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子午书简的观后感—白求恩

本期节目介绍了《纪念白求恩》(王雁、察哈尔编著)和《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冀国钧、张业胜)这两本书,讲述了白求恩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白求恩的家坐落在加拿大格雷文赫斯特城,从小就喜爱解剖各种东西的白求恩,童年的理想就是当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之后考上多伦多医学院,一战爆发后白求恩意识到医生的重要性,参加了战地救护。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胸外科事业中。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白求恩开始把共产主义作为一个解决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方案,并加入了加拿大共 产 党。

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个加拿大人让我们感到特别的熟悉和亲切。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他专门写过纪念文章。

诺尔曼·白求恩 ,加拿大共 产 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xx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xx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xx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xx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19xx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 产 党和美国共 产 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毛泽东这样说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 产 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关 键 词:席勒 《美育书简》 审美现代性 感性 美育

正文:这学期拜读了席勒的《美育书简》,个人感觉虽然读了一遍,但对其中的思想并没有完全通透,所以就自己读懂的部分做一些探讨。

当时的作者出于一种“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社会现实中,他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作者在书中通过二十七封信阐述了他的美学观。

我想就《美育书简》里的核心内容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问题的提出

席勒美学虽然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席勒对于康德哲学存在许多异议。

他不满康德把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的不可知论,决定克服康德对美的概念的主观性,为美建立一个客观基础。

国家的变革与人格的完善

席勒在这里把国家比作了活得钟表机构,要使这一机构得以运转并且持续下去,要寻找到一种支柱。人的自然性格中的自私,残暴只能破坏社会,而道德性格中也并不存在这种支柱,它是有待形成的,是由自然性格中分离出的专横与道德性格中分离出的自由相关联,而产生出的第三种性格,这样衍生出的第三种性格,与自然和道德性格相关。只有这第三种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占据优势,才能完成对国家的改造。因为,只有这种性格才能保障道德原则的持久。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子午书简 史铁生

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那种作家。也许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史铁生的语出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

真正获得宁静的人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为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以为素不相识的弱智女孩而担忧,他激赏刘易斯流动的美感,他对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娓娓道来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了宁静。今天的文章选自朱伟的散文《铁生小记》。

就是这样的一个铁生,永远走在路上的“行吟诗人”。有人问作家铁生:“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没有想到,在轮椅上呆了二十多年、每隔几天就要去医院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道:是敬重。史铁生解释说:“这绝不是说多喜欢它,但是讨厌它吗?恨它吗?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

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和疾病这个强大的对手对决就成为铁生活着的必须做的一件事,直到20xx年最后一天,在距离新年只有一日之遥的冬日,他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除了那么多撞击心灵的文字,他把残疾的躯体留给了世界,根据他的遗愿,他捐献了身体的大部分器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仍然在世界某个角落闪耀着铁一样的锐利与凝重!

生活就像一首歌,铁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这首动人的命运之歌,最后一首曲婉婷的《life is like a song》送给大家,让我们下期再会!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观后感

观《孔子》 无论世人对《孔子》这部电影作如何评价,或好、或坏。我觉得电影细细品来,在一定 程度上是一部好电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高三,这次再看这部影片感触更深。 “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电影即以这句话开始。 影片主要介绍夫子天命之年之后。 前半部分描写孔子人生中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段, 孔 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 孔子的才能与理想流露在影片的每句话中。朝堂之上夫子舌战群儒,力主禁止活人献祭。夹 谷会盟,夫子以“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齐乃虎狼之国,多年来想吞并我鲁国,不可不 防” 巧做准备, 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 讨回三城。 隳三都中, 公孙狃谋反, 大战中, 有一个场景是孔子在子午台上敲鼓,伴着鼓声,火球滚下,烧伤公孙狃的军队,但后来孔子 停了敲鼓,看着下面被火烧着挣扎着的将士,夫子并未显得高兴而满是伤感。这或许就是夫 子的一种“仁” ,在实现其抱负的途中,也让很多无辜的人死去,而这与夫子想建立天下大 同的初衷相悖。 “玦者,诀别也。 ”而他的错就错在把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一人身上。孔子开 始了周游列国。大雨中孔子独自离家,倒在水坑中的愤怒与无奈。 “人不能改变世界,就应 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在纷乱天下,夫子仍积极入世、执着坚守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 之。影片中有段夫子与老子的对话: 老子: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可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 吗? 孔子:丘惭愧,一无所成。 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那弟子何去何从,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 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 若水呀。 孔子:先生大义微言,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无限于世间, 而我的道则在人间。 一句“他的道在人间” 。这是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决心。这或许也是孔子不同常人成为圣 人的关键所在。克己复礼,希望世人都能讲礼义、知廉耻、有品格。 季桓子,在影片中无疑也是个有才的狠角色,一句“欲取之,必先予之” ,尽显大智。 迫使孔子离开鲁国,巩固自己的政权,可无疑也看得出他是很了解孔子。片末,季孙斯眼看 时日无多,让儿子请回孔子。他懂得孔子的价值。 “环者,归还也” 。 颜回,很多人对影片中颜回为救书简,溺毙于冰水中这一情节大加否定。可我认为这一 场景或许正是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篇一:孔子>观后感

