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让“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

让“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山脚下有三个石匠,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三个石匠分别适合做什么岗位?哪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第三个石匠适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做管理者;第二个石匠适合向专业化人才方向培养,做专家、技师;至于第一个石匠,如果企业有实力和责任开养老院,则可以放在养老院里养老,或者放在培训班里培训。实际上就是让第一个石匠下岗,或者培训改造后上岗。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留情面,让第一个石匠下岗?这样害人,太残忍了吧。我说,不是残忍,而是仁慈;不是害人,而是帮人;这样对企业对个人都有好处。

试想,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如果让他去做一线基层员工,他一定得过且过、粗制滥造,做出的产品即使暂时合格,也不会是精品,这与企业的宏伟目标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如果让他去看大门,实际上企业对门卫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门卫是企业对外的直接窗口,门卫起码要求有“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的行为,还要有

精神抖擞、士气高昂的仪态,如果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做门卫,他一定萎靡不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绝对不能代表企业形象。其实,抱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就算让他去扫厕所,也是不合格的。扫厕所有扫厕所的规矩,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的厕所,不管什么时间去看,总是那么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就是因为他们制定出了一套扫厕所的标准方法和工作流程,员工必须非常敬业,且按规矩办事。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只会让厕所乌烟瘴气、臭气熏天,还谈什么有没有味道呢。

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个词语叫“全员营销”,从某一方面讲就是指每一个员工都代表企业形象,如果企业中有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那么企业给外界的印象可能就是“混口饭吃”的企业。还有一句话说,“人品就是质量”,只有当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杜绝了“混口饭吃”的思想,每一个员工的职业素养提高了,进取精神饱满了,企业才有可能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才会得到实质的提高,我们的企业才会没有瑕疵,企业使命才会稳步推进。

…… …… 余下全文

篇二 :管理故事:让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

管理故事:让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

前几天参加一个培训,培训师讲到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山脚下有三个石匠,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培训师问,三个石匠分别适合做什么岗位?哪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当时我作了回答,说第三个石匠适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做管理者;第二个石匠适合向专业化人才方向培养,做专家、技师;至于第一个石匠,如果企业有实力和责任开养老院,则可以放在养老院里养老,或者放在培训班里培训。实际上就是让第一个石匠下岗,或者培训改造后上岗。

事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留情面,让第一个石匠下岗?这样害人,太残忍了吧。我说,不是残忍,而是仁慈;不是害人,而是帮人;这样对企业对个人都有好处。

试想,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如果让他去做一线工人,他一定得过且过、粗制滥造,做出的产品即使暂时合格,也不会是精品,这与企业的宏伟目标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如果让他去看大门,实际上企业对门卫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门卫是企业对外的直接窗口,门卫起码要求有“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的行为,还要有精神抖擞、士气高昂的仪态,如果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做门卫,他一定萎靡不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绝对不能代表企业形象。其实,抱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就算让他去扫厕所,也是不合格的。扫厕所有扫厕所的规矩,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的厕所,不管什么时间去看,总是那么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就是因为他们制定出了一套扫厕所的标准方法和工作流程,员工必须非常敬业,且按规矩办事。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只会让厕所乌烟瘴气、臭气熏天,还谈什么有没有味道呢。

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个词语叫“全员营销”,从某一方面讲就是指每一个员工都代表企业形象,如果企业中有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那么企业给外界的印象可能就是“混口饭吃”的企业。还有一句话说,“人品就是质量”,只有当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杜绝了“混口饭吃”的思想,每一个员工的素质提高了,进取精神饱满了,企业才有可能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才会得到实质的提高,我们的企业才会没有瑕疵,企业使命才会稳步推进。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我不原谅》的读后感

《我不原谅》

----读后感

《我不原谅》这本书我觉得很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正在”被“中国教育”所折磨的人。还没经历的人不懂,已经经历的人会忘,正在经历的人最感同身受。但是我从来也没有像钟道然这样思考如此的深刻,虽然在读书期间曾有过放弃学业的念头,但是最终都被父母所回绝。

特别是我每读到文章中的场景,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备受煎熬的中学时代,文章里的内容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也写出了我们在中学时代时代迫不得已所做出的各种应付,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吧!

