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那天上课看了《死亡实验》,看了一半,没有看完。回来后又将这部影片看了一遍,不过看的是德国版的,所以,我将从德国版电影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

《死亡实验》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是当年以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为首的研究小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对20名男性进行“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封闭制度空间下,人类攻击行为的模式。20个参与者,12人饰演犯人,8人饰演狱警,在模拟牢狱扮演各自角色14天,其中必须维持纪律,不得使用暴力。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一群陌生人为了高薪报酬而参加实验,从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这仅仅只是个实验,是一场游戏。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和平相处,彼此谈笑风生,狱警与囚犯之间也像他们刚见面的时候一样,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种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在第一天吃饭的时候,权利开始真正爆发了。规则是,食物必须全部吃光,但是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两次的这种情况都被77号成功的解决了,但是这样违反规则,就使得狱警颜面无存。狱警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的存在,需要做些什么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如同挫折—侵犯理论,挫折总是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当狱警们在讨论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可以看到艾克特和伯瑞斯失落的表情。就在这时,艾克特产生了挫折情绪,进而攻击的激发,而这些攻击转嫁到了囚犯身上——惩罚77号做俯卧撑。这一次的惩罚使得他体会到了权利的快感,也使得伯瑞斯开始有些想法了。这一次的惩罚,也使囚犯们开始表现出服从行为。

伯瑞斯刚开始是个不多说话的人,没什么过多的表现,我猜想他在生活中肯定是屡次遭遇挫折的人,他的生活肯定是一团糟。但是在后面,他却变成了狱警中的头领,所有的狱警都按他的要求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这还是要从挫折—侵犯理论中解释。在他以前的生活中,产生挫折后,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权利,因此选择退缩。而在这次实验中,艾克特第一次惩罚的成功让伯瑞斯意识到自己权利的存在,挫折转为攻击的激发,他的攻击行为进一步转变为对囚犯的直接攻击。在第一次囚犯早饭时,大家都想不到不用暴力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死亡实验》读后感

学号:20101000309 班级:010101 姓名:张扬绝对权威下的服从与反抗

——观《死亡实验》有感

看完电影之余,我不禁深深感叹于人性的阴暗面。当有道德水准约束的时候,人们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可是一旦没有道德的标尺当做准绳,人性丑陋的一面便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

先来说一下影片中的实验。实验很简单, 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只要遵循规则,完成实验后就可以拿钱走人??本来可以与同伴谈笑风生的轻松地结束任务,却为了那被赐予的虚无权力而开始滥用角色权力,使用暴力,人性开始被绑架,躲藏在实验监督者的角色掩护下肆意发泄自己的愤怒,将自己遭受的侮辱反施在对方身上。

其实,当他们刚刚踏入监狱的时候,还不具备身份,彼此友好,但事情慢慢地便开始恶化。其实让我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本来很和善的人进入监狱后,就变得泯灭人性,其实,他们本可以和平共处,不仅有饭吃,有地睡,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变化是从被分开身份的时候开始的,有8个人被分做了狱警,其他人是囚犯,难道当人被赋予权力的时候,就会变化成这样吗?

先说一下权力的形成,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服装对于人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也能起到催眠人的作用。当那些狱警穿上制服的一刹那仿佛就找到了感觉,一种趾高气扬的态度立刻显现出来。可见,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和产生了认同,会不自觉的去做与这个身份相匹配的事,就像这些被试验人员,也会对相同身份的人接纳和相对宽容,而产生团体意识,人的情绪和行为全是被这种身份认知左右的。

在监狱里,暴力也是真实存在的。在狱卒平息第一次囚犯反抗之后,伯瑞斯逐渐成为狱警的领导者,他在狱卒中的权威便树立了起来。这个在生活中满心伤痕的实验参与者,在经过77号的嘲弄之后,终于人性开始爆发, 当赋予他权力的时候,他的精神扭曲了。在所谓"只听教授的"这一幌子下,掩藏着他对权力的欲