《孔子》看完了,我的真实感受是:脑袋一片空白。

据说,是近年的“国学热”催生了电影《孔子》。胡玫拍《孔子》是想说什么呢?是讲圣人伟大的一生呢,还是宣扬他的儒学思想?我发觉,看完了非常困惑,因为电影讲了一个文武双全、心地善良、喜欢周游列国但又有点狼狈不堪的孔子,他是个好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跟着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或者思想家。这让我迷惑不已:这是谁啊?

其实,孔子挺可怜的。在世时,无人识君。人走了,被当做神像,供奉着。可笑的是,需要时抬得很高,不需要时,一脚踩在地上。都说是“独尊儒术”,其实,统治者只是将之作为幌子,骨子里还是法家那套东西:功利、实用。

我倒觉得,孔子应当是个和蔼、睿智,喜欢笑眯眯谈天说地的好老师,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整天乐呵呵过着日子。如果电影从这个角度去讲述,也许更能接近真实。但是,这肯定不是部商业电影了,有谁去看呀,没情节、没高潮、没焦点。

所以嘛,本来就别拍《孔子》了,中国人实际上哪信这些玩意儿。儒学那套东西历朝历代都是用来标榜的,真正相信并身体力行的,往往被视为怪物,比如海瑞海青天。在这个信仰虚无的时代,主题虚无的《孔子》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最真实的写照。

篇二: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当了妈妈后,我时常阅读一些教育子女的书,有幸读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这本书是央视“子午书简”年度最值得一读的30本好书之一, 新浪网年度10大好书, 当当网年度新书畅销榜第一名。阅读后我感觉对我触动最大的不仅是作为妈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作为英语老师如何教育众多的学生。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而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家庭教育原则,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操作性强,使我深受启发。

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这位妈妈不让孩子写“暴力作业”。所谓“暴力作业”就是带有惩罚性质的作业,例如做错题或没有完成作业后让学生抄生字每个一百遍。她认为暴力作业对儿童信心、意志、品格等有全面的消极影响。它的坏作用,远不是多穿一件衣服有点热,多吃一个馒头有点撑那样简单。它能改变事情的整个状态,让孩子罹患一种“厌学”的慢性疾病,摧毁他们的上进心,吞噬他们的创造性,消磨他们的幸福感,其中的“暴力性”甚至能破坏他们的道德。

人们总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正确的,都是对学习有用的,孩子都应该认真完成。事实是,现在孩子们写了太多的无效作业。岂止是无效,简直是负效果。这些作业如此无聊,从它对儿童学习兴趣的破坏,对儿童智力发育的阻碍来看,已走到了学习的对立面,成为反学习的东西。暴力作业主要有三种 :数量大,惩罚性,恶意评价。有两个直接原因,使一些教师和家长偏爱暴力作业。一是认为多写多记就能多学到知识。第二个原因是教师的急功近利。她引用哲学家弗洛姆的话,“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地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她同时认为抄生字或单词只需抄三遍就可达到记忆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视觉传达2班

谢锦

20135001423

1

《孔子》观后感

孔子,我从小学时候知道了这个人。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