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朱德传读后感

中文系 2010级广告学 201040126153 李婷

永远的英雄

————《朱德传》读后感

开始以为朱德将军只是一个目不识丁武将,看完朱德的传记才对他有了一些深度了解。他是那么的吸引着我去探索他的一生经历,让我由衷敬佩这位爱国领袖。

他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他的学习和革命精神都来自于贫苦的生活和家人的影响。他在一九四四年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还深情他说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他还说道: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朱德回忆道:“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自幼所过的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对朱德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军队的领导也需要组织和纪律,这对他的军队领导才能有很大的奠基。

悲惨的遭遇,严酷的现实,给年幼的朱德心灵上深深地留下仇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的种子,使他从小深深感到人世间的不平。他的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他亲眼见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他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他后来回忆起艰辛的童年时代对自己的影响。“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他这种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精神正是革命胜利所必须的。

革命家不仅是莽夫。朱德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小时候朱德每天清晨起床后,干点家里的劳动,然后吃完早饭再去上学。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晌午回来肚子饿,跑得快;晚间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长年累月,使朱德“养成走路快的习惯”。一到农忙季节,朱德就不去上学,在家里劳动。一年大约有三四个月在家种地,有六七个月去读书。他对老师席聘三十分尊敬,所以受席聘三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时的朱德“已经懂得问国家事”了。席聘三痛恨恶势力和追求救国救民真谛的精神,以及他那强烈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朱德,使朱德的眼界开阔了,使他的思想在几年里“慢慢开展了”。他后来回忆说:“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我们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从增长知识这方面来说,朱德在席聘三门下读书,也获益不浅。 在席聘三先生的良好教育下,不但为朱德后来喜欢读书、爱好作诗打下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使朱德的幼小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了。可是他的目光不仅仅限于这里,他还有更大的报复,那就是拯救国难。自从参加辛亥昆明起义以后,他又先后参加过护国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但看到的却总是同他愿望相背离的另一种局面:许多“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包括他自己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但他仍一刻没有忘记自己救国救民的初衷:“推开黑幕剑三尺,痛饮黄龙酒数杯。西蜀偏安以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四川境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朱德从频繁的战事中暂时得到解脱,据朱德旅部文书欧阳励清回忆:当时朱德的主要工作是安定人心,以舒民困。除了清剿当地危害民众的土匪外,他“时常穿着平凡朴素的衣服,到城乡里群众中,访问人民疾苦。”“他平常的生活是朴素的,用餐与部属同餐。战时与士卒同甘共苦,平时最注意士兵伙食,随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写译《朱德传》读后感

读写译《朱德传》读后感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青年发奋,澎湃革命热情,开创中国工农革命先河,撑起井冈红旗,开辟中央苏区,北上抗日成功,最终带领工农红军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如今他的血液已经流进了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军队主要缔造者,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

四川省北部的仪陇县,位于嘉陵江中游的东岸,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狭,但还有一条驿道穿过仪陇可以通往成都。所以,外界的消息还常能传到这里来。仪陇县城坐落在金城山的半山腰上。金城山东南约三十七公里,有一个马鞍场,它因镇旁有一座马鞍形的山而得名。马鞍场西北约两公里处,突起一座山粱,一峰屹立,松柏参天,草茂林密,叫琳琅寨。一八八六年十二月一日,朱德就诞生在琳琅寨脚下李家湾一个佃农的家里。

朱德家境非常的穷苦,母亲整天忙着,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所以还能挑水施肥。

朱德随着母亲非常有规律,非常艰苦的生活对朱德的影响很大。这使朱德在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朱德曾经说过“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从小参加辛苦劳作的生活是朱德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支持起整个艰苦的军旅革命生涯的基础。

朱家祖祖辈辈没有过读书人,饱尝了没有文化而受财主、官吏欺负压榨的痛苦。因此,尽管生活窘迫,朱家还是想靠省吃简用培养出个读书人来“支持门户”,幸运的是,朱德过继给了膝下无子的大伯父,因此特别受到家里的重视和关心。

所以我们的"红军之父"朱德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元帅,而且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有着完整的学习经历:6岁入丁家私塾就读,24岁完成高等教育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毕业,36岁更是远赴德国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开始他的留学之路.在他漫长的求学路上,先后受业于席聘三、刘寿川、张澜、李根源等众多恩师,他们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朱德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全国人民当中树立起了一个尊师重教的楷模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三 :接过朱德的扁担——《大元帅朱德》读后感