…… …… 余下全文

篇三 :死亡实验电影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1

一. 实验心理学

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1.实验内容: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

2.实验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基本进入状态。当狱卒严厉地实施了第一次惩罚措施之后,囚犯就开始遵守规矩。当然,仍有“害群之马”不依不挠,并且一再导致狱卒行为程度加剧。

其间,有两名囚犯不堪重负,提前退出实验。有一名狱卒,因为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行为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

6天之后,由于实验受到了过多的非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过多不可预计的过激状况,原计划14天的实验被迫中止。

二. 社会心理学

权力可以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东西,充满诱惑,而这,给了伯瑞斯一个发泄生活不满的途径

通过伯瑞斯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伯瑞斯在现实生活中定然是一个失败的人,可能他并没有他所说的: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一切掩饰,都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团污浊。实验是假,但有些东西却是真的,生活的裂痕,失败的人生,当他有了一个宣泄的途径时,就一定会爆发

不可否认,77号是一切冲突的根源,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没有他,实验又要怎么继续,博士也明白77号对实验的作用,所以说,77号就像一个催化剂,促使这个实验能不断出现危机与冲突,不断出现新的爆点,也只有狱警同罪犯出现越来越多的冲突,实验才会有新的蜕变的可能性

其实,最初的最初,这些狱警也不过是需要一些尊重与肯定,他们想要将角色继续,享受这种拥有权力的快感。权威开始于一杯牛奶规则是,必须要吃完饭。而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规则如果这么轻易被改变,狱警就会颜面无存。而事实上,后面77号所做的两次行为也的确让预警们极为难堪。于是在狱警平息了一次叛乱之后,一切步入了正轨,也同样预示着两种身份的真正形成,伯瑞斯—狱警的领导者,77号—绝对的反叛者,一次又一次应对危机的表现,让伯瑞斯逐渐意识到了权力的作用,于是,他渐渐进入了角色,也一步一步陷入了深渊

…… …… 余下全文

篇四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看了《死亡实验》之后,我感到非常压抑,一个人可以从一种社会角色迅速转变成另外一种角色,面对角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他们往往迷失了自我,角色内的冲突和角色间的冲突使他们力不从心、左右为难,使得他们把一场游戏看做了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权威逐渐形成,服从意识慢慢显现的过程中,往往就是社会的意识赋予他们的,认为狱警就应该不择手段把囚犯管理好,而囚犯就应该服从管理,都忘记了这是一次实验而已,过分地投入到其中,压迫与反压迫,服从与抗争,几乎与真实的监狱没有任何区别,先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电影内容来深刻地体会权威的服从与角色的转换的过程。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实验者找的是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他们都声称自己是好人,有家庭,有儿女,有理想,让他们其中的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否则就会被终止实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狱警在监狱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狱警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权力是真的,他们在真实的监狱,穿着真正的警服,带着真正的电棒,管理着一批犯人,他们用实际行动镇压着罪犯的反抗,在监狱里,他们变得同平常不同,他们开始习惯性地用暴力去压制,用暴力去压制这些罪犯们,让他们明白,监狱中他们最大;而这些罪犯,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

开始进入罪犯的角色,履行罪犯的职责,一次又一次制造混乱。“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狱警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他们把囚犯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犯”,甚至对77号进行了侮辱性的惩罚。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警。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他们忘记了原来的身份。他们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狱警”们的身上,他们辱骂并且虐待自己的囚犯。

