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奥斯维辛集中营观后感

知道二战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个地方,那就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这是一座令人伤感的小镇,其中包括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那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它又被称为“死亡集中营”。从1940到19xx年短短六年间,德国法西斯在此杀害的犹太人达400万以上。

参观东欧的倒数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这被誉为死亡工厂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不像南京大屠杀,而是有目的的杀,在一号工厂,我们就参观了“人制品”这是纳粹在屠杀完犹太人之后,一丝不苟的从死人身上取料而来的,毛发被织成袜子和地毯,纹身的皮肤被做成灯罩,脂肪被做成肥皂,骨灰则被卖给农民作为肥料,在一个展厅,我们看到了堆满的死人穿过的鞋子,而都是旧鞋子,好鞋子已经被送往前线给士兵们穿了。而藏吹成、多还只是鸡毛蒜皮,九牛一毛而已,想象一下他们杀害了多少人吧!同学们无不被它所惊叹,这一双双鞋可就是一个个人的姓名呀!

在短短五年内,德国法西斯在此杀害的犹太人达400万以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下面,我们就要去二号死亡工厂(比克瑙)参观。这里简直没有人道,6-7个人要同时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而厕所确实水泥筑成的一个个圆洞,而且没有卫生纸。我们到又来到杀人地点:浴室。

导游为我们讲解了杀人的全过程。:不能干活的人被送往比克瑙。骗局最好持续到最后一秒钟。广播里温和地劝告受害者应先洗个澡,除去身上的虱子。“浴室”门前的地面上铺着青草皮,栽着令人高兴的时令鲜花,没进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人们争先恐后地脱掉衣服涌进“浴室”。 但是“浴室”内变得越来越拥挤,以至于前胸贴着后背,人们感到有点蹊跷,当还没明白过来时,沉重的大铁门已经关闭,看守们在门外加上了锁和密封条。看守们向气孔中投放“齐克隆B”。??15分钟后灯亮了, 门打开了,人间最惨不忍睹的景象出现在面前:刚才进去的人像突然被什么抽去了全部生气,尸体木头般一个紧贴着一个站立着,所有的尸体面目极其狰狞可怕,浑身青紫、伤痕累累。窒息的痛苦和本能的相互撕扯使他们缠成一个拉扯不开的大肉坨。 尸体堆成金字塔形,这是由于人群都想挤上唯一的通风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感

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感 几日前细细的阅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给我的感觉只有震撼,只有悲哀,只 有无奈。 即使是同样的题材,文笔的好坏也可以影响读者的情感,好的文字可以感染人,罗森塔 尔就做到了这点。 这篇文章一字都没有提到奥斯维辛死难者的惨状, 也一字都没有提到法西 斯对死难者是如何如何的残忍,却在那些看似美好的文字中渲染出一种令人泫然欲泣的悲 哀。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篇文章开头就给 了我深刻的印象,阳光明媚,绿树婆娑,儿童嬉戏,这是多么的勃勃生机,而作者却称其为 “可怕” ,一开始我不大理解,可深思过后,却引以为然,因为布热金卡不是普通的地方, 它是死难者的坟墓,不,应该说是乱葬岗,它曾经容纳了那样多的冤魂,不过六十几年过去 了,那曾经连恸哭也发不出的魂灵们就湮没在这尘埃中,除了奥斯维辛,再无一丝他们受苦 受难的证明,这是怎样的悲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 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我沉默着读到了这里,又一次被震撼 了,雏菊怒放,这在别的地方将是多么正常的事,可在奥斯维辛,在毒气室和焚化炉的废墟 上,它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里曾有那么多生命不甘的逝去,可雏菊花却在怒放! “怒” ,这 字用得多么的好,逝去生命的不甘与雏菊的欢欣绽放,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 以作祷告的地方。 ”在奥斯维辛,没有上帝,因为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曾有那么多的生灵 作过祷告,乞求上帝解救他们,可上帝没有听见,或者,连上帝也抛弃了这个地方,这字里 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对法西斯的痛恨和控诉,是作者对死难者深切的同情,是一种用言语 无法表达的深深的痛! 读完此文,我唯有学学鲁迅,长歌当哭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走向自由——读《逃离奥斯维辛》有感

走向自由

——读《逃离奥斯维辛》有感

稷山县实验中学 王妍娟

一、作品介绍

武装到牙齿的党卫军,两眼放绿光的警犬,铜墙铁壁似的铁丝网,高耸入云的瞭望塔,时刻高度警惕的探照灯……这一切我们只是在影视剧里见过,而它们却是鲁道夫·弗尔巴—一名17岁的犹太少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真实经历。二战时期,希特勒法西斯曾在欧洲建立了无数个犹太人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被称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杀人工厂。在这里,鲁道夫曾经目睹了176万人被屠杀,他也有十几次面临死亡的威胁。《逃离奥斯维辛》讲述的是鲁道夫在集中营的所见所闻及最终成功越狱的故事。

