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物来说,新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教科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互动的工具。因此,为配合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新教科书根据目前最流行并得到公认的PQ4R(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复习的英文缩写)记忆法设置了“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课堂练习”“习题”“本单元小结”等丰富多彩的栏目,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良好的“主观上的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提问、主动探究、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见解,体现了新教科书与学生的“对话”功能,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层层递进更深的认知。此外,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因材施教,新教科书还设置了“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家庭小实验”以及“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供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学习。此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新教科书安排了大量实验供教师演示或学生参与,具有较大的弹性,也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如果在每个课题前添加诸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栏目,将更便于学生承上启下,用已知去学习未知。在某些知识之后或之前如能再加一个“方法指导”,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从而产生用科学方法指导科学实践的明确意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新教科书力求突出学生活动的探究性,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改变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从而获得对知识本质(包括科学本质)的准确理解。

…… …… 余下全文

篇二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文题虽为“实践论”,则其论述过程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文章具体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需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在现实生活的认识活动中,切勿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也不能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作用。应该着重培养感性认识的能力,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应用理性认识的观点、看法解释感性认识,将理性认识升华到实践,从实践中将理性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应用于人生理想和科学发展中。

从《实践论》中了解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事物的发展需经历反复从认识到实践的历程,正如一个人理想的实现需经历反复多次的失败方能走向成功,而科学发展只有经历反复探索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社会实践中,事物只有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反复过程,才能达到与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实际生活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经历了两次飞跃,经过了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经过实践检验得到的认识是合乎规律的,则对该事物具有真理性认识,而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使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使得真理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我们对该事物的认识也应当实现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将真理应用于实践,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改造与认识。

通过阅读《实践论》,将《实践论》中作者论述的观点运用到我们平常认识客观事物中,进而了解客观世界;应用认识与实践辩证思维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学习到到专业的技能,将认识和实践的这种产物应用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

…… …… 余下全文

篇三 :实践论读后感

读后感

摘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 是毛泽东在参考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列宁 、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斯大林 、 《论 列宁主义基础》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的基础之上著作完成的。它是马 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立足于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既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又不忘就事论事,紧 扣实时情势作文章,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在写作《实践论》之前,毛泽东同志本人就是一个有关丰富 革命经验的优秀共 产 党员。从领导秋收起义,到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再到万里长征,他的战斗 经验必然让他对实践这一概念深有体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了解也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现身说法,因 而最具有说服力。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

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 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 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 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 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 的发展。 ”也即是说,只有理解了认识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越,才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 迷惑而忽略事物的本质。只有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不致限于纸上谈兵。在当今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在祖国辽阔版图之中,每时每处都有盛大的工程在进行 之中。这些工程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事关百姓民生,影响深远,因而不得不经多方征集民意, 多方展开专家听证会。 才能由一开始的感性认知阶段经唯物辩证法的提炼升华为理性的认识, 才能够做 出正确的决策,利国利民。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 政府做出正确的政策方针。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

…… …… 余下全文

篇四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五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

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一文写于19xx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查看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到,毛泽东写这本论著应该是带着一种端正党内思想的目的,因为当时毛泽东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两种倾向都差点断送的中国的革命事业,在面临抗日战争的严峻挑战,毛泽东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可以说,于是《实践论》应运而生了。

此文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文章大部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精髓的阐述,用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加以引证,而且语言也颇具通俗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用中国文字来写的“哲普读物”。这篇文章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同时,也能引经据典,多处分析并综合马克思与列宁著作的材料,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对于这篇文章,我是这样理清自己思路的.文章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开篇立论的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多种类型,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可谓言简意骇。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xx年7月写就的,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世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 产 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 产 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实践论读后感

2012119517 刘星辰 数学与应用数学

读《实践论》——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一、 诞生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导致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受挫。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虽在政治上表现不同,但在思想路线上有共同点,即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理论脱离实际、主观背离客观,因而提出与中国国情不符、混淆社会矛盾的路线、方针、政策。“这种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 产 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因此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干部,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

二、 主要观点

《实践论》作为一篇认识论的著作,不是简单复述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而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需要,抓住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认识问题上的致命弱点,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具体历史统一的科学原理,引导我们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取得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检验我们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非正确。

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系统。

1、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

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也是随之由浅入深的。

2、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

“吃一堑长一智”,只有经过失败之后才能从中总结教训,改正自己的

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

3、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首要位置,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