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

…… …… 余下全文

篇二 :昆曲课后感想

戏曲文化鉴赏

领略些许春色

蒋继望 21710120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下悬??懒懒的腔调,柔柔的情意,淡淡的哀怨,绵绵的诗意。我爱听这水磨的强调,我爱看这答礼的姿态,我爱品这远长的意蕴。昆曲带给了我这些不一般的如花如春般的审美体验,让我爱不释手,回味不绝。

今天昆曲课时结束了,我非但没有不舍,反倒很有一种开心与欣慰。我算是“修成正果”了,完成一个夙愿吧,最最关键的是,我是真的喜欢上了这一份积淀上百年的文化,我有多了一份新的不同凡响的人生体验与兴趣。这是难得的。我为之开心且欣慰着。

说是要写课程的感想,我想找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那次“幽兰雅韵——生旦的表演”。由国家一级著名演员龚隐雷老师、钱振荣老师主讲的。这堂课算是寓教于乐的好典范。老师在讲解旦角,小生的表演技巧时,还进行了十分入戏的表演。演《牡丹亭》时,小生的开放,大胆又不失风雅,旦角的羞涩,纯情和芳心暗许;演《杨贵妃》时小生的成熟,持重又温柔祥和,旦角的雍容,华贵和浓情蜜意都在舞台上演绎的栩栩如生。不仅让我们有美得感受,而且还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让人印象深刻。

我个人看过的昆曲曲目不多,唯一有资格来评价的就算是《牡丹亭》了。个人最爱的莫过于演员的动作和眼神的交流。最最有感觉的动作就是两人舞动着水袖,不小心碰到又赶紧敏感的收起的那一出。小生勇敢而开放的直视,旦角羞赧的一低头,微微的斜觑着那个意中人。这一进一退,一强一弱,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那份爱慕之意写意的表达出来,不失优雅,不失含蓄,不失诗意。其次,喜欢的是流转入骨的念白: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揾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听着这美好的念白,不禁让我心迷神颠。最后不可或缺的,也是昆曲独有的便是那清丽婉转如鸟鸣,如山泉的唱腔和悠扬绵长如长丝,如溪流的配乐。他们所渲染出来的是一份古典高雅的人间仙境,带领着,应和着剧情的急缓,演员的悲喜。每次看戏,我都有拍照的习惯,将那些华丽的装扮,美丽的姿态记录下来。从这些照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昆曲扮相的清丽细致,动作的规范程式又不失华丽。

…… …… 余下全文

篇三 :昆曲 观后感

观兰芽昆曲团演出的几个感受

在苏州上四年大学,而且还是学的文学类的专业,如果不听听昆曲真的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罪不可赦……嗯,还有什么修饰词合适呢?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太不珍惜资源了!

因缘际会,这学期的《昆曲》选修课,老师特地请来了苏州兰芽昆曲剧团进行课堂表演,得益于选修课可以对昆曲近距离地接触。

出自对音乐的热爱,本能地在演出中我最关注的还是昆曲的伴奏乐器,据老师介绍,曲笛的演奏者是吹了20几年的“老手”,出生曲笛世家,今日一闻,果然非凡。以前在电影音乐鉴赏课有老师介绍说,电影的背景音乐在电影中有不同的作用。昆曲老师更是介绍说,曲笛是昆曲的肺。没有肺就不能呼吸,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昆曲就只剩下干瘪瘪的人物对白。可见曲笛在昆曲伴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本认为昆曲是“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这种“雅文化”本身就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是小众文化。今日科普,发现昆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并且也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被人日渐重视。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但演出中有三位90后,同作为90后,有人已经在舞台上为昆曲的传承贡献一己之力,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90后的加入无疑是给传统的昆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他们的舞台经验、文化积累和唱功强调与前辈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本身就是进步,就是令我们喜闻乐见了。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给予的关注了,如果我们试着接触这种小众的雅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昆曲中文化底蕴的沉淀。昆曲中一字一句的对白都是前人反复推敲的结晶,连曲牌名的运用都有考究。虽然昆曲扮演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但是如果我们试着了解昆曲,时间久了个人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 …… 余下全文

