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谭盾《地图》赏析

题一、从谭盾的《地图》谈谈中西合璧的音乐作品

1)《地图》介绍:

作曲家——谭盾,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地图》是谭盾于20xx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全名为《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在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乡间音乐时得到启发,创作而成。全曲分为九个乐章:“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歌”、“舌歌”和“芦笙”。每个乐章都配有与标题描述相关的视频,都是采风时所录,不加任何加工,与交响乐团交相呼应。

2)作品中运用了哪些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谭盾如何将其与西方交响融合?

1.取材于民间:在音乐中能听出由交响乐器演奏的河水声、风声、石头声等大自然的声音。第五章“飞歌”中视频中苗族姑娘与现场演奏的大提琴交相呼应对歌,第八章“舌歌”的旋律也是出自侗族姑娘演唱的歌谣,第九章“芦笙”也是源于侗族的原始音乐。

2.西方交响模仿民间曲调:第一章“傩戏与哭唱”中,有唢呐的声音,又像是笛子的音色,这些却是由交响乐曲演奏出来的,尤其是大提琴模仿的哭腔,更是惟妙惟肖;第二章“吹木叶”中的风声,鸟叫声和落叶声则是弦乐、打击乐、管乐之间的交流,小提琴和大提琴又模仿起了吹叶子的声音,热闹且自然;

第七章“石歌”中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的可能性

3)对此类尝试的看法,赞成与否或其他?请说明原因:

我赞同谭盾这次在《地图》中所做的尝试。

1.多媒体的尝试:这次的多媒体式交响乐给予了交响乐新的定义,加入了声像记录片。整部作品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在屏幕上播放与这些民族音乐相关的视频,让乐曲主题不再是交响乐队,交响乐团也只是为视频中的民间音乐做伴奏,让作品表达更充分,带给人们一个缤纷多彩的视听盛宴。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也将会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 …… 余下全文

篇二 :6.11谭盾的《地图》

谭盾的《地图》

6.11

今天交响乐课堂欣赏了谭盾的《地图》。

谭盾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来他写过《鬼戏》、《交响曲1997:天地人》,以及对有机音乐的探索,力求从自然界中获取元素,他还曾跟李安合作,为其武侠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在电影中,他运用了很多中国的鼓、笛以及汲取西域民歌《阿瓦尔古丽》等曲调,极大化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后来又给冯小刚电影《夜宴》配乐,特别是那首《越人歌》,听来荡气回肠,充满了楚越文化的内涵。

在这部《地图》中,我看到了谭盾的用心,他将这些文化要素收集起来,进行有机整合,用大提琴演奏贯穿始终,则强调其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仿佛是从心、从记忆深处一点点挖掘,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故土。

正如谭盾在介绍这部作品时所说:“对我来说,这是回家,回到家乡,回到我音乐的故乡,回到我灵感的源头。”

听这部作品时我很感动,不能说音乐旋律有多么优美,它维持着一种均衡的节奏,或疾或缓,时轻时沉,时而让现场的演奏迁就于大银幕,时而又让两者对话,突破了时空,令人震撼。

谭盾说,你看凤凰的建筑的边角都往上翘,就像音乐中的尾音是甩出去的,因此他的音乐也带有画面感,极易理解。听很多西方古典音乐,可以找到其中的渊源和轶事,也许还要看其结构的编排,但是听谭盾的这部《地图》,就像欣赏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很易听懂。据说已经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音乐手稿也被权威机构收藏,可见其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 …… 余下全文

篇三 :谭盾 地图

昨天,在作曲系的一个同学那里“看了”谭盾《地图》音乐会,有些触动。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对现代音乐(或说“新潮音乐”)一向不大感兴趣。因为在正常的音乐环境下,这些都显得过于尖锐不协和。时常令人如坐针毡。虽然听说这种音乐能将人一下子带到某种境界,但我时常怀疑某些人的心理,是不是为了趋时而说些违心的话。因为就我听现代音乐的经验,能将我一下子带到某种境界的时候几乎没有。当然,这或许是本人的欣赏水平不到吧。 我还听说听现代音乐要到现场听,那样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效果。可是,新音乐节那阵子听的现场也不少,可感觉上还是平平。而且,我听到更多人的评价是无法理解。像我这种状态还不算太坏吧?

