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过之后就不会对死亡有异样的感觉和恐惧了,深深体会了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开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义气众多人间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给人已情感极大的满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圣仪式让我们为死者最后的旅程充满了尊重。不论死于何故,只希望能让他(她)安然离开。

入殓师,一个外人看起来避之不及的职业,在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的演绎下变得那么的高尚与庄重。导演凭借这部《入殓师》出人意料得夺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使这部无人问津的,没有火爆场面,没有精彩特效的影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入殓师》讲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后,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无所长,就在他为找工作而发愁时,看到了一则待遇优厚又无任何年龄要求的征人广告。小林被社长轻松地录取后才发现,所谓的“旅行助理”其实是为死人入殓的入殓师。尽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后在社长佐佐木先生的极力挽留和优渥的工资待遇吸引下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通过一次次与死亡的接触和入殓仪式,小林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并且对死亡有了一种新的感悟。

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广告把入殓师定义为“安乐出发的家务助理”,而该片的英文名字为“Departure” ,为启程,离开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踏上新的旅程,正如

第1页 共3页

片中火葬师所说的那样:“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 一样。我作为看门人(火葬师),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这位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的人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剧中还有一情节设置,两条鱼拼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来一条鱼的尸体。“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 并且,“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通过入殓师这一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与意义,“死亡”变得如此的优雅与凄美,而不是那么地冷冰冰,同时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主角原是大提琴师,因乐队解散,被破回到故乡,巧合见看到报纸中“旅行助理”的广告误导,成为送走人们最后一程旅途的入殓师,男主角起初自觉工作低贱,对亲友们遮掩事实,首次工作便不断呕吐,(已经死去两周的老婆婆能不呕吐么)后面更有朋友歧视、妻子离家,(原来不止中国这样)他的诸多不如意,亦为剧情如何发展,设出悬念。

诚实的说,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干净而感人的电影。一开始我因着名字的恐怖固执的不敢涉足,看完以后才发现全片并没有一个惊悚的镜头。

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除了片头短短的入殓过程,整部影片完全采用顺序式叙述方式,却深刻的体现着生、死、爱、恨诸多主题。

影片一开头,是小林大悟在师父的指导下实施入殓过程。男主角娴熟的动作让我相信这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专注自然的表演拉大提琴一般。一切都那么平静、庄重、自然。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一瞬间我有点恍惚,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后者多么的粗鄙。然而恰是这样的对比为大悟后来的思考埋下伏笔。

失业以后大悟和妻子搬回乡下居住,胡乱的工作寻找中大悟遇见了他的师父(我一直觉得影片里这个角色更像中国人眼里的师父而不仅仅是社长)。在高薪的诱惑下大悟接受了入殓师助手这一份工作。

接踵而来遇见的各种死亡促使大悟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为描绘这一过程中影片插入了大量大悟独自演奏大提琴的片段。在低沉流淌的提琴声伴奏中,跟随社长处理入殓事务的大悟逐渐意识到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然而在大悟真正接受并成为一个入殓师时,大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周遭人士的轻视眼光,反对他的甚至还有妻子。大悟动摇了,此时社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大悟终于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好奇的百度了河豚鱼白,只因社长和大悟那一副好吃的无与伦比的表情,等我知道河豚的剧毒以后又忍不住开始佩服导演的用心,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

——题记

生命总是一如既往的向前,有的人说尽头是死亡,或许是的,或许不是,一段生命的消逝却有另一个生命的诞生。新诞生的生命承载着逝去的生命、延续着逝去的生命。而死亡也就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非尽头。期待即将诞生的人,珍惜活着的人,善待逝去的人。我想这应该就是《入殓师》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思想。

观看完《入殓师》这部电影,其实心中有许多的感触,从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到想要传达的思想。都完美的表现出了亲情。这部电影有着很浓郁的日本味道,通过日本的旧式建筑,手表,单车,土石围墙,小道,倾斜的电线杆。等等这些元素,都无时无刻不把电影渲染出一种怀旧的美感,而这种怀旧的美感,正好能够勾勒出《入殓师》所需要表达的亲情。这些元素的运用也都基本上只能在日本的电影里面才能够看到。所以说,这部电影有很浓郁的日本味道。这部电影的一切事情都缓缓的在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跌宕起伏,却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可以称得上静谧的剧情,却通过一些些小事情可以让观众的心里无法不跌宕起伏,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取名为《入殓师》,我想大概是通过主角的第一人称的经历,去表达或者说是一种呼吁。从主角第一次接触到的顾客一个无亲无故终老的老妇人,到最后一个顾客,也就是主角的父亲。为一条线索,其中有面对逝去的亲人,表现出不舍的,也有面对逝去的亲人,进行责任的纠纷。也有强颜欢笑面对逝去亲人的,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等等这些,都在主角的经历里面一览无遗,然而这些经历也恰好让主角开始正视自己的亲情。 主角一直怀恨父亲与母亲的离异,恨自己的父亲狠心抛弃了自己,从而导致三十年后,父亲逝去的消息传来,都还会犹豫不决的要不要去安葬父亲。最后在妻子的鼓励以及丧葬店社长秘书的拜托下,终于下定决心去见父亲最后一面。这大概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 《入殓师》一片中,主角大悟的妻子其实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从妻子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入殓洗澡堂阿姨的时候妻子终于了解到丈夫以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对待逝者的感动,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入殓师》观后感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当我们找到的那一刻,东西本身已经遭到了损毁,但是若不去这么做,生命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基督山伯爵

