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活着,观后感

观电影《活着》有感

第一次接触主人公福贵,是初中生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福贵》,没想到上了大学后通过电影《活着》又一次深刻的感受了福贵这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的人生历程。

之前,我一直认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就比如《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一直到这次的语文课来观看这个片子。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富贵的母亲教育他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少爷时代的他只知玩乐,生活颓废。穷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乐,妻儿的幸福。赌博时他没想过回家,当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体上,不知道能否活着归家时,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儿老母。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时刻,人才会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他们往后的日子很艰苦,生活拮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死。我看到当富贵和他的妻子为死去的一双子女号啕大哭时,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学也禁不住地抽泣起来,这就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死者的惋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吧。电影完了,我心中想着的竟是要好好活着,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亲人。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因为身后都会有惦记他希望他活着的人。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活着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关系着很多人的感情和命运的事。

…… …… 余下全文

篇二 :活着 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六年后,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看《活着》,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同样是这么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同样是跨越了最动荡变化最快的那些个历史时期,人物同样是渺小无奈,在命运历史面前毫无选择但是《活着》对命运这个主题上却比《霸王别姬》反映得更加深刻。

这部片子和张艺谋的其他作品是最不一致的,除了通过让某个特定场景、道具或意象的反复出现,来赋予某种意义表现作品主题。张艺谋在其他作品中都很惯用一些色彩及视觉效果,从《红高梁》里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梁地,《菊豆》中杨家房梁垂下的红黄布条,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那些一排排大红灯笼灰色高墙,《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身着鲜红色的棉袄奔跑在广漠的草原,再到《英雄》里九寨沟的色彩斑斓,到最后《黄金甲》里那些大块大块让人忍无可忍如同吃了肥肉腻得不行的色彩,艺谋老兄已经走火入魔,可是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在《活着》里,竟然没用这些色彩和视觉冲击,仅仅是看似朴实平凡的场面人物剧情,就能表现出如此深厚的力量,不可谓是不高明的。

比起小说,电影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看完电影之后我不禁问起自己:六十年过去,我们是继续这样活着,还是继续这样的活着,还是去死。。。做为一个屁民,我有的选吗?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电影《活着》观后感

“咱们家现在也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啦。”“牛以后呢”?“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这是影片《活着》中的台词。

福贵,本是旧社会中的显赫家庭的公子,因为沉迷于赌博,最后输掉了家业,输掉了祖宗留下的老宅,最后父亲被活活气死,妻子也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故事的开头就充斥着压抑,伤感和旧社会的的沧桑无力。一段时间后,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了,潦倒的福贵决定重新振作开始过日子。于是便向着曾经夺走他老宅的皮影戏领班龙二借钱,而龙二只借给了他皮影让他自力更生。当福贵在演出皮影戏的时候却又不幸地被蒋介石的国军强征入伍。他历经了千辛万苦,从死人堆里爬出,最终回到了家中,结果老母已故,女儿也因生病无法根治变成了哑巴。更让他惊讶的是,龙二竟然被指成了大地主,被连开了5枪丧命。这令人胆颤的情节也为影片的后文埋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大跃进时代,家家炼铁,户户炼钢。影片中老村长的一番话尤其让我记忆很深刻。当他准备拿着村名炼出来的铁去县上交纳时,他呼吁全村的俄百姓说“今天食堂里头吃饺子庆功,每个饺子里头都包了一头猪。大家要放开吃,敞开吃,吃饱了接着干,十五年赶上英国,超过美国,不在话下。”每每看到这段,我都怀揣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去品味这段黑色幽默,这种落后时代的落后文明的落后产物和思想是如此的愚昧和肤浅,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惆怅和落寞。而这时,福贵的儿子有庆也不幸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丧生,肇事者正是福贵曾经最好的朋友和“战友”春生。导演往往在这种应该让人悲痛的时候加入一点小小的喜剧的巧合,让人无法彻底掩埋于痛楚之中。但却更加加深了对现实和时代的追忆和反思。

六十年代,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我称之为中国的黑色十年。福贵一家也经历着这些。福贵的皮影被烧了;凤霞嫁给了县城里工厂的小头头王二喜;春生被批斗成了反革命,他的妻子也被逼“自杀”;老村长成了走资派;凤霞生下了儿子馒头后因没有大夫而导致大出血,死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文革的错误,因为时代的错误;福贵,家珍这些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只能跟随历史的洪流颠沛流离。看着凤霞死去的那一段,是多么的惋惜。被批斗的王教授因为3天没有吃东西而饿的站都站不稳。福贵好心帮他买了7个馒头却让他被噎,间接耽误了救助女儿的机会。当然,这部剧对不是福贵的错,也不是教授的错,也不是那些在里面动刀子的小屁孩的错,这只是一切太过巧合,又那么的在情理之中,而正是这些,组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最终的悲剧。看着家珍抱着女儿痛苦的场景,我只能说,身处那样的时代,很多事情自己都无能为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訾元菲

