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桃姐观后感

真情打动人心

——电影《桃姐》观后感

摘要:

现实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的视线被各种快餐文化充斥着,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反思现状,李鞍华导演用她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真挚的主仆情,用温情揭开了现世的疮疤,发人深省。

关键词:

《桃姐》、主仆深情、细节、赡养老人、

正文:

《桃姐》是一部十分贴近生活的作品。在机械的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好好观赏这部影片是一次荡涤心灵的选择。影片中没有宏大的场景,没有炫目的特技,有的只有平淡得接近生活的表演。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一下这部影片,那就是:它像一碗暖暖的白米粥。虽然无味,但是却融合了人生百味。吃惯了可山珍海味,尝惯了美酒佳肴的人们,不妨静下心来喝一碗白粥,品味一下人间真情,温暖麻痹已久的心。

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只要用心都是满满的真情。而本片所选取的是一个常人看不到的角度——主仆情。说实话,作为九零后的我,脑海中根本没有主仆的概念,因为人生而平等,但是我的父辈们例如我的母亲,曾经为了生计也做过保姆,我并不以此为耻,因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母爱。因此,我把桃姐所从事的职业理解为“终身保姆”。无疑,桃姐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保姆”,她把她一生的时光都献给了自己所服侍的家族,整整六十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正是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保姆”,由于岁月的吞噬,如今也年逾古稀,身体越来越差,最终突患中风。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Roger对此非常茫然,又因为忙于事业,所以桃姐最终被送往养老院,一段真挚感人的主仆情由此展开。

这段真挚感人的主仆情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真”,主要体现在一下细节:

一、桃姐的那只猫。作为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桃姐养了一只猫,并且十分疼爱它。这是最初让我信以为真的地方。在生活中,很多老人都会养一些猫或者狗,据我观察,一般老人喜欢养的都是猫,因为猫很温顺很安静,与猫为伴,会 1

减少老人内心的空虚感,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寄托。影片中,桃姐对这只猫(卡卡)百般呵护,仅次于对Roger的照顾。生病后住在养老院的桃姐十分牵挂自己的卡卡,由此可见,卡卡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二 :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之

人生何处不荒冢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物流管理1001班

姓名:路咏超

学号

20xx年,影片《桃姐》先后在国际国内各大颁奖典礼上斩获多项重要奖项,可谓风光无限。孰知,这部如今口碑盛传的佳作却在当初影片开拍之前由于苦苦找不到投资而无法开机。因为,投资人们都深谙此道:许鞍华的电影不会赚钱。确实如此,20xx年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内地票房为500万元,而该片的投资却高达4000万元;20xx年投资仅有100万港元的文艺小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在香港更是以不足十万元的票房成绩回报给投资人。许鞍华的电影似乎成了“票房毒药”。

其实,形成这种高口碑,低票房的尴尬局面与导演许鞍华所一直追求的电影创作风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许鞍华一直执着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立足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悲欢离合。很显然,这种追求现实主义创作的文艺气息与如今商业气息浓厚的华语电影界是格格不入的。

而本片《桃姐》依然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将镜头聚焦到了香港本土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主仆身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人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影片中处处散发出的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如今电影市场上充斥着金钱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商业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久违的人情味。

桃姐钟春桃(叶德娴)是少爷(刘德华)家的佣人,小时父母在日祸(二战日军横行,且称"日祸")中罹难,身世凄苦。十几岁到老爷家,服侍老太太、老爷和太太、少爷共历三代,已逾60年,且终生未嫁。期间,桃姐充分显示出传统中国女人的勤恳和朴实,悉心服侍主家,主家的衣食起居,事无巨细,通通操办;其品德性情,也样样使人称心。

影片未着力于旧事追忆,只稍微正面侧面交代了一下。虽非怀旧,但却时时体现出往事的影子。影片也无大的波澜起伏,依据的是桃姐中风住院、入老人院、再得肺气肿病危的时间脉络。期间细节处理很好,导演擅长表现琐碎之事,有无趣,有幽默,有冷漠,有温情,平淡中透露着生活真味。

…… …… 余下全文

篇三 :《桃姐》观后感

今天看了电影《桃姐》,心里很感动,也很温暖。刘德华不愧是天王、影帝,表演自然,朴实,亲切,而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也把一个忠厚老实、勤劳能干的佣人表演得让人心生怜悯,并对她充满敬意。对于演员本身,我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欣赏他,而对于角色,我只能喟然长叹。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真情吗?

