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铁人传》读后感

《铁人传》读后感

当你迎来第一缕朝阳领略新鲜,送走最后一抹余晖品味真实的时候;当你伏案已久凝眉小憩,平心静气驱走浮躁的时候;当你面对一座座高耸的井架,当你目送一列列油龙飞逝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过他-----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一个高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石油工人?王进喜!作为石油工人的后代这不仅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时代的榜样,一个催人奋进的号角。

六十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荒原!是谁,打破了沉寂,迎来了“油花”盛开的春天?是铁人!是我们可爱的石油工人!大庆油田走过54载辉煌的历程,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翻天覆地人。老一辈的石油人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正气的雄心壮志。扛着历史的大旗,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头顶青天,脚踏荒原,不畏艰险,奋勇鏖战。用人拉肩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能源奇迹,用辛劳与汗水使“大庆”这个名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的响亮。高楼万丈平地起,为子孙后代打造了一个幸福家园。当你看到现代化的都市建筑,当你感受到满载幸福的阵阵春风,怎能不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怎能不感恩前辈的雨露恩泽。铁人是一个奇迹,最纯朴的奇迹,最伟大的奇迹!大庆是铁人们用身躯创造的神话,一个最朴素的神话,最辉煌的神话!铁人,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时代的榜样,一个催人奋进的号角。 石油工人用血汗与青春,甚至整个生命换来了石 1

油工业的大发展,是他们,造就了大庆油田无比灿烂的今天,更是因为他们,才使铁人精神代代相传!在铁人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当我拿起《铁人传》这本书重新学习铁人时,被“铁人”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

“我偏好的是肉体,你崇尚的是精神。“摆在我这里的是物质的体”

现,摆在你那里的是灵魂的升华。”这是《铁人传》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在书中表达出的物质的享受与精神的信仰的鲜明对比正是时代所需要的指引。 “人就是要有一股气,对一个国家来讲,就是要有民气;对一个集体来讲,就是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有志气。”细细品位这段话的含义,对我触动很大。是呀,人总得有一种精神,为什么说一些人死了可他们还活着,而另一些人虽然活着可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死了,这其中的原委就是有的人有一种精神,他虽死犹生,而有的人确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可以说,铁人精神就是这种令人虽死犹生的精神,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势不可挡的意志。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有了它就会前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

家书,是一种永远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当第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一封封家书是对家庭、父母、妻儿的深情,是对家国的忠肝义胆,是对日军对中国的罪行的悲愤。抗日英烈留给家人及中华儿女的家书,是我们珍贵的财富。

在此与大家分享左权将军的家书,与大家一同走进烽火连天家国情的铮铮岁月。左权将军是中国共 产 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烽火连天不休,家书珍抵万金。报道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亲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的家书: '志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苦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见,念,念,念,念。'

19xx年5月25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在她42岁时,母亲将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写给亲人的一封封家信,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女儿左太北说,父亲在家书上写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他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前不久中国开始打捞甲午战争时我国的战舰,船上还存留着当时水军的残骸,看着水下的情景我还想再感受一次甲午战争的历史。

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当时在清政府的通知下虽然兴起了洋务运动,拥有了和当时的列强抗衡的能力,但是却不思进取,靠着国外媒体的吹胖而沾沾自喜,仍然沉浸在亚洲最强世界第六的荣耀当中,殊不知,卧榻之处已有饿狼,弹丸日本举全国之力,建造战舰,天皇带头捐款。战备力量迅速发展,已然超过中国,而中国政府此时在干什么呢? 在抽调军费修建颐和园,为慈禧过六十大寿,完全没意识到日本此时的狼子野心。而北洋水军的领导者李鸿章此时亦是完全个人乐观主义,认为日本不是外患,不足为虑。殊不知他的这一错误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历史。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朝鲜东学党起义,这次起义是朝鲜底端人民对封建帝制的反抗,在朝鲜政府的几番恳求下,中国派兵增援,与此同时,日本也派兵了,这一次起义被国际化,起义被压制,圆满结束,然而撤兵问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中国坚持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而日本坚决不认同 ,不撤兵,中日战争在朝鲜爆发。

日军装备精良,清军节节溃退,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落,反观日本,气焰高涨,侵略的心态支持着他们,日军打到了鸭绿江畔,再往前挺进,就是我们的本土了,尽管清军有效布防,但依然抵不住日军的炮火,不是我们的士兵不够勇敢,而是装备上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在声势上就不如对方,清军根本无心恋战。随后日军占领旅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任何办法,日军随后乘胜追击,占领了大半个辽东半岛。