人生如戏,戏演人生。每一部戏的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背景,也都蕴含着一定的深刻哲理。在所看的众多电影中,唯独《活着》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本部电影通过围绕主人公富贵一家的生平经历深刻的反应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状。从地主阶层到落魄的难民,富贵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富贵少爷天天过着赌博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老婆离他而去,富贵也输尽了自己的全部家产。此时家破人亡的他生活的更是艰难困苦。为了谋生,他摆起了地摊生活。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生活给了他深刻的打击。此时一无所有的他只好艰难困苦的谋生。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当富贵老婆了解到富贵变得过日子了以后,又带着孩子来和富贵过日子。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改嫁这一说的,而且那个时候的儿媳也都是比较孝顺的。充分显示了三纲五常等的社会观念。对待婆婆,富贵老婆关怀备至,宁愿让自己再苦再累,也要给婆婆治病。

为了谋生,富贵拉下自己的脸皮向龙二借了皮影。在之后的日子里,富贵和春生他们到处去演戏,以此来谋生。世事难料,富贵他们遇到了战争。他们被抓去充当兵役。一天晚上富贵他们三人喝醉了才有幸逃过了一劫。在之后的日子里,幸存的富贵和春生又遇到了共 产 党。令人庆幸的是他们又幸存了下来。春生跟着去当了兵,富贵回了

家乡。

富贵回来了,家里人都很高兴。可怜的孩子凤霞因没钱治病而高烧不退七天,结果变成了一个哑巴。随着革命战争的进行,地主阶级已被打倒。一个新的政权形式建立了起来。

五十年代,和平公社开始了。大炼钢铁的时代开始掀起了高潮。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积极地参与到献铁的状况中来。基于富贵一家是专门的烧水送水的,所以在献铁的过程当中,镇长给他们留下了烧水的铁具,其他的有关铁的用具一概没收去炼钢铁了。人们天天炼着钢铁,天天吃着大锅饭。在他们看来,只有能够炼出钢铁来,那么他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了。

有庆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当他看到姐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时,他总是替姐姐打抱不平。有一次在吃大锅饭的时候,有庆端着一碗盛了很多辣椒和醋的面汤浇在了欺负他姐姐的那个小男孩身上。结果却被那个男孩的父亲说成了是“搞破坏,破坏大食堂就是破坏大跃进。”富贵听到生怕自己受到牵连,于是就开始打自己的孩子。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及其害怕那种被打入搞破坏行列的状况。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也不愿意被搞成是反破坏。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着》观后感

教育的欠缺,时代的悲剧

看完《活着》,整个人都陷入了死亡的悲伤之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遍布整个故事,那些看似可以避免的伤痛和死亡实则无法逃脱。这是一个在变得越来越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在变得越来越悲剧的时代;这是一个获得解放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被束缚的时代;这是一个走向富裕的时代,这是一个精神极度贫瘠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重视政治制度的时代,这是一个彻底抛弃教育的时代。 在这部教育性质不是很强的电影里,教育的缺漏仍然不少。主人公福贵从小获得的教育对他的生活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电影是从主人公的吃喝嫖赌开始的,在他赌的过程当中他的老婆挺着大肚子到赌场去劝他也没能使他悔改,甚至连输的时候都还以为是别人连累的。当时是封建社会,他接受的教育不外乎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之类,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围绕着物质层面展开。相当于纨绔子弟的他家庭条件很不错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切来提高精神方面的素养反而不务正业,落得家破人亡。

关于主人公的一家人的相继死亡,表面看是制度转化和急剧追求经济速度造成的悲剧,但实际上与那段时间教育政治化不可分离。另外,当时像福贵一样的老百姓他们是跨越了几个不同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还是没有能跟上社会制度的更替,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以及他们的愚昧都还在。这使得他们虽然处在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农民也翻了身有了自由,但是他们还是奴性十足的老百姓,没有主见没有反抗的勇气。

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使人容易盲从。大跃进时期,老百姓听从党的一切安排,砸烂铁锅铁铲甚至是破坏掉一切东西就为了拿几块铁去炼钢。以为这样就能很快地赶英超美,殊不知这只是愚昧和盲目的遵从。在没有科学的指导下,在没有教育的启迪下,在制度的压迫下,人们只能唯命是从。没有人敢质疑三五年就能赶英超美的惊人速度,没有人觉得一头猪大得像头牛一样有什么不合理,没有人对农产品的高指标表示怀疑,达不到指标时只能虚构和欺骗上级。在那个年代的人民没有人再敢说真话。教育没有了,人们更是变得愚昧无知。一味的遵从劳民伤财。小小的孩子有庆从一生下来就没有好好睡过觉,跟着大人为炼钢忙碌,在炼钢产因为疲惫趴在墙边睡着了竟被汽车碾死。谁能说有庆的死教育的缺漏没有过错没有责任。另外,凤霞的死和教育的缺漏也紧密相关。政治扩大化,打倒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医生等等,留下来的只是听话的庸才。如果不是把医生圈在牛棚里,如果不是让医生饿得没力气上手术台,那凤霞怎么会死在一群实习生的手下呢?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生死牛玉儒》电影观后感

