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是根据19xx年4月6日到6月中旬所发生的血腥种族屠杀事件而拍摄的电影,影片集中反映了因民族矛盾激化、其他国家怂恿和放纵而发生20世纪非常令人痛心的种族屠杀的事实。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又称卢旺达内战,是发生在卢旺达于19xx年4月6日至19xx年6月中旬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大屠杀共造成80万至100万人死亡。占当时全国总人口20%以上。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除了军队,对大屠杀负主要责任的还有两个胡图族民兵组织: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大量的胡图族平民也参与到了大屠杀中来。联合国被迫说服其他国家伸援,法国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战医院,尝试收容难民,加拿大、以色列、荷兰和爱尔兰也陆续提供援助。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等救援组织亦无惧炮火,到达当地拯救平民百姓。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民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9%,其中胡图族人口占85%,图西族人口占14%。19xx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握政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19xx年,卢旺达宣卢旺达内战交期间,非洲法语国家和法国支持胡图族,乌干达支持图西族。这加剧了卢旺达国内种族之间的紧张气氛。在卢旺达政府控制的媒体鼓吹下,许多胡图族人开始着迷于胡图族权利意识形态。

胡图族权利意识形态中宣称图西族应当被奴役,胡图族人应当不惜任何代价来平定图西族的骚乱。持续的种族冲突导致反对派占领了北方,从而取代了北方的大量胡图族人,而在南方,胡图族则定期屠杀图西族人。由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领导的卢旺达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在19xx年签订了停火协议,这个协议也叫作阿鲁沙协议(Arusha Accords)。

在19xx年4月份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被暗杀,这在卢旺达国内掀起了激烈的暴力反应。胡图族人开始大规模屠杀图西族人(其中也包括那些帮助和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这次种族大屠杀由胡图族组织阿卡祖(Akazu)策划,这个组织中的许多人就职于国家政府高层职位。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xx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xx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xx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达到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助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择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很难过。特别是我从网上看了这个真实的事件的整个过程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庆幸。因为我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中,而且自己眼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是美好的,现在祖国呈现的基本上是如新闻中所说的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三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观看了一部影片奥斯卡获奖影片,名叫《卢旺达饭店》,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战争带来的一幕幕凄惨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该片以19xx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卢旺达沉痛的历史原因造成本国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深刻的民族矛盾和仇恨,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悲剧的大幕就此拉开,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进行民族屠杀,在短短的100余天内有近100万人遭到屠杀。 而在屠杀开后,人们对于事件本身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影片中在屠杀开始后,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因此给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甚至威胁到生命的安全。影片中在外国人撤离之后,维和部队的人员只留下4人守护饭店,经历了一次次生死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饭店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政治难民,也就是说他们有机会离开,保罗就在其中,但在联合国的车队离开之时,保罗选择留下,因为整个饭店的食物与药品需要通过他的关系才能搞到,饭店里的人离不开他,人性光辉的一面在此刻得以体现。

一直倡导保护人权的美国以索马里事件为由,不想介入卢旺达内战,选择了不作为。比利时政府因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遭到杀害为由,撤出了全部在卢旺达的部队,并带走了所有的武器。联合国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中表现消极。影片中一个高潮出现在外国人撤离的时候,满怀希望的主人公本以为联合国是来接走难民们的,却没想到只是来接走外国人,接走白人,等待难民们的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滂沱的大雨中,主人公看着联合国的车队离开,想着上校酒后的真话:你们是黑人,非洲人,连黑鬼都不是。

这两种反应的巨大反差使我很受触动。我认为这两种反应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所基于的理念的不同,即前者主张“族权之上”,后者主张“人权至上”。 族权主义者倡导本民族利益至上,缺乏博爱精神,过分的倡导族权将会走向种族主义的极端,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一位记者问身边的两位女性民族后说“两个民族根本看不出来又什么差别”,但对那些反叛者来说,身份证就能说明一切,只要你身上流着跟我不同民族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电影《卢旺达饭店》讲诉的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与良知的胡图族在其与图西族两国总统意外罹难之后在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的煽动下对图西族发起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善良的主人公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和能力在紧张的局势中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而不断斗争的英勇事迹。

