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最后的晚餐感想

关于《最后的晚餐》感想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最后的晚餐(TheLastSupper):1592~1594年油彩?画布,365x568公分圣乔治教堂,威尼斯(Venice),意大利。这幅画是威尼斯圣乔治教堂装饰组画中的一部份。在这一幅画中,丁托列多仍然匠心独具的将两种不同的光源结合在一起:一种是表面上的自然光(来自画内或画外的光线),另一种则是人为或超自然的光(源于画像内部的光)。画中十二使徒坐在长桌旁,耶稣伫立在他们的中间,丁托列多根据宏大的透视图(它已对角线来确定在前缩透视法之下长桌的位置),创造出两种强烈的光源,将朴实无华的大厅,象征性的冲破厅内的黑暗:一盏高悬于众人左后上方的吊灯,从后侧照亮大厅,并以光勾画出众人的侧面像,耶稣正和使徒们共进圣餐,在他头部的位置,上射出一种超自然的光芒,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光,似乎使从天而降得天使们实体化了。丁托列多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左边展示的是神奇得事迹,右边描绘的则是日常的写实状况—仆人们向进餐者端上盘子。这种日常生活和神奇事迹的紧密关系,借着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并以双重光源的对比加以烘托。正式这种紧密得关系,丁托列多将宗教构图和其象征意义现现出来。

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最后的晚餐影评

个罹患绝症的老流浪汉,却是一位隐藏很深的小提琴大师,在临终前,他的愿望就是克服贫穷和偏见,到一直向往的餐厅,吃一顿像样的晚餐。

故事好像已经有了套路,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好莱坞似的电影情节,等待着大师传奇身世的揭晓。但导演铺设了大大悬念,却没有讲出一个《海上钢琴师》般的传奇故事,这难道是没填起来的大坑吗?

不是。关键是得换个角度。

可能,导演不是要讲“他”的故事,而是在讲“你我”的故事,作为旁观者,像出现在影片里的医生、顾客以及老板一样,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迫切的表达着自己的意愿。医生说,你得好好照顾自己,别干些没意义的事儿。顾客说,我喜欢听你拉小提琴,先别着急吃,给大家拉一曲。餐厅老板说,我可怜你,这顿饭免单。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我们的观念跟影片里的衣食无忧的配角角色一样,手里拿着一只碗,说:“嗟,来食”,然后还我一个好听的故事。

那好吧,在一连串的拒绝失败之后,老人终于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底线:“你们让我吃我就吃,让我拉我就拉,让我不买单就不买单!老子花自己赚来的钱吃顿饭怎么了!老子不是卖艺的!”如果站在主角的立场上,如果我是这个流浪汉,心里肯定会像上述一样破口大骂。老人已经反复向“好心人”强调:“这件事对我很重要!”但好心人从来不以平等的眼光来看他。——不想说明黑白照片是怎么回事,不想说明小提琴大师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不想说明这最后的晚餐缘起何处。

影片中有多处老人独自一人的段落:坐在公园长椅上犹豫不定,在街头徘徊纠结要不要卖艺赚钱,等在餐馆门口揪着胡子,影片用那一首反复出现的主题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虽然在影片的节奏上和镜头的转接上,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但内心的纠结已经表现到位。其实,导演不是什么故事都没讲:琴艺绝伦,却许久不碰,可见这琴有着特殊的意义,绝不以卖艺为生,很有伯牙摔琴的意思;而他三番五次拒绝别人的“好意”,可能是为了某种约定,在非做不可的时间里,只能采取了非常手段。总之,“这对我很重要”,请不要以关怀的名义,来展示怜悯,我没有用故事博取同情的意思。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文艺复兴展观后感

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观后感

展览展出来自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佛罗伦萨圣马可博物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等20多家博物馆,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辉煌、城市面貌及其风土人情。其中,达·芬奇的木板画《别号“乱发”的女性头像》、拉斐尔的木板画《自画像》、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大卫—阿波罗》、波提切利的木板蛋彩画《博士来拜》、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的釉陶浮雕《少女像》、詹博洛尼亚的青铜雕像《菲奥伦萨》等一批艺术大师的杰作备受瞩目。保罗?乌切洛、菲利波?利比、多梅尼科?基兰达约、桑德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一批意大利艺术家的艺术精品及杰作在展览中展出。