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罗杰是由桃姐一手带大的,桃姐自然对他是百般疼爱。桃姐从十三岁就来到罗家做佣人,早已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了,所以她对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存在半点虚假做作的成分。而罗杰在桃姐生病以前一直理所当然地接受着桃姐对她的爱,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应该。但是当桃姐生病住院,迅速呈现出老态的时候,罗杰开始观察,开始思考。桃姐主动住进老人院,在那里遭遇一系列不适应之后,罗杰也开始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帮助桃姐度过一道道难关。那种自然的关心,互相的体谅,使他们像真正的母子一样珍惜彼此,也珍惜老天留给他们不多的时日。桃姐不可避免地老去,离开人世,但她没有遗憾,更没有心痛,她有的是安详和坦然,这才是我们最终所要追求的吧?一个人,不管他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不管他是男是女,不管他生在贫穷家庭,还是生在富贵人家,出生的时候,他总会得到家人,最起码会得到母亲的爱;可是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却不一定会有亲人的陪伴;又或者即使有亲人的陪伴却缺少亲人的爱。

桃姐是幸运的,她在老了的时候捡了一个儿子,给了她临终的关怀,尽管这是她一生付出的回报,但又有多少老人即使儿女成群却晚

景凄凉呢?或许这正是制片方想让观众思考的问题吧?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怎样能够安度晚年?即使儿女有孝心,可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又有多少老人能享受足够的天伦之乐呢。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久的将来,是我们自己也要面对这个烦恼而徒伤悲了。好在有了这部电影,它让我们更加相信人间自有真情,但愿这样的真情可以让更多的老人安度晚年。

…… …… 余下全文

篇四 :桃姐观后感

观桃姐之感

最近看了电影《桃姐》,第一感觉,就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感人。

电影讲述的故事大概就是:桃姐是罗杰家的祖传保姆,一直服侍了从罗杰太爷爷到罗杰这一辈。如同罗杰的妈妈一样。桃姐老了,得了中风,性格中的自强和自尊让她选择了到老人院终其一生。当然,从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桃姐不想给罗杰增加负担的用心—也许这也是导演

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情感。亲人间的关爱和互相理解,总能让人感动。 电影的情节很平淡,没有剧烈的剧情冲突,偶尔出现的小幽默和一闪而过的明星面孔,可能是让你坚持看下去的理由。当然,平淡无奇的情节和生活贴的很近,琐事和细节以及一些生活中不可抗拒的无奈也许会让你鼻子有点酸。

在《桃姐》里,我们总是会看到长长的镜头定格在那些熟悉而又

陌生的静物之上,让我们更加领略到了“人有情而物无情”,就是在这样的调子里,影片让所有的物体都自然而然地染上了一种莫名的孤寂与沧桑。或许就是这几个长镜起承转合,才更加突出了一些主题,让生命的逝去行云流水,继而也更加卑怯。而这些所有对于逝去的渲染,以及对生命的诠释,都让我们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电影里同样的气韵情调。

《桃姐》电影的现实意义很大,我们都要从中学习人与人的互相尊重,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变为现实。 影片中的故事仿佛就在讲再过二三十年之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使每10个人内就有3个老人、在社会养老保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老无所依的社会状

况。也在提醒着现代的单身一族以后不要落到像姚姐的下场,尽早找个伴生而育女,到老了有个老伴、多几个亲人,或参加消费养老,让老年生活过的更加幸福。

此片反映了当今社会值得人们深思的几个要点:

1、关爱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不只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子女的应尽义务和责任。

2、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除了工作、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应该弘扬。

3、通过这段主仆的故事,为现今家政行业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导向。

…… …… 余下全文

篇五 :《桃姐》观后感

看完整部电影我并没有哭,也没有觉得故事有多温情多感人,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细细地摸索才能明白在某个瞬间要表达的是什么。