《入殓师》,日本影片,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电影的主题虽然是死亡,但是你绝不会感到阴森,相反觉得温情,美丽,感动,因为它通过死这个永恒的主题诉说着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自豪,给人带来笑、带来泪,带来一份别具一格的感动。这是一部让我静静流泪的电影。

(一)死亡的仪式

《入殓师》中,死亡显得如此平和、温情而又神圣,让人认真地思考死亡之余,得到生活的激励,而不是悲怆和痛苦。

影片中没有谈到宗教,可是带给人宗教一样的平与圣洁。观看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与仪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不是归去,而是启程。这是生者感念死者的方式,希望死者有尊严地上路,如同生前一样美丽。死者如何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生者认为死者依然“活着”,依然感觉到被怀念被尊重。所以,入殓师所做的仪式就是生者对死者最终又最重的敬礼。

我小时候幼稚的以为,传统中的葬礼、仪式十分封建,其实并不,许多仪式其实释放了人性,譬如电影中的入殓师的所作所为。如果不经过入殓师的仪式,生者能够忍心草率地把死者投进火化炉吗?显然不可能!正是这样的死亡仪式,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的悲痛。

(二)死亡的延续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的刻画,正是向我们诠释着一些关于生命的延续。

第一个细节。小林大悟在桥上观看两条在溪水里奋力逆流的游鱼,不时地,上流飘下死去的鱼。这是什么样的鱼?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死鱼为什么顺着溪流飘下?因为鱼为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筋疲力尽而亡。唯有“前鱼”的死亡,才有“后鱼”的诞生。可能有时候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活着的人能够感知逝者灵魂的气息,人赤裸裸的来到世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就会在时间的长河中顺流而下。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入殓师》观后感

生命的永恒之美——《入殓师》观后感

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要充满爱。目睹每一次的生离死别,舒缓完美,深深地打动着我——小林大悟

影片《入殓师》作为家庭伦理题材的影片,影片中不仅仅刻画了夫妻爱情、父子亲情、往年交情,其贯穿始终的生死观,同样深厚动人。影片中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家,并且他也深深的爱着这份职业,不惜花费超出生活承担的费用购买大提琴。但是,乐团的解散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职业。面对着在河流中漂浮的章鱼,大悟突然产生了回到故乡的想法,而他的妻子则选择与丈夫一起回去。回到故乡需要重谋生路的他看到了杂志上的招聘信息,“年龄不拘,保证高薪。实际劳动时间很短。旅行的家务助理。NK代理商。”模糊的描述、简单的要求让小林大悟欣然前往应聘。当他在事务所里和社长佐佐木交谈后,知道工作的际为入殓师,出乎意料的他有些惊慌失措,但是迫于生活,他开始尝试接受这份工作。同时,他对自己的妻子隐瞒了实情,只是告诉妻子自己从事结婚礼仪会场的工作。

很显然,一开始的小林大悟并不适应这份工作,在接触第一份遗体后,他不停的呕吐,疯狂的洗澡,看到新鲜的鸡肉也难以下咽。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他接触到了不同的遗体,参与了不同场景下的入殓仪式,有留下年幼女儿死去的母亲、外形是美女但实际身为男儿的年轻逝者、脸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老爷爷,以及如愿穿上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不知不觉的他开始慢慢的理解并深入入殓师这份工作了。但是,知道真相后的妻子并不能接受他的工作,争吵之后独自一人回到了娘家,同时,自己的朋友也嫌弃他的这份职业,偶然的街口相遇,却被自己的朋友嘲笑,但是,小林大悟在经过挣依旧选择了坚持这份职业。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面对一次次的入殓,大悟选择了虔诚的对待,他的手温柔的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送他们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程??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浅析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死亡一直是讳莫如深的,因此,关于死亡的电影我从来不愿触碰,唯独这部《入殓师》。

《入殓师》大致讲述的是大提琴家小林大悟失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入殓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命的逝去,他终于从心里接受了这个在旁人看来并不光彩的职业。当然,事实上,影片中表现出的情感内容远远不止这些。

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小林为一名死者入殓的过程,虽然经检查后询问家属是化男人的妆还是女人的妆让我忍俊不禁,但想想,却是更加透露出一种悲凉,由此决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电影中充斥着大量死亡的场景,但丝毫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死别的纠缠,一切都显得如此安详,却让我心里压抑地难以呼吸。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都为影片最后小林为他消失数年的父亲入殓时,父亲手里掉出一块石头的那一幕所感动,不可置否,为他多年不见形同陌路的父亲入殓,正是人性的回归。但更加令我影响深刻的场景有三。