我们所看的《甲午海战》其实只不过是甲午战争史上唯一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部分。北洋海军刚刚操练完看见远处有一缕黑烟,当即认为是日本军舰,很快组织进攻,定远舰的第一发炮弹拉开了黄海战役的序幕。十二比十二的阵容,看似实力相当,实则不然,日军军舰排水量比北洋的大,而且装有速射炮,五分钟十发,而我们的战舰是五分钟一发,在敌人的猛烈火力压制下,我军依然奋勇还击。更为可笑的是敌军的军舰在重伤之后还可以远遁,而我们只能拼命去拉一个垫背的。邓世昌带着手下将士勇敢追击敌舰,准备同归于尽,可是失败了,在致远舰快要沉没时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 …… 余下全文

篇四 :王荷波读后感

读小说《王荷波》有感

我想象中只有建有丰功伟业的人,才能成为英雄,读了小说《王荷波》我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主要讲了出身贫寒的王荷波饱受资本家的剥削欺压,决定带领工友们反抗资本家,争取应得的利益。在他的号召下,工人兄弟团结一心,集体罢工,迫使资本家答应工人的要求。王荷波成立了工会,全心全意为工人办事,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共 产 党员,领导工人为争取合法权益与资本家多次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被敌人逮捕。在狱中,他虽受尽各种酷刑,但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后铁骨铮铮的王荷波英勇牺牲了,年仅45岁。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罢工中,王荷波以血肉之躯去挡火车。这种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他全心全意为工人谋利益,临死前还嘱托难友转告子女,不要走与他相反的道路。他的品格那么高贵,让我感到很惭愧,为什么我作为一名班长不能为班级、同学们多做些有益的事,反而带头在班级玩玩具,乱丢垃圾… 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做一个造福社会的人。

三(2)班邢文翰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这个春天,我翻开《红岩》,走进了一个动荡而又热血沸腾的革命时光,感受了革命先烈们的红岩精神。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江姐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你,

暴风雨中的海燕,

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

飞翔吧!战斗吧!

永远朝着东方,

永远朝着党!”

这首诗是巾帼英雄江姐在渣滓洞的狱友写信给被毒刑折磨后的江姐的一封慰问信。江姐,是我最敬佩的女英雄。这只坚定的海燕与战友一起勇敢地与暴风雨搏击,为光明的到来谱写了一曲壮丽、高亢的前奏。她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只见江姐被两个特务拖着,从铁门外进来了。通宵受刑后的江姐,昏迷地一步一步拖着软弱无力的脚步,向前移动;鲜血从她血淋淋的两只手的指尖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人们屏住呼吸,仇恨的烈火在心中燃烧,眼里噙着的泪水和江姐的鲜血一起往下滴??” 面对严刑考验,江姐坚强不屈、镇定自若。她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 产 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她用光芒四射的词句激励和她一样静坐在黑暗中的战友,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与渣滓洞的阴冷抵抗。一颗颗火红的心紧紧相连,战友们的信任胜过任何特效药物,赋予了江姐无穷力量。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江姐用宁静而坚贞的目光,凝视着战友的泪眼,轻声说‘在接受考验的时刻,人的生命,要用来保持党的纯洁’”。

铁骨铮铮斗竹签。手指根根热血溅。

鲜红滴滴印窗台,革命步步征途艰。

战友含泪歌声声,特务声嘶腿打颤。

胸怀马列为民众,心系党国忠心现。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叩开知识殿堂的大门,弹奏祖国花朵的交响,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 …… 余下全文

篇六 :《林海雪原》读后感

《林海雪原》读后感

张 毅

小时候没有电视,也看不起电影,读书成了每天学习、与小朋友玩耍、打闹后我的最爱。记得从小学二年级起,在认识了足够多的汉字后,读小说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那时可读的小说很少,家里仅有的小说是《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苦菜花》、《隋唐演义》,这些书在我小学四年级之前就被我翻看了好多遍,其中的英雄好汉、鬼鬼神神、打打杀杀的故事,在我心中印象很深,与小朋友在一起经常聊的话题也都是这些内容。小学五年级后,哥哥姐姐借回来过《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连心锁》、《林海雪原》、《金光大道》、《高山下的花环》等小说,也都被我翻看过几遍。小时候因为读小说没少挨父母的骂,因为我有一个习惯,一本小说不看完就睡不着觉,经常读到晚上12点以后,有时因为读小说忘记了写课外作业。小时候全社会可读的小说不多,每有一本小说在同学中传开,大家互相借阅,在一起交流、讨论,别有一番读书的情趣,不像现在这样可读的书太多,每个人读的书都不同,缺乏交流,也就少了读书的乐趣。上中学后,随着课本内容的增多,看课外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小说也就读的越来越少了。到大学后,课程进一步增多,学习、踢球、群聊等生活内容几乎占据了全部时间,小说也就基本不读了。工作至今,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读小说已基本退出了生活内容。随着年令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很多事情现在基本是过眼即忘,不得不开始用记事本记录每一周、每一天所做的工作,所经历