影片围绕老人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于是桃姐这个原本卑微渺小的角色从一个看着大家族四代人成长的老仆人,慢慢发光发亮,变成了犹如一家亲的“干妈”。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无论高低贵贱,无论贫富美丑,都有被爱的权利

…… …… 余下全文

篇六 :《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有感

之前一直看到《桃姐》得奖的很多消息和新闻,如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48届台湾电影节金马奖最佳导演以及代表香港地区出战20xx年“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角逐最佳外语片奖 等等。所以一直都想观看下这部影片,昨天刚好有机会,同长者服务的同事们一起来观看这部经典佳作。

开篇影片的英语翻译显示“A Simple Life”,简单道明了影片小故事情节蕴含深刻道理。影片看完后桃姐和罗杰的主仆情谊让人感动,特别是桃姐在罗杰家xx年,伺候了几代人,她最大的愿望是临终前看见梁家第五代小宝宝的出生更是让是佩服不已,她把罗杰一家照顾的无微不至,连最后自己中风不能再履行职责挑选下一个接班人时标准堪比选儿媳妇,让现今的佣人觉得她无比挑剔,可见她对罗杰的感情已胜如儿子。

桃姐中风后搬入老人院,老人院的场景让我无比感触和揪心,无法自理的老人被排成一排,护工坐着可以滑动的椅子给每位老人一人喂一口饭,这样来回着,完全不管他们够不够吃或者能不能及时消化,老人院的设配更是差的没法说,并且有禁止携带宠物的规定,让那些平时与猫狗为伴的老人顿时失去了说话、聊天的对象,变成了郁郁寡欢的行尸走肉。特别是那位摇着老人院大门,嘴里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乡下”的老人更是让人觉得心痛,此刻观影者都在说所以居家养老对于老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有自

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精神方面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快乐颐养天年。

作为一名老年服务工作者,这次在影片里看到的场面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之前也在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长沙望城县敬老院实习过,那些老人给我的感受很不错,他们居住环境人性化,大家在一起更是热热闹闹,精神生活丰富,老人心态很良好,并且在蓝湾工作以后上门拜访那些年纪大的老人他们还是很乐意去养老院,有专人管吃喝,同年纪的老人在一起聊天、玩乐,并且也省得儿女们麻烦,所以我一直觉得养老院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多数老人是接受的。看了影片以后我才觉得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的局限和狭隘,仅凭那一点点,那很少的一部分群体就覆盖了我对其他更多群体,更多真实情况的探究,更多真相的了解,那一刻我才知道,真正的长者服务是任重而道远! 影片中有几个场景很是让人感触,一则是描写桃姐在第一次中风前于屋中与猫作伴的段落。摄影机以“窥视”般的视角,隔着梁家的防盗门远距拍摄,明确交代了人物此时封闭的内心和桃姐孤独的处境。她一生未嫁,身边没有子女,罗杰外出时那种内心的孤独更为强烈。另一则是桃姐在老人院第一次罗杰来看她的场景。罗杰跟她拉家常,其他的院友趴在窗户上问桃姐:“这是你儿子啊?”罗杰说不是,其他的院友马上说“我就说嘛,他们俩长的一点都不像”伴着交头接耳,桃姐突然就很失望,随后罗杰说“我是她干儿子”,院友们说“桃姐你真有福气啊,干儿子都经常来看你!” 桃姐此刻脸上笑开了花。想想其实桃姐也是希望有儿女们来孝顺的,她不想别人以异样的眼光

…… …… 余下全文

篇七 :桃姐观后感

从探望老人来看子女、社会、如何关爱老年人

09级编导二班 刘广慧 20091110059

在《桃姐》这部电影中,处处散播者平凡而又真实的情感,不是爱情,却又比爱来的自然,不似亲情,又比血更浓。但是,影片不光向我们展示着人间爱,更用一些细微的镜头,向我们揭示了,在当今这个把名利看得比亲情,感情看得要重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怕,怕的让人难以接受,但却又存在着的这样的一个事实。两种极端的比较,让这部影片洋溢着爱的同时,又让我们时刻反省自己,如何改对待老年人。我们是否应该只一味享受着物质生活带来的快乐,而不再去静下心来去感恩生命,如果这个社会穷的只剩下了钱的时候,我们还会快乐吗,我们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电影 42 '' 1'16 1'27''这几个时刻,讲述了一个女人三次来到老人院里看望自己母亲。