第一幕: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耿耿于怀的小林站在桥上,注视着桥下河里的鱼。下游的鱼奋力的朝上游游,而上游却漂来了鱼的尸体。小林说:“让人觉得很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同样来到桥上的那个常去泡澡的泡澡大叔却说:“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从这个时候开始,小林对生死开始有所感悟,正如剧中小林的自白“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他不像之前那样排斥逝者,排斥这个职业,他认识到,入殓师不仅仅是给遗体清理和化妆,而是可以给逝者带来永恒的美丽,“帮助他们踏上安稳的旅程”。因此,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他有了自己的一份理解和尊重。

在我看来,这个小片段似乎不怎么起眼,却是小林对于入殓师的理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帮助他尽快接受和适应这个职业的催化剂。

第二幕:在小林为一个死于车祸的女孩入殓时,女孩的父亲和骑车载着女孩的男孩吵了起来。女孩的父亲质问男孩:“你不想赎罪吗?你要像那个人做的工作一样赎罪吗?!”到这里,我想小林当时的情绪应是无助的,犹豫的。妻子美香因为他的入殓师身份和他吵了一架后丢下一句“肮脏!”回了娘家,他失去了他唯一的亲人,当然,除了他陌生的父亲。那个时候的他应该是虚弱无力的,可他还在坚持着。可如今的这一句话却让他再也不堪重负,演员的表情在这一刻是传神到极致的,委屈,无奈,犹豫,挣扎。。。他向社长辞职,因为他不知道他是否能胜任这个工作,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更多的一定是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本质思考。这个时候的小林让我心疼,我真想冲上去告诉那个女孩的家长,小林只是因为失业了才选择了这个薪水相对丰厚的职业!!!可我不能,导演自然有他的用意。果然,社长用河豚鱼白和他的故事感染了小林,小林也做出了让我欣慰的选择,那就是留下。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入殓师》观后感1500字

**********

*******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以前很少看日本电影,印象里边,日本电影节奏很慢很无聊,可是通过日语电影赏析课,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却改变了我对日本电影的固有观念,心里很有触动。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情节温馨平和,让人热泪盈眶。

主人公小林大悟生长在单亲家庭,从小就练习大提琴,曾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为生活所迫受高薪诱惑,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他误打误撞瞒着妻子介入了入殓师这一行,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演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

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然而他从事的行业在世人的眼里却是低贱的,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不屑在街上和他打招呼,妻子离家出走要求他离开这行。因为妻子怀孕了,她不想自己的孩子因为爸爸的这个职业将来被别人耻笑,被人欺负。痛苦中大悟在坚持。朋友的母亲,从小看他长大的镇上澡堂老板娘突然去世了,做为亲朋好友,大悟夫妻参加了葬礼,在葬礼上大悟为澡堂老板娘系上她平时最喜欢的丝巾,把逝者打扮的体体面面,面容同生前一样生动。一位干了几十年火化工的老人亲手按动点火电钮送老友上路,他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正是因为这一次亲眼目睹丈夫的工作全过程,妻子终于深深理解了大悟。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入殓师观后感

尊重死亡,热爱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

从前说起“日本文化”这个词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茶道”“插花”“艺伎”或是“和服”。而《入殓师》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死亡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由于乐队的解散,生活的压力,他和妻子被迫回到了山形县老家,并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在不断跟随社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死者入殓的过程中,大悟由最初的彷徨,恐惧,甚至恶心渐渐转变为了习惯,尊重甚至是热爱入殓这一职业。而跟随着小林大悟这位懵懂间闯入殡葬业的新人,我们也看到了一幅日本社会的众生相:易性癖的止夫,染发的女生,死亡两周却无人知晓的老妪,受家人尊敬和喜爱的普通家庭主妇,要求穿长筒袜上路的奶奶,脸颊印满儿孙祝福唇印的爷爷,操劳一生的鹤乃汤阿婆……目睹着一连串普通生命的逝去,一场场庄严的家庭成员告别式,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入殓仪式,我们仿佛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对日本的死亡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美丽”——《入殓师》细致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入殓仪式的场景:小心翼翼地为死者擦拭,换衣;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打磨面容,上妆;双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将死者抬进棺材;而死者的家属则围坐一旁低头肃穆……这样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的温柔情怀与日本文化对死亡的尊重。这样肃穆的入殓仪式不禁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旅程,是的,死亡只是踏上了另一段旅程,而入殓师则是帮助人们安稳地踏上这一段旅程。日本佛教文化中“虚无寂灭”,“轮回转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的勃发与死的流转异曲同工。影片中,与鹤乃汤阿婆相交多年的殡葬师说了一句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位殡葬师无疑已经看透了生死,同时他的话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