文艺复兴展观后感

文艺复兴展观后感

文艺复兴展观后感

文艺复兴三杰

文艺复兴展观后感

达芬奇

列奥那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

主要作品:《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 在本次展出中达·芬奇的木板画《别号“乱发”的女性头像》被展出 别号“乱发”的女性头像:

文艺复兴展观后感

这幅作品绘制于1508年前后,是达·芬奇一幅未完成的木板画。画中,少女的头部倾斜、微微颔首,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美目低垂,云发蓬松,发丝清晰简约,结成一条条的卷发,披散到肩上。整个形象既表现出了少女纯真和恬静的一面,又透露出了其青春活力、动感飞扬的另一面。

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展观后感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四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电子传媒时代的'基督受难'

——观《耶稣受难记》有感

王茜

《耶稣受难记》被梅尔·吉布森通过电影语言将宗教史乃至人类史上两千年前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重新还原在当代人面前,'耶稣受难'或者'基督受难'无论对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有宗教感或无宗教感的人,都有种最基本的表征意义,即'受难'.圣经乃至历史上的耶稣受难,都是有信仰和世俗、还有人心本身上的苦难与救赎的现实与精神意指,显露在'神迹',也显露在人之命运里。但这次时隔两千年后电子传媒时代的电影语言里的'耶稣受难',是否让信天主教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在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又一次完成了电影时代的信仰的现时拯救?源自《圣经》的'耶稣受难'叙事及其背后,也掩藏了我们普通人生存及人性的秘密,甚至更多的和'人'的时代有关的内容。 (一)

'耶稣受难'主要源于《圣经新约》四福音书的叙述,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是影响世界宗教史和信仰史的大事之一,我认为它的复杂在于:1.耶稣基督'人'的一生的缩影;2.耶稣基督的受难;3.基督教的信仰来源之一;

4.耶稣为

何受难;5.耶稣的受难之后的复活;6.谁'杀'死了耶稣;7.作为人子和圣子的耶稣之死的意义;8.两千年前耶稣受难之于之后两千年的意义;9.作为先知的耶稣和作为人子的耶稣受难时的心境;10.作为犹太人的耶稣受难对基督教、犹太教、犹太人的影响……这样的思索在神学或者基督神学里有比比皆是的研究和阐述,但当梅尔·吉布森把已经形成两千年的'耶稣受难'事件用电影语言搬到人们眼前,《耶稣受难记》的视界已经不只是仿照《圣经》叙事本身,而且还是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让人们一眼看到了两千年的人性及信仰的脊梁,'耶稣受难'也有了除宗教以外的人间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五 :耶稣传观后感

人资0951 9111095317 刘娇

《耶稣传》观后感

耶稣传,总体的说来就是对耶稣传道一生的叙述。耶稣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传道,从约旦河回来之后,圣灵将他引到旷野,经历魔鬼40天的试探,在这四十天里,他坚持不吃不喝,与此同时竭力抵制的魔鬼的诱惑,魔鬼一共利用食物、权利与荣华这三样东西来干扰耶稣,但是他凭着对上帝的无限信任与自己坚定的意志,通过了考验,从此开始他的传道生涯。

在整个影片中夹杂了耶稣显示给人类的各种神迹。例如耶稣让好几个死去的人复活,让眼盲的人重见光明,这些都是无法让人解释与理解的,所以人们都相信他是弥赛亚,是主派来解救他们的,而耶稣自己也是这么自称的,是上帝的孩子。之后,耶稣预知自己会死在耶路撒冷,可是他却说:“ 我们要到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关于人的一切事都要实现,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的脸上,他要遭鞭打,被杀害,但是第三日,他要复活,为拯救世人脱离罪和死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耶稣终究还是义无返顾的往耶路撒冷去了。在他遇难的前夕,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在耶路撒冷相会,庆祝犹太教的逾越节。在共进晚餐的时候,耶稣用无酵饼和葡萄酒来向门徒们阐述他即将面临的死亡所具有的意义。耶稣事实上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人们犯下的错误赎罪,他将人类的罪都揽到自己身上,然后用生命与主交换,让主原谅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耶稣的门徒中居然会有人出卖他。耶稣开始传道以来就一直跟着他的门徒,却选择了出卖他。耶稣知道犹大会因为30个银币出卖他,在最后的晚餐中他还说过,我与出卖我的人同桌。他也知道彼得在他被捕之后,会在鸡鸣之前说三次不认识他。对于这些背叛与逃避,他都选择了原谅,耶稣以神一样的胸怀原谅了这些在利益与欲望中迷途的人。