《我不原谅》这本书我觉的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揭露教育的根本,唤醒当事人的理智。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极其厌恶中国教育,但是为什么大家不走,不逃,不反?因为后顾之忧实在太多了。首先我们是学生,学生里有多少人可以自己出去混口饭吃的?没多少。这是最基本的原因,还不能独立。其次的问题,来自长辈人的压力,家人啊,不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的,就算你再怎么坚定,难道你父母泪眼朦胧地跪在你面前你会一点也不痛心?所以,希望各位同学,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管是要求改革,还是计划退学,都要客观、深刻地进行思考,尽力顾及身边人的心情、苦衷、思想。

钟道然感叹:“生来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失为人生一大悲剧”。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灌输,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

才”,培养出的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理想,没有个性的“产品”。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生在中国,或者说生来做中国学生,真是莫大的不幸。别人的青春是餐具,堆满的美味佳肴吃不了还要兜着走。中国学生的青春则是“杯具”,装的是苦水,比黄连煮苦瓜还苦。从这些字眼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挣扎多年的一个学生的痛苦、愤怒和失望以及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能原谅。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尊敬的老师:

我看了陕西卫士的节目《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令我知道了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绩,学习不但要刻苦,更要讲求方法。接着老师又讲了记单词要用联想法,这样单词词意与拼写就记住了。最后,老师讲了验算乘法思路的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通过这次节目我学到了很多好方法。

我看了这次节目,对我今后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激励,我以后会经常通过这种渠道过。 六5班 杨海龙

今天我看了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对于数学,王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提高我们在数学方面的兴趣,这样的课多了,学生就被扼杀了,教师对自身专业化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混口饭吃而已。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吗?我们不能要求我们有大家风范,艺术家气质,至少我们要勤奋,要认真,对待育人工作要一丝不苟。否则还有很多行业可以用来养家糊口,何必以耽误下一代发展作牺牲呢。作为老师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冀望学生。和学生达到和谐共处。

一个小学生要想把学习搞好,一定要全情投入,排除诱惑,只有达到心如止水的状态,学习才能有效果。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这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最好途径。我们可以允许学生成绩的落后,但决不能允许学生承认自己不行,更不允许你自暴自弃,哀莫大于心死,即使你现在倒数第一,只要你能顽强的战斗下去,最后你一定能成功。为自己的一生奠定了一个坚实、自信的基础,在以后的道路上,你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每每想到这一年你克服的困难,你还有什么困难你不可战胜了。学习仅仅是一个手段,它真正目的是通过学习,练就一种顽强的心理品质——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顽强性,学习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与行动的自制力。 商丹高新学校 六(5) 寇蜜

…… …… 余下全文

篇五 :《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我为谁工作?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工作这一年多来却未曾下意识认真思考过。这段时间,我读了《我在为谁工作》这本书,感触很深,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这本书通过多个真实的社会写照和成功人士对待工作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了我们要为何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去努力工作,让我们知道任何人在任何平凡的岗位、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是可以成功的。而且让我明白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的深刻道理。

正如书中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获??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呢?是“态度”!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持有什么态度呢? 首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快乐工作。积极的心态能够调动一个人的正能量,而且可以不断挖掘潜在的心灵力量,使工作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把工作当作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为快乐而工作,工作才会快乐。工作也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每天上班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做任何事情都会觉得不顺,客户看见我们在办业务的时候一直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谁还会给我们按一下“非常满意”?这不仅没让工作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反而让工作成了我们的一种负担。所以,要想改变,就

要把我们的心态先调整过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简单而平凡的每项工作。

其次,要从根本上转变对工作的理解。因为只有正确看待工作,才能端正我们的工作态度。如果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只是在为老板打工或者因为要出来混口饭吃而工作,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机械化”的中行员工,除了机械化地工作之外,不会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工作确实是为老板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工作,再看远一点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这句话确实蛮有见地的。工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那我们就要好珍惜这个舞台,用我们的热情来演绎我们的人生。现在,中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舞台,我们能力有多大,就会有一个多大的舞台让我们演绎我们的青春,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端正我们的工作态度。 最后,要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住机会,所以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书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很多人的成功因为就是做好了准备,抓住了机会才实现了自己的成功。那再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为现在和将来做好准备呢?当我们在中行竞聘大会上竞聘的时候,就会听到我们的竞争对手拥有注册国际金融分析师、金融理财师、注册会计师、英语专业八级等等各种高级别的证书,然后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把时间花费在享乐之上,而对手们在工作之余还在不断学习、不断拓展知识。如果竞聘失败了,我觉得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我不原谅》的读后感

读《我不原谅》有感

刘庆

《我不原谅》这本书我觉的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揭露教育的根本,唤醒当事人的理智。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极其厌恶中国教育,但是为什么大家不走,不逃,不反?因为后顾之忧实在太多了。首先学生里有多少人可以自己出去混口饭吃的?没多少。这是最基本的原因,还不能独立。其次的问题,来自长辈人的压力,家人啊,不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的,就算你再怎么坚定,难道你父母泪眼朦胧地跪在你面前你会一点也不痛心?所以,希望各位同学,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管是要求改革,还是计划退学,都要客观、深刻地进行思考,尽力顾及身边人的心情、苦衷、思想。

钟道然感叹:“生来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失为人生一大悲剧”。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灌输,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培养出的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理想,没有个性的“产品”。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生在中国,或者说生来做中国学生,真是莫大的不幸。别人的青春是餐具,堆满的美味佳肴吃不了还要兜着走。中国学生的青春则是“杯具”,装的是苦水,比黄连煮苦瓜还苦。从这些字眼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挣扎多年的一个学生的痛苦、愤怒和失望以及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能原谅。

