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

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而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分别是“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不仅如此,赖德·文格尔更是要求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严格纪律、统一服装、统一名称手势等等。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十分顺从,没多久这个名为“浪潮”的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渐渐地不受控制。当赖德·文格尔从学生的盲目崇拜中醒过来时,事情已经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一名狂热的学生因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后吞枪自尽。影片到此结束了,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格尔先生的引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浪潮”变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类似“法西斯”的集体,每一个“浪潮”成员都狂热的追捧着这个集体,他们为了这个集体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由,一切以“浪潮”为中心。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浪潮”取得了其成员们的绝对忠诚,那么它给予了成员们什么?

影片中,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即,平等、归宿和自我实现。

“浪潮”成员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得不承认,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浪潮”满足了成员们的一些需求,使他们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凡事必须有个度。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电影《浪潮》观后感

《浪潮》(Die Welle)

----影片观后感

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

国家:德国

剧情介绍:德国一所高中,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想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本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却没料到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开始只是强调纪律、集体,渐渐的却转变成了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当五天的教学实验结束时,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这部德国影片《浪潮》讲述了在一所高中里,政治老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的活动周要讲授“独裁统治”。可是走进课堂时,他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一帮散漫,“结党营私”,浑浑噩噩的学生,他让学生谈谈“专制”的概念,学生们一致认为纳谇成为过去。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文格尔老师大胆地进行了的一场教学实验,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加入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成为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五天之后,当文格尔告诉这些学生这只是一次教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浪潮”的结束,有个学生甚至疯狂的开枪打伤了另一名学生,之后又饮弹自尽,而文格尔老师也被警察带走。影片悲剧的结局令人深思。

影片中一个学生写的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中说道:“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41025048 王娟 《浪潮》一片讲述了在德国高中进行的一个课程教改实验过程中,一场名为“浪潮”的有极权色彩的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

由于《浪潮》改编于美国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19xx年4月,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他大胆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模仿纳粹党徒,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大家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琼斯的班级简直成了一个微型的纳粹“飞地”,直到最后琼斯给学生们播放记录纳粹暴行的图片,惊愕的学生们才戛然而止。知道这个背景后了解到导演的意图便觉得影片更有意思,导演借助细腻的人物刻画、有些夸张的事件描述阐明极权主义的产生和恐怖。

文格尔老师得到了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教授关于独裁政治的课。本来赖讷准备教授的是无政府主义,但维兰德老师捷足先登,被迫去教他并不想教的课。课上文格尔问同学们对独裁政治的看法,文格尔的逼问令一些学生表达了反感,他们不想谈独裁政治,一个学生说:“这种事反正不会再发生了。”另一个学生则说:“又不是我们做的,为什么非得没完没了地背着负罪感”,听到学生们这么说,文格尔较真了,这导致了文格尔老师开始了他的实验—让学生们实际体验纳粹主义。

我们知道独裁政治的最明显特征是一个大权在握的领袖,谁该是这个班的领袖?大家选择了文格尔老师。既然是领袖了,就不能再直呼其名,所以老师要求学生们以后称呼他“文格尔先生”。

浪潮作为一个极权组织从成立开始就体现着集体的特征,民主选择名字、规定了制服和手势、设计自己的标志、排外地踏步,当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意义就疯狂。“浪潮”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个人卷入集体的狂潮中,集体中人们意识趋于同质化,集体主义冲击了理性。

浪潮中的成员开始排外,不让卡罗的弟弟进门,一晚上疯狂地在城市贴“浪潮”贴图,和黑社会交涉,他们开始享受在集体中获得的关注和满足。在这里他们不

…… …… 余下全文

篇四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这是一部很让人深思的影片。我在上课看了后觉得深有体会,课后又看了1遍,体会又深刻了。我觉得在今后生活中也是获益匪浅。