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矛盾由来已久,矛盾上升到种族的高度便产生了憎恨,憎恨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与心灵。一场大屠杀像黑压压铺天盖地的蝗虫一样挡住了光线,昏暗了一双双渴望和平与自由的眼。在灾难来临之时,有人恬不知耻地落井下石,有人不顾自身安危帮助那些需要支援的弱者,有人则凭借着良知尽自己所能保护着身边的人,守卫着所谓的“敌对”一方的民族。

灾难来得那么突然,面对着大屠杀,影片的主人公——卢旺达饭店的经理本只是自私地想挽救身边的亲人,但“有良知的人内心永远难得安宁”,灾民们那一双双对死亡充满恐惧渴望而又绝望的眼神灼烧着他的良心,迫使他不得不投入到挽救一个个无辜的生命当中。面对如此可怕的灾难,他有过无奈,有过纠结,有过恐惧,有过哭泣,但他的善良,勇敢与智慧让他义无反顾地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仇杀与屠杀淋漓尽致地展示着人类丑陋不堪的一面,而保罗的大义凌然则将人性的善良无线放大。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由兽性到人性,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每个人都需要一份良知去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关系。图西族在执政期间如果不那么残忍地对待胡图族,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观念善待每一个生命,那仇恨的种子就不会胡图族的内心生根发芽。如果胡图族能以一份宽容的良知去对待仇恨,历史的屠杀便不会出现。

和平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生命面前,种族这个模糊的界限显得那么渺小,凡是有点良知的人都不该打着种族的幌子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上敬战死的英灵,下敬涂炭的生灵,中间敬,人世间的良心。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首都基加利经营着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股的四星级宾馆。由于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卷到屠杀当中。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卢旺达的局势失去控制,保罗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慈悲而伟大的保罗开始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用自己的金钱换取这些人的安全,把这些逃难的人统统隐藏在自己的饭店中,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最后,共有1268名图西族由于得到他的庇护,免遭被屠杀的噩运。 但是,仅仅这极少数人是幸运的,我们不会忘记百日之内约有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何其惨烈的场面!

我们难道不应该问——

一、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但是最终一切都归于殖民主义的罪恶。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这种分化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这种背景下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

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观《卢旺达饭店》有感

如果不是《卢旺达饭店》,我不会知道,在南京之后,在我所认为的“文明世界”里,居然有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我最想提到的就是“人性”两个字,说实话我认为我是没有资格对“人性”加以评价的,我没有,卢旺达大屠杀事件中的维和士兵以及联合国的指挥官、美国人、比利时人??他们都没有资格。

可以想象,在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在会议室里讨论着“人性”甚至为“人性”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在卢旺达已经有大批大批的无辜的人民死在了屠刀下,他们每讨论一个小时,都会多400个人被残忍地杀死,而他们就这样整整讨论了100多天知道时间结束??既然已经决定不闻不问,何必还要装出一副绅士的样子?

我对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科林斯饭店里一位西方记者的一句话:“Oh. God. That’s horrible and go on their dinner.”它冷冷地告诉我们,没有谁会真正同情别人的苦难。突如其来的灾难,百万人的哀号,世界听不见。地球的那一边依旧灯红酒绿,风景依旧。整个世界将你遗弃,之后的忏悔、谴责只是后车之鉴,死的人就是死了,活下的,心中流的血也会慢慢消失,流血的伤口也会慢慢风干、结痂。后来的人们,流几滴眼泪,哀叹几声,感慨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怎么了,然后继续各自的生活。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然而当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尽管他们之中有人冒着风险拍下了屠杀画面,但是记者在离开时留给卢旺达情人的只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纸币和一句又一句的抱歉。 维和部队的队长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在西方人的眼里,一百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他们会审判战犯!” 神父带着卢旺达的孤儿们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时,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