二、读书感悟

第一,知识是通往自由的阶梯。

鲁道夫的成功越狱离不开他矢志不渝的坚持,离不开他敢于尝试的勇气,也离不开他对生命的渴望和自信……当然还有他一直想要感谢的、传授他越狱法则的导师——德米特里,一位被俘的俄国军官。当时,俄国和德国是战场上水火不容的劲敌,那么鲁道夫是如何赢得德米特里的信任呢?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是俄语——这门在当时的德国极不受欢迎甚至明令禁止的语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鲁道夫对俄语的坚持学习,对俄国文学的精通,给他带来在俄国战俘营工作的机会,拉近了他与德米特里的距离,通过了这位高度谨慎的俄国上尉的考验,从而打开了自己通往自由的大门……正如作者所说,当时极力反对儿子学习俄语的鲁道夫的母亲,还有嘲笑他学习俄语的同学,甚至是他本人都不曾想到有一天这门语言竟然会拯救他以至于60万犹太人的性命……

但这绝不是偶然,而恰恰证明了知识无穷的力量。雨果曾经说过,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食粮。由此看来,它不仅仅是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阶梯,有时甚至是人们生存下去的需要。《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总是让我百看不厌。剧中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由于监狱管理的黑暗,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宝贵的自由。他用自己丰富的金融学知识,利用给典狱长洗黑钱的机会为自己准备了生活基金,又运用自己渊博的地质学知识,仅凭借一把六七寸大的小锤子凿通了从肖申克监狱通往自由世界的隧道——这在别人眼里至少需要600年。当安迪从下水道逃向外面的世界时,当他迎着闪电和暴雨怒吼时,我的心也随其律动着,为他的成功,更为他的智慧!

…… …… 余下全文

篇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式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该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在新闻方面,以“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析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的信息”为主题展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着力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一方面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把握新闻事件的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和平的无比珍惜之情。本文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高一的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初中时,他们就学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此之前学生也已学习了一篇新闻特稿,对新闻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但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对新闻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所以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学生情况,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精讲《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抓住文中语言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感情,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外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2)、小组通过阅读、讨论,揣摩文章字句,学会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体会战争的残酷,培养爱国情操;

(2)、培养爱好和平的品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以乐景衬悲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影片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简短画面,再现战争残酷的场面,让学生讨论战争所带来的危害,自由回答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受害人的同情从而导入课文。影片直观而形象,让学生更易体会战争的残酷,与文本语言相互融合,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起学生共鸣。

(二)质疑课题 激发兴趣

由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则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章。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做上记号,把想到的问题写下来。学生对课题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探讨。读书思考能提高读书效率,增加对文本的了解。

(三)走进奥斯维辛 体会作者情感(重点)

1、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

⑴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小组代表上讲台前向大家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学生分组交流,有利于培养其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取长补短。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更能深入了解战争带来的罪恶。 ⑵课件展示:

展示一首来自奥斯维辛的诗《蝴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歌来简单体会一下奥斯维辛的悲凉,这首诗和文章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景渲染悲凉气氛。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集中营的残酷。

…… …… 余下全文

篇六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本文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此文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本文是表达人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事实的控诉,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篇新闻稿,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新闻稿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通过采用学生高度参与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奥斯维辛背后的故事。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既应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抓住文中语言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感情,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 …… 余下全文

篇七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工作之余读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次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还是在史蒂芬柯维的《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读后我才知道这的确是一本佳作,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前半部分,论述了自己的在集中营里的恐怖遭遇,在地狱般苦难与困境中,在几乎毫无生还希望的绝境里,依然坚信生命的意义,并保有活着的希望。此种境遇与感悟,确实能够让我们震撼,而他的心理学家的身份,能够很好地将这种意义的发现总结、论述,并应用到他开创的“意义疗法”上,来帮助成千上万在生活中失去信心而引发心理疾病的人们,而这正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实践论述“意义疗法”。

这本书有很多感人之处,读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的第二夜,于疲惫已极的熟睡中听到一把小提琴幽幽地奏出一首凄怨欲绝的探戈乐曲。弗兰克尔不禁随着琴声掩泣,因为,当天正值一个人的二十四岁生日,这人身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区,与弗兰克尔咫尺天涯却不能相见,音讯全无。这人,是弗兰克尔的妻子!就是承受着如此悲痛的弗兰克尔,不仅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坚信不疑,还关爱到他的难友们。他在牢中与难友一同举行过一次“集中营治疗会议”,劝导难友“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他还谈到未来及其阴影,更提到往昔和往昔的一切欢乐,也谈到“过去的光辉如何照耀着此刻的昏

暗。”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其意义。这种无限的人生意义,涵盖了痛苦和濒死、困顿和死亡。

还有这些段落:“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每当看到这样的段落,我都不禁为那些未看过此书的“伤心人”和轻生者惋惜。由于我们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就如弗兰克尔的观点,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 人类生命中最强劲的力量,也就来自于此吧。正如海明威所说,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只能消灭他,而不能打败他。而弗兰克尔更要强调的,却是从生命的绝境甚至死亡中发现出生命的意义来,相比之下,我们从皮包骨头历尽劫难的弗兰克尔身上能够看到的,是比壮硕的海明威更见顽强的“人”的力量。当海明威用他那杆双筒猎枪自杀的时候,弗兰克尔却在集中营为挽救绝望的同伴们的生命而寻求活着的意义。是的,人活着,是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生命一定是有意义的,追求生命的意义比弗洛伊德所谓单纯的祈求快乐来得更为重

…… …… 余下全文

篇八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说课稿王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本文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此文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本文是表达人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事实的控诉,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篇新闻稿,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新闻稿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通过采用学生高度参与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奥斯维辛背后的故事。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既应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抓住文中语言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感情,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外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