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初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展开了想象:“放牛班”,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是一个孩子们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调皮捣蛋、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班级?“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新的希望,有生气、有活力,有新的面貌。是怎样一位老师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了呢?带着想象与疑问,我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19xx年,最终成为了法国乡村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甚至是问题少年。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的原则,恶作剧-受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情绪让我们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老师,我关注着马修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细节:

盖贺克,因为他的恶作剧,麦神父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一开始他没有承认,连累另外一个孩子受罚;在前任老师的提醒下,马修知道了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他没有将这个孩子交给院长,而是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悔意 贝比诺,一个孤儿,在班级里显得弱小,因为老师告诉他,爸爸周六会来看他,所以每

周六他都会在大门口等着爸爸的到来,他等不到爸爸,可他等到了马修老师,这个像“爸爸”一样照顾他的老师。还记得那个镜头:院长在问贝比诺一个历史问题,贝比诺答不上来,马修在后面打手势提醒他,尽管后来他答错了,引起孩子

…… …… 余下全文

篇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在教育心理学课上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生机勃勃的象征。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我真心地希望并相信所有的老师或者即将成为老师的人都能够从片中受到些许的启发。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剧中的一些画面和情景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这部作品将真、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点做作,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让人感动。我喜欢片中的音乐、歌词,“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那音乐让人灵魂净化,是天堂之音,那歌词是圣诗,美妙而又让人从心底被打动。我喜欢片中的马修,以后如果走上教师岗位也要像他一样爱孩子,努力为孩子们多做些什么。

马修最打动我的原因是:马修老师不是什么英雄,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他只是尽他所能地去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保护孩子,同时帮助和感化孩子,发现他们的天赋并尽力去开发。他做这些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他也没有把自己想得有多么崇高,相反我们从片中多处看到他的形象有时还有些猥琐,有时还有些怯懦,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去爱孩子。只因为他是老师,他跟孩子们在一起,他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爱孩子并教他们唱唱歌,仅此而已。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他却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光,并让这光引领着孩子们前行,不断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让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如果在这些孩子的生命中没有马修这样的老师出现,他们的一生将会是另外一种景象。因为马修,他们没有成为亡命徒、没有成为罪犯,他们成为了指挥家,孤儿佩皮诺成了有家有父亲的人,一生过着有尊严的生活。马修老师虽然只陪伴他们不长的时间,但他却是孩子们一生的恩师,生命的导师,灵魂的拯救者。

…… …… 余下全文

篇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法国电影,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和《爱情公寓》一样的爆笑镜头,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却让人看了之后深受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是一群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调皮捣蛋的学生,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方式。而一名叫马修的音乐老师,用爱心关怀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这些孩子喜爱音乐,于是他费尽心思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激起了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最终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我觉得马修是一位落魄、怀才不遇的音乐家,作为一位老师,他是杰出的、成功的,因为他有一颗博爱的心,懂得平等地爱学生,知晓如何“教化”学生!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这样。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师爱注入心灵 自信铸就成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东凌小学 王莲花

一群被放逐的社会边缘青少年,将迎来童心舒醒、梦想放飞的春天;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以乐育人的实验中,获得自己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春天!这应该是获20xx年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奖《放牛班的春天》的寓意所在吧。看完片子后深深地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最失败的音乐家”,“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

克莱门特马修,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事业跌落低谷之至,他无奈来到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当学监,教音乐。这是一所收容行为偏差学生的管教寄宿学校,名叫“池塘之底”,顾名思义,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积的底部。对于池塘外面的世界来说,他们是有问题的学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错误的学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见天日。学生在这里,无异于脸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贴上了标签:逃学、吸烟、撒谎、偷盗、打架??在家长、社会、学校眼里,这孩子都已无可救药,唯一对付他们的武器,就是校长那“一犯错就处罚”的金科玉律。初到这个地方,克莱门特马修的第一天是在颤颤惊惊中度过的:他目睹马桑大叔被伤血流满面,他听闻学生犯错找不到肇事者要集体处罚,他一进课室就被捉弄得下马威,他被同事警告这里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灵。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克莱门特马修,这位失意的音乐家,成了这些孩子们的新班主任,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克莱门特马修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几乎都很喜欢唱歌,而且那个叫皮埃尔的孩子还拥有一副好嗓子。这就是黄金,但它被埋在了土里,如果没人把它刨出来,就永远无法显示它的光芒。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克莱门特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在我看来,世界上的故事却只有两种,有爱的和无爱的,这便是一则有爱的故事! 故事是说一个名叫“石池”的学校有着一群特别的学生,他们就像校名一样:掉落在池底的顽石。所有的老师都管不住他们,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长的暴力管理,孩子们就这样活着。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生”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宗旨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从马修来了之后开始发生变化。马修,一位失意的音乐家,成了孩子们的新班主任,他满腔热情,却被这个烂摊子重重打击。他如同其他老师一样服从制度,但他是一个仁爱、友善、亲切、正直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那虽然不是什么名曲,只是为孩子们普写的乐章,但它同样可以震撼人心。通过音乐他渐渐走近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少年。他可以在开始时恐吓他们,要把他们“送到校长室”,但当老麦病重转院,孩子真的害怕了,似乎死亡一下子来到了身边,他们怯怯地问“他会死吗?”,马修做的是,揽过孩子的头靠在自己的胸膛上,告诉他说“不会,医生会救活他。”他相信学生的纯真,他以温和的作风感化他们,用音乐的魅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在能力。而马修老师的忍受和温和努力没有白费,最后成功了,即使他因此招来的结局被校长赶走,但他已经真正的改变了他的学生,尤其是莫杭治,这个有着天使的面孔和天籁般嗓音的男孩。