《生死牛玉儒》电影观后感

4月25日下午我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深受感动和教育。影片根据牛玉儒同志生前的事迹,集中描写了他在生命的最后100天里,面对癌症和死神,没有住院休养,而是忍受着病痛,依然心系百姓,时刻关心地区的发展,三次出院回呼和浩特工作,回到他所热爱的城市和百姓中,深入到企业、街道、社区、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深入到下岗职工、困难居民、贫困农牧民之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帮助解决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实际问题。为了吸引台商到呼和浩特投资建项目,解决2万人就业,他刚动完大手术,就赶到草原与林董事长会面,用真情打动对方;当下岗职工党员信念产生动摇时,他忍着化疗的痛苦,来到职工家中,为他们的子女前途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建“乳都”要靠养牛户,当老阿妈的奶牛患乳腺炎无法出奶时,他马上让秘书去配药,并亲手给奶牛敷治。他用生命兑现了执政为民的政治承诺,艺术地再现了“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的自动自发精神,展现出他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火热的工作热情,塑造了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贵品格,揭示了牛玉儒同志的生死观、价值观和廉政观。

看完影片后,我切身感受到了牛玉儒同志有一种顽强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让牛玉儒同志超越了常规。这种精神力量到底是什么,会有如此神奇?我想,应该是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共 产 党员有了这样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有了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就能自动自发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牛玉儒同志正是在这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在病榻上作出“3天下地,7天拆线,15天出院”的决定,“自加压力,不留余地,奋力前行”,4天跑了5个城市,从南到北行程万余公里,考察了4家著名企业和两个城市,拖着病体在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上作了2个小时20分钟的即兴演讲,策划呼和浩特的发展与未来。牛玉儒同志正是在这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为百姓办过无数好事、实事,可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过一丝私利,他认为“权力是人民给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为此,他遭到了亲友们的误解,误解他没有人情味。在得知自己病入膏肓、时日不多的一刻,他在家宴上向亲友们敬酒,请亲友们谅解。直到他去世后,当他的亲友们看到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感激时,他们才明白牛玉儒同志生前的良苦用心。他的正气和清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树立了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七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坡家初级中学 祁守德

每一次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电影《杨善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比以往所有文字记录更加鲜活的杨善洲,与其说这是对一位退休老干部先进事迹的深情刻画,还不如说这是对一名优秀共 产 党员的最真实写照,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潸然泪下的感动。

当我们大喊着为人民服务时,杨善洲早已身体力行,追赶在抗旱增产的田地里;当我们高唱着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时,杨善洲早已冲锋陷阵,鏖战在民生战场的第一线;当我们嘻笑着为自己的尺寸之功邀功求赏时,杨善洲早已默然离去,隐身在满目苍翠的大山中。坚持、倔强、忍耐,给保山人民铸造了一位心怀大爱的“草鞋书记”。我们无法想象,能够这样感天动地的,竟然是一位满头白发的黑瘦老人,我们不能忘却,影片中关于这位老人的很多记录曾无数次引发了我们内心的震撼,穿透了我们的心灵。

镜头组合一:久逢大旱,杨善洲用50万工程款打井抽水,虽未找来水源,但其行为感动上天,最终天降甘霖,峰回路转,百姓脱离苦海。

虽然最后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人觉得有些偶然,但是,当很多偶然堆叠在一起时就成了必然。杨善洲从未心存侥幸地以为上天

会在短期内普降大雨,为了掀翻持续大旱这道坎,他事事亲力亲为,带领当地百姓作出了很多努力,可惜这道坎实在是太大了,人的力量已然不能左右,正当他准备为百姓厚着脸皮向国家请求救济粮时,天空却突降暴雨,这场雨滋润着龟裂的大地,清洗着百姓脸上的愁容,大旱这道坎转瞬间不攻自破。

每个心中都有一个神,而杨善洲心中的神源自于人定胜天的信念,毫无疑问,这次正是这位“神”拯救了他,拯救了当地的百姓。

有时候,当我们付出了很多,觉得身心疲惫想要突然放弃的时候,只要再坚持一小会儿,兴许我们将永远不用去体会什么是前功尽弃。

镜头组合二:二女儿结婚,由于要参加水稻的收割仪式,杨善洲差秘书送去搪瓷盆和床单被套作为贺礼,自己没能亲自到场给女儿祝贺,女儿无法理解阿爸的做法,继而将贺礼退回。 “只要关乎老百姓,就是大事。”温家宝总理这样说。可是时下,我们的部分党员干部空喊了无数次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头来真正享受服务的却是自己本人。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人称“许三多”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解放军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等等,国企、政府、军队,无一不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无一不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或许,与杨善洲相比,他们的条件很优越,优越的资金状况,优越的人脉资源,优越的服务平台,只是最终还是没能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