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梁晓声的文字是厚实的,这种厚实里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浪,读来总有一种令人坐卧不安的感觉。此书从多个维度分析现实社会的走向,中国人的群体状态,把当下的迷惘、偏执、急躁、功利、浮华??条分缕析的形诸文字。客观的说,作家不是悬壶的医者,并不需要开出济世良方,他们只需要提出问题就够了。这本书在某些地方尽管存在文学的手法,但仍然是提出“问题”,既有直逼脑门子的社会问题,也有隐藏在现实水面下的波涛汹涌。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病态的中国。

在《一个忐忑的中国人》中梁晓声写了有反哺家庭愿望的“毕业大学生”,在《看客中国》写了热衷于看热闹的“围观者”,在《交管与上人文》中写了“权利”的真相,在《改革是顶层设计的出路》中写了网上肆意谩骂攻击的“发泄者”??我仿佛重新读了一遍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时下的中国人,与鲁迅先生所哀与怒的中国人,似乎并无差别。七十多年之后,尽管中国人的衣冠光鲜了,物质改观了,但是骨子里还是老样子。要么是可怜的,要么是龌龊的。 《舌尖上的好人文化》是一篇真正从思想层面揭示问题的文章。在这些文字里,我能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性和自觉性。梁晓声说,那些我们所崇拜的文学大师们,为着他们各自的国的进步,一生大抵在做两方面的努力——促旧时代速朽;助新时代速生。梁晓声的文字在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上都保存着一股“质朴”,比如《教授之死》这篇小说,好像我们在某个新闻中找到原型,但有有着鲁迅作品中那种辛辣。在文辞上,他说“各自的国”,而不说各自的“国家”,他用“大抵”一词,而不用“大致”,都带着民国文辞的余绪。

在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革新与阻碍总是同时进行的,真正伟大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旧时代的摧毁者,新时代的助产士。同样,在一个进步的时代,独立知识分子不但要抨击丑恶,更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所创建。就如新文化运动中既有猛烈抨击旧文体,旧传统的大文豪,也有构建新文体,创制新规则(比如新式标点,语音系统)的务实者。打着“独立思想”的幌子,披着“公知”的皮面,却做着最拙劣的勾当的人,不但无助于一个时代的进步,反而是社会最大的蠹虫。 中国人因何而忐忑?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官员如此,平民也如此。除了贫富差距等原因,还因为公平和安全感。在一个缺乏公平与公正的社会,是不存在安全感的。因不公平而遭到伤害的人,会奋力讨回公平;伤害人的人则会付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处于权力中心的人,还是最底层人,都不可能真正“安全”。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谢海珍

听过几次张化万老师的课,喜欢他的教学风格。看到他的着作——《我的语文人生》,就买来拜读。读着读着,我对张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那深刻的教育思想,丰富的创新实践,高尚的人格,执着的追求一次次给我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动。和张老师相比,我只能自行惭愧。

感受之一:以生为本,更新理念

张老师是一名教育家,他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去压抑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可能我们会暂时获得几个分数的提高,但失去的却是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是孩子快乐童年和今后得以发展的人生平台。”张老师的话是那么中肯。>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抓教学质量无可非议,可是老师理解起来就比较片面。为了考个好成绩,教师让学生演练各种试卷,进行各种应试的训练。体育课、音乐课等技能课只能靠边站。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很多教师无奈充当了其中的一员。因为如果你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尽管课堂创新、改革,别人也是不会认同你的。

我佩服张老师的>勇气,敢于承受别人的屈解。我们是否也要像张老师所说的那样,反思自己的教育评价观念:重塑教育评价标准,着眼于“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学习增长能力,认知发展素质、人性道德水平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毕竟,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所要经历得更多的不是文化的考试,而是“做人”的考问。虽然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让儿童快乐地生活,促进他们一生的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以学生为本,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

感受之二:终身学习,永远追求

张老师说:“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要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闪烁靓丽的光彩,教师首先要让文本感动自己,然后再通过教学去感动学生。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心与心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才有可能焕发。”我说我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也是因为我只是在教书,在教知识。而语文是生活的,是人的语文,是灵动的语文。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启迪儿童的灵性,诱发悟性,激发创造性,培养对人的理解、关心和信任;另一方面要站在深厚的母语文化的土壤上,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是生命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促进孩子们人格生成和完善的过程。回想我的课堂,也有那么几篇课文的教学是打动人心的,更多的是教师自己感动了,投入了,而学生的情感总没那么到位,那么投入。就是公开课也这样。是我太苛求完美呢,还是??

