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寻找微尘》观后感

寻找

——观《寻找微尘》有感 微尘,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土,但人们寻找的便是那一粒微尘。 曾几何时,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总会出现在一张张汇款单上。一千、二千,甚至是一万、二万……这一笔笔汇款引来了人们的注目。但人们惊奇的发现,汇款单上没有住址,联系方式什么的,有的只是那两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微尘”。随后,“微尘”便传到了大江南北。“谁是微尘?”一个又一个这样的问题接踵而来,没有人知道“微尘”是谁,但收到他的捐款而得到福音的人日渐增多,而被救助的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寻找“微尘”,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消息也传入人耳,“他是不是在炒作自己?”有人变质疑道,对于这样的人,我对他们感到的只有可耻与失望。

在现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变得不“和谐”起来。遇到灾难,不是马上起身去救助,而是去猜测,去质疑。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寻找“和谐”,寻找“微尘”这样平凡的善人。 寻找仍在继续,从第一个“微尘”事迹后,便涌现出了更多的“微尘”。在众多的“微尘”中,寄托的是每一粒尘土的爱,是每一粒尘土的希望。他们不希望社会破灭,更不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被打破,他们只能继续寻找,寻找“微尘”,寻找迷失的自己,寻找着自己丢失的那一部分…… 成长着,丰富着,完善着,超越者……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后感

观《宇航员王亚平太空讲课》有感

作者:崔嘉元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

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后感-弟子规观后感

《弟子规》观后感

最近在单位的组织下看了蔡礼旭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越发感觉到自我修养上,在家庭教育上和单位工作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对人生的追求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翻看《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首先<入则孝>, 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一个善待自己父母亲人的人,才具有责任感,才能培养自己的善根,才能善待周围的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兄弟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分担忧,就等于孝敬父母了。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要谨慎,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且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

认真地学习《弟子规》,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与《弟子规》中的规范来对比,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休养,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解开内心的纠结,获得内心的安宁。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寻找曾经的感动》观后感

《寻找曾经的感动》观后感

玉田职教中心 陶立环

今天上午,全体教师在阶梯教室观看了玉田教育宣传片《寻找曾经的感动》,感动,无时无刻。

玉田一中老校长董一民先生,是位在县内外都享有盛誉的教育工作者。19xx年他到玉田一中任教,19xx年退休。36年间,老校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多次被评为市级和省级优秀教师,20xx年又被教育局评定为“终身优秀教育工作者”。董老的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他的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美德,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20xx年,在祝贺董老八十华诞的宴会上,一位年愈古稀的老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了自己的祝寿诗:“学而不厌贯古今,诲人不倦献丹心,高风亮节播仁爱,堪称师表万众尊”。此诗获得在场众人的一至赞同。

然后又观看了 林南仓中学教师张洪轸优秀事迹。20xx年退休的张洪轸教师,从教40年来,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家长、学生和同行的赞誉。19xx年张老师高中毕业后,毅然走上了三尺讲台,教学过程中,他摒弃枯燥的说讲,而是通过谈古论今和轻松幽默的语言,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家都称赞他的课比评书还有意思。做为一位老教师,,为了跟上科技时代,他率先学习,年逾五旬却凭着一股韧劲,全面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经常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他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向年轻教师提出中肯的意见,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由于家住农村,距学校较远,为不耽误正常授课,他坚持早出晚归,利用晚上时间忙家务忙农活,即使在干活中摔伤了腰,即使在风里、雨里、雪里,他也会及时赶到学校。张老师爱生如子,对差生不歧视、不冷落,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鼓励他们及时赶上。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玉田教育中,教师最美的一面,在那些条件艰苦的乡村里,他们用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坚守阐释了什么是希望的守望者。“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从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里,我们看到了前辈的坚持和责任,体会到了他们那份始终不变的执着情怀。让我们像前辈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寻找曾经的感动》观后感

《寻找曾经的感动》观后感

彩镇中 李宝弟

观看了老校长董一民,许景昌等事迹,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在教育第一线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是每一位在岗教师不能缺少的。

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董老正是在强烈求知欲的支配下,在缺吃少食的境况中,坚持自学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也正是在强烈进取心的支配下,董老克服了重重困难,骑自行车去北京听函授课,一学就是五年!可以想象,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一位瘦弱的先生,顶着风,冒着雪,艰难地前行,不管道路多么崎岖,也阻挡不住他前进的心,向上的心!想到这儿,我被董老深深感动着,玉田教育正是有了这样一位执着进取的好教师,好校长,才会在那条件艰苦的岁月,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二、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每一位教师不能缺少的。

前辈们在不断地摸索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的适合校长传承、实践,有的适合我们这些教师效仿、学习。不同的教育对象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大胆尝试,尽快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多了,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地准备。细心观察,大胆尝试,在不断改进中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更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奉献精神也是每一位在岗教师所不能缺少的。

从这些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我看到了玉田教育的庞大力量。这种榜样的力量已然传递给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就让我们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希望与爱,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勤于钻研、孜孜不倦,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吧!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观后感我的19xx观后感

3 , . s

, , ,

《我的1919》观后感

电子信息工程08(2) E08610225 徐启康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英、美、日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瓜分列强在世界的利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了巴黎和会,可是列强却强迫中国将战败国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山东省转让给日本,由此引发了对中国现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运动。“巴黎和会”被称为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耻辱柱。出席“巴黎和会”的以北洋政府外交部长陆征祥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被称为“卖国”。本影片以全权代表顾维钧为主角,加之以唯美的爱情为主线,酣畅淋漓的展现了中国人的顽强、中国人的脊梁!

关键词:五四,巴黎和会,愤慨,脊梁

19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xx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xx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在历史的轮回里,中国充满了沧桑。

我知道,作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得到这样一个令我们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大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俗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这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中国,一个拥有四万万铁血儿女的国家,饱受了多少的心酸悲苦,欺压暴虐,他们是在怎样的忍受这样的羞辱!但顾维钧和先进的青年们再次让我们沸腾起来,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去赞扬他们,他们是铁铮铮的好男儿!面对屈辱的历史让我感到了愤怒,顾维钧精彩的演讲使我感到激昂,那不屈的意志、铮铮的铁骨更使更拍案而起,心潮起伏!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

篇八 :如何写观后感 怎样写观后感

如何写观后感 怎样写观后感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