在约旦河,耶稣之前的一位传教士说:有两件衣服的,到分一件给没有衣服的人。有食物的也要分给他人。不要敲诈勒索,强取钱财,不要去冤枉别人,要满足于你现有的。耶稣也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也不要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服。他还说: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你们的,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要得饱足,爱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天使与魔鬼--观后感

天使与魔鬼

丹.布朗,他笔触是很细腻、很细腻的。

读后感

描述一场宗教与科学的较量:虔诚的上帝信徒——“欧核中心”的杰出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他和其养女维多利亚在实验室里进行了高度机密的实验,成功制造出了一种极其强大的能量——“反物质”。在这个重大发现尚未对外公布时,列奥纳多就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一个眼珠被挖走,胸口赫然印着一个神秘的标记——“光照派”。

更令人震惊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质不易而飞,而这些反物质一旦与物质相遇,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足以摧毁一座城市。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应邀前来参与调查。就在当天,失踪的反物质被人发现位于梵蒂冈地下某处。离开了实验室的反物质会在二十四小时后自行爆炸。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选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首领汇聚在梵蒂冈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质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如不及时找到,整个梵蒂冈城便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罗伯特与维多利亚在查找反物质的过程中,竟发现传说中几十年前就消亡的光照派还活跃于世,而且世上许多科学家皆是其成员。光照派沉寂了几十年之后,竟然瞄准教皇选举止日对基督教进行复仇,而寻找凶手及光照派的线索竟藏在伽利略和弥尔顿的作品中!于是,一个个惊世之谜随着情节的深入而被揭开。

科学与宗教的论战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这一论战,从一开始便从未停止过,几百年前,不计其数的科学家遭到教廷的迫害,乃至几年前,是讲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宣传上帝创世仍是西方大学里争论不休的问题。

缺少信仰的年代,在科学加速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古人无法解释、只能托辞神迹的奇异现象都有了合情合理的客观解释,我们不再相信上帝造人,因为人是从猴子进化来的,因为在茫茫星球中,地球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颗,在地球之外,还有更多的星球,还有我们不了解的生物。

上帝不能操纵生死,但科学可以,它可以延缓衰老、减轻病痛,甚至还能克隆一个你自己。这在科学的前进中,宗教节节败退。宗教曾经试图蒙上人们的眼睛,试图以残酷的对抗来阻止科学的进程。光照派,一个被宗教蛮横对待的科学家们秘密组织起来的地下组织,最后却在一个宗教狂人的操纵下复活,并险些声名狼藉地成为这个他的垫脚石。宗教狂人最终在事实败露后自焚,但他在失势前的一番演讲或者能够让科学停下高昂的头来。科学是没有灵魂的,它或者可以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类心灵需要的指引,科学却毫无办法,这或者也是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最后会矛盾到折磨自己肉体的缘故吧。人们面对大自然,不再敬畏,甚至蛮横地对待与自己共存的资源。人们忘了善与恶的界限,盲目地为着一时的利益奔忙,毫不顾及自己抛却了什么。当心灵不再向善,科学带来的是否只能是毁灭?当人类不再忌恶,我们的前方是否还有光明?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放飞心灵:达芬奇传》有感

