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致教师》有感

读《致教师》有感

盐城市冈中小学 王亮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2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小琪同学是四(3)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她给人的感觉是聪明,发言积极,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是深入,我发现小琪同学有着和自己课堂表现截然相反的拖作业现象,只要老师不在她身边,她都是在玩,一个字也不动的。对这孩子我用了很多种方法,软硬兼施,但这娃就是油盐不进。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业,还把小脑筋动到了放学开溜上去,实在让人头疼至极。我把这个情况和来接她的奶奶反映了,在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常常忙到很晚,没有时间去管理她,现在虽然把她送到补习班,其他对她还是不闻不问。了解这一些以后,我以此为切入点,和小琪进行了交谈,对她爸妈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关心她放学后在补习班的生活,特别是了解到孩子常常到晚上8点才能回家,小琪也是不容易。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谈了很多,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卸下了心房,又或许是我的关怀令她有所感动,在后面的日子,小琪同学变了很多,作业主动交给我,我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现在她甚至还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额外的作业给她做。作为她的老师,成就感、欣慰感溢满我的心中。

…… …… 余下全文

篇二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一)

读朱永新老师《致教师》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章深有感触,以下就是我自己的感悟。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致教师》有感

读《致教师》有感

盐城市冈中小学 王亮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2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小琪同学是四(3)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她给人的感觉是聪明,发言积极,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是深入,我发现小琪同学有着和自己课堂表现截然相反的拖作业现象,只要老师不在她身边,她都是在玩,一个字也不动的。对这孩子我用了很多种方法,软硬兼施,但这娃就是油盐不进。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业,还把小脑筋动到了放学开溜上去,实在让人头疼至极。我把这个情况和来接她的奶奶反映了,在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常常忙到很晚,没有时间去管理她,现在虽然把她送到补习班,其他对她还是不闻不问。了解这一些以后,我以此为切入点,和小琪进行了交谈,对她爸妈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关心她放学后在补习班的生活,特别是了解到孩子常常到晚上8点才能回家,小琪也是不容易。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谈了很多,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卸下了心房,又或许是我的关怀令她有所感动,在后面的日子,小琪同学变了很多,作业主动交给我,我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现在她甚至还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额外的作业给她做。作为她的老师,成就感、欣慰感溢满我的心中。

…… …… 余下全文

篇四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耿 军

看过朱永新教授的多部著作,简介部分的照片多是单手托腮,侧面仰望,双目凝神,静心沉思的样子,细读著作后发现,相由心生,文如其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

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 …… 余下全文

篇五 :“致教师”读后感

读《致教师》有感

谢瑾双

人总是要在迷茫中才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道路,而今为人师近半载,记不得当初为何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许因为它是唯一还有寒暑假的工作,也许是因为它稳定,也许是因为它有不错的社会的地位??《致教师》这本书便是让我在这迷茫的新道路上看到的一缕光芒,让我再一次看清自己如今的选择是因为什么??

《致教师》一书中提到“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也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经常听老师们说起学生下课的时候是“天使”,一上课就成“魔鬼”,而今我也深有体会,有的学生下课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有的学生叫老师好的的时候声音特别大,有的学生看见你的时候笑容特别灿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五年级的某一位学生,下课的时候喜欢找我聊天,遇见我就跟在屁股后面一口一个谢老师,可一到上课,就开始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有时候还暴脾气一上来和同学打架,没少让我操心。像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自从上班以来原本就低沉的嗓音变得更加嘶哑,每次上课学生不守纪律,我就忍不住要念叨,每次看到学生之间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吵架甚至动手,我就会叩问自己的内心:“你教书育人是怎么育的?”,每次一看到问题学生,我就为惋惜他无法正常体验这读书的日子??我会开心,会觉得快乐,因为我看到我教的孩子们都学的开心,都健康的成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是学会做人;我会难过,会心痛,因为我看到我教的孩子们不珍惜这么好的读书机会,不听劝诫,不悔过。而这样因之而有的情绪,我想是因为我的爱,我爱这份工作,我爱这群孩子!

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之一便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我正快乐着!那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在于在这个工作中体现自我的价值。

“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

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我想,如果能够达到这四种境界,你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就无尚光荣的体现了你作为老师的价值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小铭,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承,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班里还有一个小景,一年级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 …… 余下全文

篇七 :《致教师》第一辑读后感

教师只是教师

-----《致教师》第一辑读后感

任平利

《致教师》的前言中朱永新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师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样的教育寓意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教育春秋,学生们也历经了多少年“园丁式”的辛苦培育。一直以来,教师只是个培育幼苗和花朵的园丁,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花儿,而现在的新模式课堂,教师和学生一样,是需要注入新鲜生命活水的花儿,是花儿与花儿相互吸引、相互映衬、相互推动的过程。

“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朱永新老师果断地推翻陈旧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的老师,不再是春蚕,而是破茧而出的、飞翔在新教育天空下,沐浴着新教育阳光的正迅速成长的“蝴蝶”。新模式课堂是自由开放的课堂,是“小蝴蝶”和“大蝴蝶”共同成长、共同展示自我美丽的地方。

教师,也不再是蜡烛;以燃烧自己、化为灰烬、照亮别人作为代价,教师就是教师,是与学生互相依赖的生命,是穿行在神圣与平凡中的过客,是和孩子一起“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更幸福、更完整”的普通人。

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也只是教师。

…… …… 余下全文

篇八 :《致未来的教师》读后感

《致未来的教师》读后感

我时常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当一名好老师。以前以为教育的目的只是教会他们书本上那些死知识,或者说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致未来的教师》,我才感觉自己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对教育的认识太简单化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几点意见,虽然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但那些见解却像美酒一样,阅读越香。有点观点甚至是振聋发聩。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师的工作当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之间的关系。”曾几何时,我们开始用“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校”来描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要忘了学生不是机器,老师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是存在着性差异的人,是实实在在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敬重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形成。更准确的说,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能够让他顽强的学习的唯一动力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了“思维的觉醒”,也就是某一件事情学生可能很久没有弄懂,但是突然有一天学会弄懂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也是在个体身上慢慢积累的,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形成的,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

责任心,帮助他们尽可能的缩短这个过程。教师要相信,可能他一天不会学会,但是三天、三个月或者是三年呢。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丧气,也不要急于灰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