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书于竹帛读后感

钱存训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他致力于图书馆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书于竹帛》便是研究汉字载体与书写工具的一本书,将中国文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研究的,也为中国文物学、考古学、文化史、科技史也提供珍贵的研究参考资料。《书于竹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而述的写作风格对汉字载体与书写工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例如书中详述了影响文字发展的各种因素,既有贞卜祭祀以及制作官方文书档案积极因素,也有秦始皇发动“焚书坑儒”类似的消极因素。这便是钱存训先生从多角度来审视总结汉字的发展历程,而这种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一个深刻立体的认识。

《书于竹帛》的“书”意为书写,“竹帛”相当于名词的书。但是竹帛不过是中国古代“书”的代表,中国古代的文字载体可谓丰富至极,有甲骨、金属器皿、陶器、玉石、竹简、木牍、帛书、纸卷。而最具代表性的书写工具毛笔、墨砚伴随着纸出现而出现。中国书法艺术也由此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发展过程,产生了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于竹帛》共有九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汉字发展的因素。第二章甲骨文则总结了甲骨文的起源、性质、发现、研究、字汇、书体、形式、契刻,并介绍了用于卜辞和记事的甲骨文。第三章是金文和陶文分别介绍了金文和陶文的起源发展和款式用途。第四章玉石刻辞记叙了众多经典石刻以及石刻与雕版印刷术的渊源。第五章竹简和木牍介绍了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并且阐明了简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书籍的编辑排版上。第六章帛书阐述了丝帛与汉字的独特关系,表现了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特别之处。第七章纸卷介绍了纸的定义发明传播改进以及卷轴制度。第八章作为最后的结论部分,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性的阐释。全书的结构严谨、章与章之间像有机体般的凝成一体。但分开来读,每章都可以满足读者对于某一方面知识的要求。通读之后使人对中国文字的记载材料的衍化、技术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历代禁书读后感

《中国历代禁书》读后感

提起“禁书”,人们并不陌生。从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书便受到历代统治者过多的“关爱”。书可以记载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可以为统治者所用,以宣扬其政教,巩固其统治;书也可以记载不喜欢甚至憎恨的东西,表达作者的意愿,宣扬反叛意识。因此,以书为载体的文化领域一直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关注并严格控制的。我们难以准确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少种图书被统治者所查禁,但我们知道,越是“禁”书,想读此书的人就越多,也就越禁不住。像满清王朝一样屡兴文字狱,也并没有达到目的。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禁书史,其禁书原因大约不外两种:一是政治原因,一是思想原因,其中政治原因又占主要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希望天下的百姓都成为顺民,永远做奴才,任自己为所欲为。对于一般的下层百姓,实现这一点比较容易。对于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实现这一点却不容易,因为他们有文化,因此有思想,更进一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识,不会轻易为人所左右。于是,除了那些为向上爬而忠实于朝廷的知识分子以及大部分受蒙蔽者,还有许多心里明白却又不敢言说者之外,那些敢于言说的,甚至形诸文字、散布于民间者,自然就成了打击的对象。但正是这些政治或思想上的“异己”者才有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为社会和文化带来进步和繁荣。扼杀他们的著作,实际便是扼杀文化和一个民族的生机。但历代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统治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及百姓利益可以被他们轻易地背弃或扔在一边,同时还要要求百姓们对他们忠贞无限,这种要求本身是滑天下之大稽,是人世间最无耻的,却在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例如:西晋时期,司马炎取泰始为年号,他取这个年号的目的是想讨个吉利,希望能开始新王朝的新纪元,以后能稳稳当当地坐下去。于是司马炎为了保障王朝的稳固,于泰始三年颁布了一道禁令:“禁星气、谶纬之学”,并颁布了《泰始律》 。其后与谶纬有关的东西一直被禁。真正的禁书从秦国开始,秦孝公让商鞅实行变法,商鞅为了变法的畅行无阻实行燔《诗》《书》 ,这一案例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禁毁图书的先河。