篇四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又听到了这一段介绍,我们又来到了观前街的沁兰厅,来欣赏昆曲表演。

第一段依旧是《十五贯——访测》。《十五贯》是昆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娄阿鼠因盗十五贯而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知县主观臆断熊友兰、苏戍娟为凶手,监斩官况钟觉得内中有冤,力争缓斩。他详细调查,发现娄阿鼠破绽,继而又乔装算命先生。套出娄阿鼠杀人的口供,最后将娄带回县衙,升堂问罪,澄清了黑白是非,使杀人者伏法,蒙冤者昭雪。通过这几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发人深省。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盛赞《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它救活了昆曲。

然后,我们还看了一段打戏,叫做《三打祝家庄》,特别表现了其中扈三娘的形象。三打祝家庄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宋江攻打祝家庄,首战失利,乃约李应不助祝家庄。二次进兵,遇扈家庄阻拦,后林冲擒住三娘,扈庄求和,不助祝庄。宋江筹思破庄之计,适孙立携眷友来投,随计用里应外合,使孙立等假投庄教师栾廷玉,佯称合御梁山;又差石秀出战,故为孙立擒去,使祝庄不疑。乐和于庄内智锄祝小三,结合庄民钟离父子等内应,宋江外攻,大破祝家庄。

昆曲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

…… …… 余下全文

篇五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 …… 余下全文

篇六 :音乐昆曲观后感

昆曲的精髓便在这似梦如幻之间,在昆曲大发展的早期,最有名的几出剧目都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

昆曲中“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唱出中国文人洁白而凄苦的心灵,凝固在六百年的时光当中,不知惹下过多少人的眼泪??

昆曲又称昆剧或昆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样式。任何一种曲艺形式都是继承与发展而来的,昆曲当然也拥有自己的前世今生。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另外两部经典巨作《长生殿》、《桃花扇》也在三百年前先后唱响大江南北,为昆曲的历史谱写了传奇的篇章。

…… …… 余下全文

篇七 :昆曲600年观后感

昆曲600年观后感

数学学院10级4班 陈超 100204049

昆曲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作为90后对戏曲一直没有多大爱好,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选择了戏剧鉴赏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和介绍后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用现代的一些技术手段像一幅画卷缓缓的向我们展示了昆曲兴衰变幻的600年。余秋雨如是说:“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

引用《牡丹亭》里面的句子“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觉得昆剧有一大特点就是像变魔术一样:观众知道那是虚的,演员也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观众和演员都那么投入地逼真地把它处理成真的。这就是艺术和戏剧的魅力与特点。 但是通过片子了解到了昆曲现在面临的瓶颈,现在的人们似乎对他不感冒。 最近爱看非诚勿扰有次看到一个能把中国话讲的跟外国话一样顺的老外说,昆曲是他看过的最棒的艺术,当时那是一个激动啊。崇拜之情油然而起。当时我们室友还发表了一些戏曲的看法,她说在童年时代也喜欢过黄梅戏这种号称还比较能接受曲艺,但是有次在电视上看了青春昆曲(名字忘了)之后,还是不知道,在把一句人话抻成面条一样长唱出来的过程中,观众到底在听些什么。不知道昆曲、或者京剧,到底怎么算好,怎么算不好,到底在听、或者看的过程中渴望什么样的精神愉悦?曲艺这些年一直不流行,作为中国人我也觉得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护下来,流传下去。可是为什么大家就都不喜欢戏曲了呢?我觉得,是因为戏曲和现代生活的节奏无法统一。过去人门坐轿子听曲儿看戏;现代人坐飞机坐火车用手机,RAP里一个字要掰成两瓣唱还嫌不够快。戏曲所蕴涵的温柔的、含蓄的情绪根本打不动”想唱就唱”的年轻一代。在戏曲里经常看到女孩子看见心仪的对象会害一个羞用手帕挡着脸的这种东西应该不会让现代的野蛮女友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呢吧。但是,如果用戏曲的形式表现现代的内容,这种很现代的词又让大家觉得别扭。这种形式用来表现古代的内容可能要好些吧。不过事物的发展有他的自然规律。《昆曲600年》里面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是的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写进了我们的历史。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 …… 余下全文

篇八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

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