钟道然评价学习:中国学生对于学习赤诚的热情可谓是名声在外。

外国人表示中国学生的努力程度 “超出想象”,甚至有人惊呼“你们简直是疯了”,而很多大学校长们对中国学生的第一句正面评价统统是“勤奋”。不过这差不多是唯一一句。之后“没创造力”、“缺乏挑战精神”、“不会做研究”什么的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痛苦教育,行为被束搏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层的痛苦。它最牛B之处在于十几年后肉体上你貌似是出来了,灵魂却已死在那里。到最后,你会成为一个空有躯体没有灵性、空有头颅没有大脑的行尸走肉。书中文字幽默犀利,句句又都是事实。至少我也没发现我在学习当中也有多少只是是有用的,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只要有好分数就是好学生,而那些分数不起眼的学生就被一概论为差生,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他想唤醒一些麻木的神经,虽然行为被束缚,但精神总还可以不服从;即便无法挣脱铁链,但你仍然能够呐喊吧?每一声呐喊,都是对世界的一次改变。即便只有一点点。

…… …… 余下全文

篇七 :《倾城之恋》读后感

那时,那人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我仿佛听见流苏突然叫了一声,然后看见他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撞撞王楼上爬??上了楼,到了他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不怎么老,她轻轻地舒了口气。阳台上,四爷又拉起了胡琴,依着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开始漫步,她向左走了几步,有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老音乐的节拍。她突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

二十八岁得流苏,那个年代已不再年轻的流苏,离过婚的流苏,做了寡妇的流苏,她的命运便是从这一刻开始改变的。

流苏,她可能也想过,就这样安安静静、平平淡淡地过完她的下半辈子。然而,仅因为一次婚姻的失败,却彻底的把他推向悬崖。四周都是怨恨的、不满的目光,随处都是难以入耳的伤人的恶语,逼得她无处容身但又无处可逃,就连她作为依靠的母亲,也只说那些一味避重就轻的话。在那个家里,早就没有她的一席之地了。

在这一刻,流苏是那么心凉,那么绝望。恍惚有回到了多年前,她还只有十来岁得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人走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而不同的是,多年前她还是那个家的一份子,那些人还是家人,走丢了,她还会被找回去。而现在,那个家的人恐怕都希望,哪一天,她从那道门走出去,然后再也不回去。

人这一辈子,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好的坏的,我们无从选择,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然而,在这一刻,你记住了谁,谁有记住了你?但也不得不说,流苏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她那惨淡的人生里,她突然结识了范柳原,他就像是她衰败的生命里突然出现的一丝微光。

…… …… 余下全文

篇八 :《干法》读后感1

《干法》读后感

稻盛和夫的《干法》一书,通过讲述他自己的工作历程和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向我们阐述了应该如何工作,为什么而工作以及如何幸福地工作等科学劳动观,以现实经历对人类劳动进行系统化解释,让我感触颇深,它是一本能让人在工作中学会找寻幸福的书。

这本书里面有一些精神洗礼的东西,比如如何年轻人应当如何把工作当成克服困难、提升心志的工具,年轻人应当崇尚劳动,把努力工作当成人生目标等等,但我想被稻盛和夫先生这些充满智慧、干劲、积极向上的思想所洗脑,应该是幸福的,接受这些积极向上的关于劳动的思想理应是一件好事。

稻盛和夫能有如今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劳动提升人心志的思想,他对努力工作的深刻认识成为现在成功的思想指引,倘若当初他跳槽到更大的公司,也许那时的生活可能会比当时有所改善,但我想他并不一定会有今天的一翻成就。是什么东西能够让这个平凡的人创造出如此不平凡的成就,是什么东西能让这个凡人的脑中萌发出如此令人钦佩的思想,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那种东西原来是“坚持”。坚持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做好身边的小事,坚持把一件困难的事做到最后,做到最好,因为稻盛和夫做到了,所以他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我崇尚稻盛和夫的很多思想,虽然身边还是有很多人不太认可,因为他们并不喜欢努力工作,甚至是根本不愿意工作。也有人因为工作做得不理想抱着一种混口饭吃的思想去看待自己当前的工作,而我却认为也许是因为他们首先抱着一种混饭吃的心态去工作,才导致了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起色,面对这样的消极状态我想也不会有人去喜欢努力工作。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先不要去评价自己的工作怎么样,更不要说喜不喜欢当前的工作,关键是现在工作的心态如何,能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清醒的认识自己,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真正地以空杯的心态接受稻盛先生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来推动每天的工作。日本人视工作为生命,视劳动为一切,只有工作,生命才能寄托。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一个弹丸之地、多灾多难的岛国才拥有如此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