…… …… 余下全文

篇三 :偷书贼读后感3篇

偷书贼读后感3篇

偷书贼>读后感(一):悲悯的月光

即便是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月光悠悠洒下,在最冷最黑的地方生根发芽。死亡的结局已经注定,但有什么在悄然变化,那丝丝人性的光辉,在挣扎中升华。那月光,叫做悲悯。

如果给《偷书贼》定一个色调,我想必定是灰色的,像黄星之路的那种感觉,阴暗而绝望。阴霾的色彩下,再活泼的风琴声也会喑哑,再飞扬的神采也会黯然,再活泼坚韧的生命也有可能一昔灰飞烟灭。《偷书贼》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而战争,往往伴随着死亡。二战、德国、纳粹、水晶之夜、焚书运动、犹太大逃亡、奥斯维辛,回溯这段历史,再一次撕开人类的旧创口,人性里的麻木与残暴发着丑陋的脓水,再一次让我战栗。

平庸的恶里看不到真正的善恶是非,被统治而不自知的愚人还高举种族家国的大旗,虚伪的文字教导人们成为专职的机器。纽伦堡审判里阿道夫·艾克曼'执行公务式'的屠杀行径还不够触目惊心么?爱国论调下的极端民族主义颂歌里,犹太人商店的橱窗破碎得还不够支离么?希特勒吐出一串串华丽的词语,德国催生了无数带刺的思想荆棘。同样在《偷书贼》里,亚历克斯·斯丹纳以'犹太裁缝如同瘟神,迟早会抢走生意'对'水晶之夜'窃喜不已,小汉斯以'你从来不关心这个国家,至少是不够关心'谴责父亲对清理犹太'人渣'袖手旁观。叹人太自私,太无知,太短浅,轻而易举将悲悯的天性遗弃。叹人性太过摇摆不定,似乎悲悯的心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苏醒。

果真如此么?

悲悯如他们,宁可少吃一点也要分给地下室里的犹太逃犯一杯羹——如汉斯夫妇,就算饿着肚子也会偷偷派给走向死亡集中营的犹太人面包——如鲁迪。或许,这些事情无力改变纳粹统治的大环境,但是,至少,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象征,证明着人性还没有全然失守。的确如莉赛尔所说,这样的世界是配不上他们的。他们如此美好,如此>温暖,在如此黑,如此冷的时空。死神的生命无始无终,它的世界只能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死亡,他理解不了,为何人性在最残忍的人群里闪着莹莹的光,为何光明能与黑暗同在,美丽会与丑恶同行。我想,还是因为悲悯吧。即便大部分人都沉睡着,仍然有人看着眼前的灰色抽搐着敏感的心灵。因为悲悯的人性,并不需要鸿篇巨著来渲染,它自然而然,由心出发,一段快乐的旋律,一扇特意打开的窗户,一只美丽的泰迪熊,一片小小的面包,一段锵锵的文字,一个颤抖的吻,便能够支持人类穿越灰暗的另一面。人类生命如此短暂而脆弱,死亡的脚步如此逼真而迫近,人怎么能够不更加珍惜一切,怎能不更清晰地把握住真善美?罗莎夜夜怀抱手风琴的身影,鲁迪如杰西·欧文斯般的奔跑追梦的侧面,马克斯油漆笔刷下简单深刻的线条,莉赛尔对死去的鲁迪颤抖的一吻,恐惧在某一刻消散,在这些巨大的悲怆中继续蹒跚前行,只因这人间最美的画面,破碎的世界里的完整。

…… …… 余下全文

篇四 :四(4)班 宋建宇同学 :”我与父母共读书“读后感

附件:

四4班宋建宇同学我与父母共读书读后感

四4班宋建宇同学我与父母共读书读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五 :秦时明月读后感

《秦时明月》读书笔记

郑中实验学校 s904 荆杉

梗概

《秦时明月》台湾作家温世仁先生的遗著,取用历史人物,但故事为原创。温世仁先生病逝后由相声瓦舍续写。

这部书讲述的是秦国时期荆轲之子荆天明从出生到最终成为一代武侠的生命历程,从逃出秦宫,拜师盖聂,结识项羽、刘毕、高月等人、到解救儒家弟子、重返秦宫、归隐乌江之畔真是环环相扣、扣人心环、引人入胜、步步惊心啊。全书共八册,第一册《荆轲外传》主要讲述秦王霸占荆轲之妻丽姬,不聊丽姬却已有身孕并在宫中产下一子,起名为荆天明。以及后来,荆轲刺秦失败,丽姬服毒自杀,托儒家大师伏念将孩子辗转托付给盖聂。第二册《百步飞剑》主要讲述盖聂带荆天明逃至楚国隐居,并教天明武功,天明则结识了项羽、刘毕、高月等人。第三部《夜尽天明》讲述楚国被灭,天明、刘毕、项羽、高月四人离家探险的精彩历程。第四部《诸子百家》讲述秦王大举攻齐,诸子百家各路英雄齐守桂陵城。第五部《万里长城》讲述桂陵失守,齐国被灭,众人走散。第六部《焚书坑儒》讲述八年后,始皇焚书坑儒,荆天明力救儒家。第七部《始皇之死》讲述秦始皇为自己兴建陵墓,同时求取仙丹。第八部《亡秦必楚》讲述秦国灭亡,荆天明在好友项羽死后,隐居乌江之畔

读后感

人生在世,能得几位知己?多半只是被人误解罢了。人生在世,莫管他人闲言碎语,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就足够了。

——题记 文中有三个片段,我记忆尤深。

桂陵。城内。

诸子百家,苦守桂陵。传来情报,众人之中,有一少女是敌人的奸细。高月受到真正的奸细的诬陷,连和他一起长大的荆天明也不相信她。高月,在一位老婆婆的陪同下,蹒跚离开。

桂陵。城头。

秦军在城墙外,屠杀百姓,扬言若不打开城门,就会屠杀全城百姓,如若投降,可保百姓性命。荆天明闻言跳上城墙,打开城门。百姓得救,桂陵失守。旧友和荆天明决裂。

鬼故。仙山。

众英雄受到包围,即将全军覆灭。荆天明百般无奈,亮出秦皇二皇子身份。救下众人性命,众人却和荆天明反目成仇。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真秦始皇》读后感

我喜欢历史,尤其是喜欢读历史书。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真秦始皇》,觉得非常好看,在此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在没有看此书之前,我从报纸、电视和书上所了解到的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为了求仙,花费大量钱财??做尽了坏事。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对秦始皇有了另外一种看法。我觉得秦始皇还不能用“昏君”、“暴君”这样的词来简单的说秦始皇!为什么呢?下面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他样对待六国王室的呢?秦始皇没有杀掉六国王公大臣。而汉高祖亡秦之后,杀秦王子婴,并将其夷灭三族。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还有仁慈的一面。 秦始皇对帮助他灭六国的功臣们又是怎样的呢?秦始皇对这些功臣都高官厚禄,并至始至终.而汉高祖却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 并夷灭三族.他这样做是怕日后这些人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很大度.

秦始皇对败将又是怎样的呢?比如李信,秦始皇对他不但没有处罚,反而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让他戴罪立功,重树威名.像汉武帝却不能像秦始皇那样,他只因王恢随机应变,没有冒险出兵而将他下狱处死.

秦始皇从未对直言的大臣加以处罚.而汉武帝只因司马迁为败将李陵说话,而将他处以宫刑.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仁慈、宽容大度.我们看历史,要全面得,要正反两面的看.历史人物,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了解他,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多看看这段历史,再仔细品味,这样就会有自己的心得.

秦始皇被简单说成暴君,这就有点冤了.古人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也是伟人呢!