《浪潮》中朴实的中学教师赖讷无奈之下选择了不擅长独裁政治。在实训周中,让学生称呼为文格尔先生。让发言的学生必须起立。开始专制集权,纪律铸造力量、让学生齐踏步体会。渐渐深入,提出穿着统一的制服、创造“浪潮”组织、使用同样的问候手势。不穿衬衫的卡罗受到排斥,发现关键问题,并向老师报告。有些得意忘形的老师并不认为这是问题,继续他的授课。疯狂的学生们,在城市到处喷绘及粘贴浪潮图案。最后上了报纸头条。帝姆在此全身心投入,无法接受浪潮结束,打伤同学,最后自杀。赖讷也被警方带走。

回想二战中的德国,因为高失业率、通货膨胀,导致走向纳粹帝国,最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要一听到独裁就唾弃,一听到民主就欢呼;纳粹不是希特勒一手造成的那是德国民众的选择;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如果历史上不出现希特勒,也许还会出现其他人在德国制造纳粹。只要适合的条件出现,纳粹还会出现。

这个影片是我印象最深的是集体的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只有合理、正确使用才能造福全人类。教育一个具有自由、

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这是《浪潮》带给人们的警示。遏止强横、征服、专制的心魔,惟有靠培育自由、开放、宽容的心态和民主手段的训练,以及民主制度本身。

浪潮似乎也在体现一个人的心理,人需要冷静的来思考、来做事,不能盲目跟从,老师并不是全部是对的。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影片中的马克尔值得我们学习,能及时发现和看清问题,并站出来帮助他人。

《浪潮》值得深思。相信我从中收获匪浅。

…… …… 余下全文

篇五 :浪潮观后感

“浪潮”读后感

计科1201 赵阳、朱一凡

二战之后,“法西斯”这个名词实在是太过敏感,人们总是在有意无意的抵制这个曾给他们带来巨大伤痛的名词。当人问起“你认为现在还存在着法西斯么”以及“你认为你的生活中还有法西斯么”,相信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会坚决地说“没有!。 ”

可是,这根深蒂固的两个字的回答在“浪潮运动 ”下被轻而易举的击个粉碎。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微型的法西斯世界,窥视到了这个世界的特点---从来不被我认为属于“法西斯”的特点。

那就是高度的纪律性以及排异性。当然,任何一个高效的组织需要高度纪律性;任何一个人都难免有“非我族者,其心可诛”的想法,甚至人类的身体都会有这种特性。但是,如果一群人对“党同伐异”都抱有近乎狂热的态度,所谓“当流氓都开始团结一心的讲纪律”时,这就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

课堂讨论以及略带“专制”的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再到后来规定统一制服虽然在我眼中平常无奇,这时候局势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后来剧情的急转直上以及各种展开迅速让局势变成了完全失控的状态。先是确立“浪潮”的标志,帮助同学免遭欺负,再到“专有手势”,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到最后各大街道上铺天盖地的“浪潮”标志以及水球比赛中不惜犯规攻击对手。每个人都认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只是为了班集体尽了一份力,大家都是为了维护班集体而这样做的。于是那些看清了本质的“不团结分子”就被大家排挤攻击和背叛。

说真的,一开始我认为那些“不团结分子”实在是没有集体观念,但随着后来行动的规模不断升级,我逐渐发现自己错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当然能分辨出“集体观念”和“集体狂热”的界限,但是处在班集体的那些人分辨不出,因为对“我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的想法的狂热使这个班级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黑,而且越走越快。

我想说就连文格尔先生,也多少沉溺于其中,享受着作为“元首”的感觉,所以和妻子大吵一架,坚持自己的做法没错。但他作为一个老师,终归还是清醒的,当他看到了“浪潮”做了很多疯狂的事的时候,他觉得局势已经失控了,最终在教堂开始了一次“现身说法”警告大家“浪潮”就是法西斯。但就算他宣告“浪潮”解散,也是螂臂挡车。如此“疯狂”的做法使那些为了“浪潮”呕心沥血的大家大感震惊,同时激怒了那个为“浪潮”奉献了自己的血与肉的狂热者,最终碾成了悲剧。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浪潮观后感

