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我要的是葫芦》有感

2011.10.16 星期天 天气晴

今天,我们学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不能向书中的这个人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想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想

物华小学 许静

10月30日,在物华小学二(3)班的教室里,听了李菊红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觉得李老师的课充满了语文味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在李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以读品文,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同时又兼顾了读的多种形式,在这节课中,有齐读、自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技巧,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李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图文结合的教学策略也为这节课增色不少,李老师以图导文,用简笔画画葫芦,让学生感受葫芦开始可爱的样子,在教学中,李老师还利用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来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李老师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

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李老师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以境品文,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李老师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二年级语文上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鲁教版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五 :《我要的是葫芦》微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微反思

高新区南流小学 郝晓燕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积极主动地发现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品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微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让蚜虫、葫芦叶子和小葫芦抢着告诉葫芦主人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通过续讲故事的作业,训练和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微课,我也有困惑。教师讲课,不是面对一群鲜活的学生。课堂上少了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课堂的激情不再。讲的是知识,学的是知识。情感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落实呢?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匡应中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评价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评价

二年级组: 赵晓花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张老师这堂课的优点:

一、充满童趣。张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富有儿童情趣,再配上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有激情的语言渲染,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习的兴趣增加。。

二、 以读为本。 语文课标特别强调朗读。张老师这堂课紧紧抓住“读”

这个重点、自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和感情文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突破了难点。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同是老师能从生活实际中举例,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的看问题”。

不足之处:

一、没有板书。板书以重点词句为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直观形象,突出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所以板书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忽视。

二、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张老师的这节课光导入就用时12分钟,致使课堂前松后紧,课题导入和复习合起来应该10分钟之内完成。

三、课前学生说的种葫芦的过程,如果放在课题延伸这一块,让学生续编,故事这样可能效果更好些。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案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三、合作、探究、识字。

6、读了第四段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预设学生心理: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