的事情。但是,小时候读过的小说,很多内容到现在都记忆深刻,很多读小说、与小朋友争论小说内容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林海雪原》这本书的内容和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初读《林海雪原》这本小说,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这本书是哥哥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在未读这本小说之前,就已经听同学们在聊这本书的内容,杨子荣、少剑波、孙达得、白茹、座山雕、栾平、侯殿坤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故事,早就被大家津津乐道,家喻户晓。拿到这本小说后,我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就看完一遍,然后又细细回味,看了两遍。说实在的,当时读小说,谈不到受多少教育,只是一种对战斗故事的渴望。但现在细想起来,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对我的思想、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英雄主义情节、不怕吃苦的精神、追求技术的执着,也许就是受这本小说中杨子荣、少剑波、孙达得等英雄人物的影响。这本小说中,剿匪小分队的成员有的足智多谋,有的虎胆熊心,有的身怀绝技,都是奇异超群的英雄。少剑波料敌如神,高瞻远瞩,深思熟虑;杨子荣虎胆熊心,只身闯进威虎山,遇险不慌,机智沉着;孙达得身怀绝技,行走如飞,6天行走700 里。他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驰骋,与敌人艰苦斗争,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勇。小说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近代书籍,当时国门洞开,军阀割据,两派纷争,日本人趁虚而入,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老舍先生通过小羊圈胡同里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四代人之间的礼义忠孝,志向思想的碰撞,家族的兴衰,展现了活生生的一幅抗战前夕的中国各阶层的景象。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钱墨吟是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革命思想虽然不尽成熟,但他的坚强、他的智慧正是代表着当时带领着中国走出困境的许许多多的革命人士。

但是,读完整本小说,令我最难过的却不是当时北平——中国的心脏,正遭受着外敌的凌辱,令我真正难过的是老舍本人。他多么爱他的北平,仿佛那里每一条河都是他的血脉,每一掊土都是他的身体,每一阵风吹都是他的呼吸。我体会到了他的真恨,他写道日本人如何糟蹋北平,汉奸怎样无耻,他恨得咬牙切齿。他一时温柔地回忆起北平的种种传统和小买卖,一时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萧条,一时冷笑地讽刺政府的腐败。

老舍仿佛就是所有人物的集合,他是祁老人的圆熟温和,是天佑的老实沉默,是瑞宣的挣扎,是钱诗人的铮铮铁骨。一种文化到了烂熟的地步,人们就会陷入一种无法言说的分裂。北平太熟了。

老舍满怀一腔爱国的情怀,他骂的是日本人,骂的是外敌。对于中国人,甚至对于汉奸,他也只不过说是“无聊”,他费尽心机的让小说能有个尚好的结局——事实上也是了,他仍是深爱着北平的,他爱北平的土地,爱北平的百姓,他始终认为没有日本人,北平人就能过上和和美美的日子,祁家人定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四世同堂,乃至是五世同堂的。 可是正是他深爱的北平,把他一步步地推向深渊。他被打的皮开肉绽,投进湖中。我想他是不愿的,他定也是想像钱诗人那样不屈不挠的反抗,挺着一口气铮铮的看着中国的解放。谁曾想将他一腔热血推向冰冷的湖水中的,正是他深深爱着的北平人。

…… …… 余下全文

篇八 :《蹉跎岁月》读后感

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辛先生的书——《蹉跎岁月》。在开始的时候觉得平平淡淡,没有新奇之处,但是后来慢慢的觉得这书越来越有内涵,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故事讲的是知青在下乡时的点点滴滴,本书的主人公何碧舟是一位出身在黑五类家庭的知青。虽然他在上海受到了歧视与不正当的待遇,但是在他下乡以后依然没有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他是一位充满了思想和令人难以理解的上进心,可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所以他的想法和计划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从这一点他变得越来越消沉、厌世。直到了杜见春的出现才给了何碧舟一丝希望,不过这丝希望也在杜见春知道了他的家庭出身后破灭了。在他回到起点之后,经过了一次灾难——他在看牛的时候因追赶牛而掉下了山,正在这个时候山寨姑娘玉蓉给了他一丝新的希望。他重新振作了自己,并与那些黑暗势力搏斗,为生产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好景并不长,随着玉蓉姑娘的死去和杜见春家里发生变化又为故事尾部的情节增加了不少变化。

小说从何碧舟思想的斗争、人生的发展转折、爱情的发展写出了当代的知青下乡的现实状态。小说同时赞美了那个年代的人的特殊的生活与爱的表达方式,这部小说内容非常的精彩,精彩的同时也富有吸引力。小说中大山老人的正直,坚持与黑恶势力作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铮铮铁骨的表现,还有杜渐春姑娘的爽朗,柯碧舟妹妹的善解人意,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和爱的不懈追求,反之,“黑皮”的卑鄙,是作者对那个年代黑暗的鞭笞,是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