如此看来我要继续误解现代音乐了、、、、、、

当然,我并非想一下子就将我对新音乐的改观说成是这一次看碟的感动。只是觉得这一次触动大些罢了。它仿佛在告诉我,现代音乐并不是高等数学,天花乱坠而又言之无物。每一种离奇的音响都应有某种诠释。风俗文化,或是哲学思考。在他的音乐里体现的更多的似乎是一种对应,一种融合。《地图》包括九个乐章:1、《傩戏与哭嫁》2、《吹木叶》3、《打溜子》4、《苗唢呐》5、《飞歌》6、《间奏曲:听音寻路》

7、《石鼓》8、《舌歌》9、《芦笙》。每一个乐章都配有与标题描述相关的视频音响,这些都是谭盾采风录下来的。它们不加任何加工地放出来,与谭盾指挥的乐队音响承接呼应,共同构成《地图》的音乐。也许是西洋管弦乐队太有气势了吧。感觉这些音响视频里突然注入了某种大气。突然感觉民间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土得掉渣的东西,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可爱,这么有凝聚力了呢?这种凝聚力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当然直接来源于他们对这些文化的热爱,但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则或许更多的感觉是谭盾赋予了它们生命。而且这种赋予很谦虚,他并没有用那种别人惯常用的手法,学习民间音乐,然后提炼成自己的东西,那是文人阶层对民间音乐的态度。谭盾在这里并没有改一个音,因为是直接播放视频音响,所以谈不上是那种传统的提炼加工,但他写了令人信服的“连接部”。他似乎在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向我们介绍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显然,他的“介绍”成功了,原本叫人看了想睡觉的土得掉渣的远古风俗叫人重又拾起了精神。不过又有人说他盗用了民间的音乐为自己撑门面,但我觉得我们要感谢谭盾,他并没有盗用。谭盾让我们看的是他采风的录像,不加任何加工地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加上叫人信服的“连接部”给它添的色,更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中显示的质朴或是神秘的民间风俗中去。民间的东西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才能避免沦为博物馆的保护文物,失去它的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四 :谭盾的音乐地图

谭盾的音乐地图

《地图》的全名是《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这是谭盾应波士顿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一部多媒体大提琴协奏曲,是谭盾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始声像素材。在创作过程中谭盾将影像中的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

看着《地图》在心中问自己,交响乐原来可以这么创作?西洋乐器也可以有民乐的感觉?音乐不但可以听,也是可以看的?传统和现代在审美意识上可以这样的趋于同一?一些看似矛盾冲突的音乐元素为什么可以谭盾笔下却变得这样和谐?

《地图》就是这样一部奇异的作品,这是一部必需看而不能单纯听的音乐作品。它让我们见识了管弦乐器声音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之前,从没有人会想到管弦乐器能发出这样的声音。从没有人想过,听过小提琴能时而发出吹树叶的声音,时而发出芦笙的声音,在谭盾手中,这些再传统不过的西洋乐器都变成了中国的民间乐器,拨弦和敲弦的大量运用产生不可思议的音乐效果。

谭盾把这些古老的在我们民族血脉里的东西用现代的手段记录了下来,用西洋的乐器来讲述我们民族的古老故事。不仅如此,谭盾还把这东西又搬回到了湘西凤凰,当这些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在这块地方响起的时候,我看到他们露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通过《地图》,他们重新认识了这些熟悉的音乐,重新认识了脚下这块熟悉的土地,重新认识了一直身处其中却未反思的文化。在凤凰的演出中,播放的录像时过去的,演奏时现场的,山水是过去的,而人潮是现在的;音乐的来源是民族的,演奏的乐器是世界的,音乐的素材是民族的,演奏家是世界的:这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音乐。文化永远是开放的,文化的交融不能泯灭原有的文化,只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开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木叶、溜子、唢呐、对歌、苗族姑娘、舌头、芦笙,一切都是交响乐,甚至让人觉得在舞台中心激情飞扬,时而佯眼自我陶醉,时而灿烂微笑挥舞顿首的谭盾先生本人也是一部交响乐。其实音乐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出来的,人类出现之前各种自然的音乐便存在了,并且自然的音乐总是最美妙的。谭盾也是这样阐释自己的音乐行为观念的:真正创造音乐的是普通的人和大自然,只有做到“天、地与我为一”,艺术家才有足够的灵感创造未来。他说,“我只是记录,记录永远不应消失的音乐”。《地图》是一张文化地图,它标着过去和未来的方向,谭盾也信心满满地说,《地图》中原始音乐的多媒体声像记录与现代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奏,将为百年后甚至千年后的未来人,原汁原味地再现我们今天和过去的音乐文化原貌。 有人评价:“《地图》,也许就是打破一切传统框架与正常规律的长矛,它不仅刺破了中国长久以来坚守的民族音乐之盾,也使得谭盾冲出了自己的音乐新天地。”是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看到了不同于西方的交响乐,是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特色的交响乐! 谭盾的音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让我们知道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表现,原来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最不经意间存在的声音都是这么美,都是一段段珍贵的音乐素材和灵感,应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发现美的音乐和音乐的美。他也让我感受到了音乐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可以沟通心灵,可以融合不同文化的伟大美丽。音乐是一种无法言说,却跨度更大,区域性更广的语言。