…… …… 余下全文

篇七 :风流去读后感

读《风流去》后感

最近花了三周的时间将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读完了,此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为止的近一千年间的中国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与此交织的中国历史!

《风流去》既是一本文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古代史,压抑、痛苦、无奈一直伴随着我读完本书。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就开始产生了,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了自己所特有的学派!

春秋战国始出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尝试,那时的社会还是有“礼”存在,这些文化精英做为君主的座上宾,甚至是帝师的角色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则来不合则去;后来历史前进到秦灭六国,秦相李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出卖自己的道德,杀害同窗韩非、焚书坑儒,妄自以为这样可以得来天下太平,可事与愿违!他最终被一个比自己更没底线更加残忍的赵高害死!从而拉开了中国长达两年多年的杀伐!血流成河!

汉代秦而立,项羽、刘邦、吕后、韩信这些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历史车轮行进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一时期我认为最可悲最可怜的文人莫属晁错了。他是景帝的老师,在景帝即位后,秘折上书景帝削藩,结果景帝在朝堂上公开晁错上书削藩之密折,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乱,而景帝此时听从了袁盎建议,捕杀晁错,腰斩于市,并诛晁错全族!惨!怎一个“狠”字了得!从此可见某些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人性!晁错与景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晁错上书之前景帝不可能不知道,削藩伊始,必至诸王叛乱!晚叛不如早叛!景帝是在利用晁错逼反诸王,然后诛晁错,让诸王反叛的借口消失,然后拉拢其中犹豫不定的藩王,使他们站在自己一边来消灭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集团,最终他的目的达成了!吴国灭了,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其他诸侯国问题也解决了,中央集权的使命完成了!从此中国历史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人的地位也进一步降低了!从平等的帝师到随意丢弃的弃子!当然历史不可挡,集权是在当下那个时代历史必然的选择,可集权的方式可以选择不那么没人性的吗!诛晁错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诛灭全族呢!?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千年一叹-余秋雨_ 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姚晓玲

《千年一叹》一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千禧年来临之际随凤凰车队,一路风尘起于希腊,到埃及,再经中东,西亚,入巴基斯坦,印度,横跨亚欧,探险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三个古文明发源地的历程.一路可谓风餐露宿,饱受各种自然,人为险境.读其文字,已全然没有了如在"行者无疆"中那般洒脱自如,意境优美.可能是因为看尽了这些衰败的古文明发源地的贫穷,落后,战争,痛苦.....

读罢全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文明的失落。

千年走一回,听到阵阵叹息。当昔日辉煌沦落为种种沉默的古迹,是谁在低声哀叹? 我想,是失落的文明在哀叹。文明的失落不在于它的古迹被毁坏、文物被贩卖和掠夺;而是在于现代文明对它的亵渎和漠视——因为种种荒谬的理由,清皇朝对璀璨的敦煌文化如此漠视,任由外国人一次又一次把它运走!(《道士塔》)但愿今天的我们都记住这段屈辱历史,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另外,造成文明失落的又一大原因是丧失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细想一下,璀璨的古埃及文化为何中断,而中华文化又为何得以延续至今?我想,很大原因在于文字吧。公元前四十七年,凯撒攻占埃及时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一百七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其中包括著名的《埃及史》;更糟糕的是,在四百多年后,罗马皇帝禁教,驱散了唯一解读古文字的埠及祭司阶层,致使所有古籍古碑很快便无人能读。如果说第一件事与秦始皇焚书相似,那第二件事就与“秦始皇统一文字”截然相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文化代代传承。对于埃及金字塔,由于失去对古代资料的解读,我们始终难以解释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把它砌成的。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他如何构建;只知道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繁华的法老时代早已荡然无存,它的秘密由金字塔守护着,它用神秘包装自己,使后人始终无法洞悉。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门农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浩劫后,埃及的历史来也成了木乃伊,不会说话,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黄沙吹起,传来阵阵叹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