从民主到独裁的五天——观《浪潮》有感

我早在民主学者熊培云的评论《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里接触过《浪潮》这部影片,但是完整观看下来还是感到震惊和难以理解:这是在自由和民主之风吹遍全球的时代里会发生的事件吗?这是领略过法西斯主义疯狂恐怖的作为之后仍然会上演的一出闹剧吗?影片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集体无意识来得那样突然,以至于人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集权主义带来的力量和狂热就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这个实验真正反映了生活中人们对于集体无意识的服从、奴役和自愿放弃自由的倾向。

这部由美国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德国电影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集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最后悲剧收场的全过程——虽然这只是一个德国高中里的课程教改实验,观众们得以较为从容的全盘审视之,不过管中窥豹也能以小见大,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缩微样本,生动的说明了集权主义运动的特性。

当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浪潮”运动还未成型,谈不上什么像样的理念甚至纲领,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沉迷其中,而那种对普通学生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具有独裁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集权、团结、排外。此时,“浪潮”开始展露出它纳粹的一面: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起立,一齐原地踏步。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文格尔说维兰德的无政府课就在他们楼下,“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学生们大笑,脚步踏得更整齐有力。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细节,但这个细节中的逻辑——用敌对的方法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其实就是纳粹的逻辑,进一步发展下去,扩展到整个种族的层面,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

故事继续发展。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一个集体如何区别于另一个集体,于是就有了醒目的名称、统一的制服、独特的标志和问候手势,文格尔先生也提出了“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的口号。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努力,“浪潮”成为一个具有非凡凝聚力的集体,并在学生们心中掀起了巨浪,他们身上原来那种懒惰的、随心所欲的、令人厌倦的个人主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此时,象征“反抗集权主义的清醒者”的卡罗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活动诡异的走向,但是她并没有提出太多异议,“浪潮”也在这个阶段发展壮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由于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找到了各自追求的需求,尽管那实际是被积极进步的外壳包裹着的邪恶的种子。 马尔科和卡罗有这样一段对话:

…… …… 余下全文

篇七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工商管理

班级: 一 班

姓名: 刘竹秋

学号: 1031050133

日期: 20xx年11月27日

《浪潮》观后感

在讲完社会心理学这一章后,孙焱老师给我们放映了《浪潮》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感触颇多。

在电影开始之前,老师问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一个现代文明下的民主社会中创建一个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极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需要多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学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主义者需要多久?我必须承认,当时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在有些可笑,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推崇备至,怎么会允许法西斯死灰复燃?在民主、法制、自由的土壤中极权主义想要建立,尤其还是在一群接受现代教育的中学生中这简直太过天方夜谭了。尤其是老师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更让人愕然的——七天。这在当时的我根本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我特别专心,我迫切的想要探究其中的原因,拨开弥漫心间迷雾。

影片主要讲述了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赖纳?文格尔,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在这场教学实验中,赖纳?文格尔顺利当选为领袖,随后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他们富有创意又热情高涨,为他们的集体取名浪潮,做标志,开网页,设计问候手势,在整个城市宣传,贴标志,穿同样的廉价的着装??这一些列的过程都是完全由学生们自由讨论决定,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他们都以“浪潮”为骄傲。看到这里,我觉得“浪潮”这个组织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的,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种族,性别,肤色,成绩等等,每个人都一样。“浪潮”不但帮助胆小懦弱的小烂仔重拾生活信心,让无依无靠的孤儿体验到家庭般的温暖,还使不可救药的校园黑势力团伙迷途知返,重回集体怀抱。当时我甚至本能的反感不合群的卡罗,她不跟大家统一着装,特立独行,甚至还用发邮件、传单的方式控诉“浪潮”。直到随着影片的深入,我才渐渐意识到有些地方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而且这问题还相当的严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