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

? 19xx年3月19 日,即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太平军这支我国近代史上最要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这一革命运动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遂于5月20日写了这篇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的国际评论。评论热情地称道太平军起义为“一个强大的革命”,并且精辟地论证了这一革命的起因及其对欧洲各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是马克思专论中国问题的第一篇文章。该文作为社论发表在同年六月十四日《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它不仅对当时世界革命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研究当时中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他指出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指太平天国革命一一引者,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 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

??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满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以后的若干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英美等国鸦片贩子利用中英条约和关税泌定中没有关于鸦片问题的条款,把非法的鸦片贸易公开化。马克思指出 “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这些联系从那时起就??迅速地发展起来”。英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也开始参加和中国通商,积极地侵略中国。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 “中国在一八四?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革命人物传记读后感

中国革命人物传记读后感

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我开始阅读鲁迅,一个伟大寻求着的心声,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了解了鲁迅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认识到鲁迅外冷内热的热烈情怀,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挚爱。正因为对人生刻骨铭心的爱,才有了对戕害人生的言行的痛彻骨髓的恨,才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写照,

人的生命是这样的珍贵,我们的人生如果用一种健康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来经营和维持的话,我们本来可以过的更加幸福和快乐。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功能的不正常,导致社会家庭生活的不科学不健康,谁之过?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充分争取和使用我们手中的权力,缺乏对利益保护的追求认识和理解。民-主与科学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锐利武器,经过流血牺牲换来的宝贵财富却让我们弃之如敝履,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吗?一个缺乏有机统一组织的社会系统是不可能完全表现他的生命的丰富和生动的,一个健康的生命机体,有完善的系统组织,保证了功能的健全和活动的正常,实现了生命的完美展现,这才是可喜可贺的人生历史。

鲁迅先生为构建新型的国民思想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样做了一个彻底的坚定革命战士。我们却自陷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是多么悲哀的事!痛心疾首之余,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是我一生的追求,为了人生的幸福,必须像鲁迅先生一样做“韧”的努力和奋斗。周围的人们还会沉迷在现有的唯利是图的圈子里用异样的眼神看人,但在我的好友中已经有人觉醒,趁着黎明前黑暗的掩护悄悄地向着光明的方向轻装前进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去追赶前面奔跑的人们--------像鲁迅一样,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全书着墨于鲁迅的文艺上的革命斗争,并以此勾勒出鲁迅文艺革命的斗争历程。很显然,作者是比较敬佩鲁迅的,因此没涉及过多鲁迅的缺点,即使对于文艺界的论战等,仍是站在他那一边。因此,以下观点只是基于作者文中描述的一些体会,也许不够客观,但我个人觉得差不了多少的。 首先说说鲁迅先生的性格以及为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马恩选集之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

读《马恩选集之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

------计科1102郭小红

中国革命欧洲革命,这是我看到文章标题与首段所得到的二者的关系。随着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它源于何。从文章的意思我姑且认为这里的中国革命主要指的是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欧洲革命指的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革命。并且有意思的是,欧洲的革命是由十八世纪中期一直被外国列强所压迫的中国所引起的。你们一定奇怪饱受压迫的中国如何引发十八世纪欧洲的大震荡。

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益

十八世纪英国的用暴力迫使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 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欧洲列强争相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土地占据一席之地,人人都想在这块肥肉上咬上一口,但由于中国当时错中复杂的阶级矛盾,统治者日益瓦解的统治威信,使得列国的利益欲望无法满足,于是使欧洲各国间普遍的金融危机尖锐化和长期化。欧洲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也暴露出来 。正如文章中写到的那样:“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 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 革命。”“我们每天都看到,不仅称霸世界的列强和它们的臣民之 间、国家和社会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发生冲突的迹象日趋严重,而且现时的列强相互之间的冲突正在一步步尖锐,乃至剑拔弩张, 非由国君们来打最后的交道不可了。在欧洲各国首都,每天都传来 全面大战在即的消息,第二天的消息又说和平可以维持一星期左 右。”

而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能延续了约10年之久,并汇合成 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太平天国起义却又恰恰是欧洲国家英国所造成。英国的侵入从贸易开始,延伸至暴力,以至成为引

发欧洲革命的导火线。不得不说呢这是因果理论的有力证据,有

因才有果,英国及欧洲各国对中国的资源的掠夺致使他们尝到自

己种下的苦果。如下图所示,三者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姓名: 学号:10389xxx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这部著作,写作于19xx年,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它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我在阅读完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后,感觉到这篇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容符合毛泽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以及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面。毛泽东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提出的战略观、全局观,对积极防御的肯定和对消极防御的否定,防御作战的准备问题,针对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还有第一章中提出的研究战争的重要性和方法等等都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指导意义,很多具体方案和作战模式都运用到了共 产 党领导的军队在日后的战争中,其中包含的思想对现今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在这部著作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毛泽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篇第一节,毛泽东列出了三种战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中国革命战争--不论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比较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2中国的革命战争是特殊的,虽然适用于某些一般的战争规律,但针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是特殊的,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的战争和任何其他理由的战争,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情况,套用外国一般战争规律军事操典、俄国革命战争规律都是会“打败仗”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3应当用自己实际1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崛起的背后