…… …… 余下全文

篇三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品味《人生》

人生,就是各种矛盾与选择的结合体。面对矛盾,我们总要学会取舍;作出选择,就该承担一切后果。

一气呵成的看完了路遥的《人生》,我发出一声叹息继而陷入了一阵沉默,为书中主人公高加林矛盾式的爱情,戏剧性的前途,悲剧色彩的人生。究竟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亦或是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不断的交替给予我们惊喜与失望?还多人说高加林的悲剧是他错误选择的悲剧,我觉得不然,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权力的社会,贫瘠的农村,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主动权!我想,那个原本很美好的男子的悲剧,就是那个混沌时代的悲剧,就是那个权势与压迫社会的悲剧。

高加林,是那篇昏暗黄土地上的一抹亮色,这个才华横溢、满腔激情与活力、有着理想与追求的俊朗的男子,终究是与那个精神世界贫瘠落后的农村格格不入的,他经历过学校教育,受着文明的熏陶和知识的涵养,骨子里有种“文化人”特有的清高,他向往外面广阔的天空,渴望完全的实现自我价值,那方矮窄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是他的追求,最终却悲哀的变成了他的归宿,生活还真的是爱开他的玩笑啊!

第一次因权势的黑暗被判回黄土地,高加林无法改变这不公的安排,他用一种近乎“自虐”式的疯狂体力劳动去掩盖内心世界的失意

——干农活,任双手血肉模糊,任全身精疲力竭,同时这也是对权势无言的反抗,但是也是一种无力的反抗,游离在沉沦边缘的加林,幸在有巧珍爱的抚慰,才安静下来。第二次因命运的捉弄彻底的被判回黄土地,失去了前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光明的人生,可怜的加林哪堪如此致命的打击!但所谓现实,就是这样一种即使你根本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去接受的东西。任加林悔恨交加,歇斯底里,痛苦绝望,但除了接受这命运的安排,也别无选择了!唯一让我感觉有一丝欣慰的是他最终还是强迫着自己面对了这看似毁灭性的现实,而没有选择放弃生命。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戴着镣铐在舞台上跳舞,要是妄想冲破枷锁的束缚,尽情的自由舞蹈,势必会摔的无比惨痛。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些宿命式的东西,也就是在饱满的理想之下必须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狂妄者自称是命运的主人,谦卑者自称是命运的奴隶,然而我们要做另外一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当走运时,揶揄一下自己的好运吧!倒霉时,调侃一下自己的厄运吧!不要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要高估命运的价值。记得塞涅卡说过:“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其实,我们还可以做第三种人,与命运结伴而行,让理想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灿烂的人生之花!

…… …… 余下全文

篇四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张老师的《我的语文人生》中,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丰富实在的借鉴素材。通过阅读《我的语文人生》,也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有了诸多新认识,并且在本学期的亲身学习实践中,生出少许感悟。

放眼如今,从业以来,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白热化之际,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以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热情高。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 会读书。 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生的真相读后感

《人生的真相》读后感

*******405

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一个个给人以启示,论说人生中的种种陷阱,蕴含生命中人的种种品质。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特意的修饰,没有大篇幅的论述,作者刘墉平实质朴的告诉我们人生的种种真相,不饱满的语言,往往更让我们有自己的感悟于见解。

《人生的真相》这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集,之中以连锁的方式述说了许多现实中的人生教训。而对于本书的作者刘墉,他是一个很认真体会生活的人,在生活中超越自我,在忙碌中总结自我。他本人的创作原则也很明确:“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而我选择了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而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也努力地学习着,学习我本应该具有的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其实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牵绊和坎坷,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学会生活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文中述说的故事,我感觉很具代表性,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现实问题我们不可避免。如书中的富翁之死,面对金钱的诱惑,青年在迟疑中的思考让富翁步入了死亡。赵青天护航里的赵太太也许为了个人利益而丢弃了自己最本真的良心??而在另一方面,这本书更多的是教会别人如何把握人生。

“目的可以通过迂回的方法达到”“机会自己创造,每个偶然中都有必然”“亲金钱,要放低姿态”“信用原则的建立,不一定要直接表现,而可以经由反射的方式达到“??这些都是书中的话语。而且其中都述说了一个或几个连锁的小故事,阅读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相反,读故事是总有一种惊奇或愤懑的感觉。而在另一方面,此书的语言很生动、对事的针对性强,很好的地揭露了人性,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性。

什么是人生?我在看到书名时就问了自己一句。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到现在我们也许还生活在别人的坚实壁垒下,是父母,是亲人,亦或是其他的我们依赖的人,可我们终究还是要自己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没有人会保护我们一生,而在自己前进中,毕竟路途中困难连连,我们应该更加的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学会看待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六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

