78个学生组成的文科班的高三生活,看过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王景春老师。刚开始他做自我介绍时,我就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是严格?还是宽容?是负责?还是敷衍?也许片中的同学们此时心里也在想这个问题吧,毕竟,他们要与这个班主任相处一年。 接下来,同学们就正式进入紧张的高三生活了。早上,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同学们要出早操了,班主任老师催

促着同学们,然而有两个男生却没有去早操,而是躲在宿舍里睡大觉,此时的特写镜头让我们忍俊不禁,然而我们笑的正开怀的时候,班主任进来了,“批评教育”了两个未出早操的同学,站在两个受批评学生的角度看,班主任破坏了他们的美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班主任是为了他们的未来着想,此时,他们还感觉不到班主任的爱。 高三的生活紧张却有规律。镜头在各个课堂上不停地切换着,从历史到地理,到政治,每一节课同学们都听得那么认真,认真的做笔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曾经,我们也这样专注过,只是,我们的认真远远比不上片中主人公们的认真。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农村,考上大学,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于是,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走出贫穷的山村,为了自己从小的梦想,对于他们来说,考上大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而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孩子,家庭背景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三》观后感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

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