…… …… 余下全文

篇七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影片首先体现的是对卢旺达社会矛盾的揭示与反思,通过主人公保罗这样一个被西化的卢旺达人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的虚伪民主。透过影片对西方大国的反应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在当今世界大国角逐竞赛中,被远远抛在后面的落后小国的悲惨处境。影片中对大国维和的嘲讽,对弱小民族的漠视,对西方大国在这次惨剧中的“不作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卢旺达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矛盾是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本来是不存在的,恰是比利时殖民者人为煽动出来的,将人种外部特征更接近于欧洲白人的卢旺达人划为图西人,再利用图西人压迫胡图人,两个民族的仇恨由此产生。二战后各个殖民地的独立大潮下,比利时人也不得不离开卢旺达。此时卢旺达的民族压迫和对立还没有消解,一个充满仇恨的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被西方国家拉人民主化进程后,民族仇恨和军阀独裁借着社会转型的机会开始侵蚀卢旺达。和图西游击队进行和平谈判归来的民选总统的飞机被导弹击落,标志着卢旺达民主化的失败,借着仇恨上台的军阀统治了国家。民选总统的被刺成为了这次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西方国家在离开之前曾经给卢旺达灌输了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然而当灾难降临到卢旺达时,西方社会所宣扬的这些普世价值只愿意体现在西方白人身上,卢旺达人就像垃圾一样被抛弃了。如同影片中极具寓意的一段:在保罗自嘲“一股脑儿吞下的”的“美酒,巧克力,雪茄”,并同时“连屎也一起吞下”。《卢旺达饭店》的深刻的现实批判正是体现在对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小国机械地输入价值观提出疑问,对漠视

爆发人道主义危机的小国的西方社会进行无隋的批判。

其次,影片引起我们反思的是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在一个应该更为文明、民主的时代却发生了如此灾难的原因。片中的一句话“卢旺达没有石油,没有钻石,除了人多什么也没有”残酷地点出西方社会忽视卢旺达的现实原因是无利可图。追求利益是所有人共同的欲望,因为欲望,人们对二战展开深刻反思之后,仍然多次陷入漠视生命的残酷屠杀之中,《卢》片中,保罗用以自救和挽救人们的手段还是不断地去满足军阀的欲望。用名贵的酒等奢侈品来交换人的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这是我在看完此部电影的第三天写的,当天看完,我去冲了个热水澡,内心震撼而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也不知道怎么用语言组织这篇文章。 这是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保罗从冷陌的人性而转化到不惜代价保护他们一切的责任精神,这也是我也没想到的,我以为他会作出一个正常人的选择,在战争面前体现出人性的残酷和玉无情一面。

我们的确是无情的,当我在片中看到尸横遍野之时,我没有任何感触,现在还有什么能打动我们?毕竟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了。时过境迁,二十年就被历史一划而过,留下的不过是人们饭后谈资所留下的数据罢了。

黑人!

这是联合国部队对保罗的解释。白人们离开时,脸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表情,他们体会不到那种切肤之痛,或许这种肤色问题至今都还没解决吧。

如同《肖生克的救赎》一样,在结局肖生克逃出生天,狱长自杀那一刻,整部剧趋近高潮。就像剧中说的那句:“A strong me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保罗虽然也意外做到了,是我万万没想到的,由于事先了解是根据真实情景拍摄,所以我觉得结局应该以悲剧收场,少数人逃出生天,然后像外界告诉了这事的前因后果。结局字幕上显示??这次遇难者有100多万时候,才能更感受到另外一番残忍。让我对生活困苦充满希望就是,他们如同肖生克一样逃出生天,重获自由,让我相信,面

对生活,无论再艰难也不要放弃。

光锥之内是命运,射程之内是尊严。

感谢祖国给我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会珍惜现在,期待未来。

姓名:冉青山

班级:建14土木(2)班 学号:2014407080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