影片里第一次女人来看望老人,是因为交费,自己的交了,而大哥的没有交,女人很生气,也是由于老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对于儿子感情始终比女儿要亲,影片当中,导演给了老人一个主观镜头,当她看到罗杰又来看望桃姐时,眼中充满了羡慕,她希望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可以来看看她,但是却一直都没有来过。镜头里的老人,以一个特写出现,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她此刻的心理。第二次,女人来到医院里是即将过春节的时候,院里的老人会被带回家过新年,她想带母亲回家过年,老人迟迟不肯走,等着说过要带她回家的儿子,女人苦口婆心的说,老人不为所动,儿子迟迟不来,电话不肯接,无奈之下跟女儿走了。第三次是老人带着遗憾去世了,一直都没看见过儿子的身影,女儿在收拾老人的行李时哭了,哭得很伤心,她很爱自己的母亲,但却很生气母亲一直一来疼爱的是自己儿子,可是不管怎样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自己的母亲。

人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看到影片里的老人,我们试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是根本就不想养,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只为老来孤独无依吗?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也能反哺,为什么这么通俗的道理,在人这个社会里就行不通了呢?我们拍拍胸口问自己,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所期待的是什么,是不是膝下可以有儿女作伴,有子孙逗乐?但在我们这个一直追求物质社会的国度里,似乎只为了追逐好的生活,却忘了本真,忘了我们泱泱大国一直追逐的:孝为先,没有了本,也就没有了根,试想,没有了根,我们终究还能支撑多久!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电影观后感

《TO KILL A KING》观后感

110422066 厉婷

电影开场时内战已告终结,对英格兰内战的具体情节知之不详,通过一些资料的查询,有了大概的了解。议会军反抗国王查尔斯·斯图亚特的暴政,使英格兰分裂为对立的两部分,通过电影的开场我们不难看出战争的血腥残忍,尤其还是同胞间的自相残杀,此时的英格兰因死亡和破坏而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军队最终战败,查尔斯被俘,并被软禁在伦敦的宫殿之中,获得胜利的指挥军官托马斯·费尔法克斯及其副手奥利弗·克伦威尔,现在面临着国家重建及与国王签订协议,肩负着制定宪法的职责。

在电影的开头费尔法克斯将军做了这样一段自述:“我终于相信所有王冠都会让它的主人堕落,要不是为了争取受到国王的公平对待,我曾没想过会带领一支军队对抗我的同胞,进行三年血腥的兄弟相残。1645年,我们赢了,国王被监禁在伦敦的宫殿中,可是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我相信我们可以治理这个国家,但是改革的道路证明比我想象的要漫长和黑暗的多”。从这段话也不难看出,查理一世的暴政最终引起了内战,内战之后国家的改革也经历了相当多的困境,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定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

革命前,英国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1625 年,詹姆斯一世病死,查理一世继位,詹姆斯一世是个极力宣扬君权神授的家伙,他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查理一世比詹姆斯一世更加专横、残暴,说什么“决定大事的只能是神所授权的国王”、“谁要反对我,我就抓谁!”。为了扩充常备军和解决财政困难,他召开国会,国会未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于1629年干脆解散国会,在没有国会的统治时期,他一意孤行,实施了许多反动措施。他不仅征收未经国会批准的关税,还巧立名目、创立新税,颁布各种罚款条例。封建专制政府毫无节制地扩大工商业专卖权、垄断市场,造成工商业萧条和物价上涨。这就加深了财政危机,加剧了皇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怨沸腾,革命情绪日益高涨、先后爆发了苏格兰人起义和爱尔兰民族起义。为了解决国内的政治危机,他被迫召开停止了11年的国会,国会仍然拒绝他的要求,他便下令逮捕下院激进派议员,于是,国会和国王彻底决裂,就有了后来的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战争。当然这些内容在影片中并没有过多涉及,为了加深对影片的理解,有必要对这些知识做一个了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