读《放飞的心灵:达·芬奇传》有感

摘 要:本文介绍了达芬奇及其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绩,着重分析了他博学多才的

原因,并联想到现代是否会产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关 键 字:达芬奇 成就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达芬奇一直是一位被神秘环绕的艺术家,恩格斯称其为“巨人中的巨人”。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英国作家尼科尔的《放飞的心灵:达·芬奇传》(长江文艺出版社)这本书。这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时间顺序的手法,从达芬奇的出生开始,介绍了他父亲母亲,他的家族,他的个人生活,他学习、研究、创作的生涯。将达芬奇还原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生动的再现了他的音容笑貌与日常生活琐事:有理想但也为日常琐事所烦恼,吃饭穿衣,玩笑谜语,以及他的笔记。读这本书,就仿佛在与达芬奇同行。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的一个名为安奇亚诺的小村庄里,他的全名是列昂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意思是来自芬奇镇的迪·塞尔·皮耶罗之子——列昂纳多。他的父亲来自富有的公正人家庭,母亲则是一名叫做卡泰丽娜贫穷的农家女。达芬奇是私生子,这样的出生背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达芬奇年少时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绘画训练,也在这里结识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这为他日后广泛的兴趣和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我们通常以“艺术家”来定位达芬奇是极为片面的,“艺术家”只是他被世人最熟知的一面,其实,达芬奇还是非常成功的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虽然他以去世500余年,但人们对他的研究依然不断。 在艺术方面,达芬奇达到了欧洲绘画的顶峰,他的绘画不仅仅是像镜子一样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达芬奇还爱好音乐,创作过诗歌,练习过乐器。