…… …… 余下全文

篇五 :音乐作业

看《地图》

----观后感

班级:2012级护理本科 姓名:夏思墨

学号:20120522010

《地图》是谭盾应波士顿交响乐团委约创作,重返故乡湖南展开音乐采风之后的成果。这首汇集古今中西音乐文化特色的乐曲,自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后,已曾数度在纽约和上海等地重演。谭盾把少数民族如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的音乐神髓融入西方交响乐中,展现崭新面貌。现场交响乐团与投射于屏幕上的少数民族音乐家,展开穿越时空、跨越文化隔阂的音乐对话,乐团演奏与多媒体结合,开创了新颖的表现形态。以 “寻找消失中的根籁”为副标题的 《地图》共分 9 个乐章,为听众展开了 9 段多姿多彩的湘西风情。

谭盾的 《地图》坚持了他一贯的创新思想,将传统音乐同现代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把传统音乐的美和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和延续。

正如谭盾接受 《面对面》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形式,就是这种形式是不是可以将古典音乐跟未来的一种科技、科学的演变,形成一种同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能够将原始的音乐,民间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下去。”中国与西方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是谭盾追求的形式,也是这首乐曲值得探讨与借鉴的地方。

一、 创作的初衷及创作理念

《地图》的创作可以追溯到二十几年前。那年冬天,谭盾从北京回湖南老家采风。在土家族的一个村里,他遇到了一位能用石头敲出音乐的老人。老人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他古老而原始的吟唱,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但当作者重返湖南“听音乐”路时,石头老人已带着他古老的音乐永远

地离开了我们。谭盾在回忆当时的创作背景时说:“我当时很悲伤,老想着能不能把已经逝去的人找回来?能不能让好音乐永不消逝?我思考人类在没有地图之前,没有语言之前,都是通过音乐,通过节奏来交流的。通过音乐交流手段来寻找到他们的方向,寻找到他们的路。路有很多种,可能是回家之路,可能是精神之路,也可能是探索 之路。我觉得鲁迅先生说得好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于我来说,创作音乐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寻找观念,去寻找没有被人发现的生活而在你周围的宝贵的声音。这也是我走路的第一步 。”于是,本着传承文化理念的谭盾创作了《地图》,他希望《地图》帮我们重新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不是通过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的,而是一条看不见的路,是连接你的心灵和文化的根。

…… …… 余下全文

篇六 :谭盾和他的音乐地图

谭盾和他的音乐地图

第一次知道谭盾,是《卧虎藏龙》,他为其配乐。这个看似严谨的湖南男人,从他脸上我看到的更多是沉稳以及对音乐的认真,一丝不苟。 最近大家都在嚷嚷着暑假一起去凤凰古城。我对这个湘西小镇的印象仍然只停留在沈从文《边城》的文字里,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

凑巧的是 ,我却在选修课上领略了湘西,俯瞰了整个凤凰古城,以音乐的方式。谭盾的《地图》是由他湘西采风的经历而来,经过他的后期加工创作,又回到了湘西凤凰演出,原本就植根于湘西古老多彩而神秘的文化,带着我们听音寻路,寻找消失中的根籁。那位谭盾曾经在湘西采风时遇到的、能用石头创造出音乐的老人已经过世了,这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能像他一样表演令人惊叹的石头音乐了,而《地图》则用另一种方式复活了这位老人,复活了他的石头音乐。