…… …… 余下全文

篇五 :死亡实验观后感

人性的脆弱

——《死亡实验》观后感

20xxxxxxxxxxxx0 秦淼

在《死亡实验》这部电影的开头就是一组自然界各类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各种暴力行为的镜头,一度让我有了停止观看的念头,我从来不喜欢那些暴力的电影,但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影片中的暴力镜头并不多。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性的脆弱,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人的本性中的恶的一面不断出现。在影片中的那个环境里人也许跟猴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部影片改编自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津巴多设计的一个模拟监狱试验。在这个实验中津巴多想知道到底是邪恶的罪犯和恶毒的狱卒导致了监狱的残酷性,还是狱卒和罪犯在制度上的角色令即使富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变得十分怨毒与冷酷。是人们是这个地方变得暴力了还是这个地方使人们变得暴力了?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在影片中实验开始之前参与实验的人都可以和谐的相处,而且我们也看不到他们身上恶的因素的存在。但是在实验开始之后,当这些人开始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并且体验到真情实感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开始减少自我意识行为。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也就显得格外明显和尖锐。西装革履包裹着的未必就是文明的真相,当这些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他们身上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最初为了酬劳以一种游戏态度来参与的这群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演的角色的转化,在失去自由且双方地位和权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心理慢慢地发生了改变。身为狱警的一方以不违规为由,开始是规劝和轻度的惩罚,当看到犯人们怯懦的听之任之时,他们在这种控制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沉溺于被权利催生而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失去了良知,致使暴力不断升级,超出了规则和底线,最终酿成血案。当看着暴力不断地升级,直至最后情况超出我们的预期的时候我们才渐渐发现人性在特定的环境中是多么的脆弱,也开始发现在一定的情况下人类与动物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 …… 余下全文

篇六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我一直没有勇气看《死亡实验》,因为光看电影的名字就已经让我却步了,虽然老师介绍的时候说它是一部很好的社会心理学的电影,但我总觉得它会是一部恐怖电影。看它的过程中,我一直很紧张,看完之后真的觉得十分的震撼,它的确是一部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的电影。

《死亡实验》这部电影是真人真事改编,以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拍摄的。这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大体内容如下:研究者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地下室建造了一座模拟监狱,通过广告以每天15美元报酬招聘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以问卷和面试选出24名最成熟、情绪最稳定且反社会倾向最低的应征者。

24名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6个人,充当监狱警卫,另外18名第二组,充当囚犯。研究的一切处理都与真实监狱一样。实验开始时,“囚犯”被响着警笛的警车从家里带走,经搜身、换号衣、喷防虱液、戴镣铐等手续后投进监狱。警卫发制服、警哨、警棍等用品,8小时轮班维护监狱秩序。结果,原计划两周的实验到第六天就不得不终止。

美国版的《死亡实验》在80%以上都是与真实实验相符的,现实实验中的学生换成了电影中的来自各行各业和参与者。影片集中体现了权力是导致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囚犯们并不打算惹事,却一直被沉溺于权力的狱警欺凌。虽然影片依然表现了囚犯们的反抗以及监狱暴动,但是在象征实验结束的红灯和警报声出现后,实验室的大门打开,所有人都找回了理智,从他们这7天里一直在扮演的实验角色中解脱出来。研究者也不像德国版那样负责人被杀,而是被实验者们向媒体讲述他们的遭遇,由法律来惩罚研究者。

我觉得这部电影体现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

①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死亡实验》尤其体现出了角色理论中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角色扮演中的直接情感体验,所扮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心理结构中,使其性格发生实质性变化。电影中的狱警之所以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狱警的角色扮演改变了他的心理结构。 角色理论家认为,就像演员在一场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一样,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行为是整个行为系统的产物。也就是说,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成员,社会环境和其周围人群与其发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外显的和内隐的、真实的和想象的联系,会在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各个层次上发生相互作用。而且,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个人自身的个性是特定的,人最终做出行为,是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狱警的爆发是角色给了他一个发泄的通道,不难想象,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必定是极为失败的。他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

…… …… 余下全文

篇七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一班  姓名:王雪  学号:1250411043

看完《死亡实验》,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描述,是对人性黑暗的震撼,失望?是对人性丑恶的恐怖,无助?还是对人性中那无声战役后保留的一丝善洁升腾一种信心与希望?总之,这个直击人性灵魂深处,探究人性善恶的实验让我陷入了许久的静默.....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如此邪恶?一个被公认为生活中的好人也可以跨过那条界限犯下罪行?那么是什么让人们无视道德而跨过临界点释放出令人惊悚的邪恶?是人们所处的"特殊情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人类是伟大的,但有时又是如此脆弱的不堪一击!