——读《中国震撼》有感

一个大国,从贫穷走向强盛,从任人凌辱到有了世界瞩目的地位,也有了为强国警惕的力量,“中国震撼”的产生不仅是力量的急剧增长,更是由于它只是短短几十年发展的结果。在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兴起》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比较全面的中国崛起的图景。

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尽管批评中国的人总说中国取得了经济上的成绩,但未能提供大的理念,而张维为先生却说“正是中国的大理念带来了中国戏剧般的崛起。”

80年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写下《中国的问题》时,也用了“文明国家”这一关键词;一年多前,英国人马丁·雅克在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中也使用了“文明国家”来描述中国。数千年的文明给今天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独特而且有利于发展的要素。中国人最重要的素质是超强的学习能力。如果当时没有闭关锁国,我们可能就不会错过当时工业革命的契机。如今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学习各国好的东西,整个国家就逐渐崛起。

在世界上古四大文明当中,唯有中华文明持续了5000年,延续至今,并实现了现代化。这一文明古国与现代国家相交叠的国家,张维为先生称之为“文明型国家”,并归纳出其八个特质,即“四超”、“四特”。“四超”指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超”指的是超级的“超”。我们有上千年的传统,不能轻易否定,这是客观的存在,是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加以利用或者是加以发挥,或者是有选择的借鉴,不是可以轻易摆脱的东西。这个“文明型国家”不会照搬西方或者任何的模式。相反,它汲取各大文明的优点,又可以继续保持自我,同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在四个“超”的特点下,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四个“特”,包括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中国一直传承的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本质上是民心向我,选贤任能。西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危机是已经没有了人才概念,只要程序正确,选谁都可以。而在中国,治国的必须是人才。我们把选拔和选举结合了起来,而西方用的是选举制度。同样,在社会方面,我们没有采取西方的社会与国家对抗的模式,而是社会和国家大规模互动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西方社会更有凝聚力,更有竞争力。经济方面亦如是。最终的理想模式,一定是和历史传承有关的,和我们从西方引进的市场经济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混合经济。这种大的格局,可能是由“文明型国家”的基因决定的。混合经济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但大的趋势很难改变。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

褚良

《中国震撼》的作者是张维为教授,他曾做过邓小平等领导的翻译,现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走过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过冰岛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在这本书中,他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

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自己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之迅猛,令西方国家诧异和恐惧。因此,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出现编造中国威胁论调、想扼制中国发展的声音。中国的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存在也令部分国人对祖国的建设成就产生质疑。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中国三十年辉煌成就的理由。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像是获得了新生的娃娃,这个娃娃个头很大,基因不错,但是底子不好,没有几个小伙伴和他玩,自己还生了一场大病,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后来总设计师邓小平给中国把准了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指明了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这才从疾病中恢复,并和很多小伙伴也建立了联系。先天的基因优势迅速的凸显了出来,中国越来越强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世界所瞩目,也令西方国家恐惧。但是不可避免的经历自己的青春期,脸上有很多青春痘,身体上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人对你脸上的青春痘指指点点,你也只能说这是应该出现的。所以,正视自己的成就,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对中国发展大势的应有态度。

我们这批90后,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第一批人。虽然我们涉世不深,对政治经济了解的也不是很多,但是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周围事物的变化,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给我们所带来的震撼。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读后感

医电13 董小京 2111201056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19xx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首先,我觉得从历史背景来看,此前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注意。一,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中国共 产 党以惨败而收幕;二,尽管此后中共及时认识到了自身所犯的右倾主义错误,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仿照苏联革命,发动城市中心暴动,可结果呢?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而毛泽东这篇文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好比沉沉黑夜中第一缕破晓的曙光,它让人们看到了革命的前途与希望。

总体来说,毛泽东首先分析了国内的政治状况,紧接着,毛又从外部条件,内部条件,革命未来发展趋势等若干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之后,毛又以湘赣边界的割据(所指大概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吧)为例,道出了工农武装的战略思想。最后,毛又以战略家的独到眼光,对根据地中的革命和军事根据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长远规划。读罢这样一篇文章,我真的很佩服毛泽东的胆略和智慧,尽管当时的红色政权只占据了中国的弹丸之地,甚至只能在军阀混战的夹缝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但毛泽东放眼的却是天下,该篇文章中的多处都在强调长期割据和谋求全国革命胜利。那么具体来说,毛泽东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得出中国红色政权能

够存在的结论,中国革命究竟怎么走,最终又将走向何方?

在毛泽东看来,当时的人们依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内有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人民饱受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压迫;外有帝国主义者的入侵,不可不谓之“内忧外患”。更可气者,新军阀依附外国列强,彼此间混战不断。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共 产 党领导下的城市罢工和农村暴动愈加频繁。这些,交织组成了当时中国的大背景。

…… …… 余下全文

篇八 :《建党伟业》读后感

建党伟业 读后感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自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xx年6、7月间中国共 产 党正式成立时止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 产 党”的历程。在这短暂的十年里,发生了许许多多诸如:辛亥革命、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 产 党成立,等等。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真正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

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根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让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一个“送”字用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啊!演员陈道明在剧中沉痛的话,告诉了人民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

然而,纵使列强们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我们中国人怎可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四万万同胞岂是草包?岂是毫无血性

之人?岂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是坐以待毙之辈?怎么办?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首先站起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