“石头老人”死了,人死了以后会去到哪里去?死亡是一个神秘的问题,因为我们所有在世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而所有经历了死亡的人都不能再给我们答案;死亡又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死亡,没有人能够幸免。死亡是我们的终点,也是我们人类的终极问题。《地图》的第一章就是傩戏与哭唱。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巫师常戴面具演出迎鬼、娱鬼、送鬼的故事,并与往世与来世对话。在我的想象里,鬼总是面目可憎所有人都害怕都极力逃避的东西,但湘西人却迎它娱它送它,仿佛傩戏是超时空的。在这超越时空和生死界限的傩戏里,我们于是能与往世和来世进行对话。再联想到“赶尸”这个令我毛骨悚然的风俗,湘西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略见一斑。我猜,或许在他们眼里,死亡并不是恐怖的事情,只是相对于此岸的彼岸。那个唱飞歌的可爱姑娘说,我的飞歌能够飞到山那头去,彼岸的人也能听得到。飞歌这里不仅是男女情爱的,也是超越时空的生与死的,同样的,这也是与往世和来世的对话。

谭盾把这些古老的在我们民族血脉里的东西用现代的手段记录了下来,用西洋的乐器来讲述我们民族的古老故事,本身就很奇怪。不仅如此,谭盾还把这东西又搬回到了湘西凤凰,当这些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在这块地方响起的时候,我看到他们露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通过《地图》,他们重新认识了这些熟悉的音乐,重新认识了脚下这块熟悉的土地,重新认识了一直身处其中却未反思的文化。在凤凰的演出中,播放的录像时过去的,演奏时现场的,山水是过去的,而人潮是现在的;音乐的来源是民族的,演奏的乐器是世界的,音乐的素材是民族的,演奏家是世界的:这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音乐。文化永远是开放的,文化的交融不能泯灭原有的文化,只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开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突然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汉族姑娘,同样也不了解汉族的历史与传统。一个对自己民族都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了解全世界?我对自己感到悲哀,希望自己能对了解一些历史文化,更多地了解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七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生平简介

谭盾,作曲家,19xx年出生,湖南人。19xx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xx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xx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xx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19xx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20xx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20xx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20xx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谭盾的音乐风格特点

谭盾曾在媒体中出言不逊:“艺术就是比胆量。”在多元化背景和复杂的音乐创作道路上他以反常规的音乐理念与中国文化底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条独特风格之路。不仅赢得了世界乐坛的认可,而且获得了当今最具影响的各种音乐大奖。 创新艺术赋予生命力,谭盾作品中的很多做法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乐队,而且还发明了自己的乐器,演奏着自己的音乐,显示着独特的音乐魅力,他让大提琴拉出二胡的音色,让小提琴打出鼓的气势,他还利用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常见的、被谭盾加以改造称为有机音乐的纸、水、石来获取新音源。

…… …… 余下全文

篇八 :《地图》

《地图》音乐鉴赏

通过半个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接触了更多从前不曾去接触的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而最令我感到震惊的便是谭盾的《地图》,那是一种放空心灵的“天籁”的感觉。在《地图》中我领略到了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感受到自然和创造力那种穿越人性的力量。当音乐散发着质朴和真实的光芒时,它就显得分外的纯粹和动人。

《地图》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倾注四年心血创作的音乐巨作。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谭盾亲赴湘西土家族、苗族和侗族采风时,深受当地淳朴的民间音乐的启发,并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了那些乡间音乐。

《地图》是一部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用现代的乐器演奏经典的旋律。谭盾根据他在湘西所见到了特色民间音乐,进行了创造性的革命与创新,成功地将西洋乐器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在作品中,作者大量的运用原始的音乐再现,将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原版与交响乐结合。如真实的人声演唱或者乐器演奏,配以交响乐,同时运用主奏乐器大提琴演奏原声音乐旋律的变奏。虽然在交响乐队的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乐创作是现代音乐技法,但是整个的旋律线条十分清晰,都是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只是在音响效果,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织体布局上体现后现代风格。由于音乐整体是以民族音乐铺垫的,所以关于创作技巧等后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完美的融入到民族音乐之中,给人以崭新的音乐感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地图》体现了谭盾深刻的创作个性,他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让人们见

识到管线乐器声音的可塑性,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擦出的绚丽火花。《地图》体现了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他将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音乐之路。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地图》让人们听到了那些我们正在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循着最质朴的韵律寻回正在消失中的天籁。真挚的情感让全世界的人都产生了共鸣,为原生态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对话所震撼。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