…… …… 余下全文

篇六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英汉双语读人生

论文题目:《放牛班的春天》鉴赏 学 院:交通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交通运输专业2011级 学 号:3116206053 学生姓名:刘昌慧 座位号 : 47

《放牛班的春天》鉴赏

故事的开始讲述的是一个19xx年主人公马图到一家名为塘底的学校做老师,就像故事里面叙述的,主人公说,我的人生已经跌倒了低谷,这是一家问题儿童寄宿学校,连学校的名字也是为我而设-------《塘底》,故事梗概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得到,这个学校有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一切都仿佛被压迫,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故事中我们看到孩子不是一般的调皮、耍滑、叛逆,我都甚至感觉到了叛逆的眼神。当他站在“池塘畔底”哺育院的门口时,他的心中当是悲哀的吧。当他面目严肃地站在这群学生的面前时,定也在想,这些学生到底是怎样的人吧;当他被学生们称为“子弹头”的时候,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想着,为什么这些学生会是这样的桀骜不逊,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恨,为什么自己总是这么的倒霉,定也在心中暗暗地迷惘着,自己以后应当怎样教育这些孩子呢?

故事的刚刚开始,讲述的是一个成功的指挥家,也就是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在音乐会结束之后听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刚刚开始,便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我们便看到了主人公得到消息之后匆匆赶回家里面,碰到了一位老故人,正是这位似曾相识的故人,让马图勾起了他连绵起伏的回忆。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图的日记。马图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

…… …… 余下全文

篇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观 《放 牛 班 的 春 天 》 有 感

在为期 天的寒假期间,利用走亲访友的空暇时间,我认真给自己计划了许多工作和开学后的新计划。我决定全方位的提升自我,促进自己更多进步。这样才能在我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 投入,更加专业,更加敬业。

同时,我搜集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新闻,书籍,影片,杂志等等。重点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感触颇深。

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我观看完此片后的真实感受和影响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没有很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多浪漫唯美的故事片段,故事围绕的是一个“池塘之底”的算不上正规气派的学校开展起来的。学校里面住着很多问题学生,有的是被抛弃的,有的是父母死在二战里面的,有的是单亲妈妈无暇照顾顽劣的孩子,有的是被送来仅仅为了完成一个心理学家的测试的。里面有一个顽固暴戾的校长,几乎放弃了这里的这么多孩子们,同时来了一个新的学监,他过来报道的第一天就发生了事故,一个和蔼的负责学校孩子们生活起居的老人受伤了,这是问题学生的杰作。

经过一系列与孩子们的交往接触,学监看到了孩子们顽劣叛逆背后的孤独,热爱娱乐,渴望关怀的内心,他付出 了很多,没有像校长和前任学监那样放弃甚至体罚学生,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去关怀引导他们,耐心的,一个一个的教导孩子,教授他们知识,给他们申请娱乐活动,音乐大合唱,体育锻炼,学监所付出的这么多也深深影响到了数学老师体育老师,带动了他们一起加入这个充满系统和阳光的学生队伍,慢慢的,孩子们没那么调皮了,父母们也欣慰感动到孩子的变化。

正是因为新学监看懂了孩子们外表顽劣内心单纯美丽,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为他们争取更好的生活,学习,内心成长,尽管经历了校长的私心、训斥、辱骂、挣扎,学监始终不放弃对这群可怜孩子的关爱,每晚奋笔疾书的写乐谱,他坚持着自己 的梦想,同时孩子们也在帮他去圆这个梦想,尽管一切都不尽完美,一切都充满曲折艰辛,但这一路走来,他有太多的感触,对于人生,对于教育,对于事业,理想。

…… …… 余下全文

篇八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20xx年春季学期教育管理学专题课程作业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影片了,感觉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又深了一层,随着我们对教育思想和知识的学习,我们对于教育现象的认识也必将更多,更深刻。

《放牛班的春天》,讲了一群野性未改的法国问题少儿在一个叫“池塘之底”的男生寄宿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在荒郊野外的破旧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捣蛋和被罚,学习和改造,压抑和等待,生活日复一日,了无新意。他们的天赋被束缚,他们的梦想不能实现。

19xx年冬季里的一天,新到任的放牛班学监马修,他的任务是接替一位被顽童们折磨得遍身伤痕的学监头顶略秃的男性老师,他身段普通,其貌不扬,心事重重,他唯一的爱好大概就是喜欢音乐了。马修是一个边缘的音乐爱好者。他手边有个皮包,里面装的都是自己的乐谱。从此开始了一场可以预期的热闹。

影片里不乏孩子们捉弄老师的场面,比如他们送给马修的见面礼是绊了他一大马趴。但在一场场笑料过后,这位付出了代价的新学监开始了他与孩子们的崭新关系,孩子们觉得他“人还不错”,马修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马修歇顶的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目的是重塑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心灵。马修老师从零开始,对放牛班孩子们进行试音。因才适教把他们编成了男女声部,把实在五音不全的孩了当成有用了的乐谱架,把那个年龄最小也最孤僻的孩子佩皮诺则抱到教师讲台上,让他担任了乐队的总监。马修老师的这一抱,欣慰之余又是令人心酸的。马修先生憨厚质朴的言行当中,或多或少蕴含着一种逆反的师道尊严。而他的乐曲创作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丰沛灵感,他们逐渐变得水乳交融,一起从音乐里感受灵魂的自由、高尚与纯净,从共同的参与过程感受团结和相互依存的美好。合唱团受到了外界的关注,他们的演出得到了公爵夫人的赞美。独唱男孩与老师的和解令人安慰,二人的对视传递着心灵沟通的信息:爱与尊重,正是人格得以完整健全特别需要的元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