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文化苦旅 莫高窟 读后感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说它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他说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他们把钱变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现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莫高窟》读后感

《莫高窟》是《道士塔》之后的一篇,这一篇脱离了《道士塔》中的对莫高窟文化被破坏的惋惜和痛心,那一句“我好恨”实在是震撼了我,在这一篇里余秋雨撇下所有,一心去欣赏这“受伤”的的莫高。很喜欢其中有一段,余秋雨论述了中国文化遗址与外国的不同,他写了,中国的文化遗址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他认为外国的很多都是历史上当时修建然后兴盛于一时,之后就是纯粹的遗址,而中国的文化遗址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或者是其他原因,在不断地更替着,才有生生不息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敦煌有感

读《敦煌》有感

学号:2009012049 姓名:刘武斐 说起敦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壁画飞天至今仍令人震撼。再者想到的莫过于那愚蠢可气的王道士了。而文章结尾也链接了历史。一展中国的兴衰荣辱史。看后,我不禁笑骂王道士之愚钝之滑稽,也感叹当时朝廷之腐败之荒唐。就这样使得中国之国粹之灿烂文化被窃取被偷售。行德岂不痛哉!拼死藏些个经卷最终被个蠢人给卖了。还不如毁于那熊熊大火中来得光荣来得壮烈。那些经卷岂不痛哉!以那样一种不堪的方式被带出了自己的故土。对经卷本身也是种侮辱吧。

19xx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中日合作将此史诗小说拍成大片。所以此片意义非凡。《敦煌》讲述的是北宋年间,谭州举人赵德行睡觉误了殿试,万般沮丧中于京城街头遇一位西夏女子,为其贞烈性格感动,开始去西夏求学。边关战乱赵体会到了人生悲欢离合,并邂逅了回鹘公主和皈依西夏的汉军领袖朱王礼。之后他辗转于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经历了西夏王朝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朱王礼为了尊严和爱情刺杀西夏王李元昊,未遂身死。西夏围攻沙州,赵德行将数万卷佛经藏于了今敦煌千佛洞中。

看完后,不自觉的我联想到动物世界中雄性对于雌性交配权的争斗。女人,尤其是尤物娇娃,如同和璧隋珠,当属于世界上最强的男人。那位美艳无比的回纥公主。赵德行钟情于她。但是赵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朱王礼横刀夺爱。朱王礼痴恋于她,但是朱也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强行掠去。赵是一个

读书人,少了几分血腥。所以他只能无奈的投入浩瀚的佛学世界,慢慢解脱了自己。而朱不然,身为武将,他选择了死,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朱死了,在千军万马之中,他无疑象一块小石子,被威仪浩大的西夏王霎那间就碾成了粉齑。只能说,朱王礼和赵行德都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并不够强大,所以美艳的回纥公主被西夏王抢夺是必然的。就好像所有美好的事物最后总是被最为强大的人物所拥有一样。

…… …… 余下全文

篇四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这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这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这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 …… 余下全文

篇七 :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敦煌市西关小学三【2】班 秦喆

今年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莫高窟数 展览中心。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这神奇的地方了。

我们跟导游进入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印入眼帘的是大厅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查。之后我们进入1号影院,观看了千年莫高窟建筑过程。我们了解到共有492个石窟,彩塑2415尊没,壁画约占面积是1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5座观看了九色鹿的故事和释迦摩尼成佛前前世的故事。 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又进入球幕影院,逼真的观看了32个石窟中的佛像。个个栩栩如生,有的盘坐,有的手托白玉瓶,还有的脚踩祥云更是那夜幕下的九层楼真让我难以忘怀。

莫高窟是世界上举世文明的旅游胜地,有着千年文化的传奇故事。中国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指导老师:高海涛 啊!我喜欢这神奇而美丽的莫高窟———千佛洞。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回望过往的时光,总会发现如此多的极好的诗文都是在文人墨客的足迹中诞生的。他们总会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壮美的山河,而同时也会令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美景跃入人们眼中。虽说如今有无数大学,图书馆讲授着人文或古代文化,但那种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真正的文化却是这天地间的山山水水。

初读《文化苦旅》,只觉作者的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那些各异的景色之中:敦煌莫高窟,三峡,洞庭湖,天柱山,西湖??但他又不只是单单记录景色这么简单而已,内里有着许多对过往人们故事的描写,使得旅程中似乎又融入了一丝丝的沉重与思索。

也许是人生的经历让作者深感苍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坐着的心思或许正是古时文人的心思,都会在如画的景色面前大发感慨。当自己的回忆与经历与某地的自然、文化、人情相融合式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

如今的我们早失了那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了。每天都为生计而打拼着,没了欣赏和善河山的闲情逸致,更没了关注文化生活的心。我们都惧怕于闯荡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即使那里有着非尘的美景,却还是宁愿身居嘈杂的都市,假惺惺地与别人相处,却不愿远行,感受真性情。这是进步,亦是倒退?

而同时,国庆长假的各个景点令人望而兴叹的拥挤,一片片山林因旅游开发而失了自己本真模样,尽管有许多的人前去游玩,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们游历的似乎并不是自然的潇洒,而是人潮的壮观了。真正的欣赏不是这样的。

古时文人墨客的游历总是伴随着诗词文化的欣赏,他们只微微伫立,便有了联贯千年的力量。这力量只由少少的方块字组成,却能穿透时光,使人文的力量注入大地之中。这种微妙的力量是只有在远离尘嚣的宁和境地中才能真切

感受到的。山水千万年间不曾改变过,如今的我们也应只用与古人同样的眼光打量世界,而非改变它们的面貌。

听自然之声,感受古风古韵。

赏美景如画,回味人文悠长。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