整个实验,于我而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如此之实验,实验的可控性必须精确预测其各种相应的变量也必须精准的控制并做出预备防范措施方案.假设杜恩教授的预想正确,当实验者真正进入状态,实验者产生的焦虑进而产生的暴力,该如何处理?而在影片中,当出现不可控征兆时,杜恩却沉迷在挖掘人性的欲望中,未加阻止,最终酿成了严重后果:实验设计的14天在6天后破产,结局是2死1伤,互相的侮辱,侵犯,暴力,施压,甚至心理学中使用的黑箱子也出现了。在权威巨大压力下的人性凸显,到最后从只为获得4000马克的目的的实验演变为一场不可回旋的残酷结局。

实验是简单的,12个囚犯,8个狱卒,只要遵循规则,完成实验后拿钱走人就可以了。本来可以与同伴谈笑风生的轻松的结束任务,却为了那被赐予的虚无权利而开始滥用角色权利,使用暴力,人性开始被绑架,躲藏在实验监督者的角色掩护下肆意发泄自己的愤怒,将自己遭受的侮辱反施在对方身上。在实验中,支配行为者的角色和地位给予了意义和认同,囚犯与狱卒各自逐渐融入角色,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立刻趴下,即使不能喝牛奶也要强忍喝下,因为自己的角色是"服从"。囚犯慢慢失去理智徒有畏惧,忘记自己只是实验的参与者,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与反抗。

…… …… 余下全文

篇八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一):这是我们的战争

  

  拍摄于20##年的老电影《死亡试验》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斯坦福监狱试验,这是一部看完绝不后悔的电影,如果把电影作为一面镜子,过激的剧情是悲观的,如果电影在试图诠释什么,我们可以去刻意去不听到,不看到,可是留在心里的震撼是长时间的;每个人从这幕电影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参照物,自己的观点。

  

  观点A:扭曲,压抑是本能与本性的两个极端

  

  西方哲学相信:人之初,性本恶。这个哲学命题可以解释任何分歧。

  

  20个普通的小市民参与了科学试验,他们当中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企业中层,歌手,军人……为了4000马克。亦或是为了体验监狱里的刺激新生活,一部分人愿意放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沦为囚徒,只有上校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试验,这将是一场人性的较量,囚犯一方,代表了人性中的本能对自由的向往。

  

  12个囚徒初期表现:未进入角色和状态,逆性,游戏人生,说笑,讲成人笑话,对监视器做鬼脸,他们是典型的生活中的小市民原型,这不正像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抱着游戏人生,介入拿钱的态度,没有人较真,没有人把自己定位于岗位角色的扮演,男主角77号,是一个彻头彻尾不称职的员工原型,藐视权力,挑战秩序,他身上有人性中最可爱也最纯粹的本能,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给自己打工,付出努力,得到酬报,这是最简单的生活态度,也是最美好的生活愿望。77号,是好朋友,好哥么,却不是个好职员。他是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刺头,害群之马,却也是试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元素,瑞恩教授也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使整个试验过程加剧,场面不可控制。

  

  如果没有77号,是否冲突就不会加剧?答案是否定的。

  

  8个狱卒初期表现:未进入角色和状态,尴尬,不被尊重,我们只能从服装上辨别他们的身份,试验初始,囚徒和狱卒都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只不过是一群体验刺激,获得酬金的良民,在试验过程中履行维护秩序的工作,并且不得使用暴力,每个人都相信,这只是一场游戏,只要彼此配合,度过两个星期,就可以拿到钱,每个人的身份都是临时的,正像一些企业单位里的中层管理者,或者是一些拥有权力的执法者,他们的身份也是临时的,随时会遭到高层的调离,解聘,他们和囚徒一样,都是参与者,打工者,只要与被管理者彼此配合默契,就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获得酬劳。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