…… …… 余下全文

篇八 :观《耶稣传》有感——总论

观《耶稣传》有感 信仰,是一种神秘而坚不可摧的力量。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当你幼小熏陶于伊斯兰教的教化中,那么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当你幼小受教于基督教的感化里,那么,你的信仰不一定是上帝。只有有向神认罪悔改让神赦免你的罪这样的经历才能是真正的基督徒,基督徒相信基督为你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宝血可以洗尽罪人我一切的罪;如果你幼小污染于金钱铜 臭之环境,那么,金钱就是你的上帝了。 拥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不管这种信仰是否真的符合科学,符合显微镜下的数据,可是当一个人的心灵有所寄托的时候,那他就不再属于孤独和黑暗了;当一个人对自然,对神明有着敬畏之心的时候,那他便不会无所顾忌,便不敢张扬丑恶。 然而时代在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繁华,人类的生存状况也不断改善。但是物质的丰富并没有改变人类的精神。人类的本质还是一点没变,人们生活在迷茫中,他们大部分人都只专注于地上的生活,就是属于物质的世界,认识神之前,人类不会了解自己,他们没有生活的方向。所以,人类必须首先认识神,知道这世界有一位造物主。神在哪里呢?不要以为看不见的就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结果或现象感觉到神。神借着大自然和圣经这两本书向人类启示他自己。圣经就是神的道,圣经作者受圣灵的感动而记录下神的旨意和道理。神记录圣经的目的就是拯救世间的灵魂。我们每个人结束肉体的一生后,都要进入到永恒的世界里,要么是天国,要么是地狱,神愿意每个人都能进入天国。而耶稣就是传达神的诣旨的化身,救赎人们的罪,进入祷告者的身体,驱逐黑暗,带来光明。 耶稣作为人子,成为婴孩来到世上。祂跟母亲及作木匠的法定父亲约瑟同住;成长过程中,他忍受试探、经验疲累、需要食物和睡眠;他也享受与朋友一起的快乐。他跟我们一样对事情有不同的感受。最大的分别是,人子也是神子,他降世要为我们舍命。路加写的福音书优美之处在于:他一边让我们知道耶稣是人,另一边又同时揭示祂的神性。 然而,相比之下,作为东方的神 ,中国的神明似乎总是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天庭的各种神明皆需要人们的香火供奉和叩首祭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不也正是天上的另一个皇帝、皇后吗?诸神位列仙班,等级分明,权利也各异。所谓天庭,不也就是另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吗?中央集权的帝王制度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对神明的崇拜其实归根结底依旧是对封建王朝的膜拜。西方世界的神明宗教似乎要比我们在这方面要开明许多。耶稣自称人子作为上帝耶和华的儿子降临世上来拯救苍生,然而却并没有给他一个尊贵的身份,而是叫他用自己的双脚去行走人间,传播善良和教义引导人们向善,并让耶稣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也让他接受邪恶之人的背叛,用自己的死亡区替世间所有的人类赎罪。如此神明却以如此卑微的身份示人,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与上帝同在的安慰。我们不可以把这仅仅看为一种宗教的传播,这更是一种文明和民主的体现。 虽然东西文化大相径庭,许多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渊源,根植与不同的水土。但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规律的探索却都是一样的可贵,在许多问题上,东西方的先知也在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去阐述着那些极其相似的人生哲理。 以基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但不以自己为与神同待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了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 ,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 我想,这样良善的人,神也好,人也罢。都值得人们去膜拜去信仰,这样世界将是一个充满爱的信仰的世界,那些争夺与杀戮,那些残暴的无知的不和谐岂不滑稽。这种高尚的信仰能冲破一切世俗的桎梏。 然而,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这种信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充斥着信仰危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灵魂的,即使是现在信仰着宗教的人也往往带有一定功利的色彩。升官,发财无所不求。而“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祷告,主又怎么会接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里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拜金主义只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视理想的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损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肌体。在全社会中张扬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导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东西作斗争,是摆我们面前的任务,所有人都应当为此努力。 《耶稣传》观后感 由于信仰的差异,我对于《耶稣传》这样一部宣传基督教义的影片就只是保持观赏的心态来看。不可否认耶稣传对于耶稣生平近乎神奇的写照完全深刻的反映出来,但因其过于超现实并且以耶稣为中心,这样的真实度太低。纵使耶稣确实是上帝之子,是被选中的弥赛亚,但客观的一思考就没有相信的理由了。耶稣更可能是一个有思想的学者或医者之类的人物,因为大力传播基督教有广大的民众基础,之后编写的《圣经》就将其作为人类之中选中的神一样的存在,信仰耶稣,进而信仰上帝。 根据真实历史被研究的耶稣,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类,更多的是一位宗教领袖或者民众活动家这样的身份,在当时的环境中宣扬善和爱的道义,与基督教的教义相符,由于宗教的理由,我更相信是由于民族的理由被当局者以莫须有的理由杀害。而他在圣经中被推上神一样的地位,口口传颂中被赋予了能起死回生,拯救世人的能力,将耶稣的个人魅力描绘到了所到一处就被信徒追随,被民众崇拜的地步。过于夸张的叙述是每一种宗教经文的通病,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经文才让宗教以文字沟通的路线在世界大陆上传播着。人们都相信总有一种宗教能拯救自己与水火中,能宽恕自己的罪恶,能让自己获得永生并在死后到达天国。 因而我认为当今的宗教在科学飞速发展中要有立足之地,应当摒弃它的超自然成分,更注重它的向善的教义,作为引导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力量。在耶稣的传道中除去他的神迹不谈,他所作的演讲是十分有引导意义的。他向人们传播的“福音”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中是有创新精神的。因为人民生活贫困,他想出的让人们学会分享,让富人接济穷人,他同情贫穷并受迫的人,他指出穷人比富人更容易进入上帝的国。这样的言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同时他关注人类的善心,他的上帝的国欢迎的是谦虚,善良,自责的人,他的福音是这样说的:“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同时他自己也作为一个榜样,教导人们什么是怜恤人,然后让人们看到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上帝的眷顾,使得人们信奉他的上帝。 如今看来,这样的教义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有异曲同工的涵义。以神的回报来引导人们行善,以神的惩罚来阻止人们的恶性,只要心中有上帝,心中有佛,他们的训诫就作为一个标尺来时时刻刻规范着信徒的行为。这就是宗教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耶稣传》观后感 耶稣传,总体的说来就是对耶稣传道一生的叙述。耶稣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传道,从约旦河回来之后,圣灵将他引到旷野,经历魔鬼40天的试探,在这四十天里,他坚持不吃不喝,与此同时竭力抵制的魔鬼的诱惑,魔鬼一共利用食物、权利与荣华这三样东西来干扰耶稣,但是他凭着对上帝的无限信任与自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