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年经济萧条的美国的大众,还影响着如今世界千千万万的人,我便是其中一个。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理解,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了无数陷入迷惘的人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和成功。

在他众多的著作中,我特别喜爱《美好的人生》。这本结合简单的社会现象,论述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他用简单明了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事例,详细地分析了人们具有的一般性格,如何寻找快乐的人生,并且对其进行大量的分类,总结观察人类特点和方法,同时提供相应的有效的策略。内容涉及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很实用,也很有意义。《美好的人生》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改变态度从而改变人生,使我受益匪浅。这也让我想起曾经中国男足的主教练——米卢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学着改变自己,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待生活,把这作为自我提升的第一项。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从此我逐渐学会了,当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可以改变自已去适应环境;当改变不了事实的时候,可以改变态度去面对事实;改变不了过去却可以把握现在;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我微笑。这是我读《美好的人生》受益最突出的一点。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年华?如意之事不常有,不如意之事十八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总会遇上不顺心、不如意以及现实中为难自己的事,这些事一旦成为现实我们不必沉湎于痛苦之中,总在感叹自己倒霉,而应该笑着面对现实,

坦然接受一切,甚至利用它改造它。现实就是我们怎样察觉它,越客观、越准确、越积极,现实给我们的心理挫折与打击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我们也就能适应观察而积极主动的生活。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点一点的激励着,鼓励着我,催我上进,促我成功。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我的语文人生》张化万老师读后感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最近有幸读到了张化万老师写的《我的语文人生》一书。翻开目录,七页的目录,九章的内容,沉甸甸的感觉,实实在在的感觉。每个章节的题目都很吸引人,每个章节都有生动的实例。全书按时间顺序写了张化万老师做语文老师、培训语文教师、建设语文课程的探索足迹,一种强烈的读书愿望油然而生。

读这本书,我的第一个看点就是:张化万老师是怎样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的?他是如何起飞的,如何上路的?我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读过此书的第一章《让孩子感受读书的美好》,我就找到了答案。

19xx年,已经三十多岁的张老师从印刷厂回到教学第一线,十年浩劫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随着高考的恢复,各地的重点中小学纷纷重新挂牌,为了学生能上重点中学,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没有星期天,每晚不过十二点,不会睡觉。”是责任,是良心,使得他“天天超负荷工作。”张老师的第一个毕业班33个学生考上了重点中学,现在来看,当时的张老师也许有点硬干蛮干,可是如果没有这种埋头肯干甚至硬干蛮干的劲头,张老师产生不了那么多的反思和追问。

19xx年,张化万老师对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讲话留有深刻的印象,思想上受到了触动。然后十年浩劫后的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公布了,张化万老师感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干下去了,紧接着就大胆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加强自我反

思,大量阅读,上“谈天说地”课??张老师回忆当时的感觉是高度紧张、心事重重、举轻若重。学生毕业成绩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获得了升学统考全区第一。我想,张老师如果当初没有及时领悟到方针的精神实质,他的教育教学改革可能不会开始的那么早,那么快,那么好。

张老师坦言“真正从理性到情感,在教育教学操作中比较自觉地把每个孩子都当作宝”,在杭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学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闲下来我还不忘边读边做点摘记呢。记下他书中的话,记下读时的感受。

一、更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海伦凯勒《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只要有毅力,铁棒磨成针

海伦凯勒《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只要有毅力,铁棒磨成针

海伦凯勒《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只要有毅力,铁棒磨成针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一个又盲又聋的人怎么可能活得快乐?可是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在9个月大的时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视力和听力,从此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可她却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老师沙利文小姐的帮助下,不但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还做到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成为了20世纪最了不起的女性。她就是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和主人公——海伦.凯勒。

读了这本书,我被海伦.凯勒顽强的意志力所折服,她后来不仅考上了哈佛大学,还和正常人一块儿读书,一起毕业。可她的毅力是天生的吗?我反复读了几遍,在书中探究,找到了答案。其实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她脾气很暴躁,但是在沙利文小姐的启发下,她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她也烦躁过,但是她学会了宣泄,找到情绪的平衡,又开始努力学习……最终培养出了顽强的意志力。对照海伦,我觉得自己的意志力就不够坚强,例如我练习弹琴的时候,时间稍长一点就喊累放弃,今后我要向她学习,也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力,成为优秀的人。

我也很佩服海伦的老师沙利文小姐,她从海伦七岁时就陪伴她度过了50年,她把海伦从一个脾气暴躁,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培养成一名伟大的作家,这要付出多大的耐心啊!

这次反复阅读这本书,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答案,让我对毅力有了真切的体会,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只要顽强坚持,遇到困难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