接过朱德的扁担——《大元帅朱德》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大元帅朱德》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当时朱德任军长,带领红四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一直进入粮食紧缺状态,每天都有一部分战士下山运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五六十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于是和同志们以期把他挑粮食的那根扁担给藏了起来,谁只朱德军长竟连夜赶制了一根带有“朱德记”三个大字的扁担,同志们看后更是钦佩他,再也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军长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条件优越了。有的同学学习上比文具:迪斯尼、喜羊羊??有的同学在穿着上比名牌:牛仔裤、米奇??生活上比生日蛋糕的大小,但是,我认为比什么都不如比成绩。

朱德家庭清贫,但是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素食,支持朱德同志上学读书,为朱德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联想到我自己,每个双休日,妈妈都带我去儿童城游玩、喝奶茶、吃肯德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朱德却吃着粗茶淡饭,用肩上的扁担和红军战士一起下山挑粮食。和朱德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

“没有共 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毛主席、朱德等老一辈中国共 产 党人,缔造了新中国。如今胡主席、温家宝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少年儿童像鲜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幸福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朝气蓬勃,要珍惜时光,抓紧学习,在党的阳光普照下,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接过朱德的扁担,把党交给我们的重担挑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朱德的生活》有感

读《朱德的生活》有感

和平小学 三年级 刘雨

最近,我读了《朱德的生活》一书,这本书深深地教育着我。

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朱德一生的简朴生活,还举了许多事例。例如:朱德对衣着从不讲究,他的一套衣服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这样穿了十几年;还有朱德平时吃的菜,都是后院的地里种的;朱总司令的卧室也很简单,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没有任何饰品等等。 最使我感动的还是朱德临终前,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几万元钱,全部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我平时总是乱花零用钱,买一些很贵而且不卫生的东西吃。有时觉得不好吃,尝几口就把这些东西丢了。有时看到同学有好的东西,就千方百计地去买来,一点也不怜惜父母的辛苦。 现在,有些青年人动不动就上饭店请客,为了讲排场比阔气,常常把吃不完的东西乱扔乱倒,这不仅浪费粮食又污染了环境。

想起这些事,我觉得虽然我们中国在蒸蒸日上,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许多孩子没有条件上学。如果一些有钱人能献出一些爱心,把一部分钱捐给希望工程,让这些孩子上学,这样,我们伟大的祖国就会更富强。

点评:读后感最忌无病呻吟,而小作者却能联系生活实际,拿自己、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与朱德相比,来写自己的感悟,情真意切,主题鲜明,突出了自己对朱德生活的敬佩之情。语言流畅生动。

…… …… 余下全文

篇五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给我的感想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身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朱德爷爷工作非常忙,战士们怕把他累坏了,把那根扁担藏了

起来。

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

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这件事我想到

了:山路上有许许多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

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见朱德把休息、

安全留给了战士们,把劳作、危险留给了自己。朱德很勇敢、坚强,真是个好领导啊!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

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

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吧!让我们向朱德爷爷学习吧!

二年三班 王鑫宇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给我的感想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生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朱德爷爷工作非常忙。战士们怕把他累坏了,把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

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山路上有许许多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见朱德把休息、安全留给了战士们,把劳作、危险留给了自己。朱德很勇敢、坚强,真是个好领导啊!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吧!

…… …… 余下全文

篇七 :朱德故居观后感

朱德故居观后感五四青年节这天,商学院的党员服务站组织商院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 分子一起来到朱德故居——南昌花园角 2 号——参观, 体验一下朱德同志曾经生 活过的地方,感受他曾经的日子。可以说是第一次参观南昌的红色革命景点,心 情有些沉重,走进屋内,原本很浮躁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安静了下来,真的可以感 受的到他们当时的态度,一种积极向上、激情燃烧的态度,他们可以在那么艰苦 的环境中一步一步的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最终解放全中国。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 元帅。1922 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组织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军长、总司 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 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 员长等职。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 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同志,我对他的了解也许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吧。以前看过许多的战争纪 录片,里面或多或少的有点关于他的内容,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很和蔼的 人, 总是乐呵呵的, 人很随意, 但在真正严肃关头又是那样的严谨。 他戎马一生, 功绩卓著;他忠职勤政,鞠躬尽瘁;他胸怀天下,气度恢宏;他谦虚谨慎,纯朴 忠厚。这就是我对他的总体感觉。 他弃教从军,以武救国,他抛官弃禄,追求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拥 护者,也为寻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高举义旗,为民而战,与周 恩来等在南昌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南昌起义。他力挽狂澜,拯救危局, 在红军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长征,坚持到底,经历多次曲折依 旧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终于实现了陕北会军,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 的队伍。他挺进华北,指挥抗日,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 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在回到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 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 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 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 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他运筹帷幄, 解放全国, 在解放战争中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六十, 虽退出前线杀敌, 但是在决策和运筹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

…… …… 余下全文

篇八 :《以德抱怨的朱德尔》读后感

《以德抱怨的朱德尔》读后感

暑假中,我乏味的翻着手中的书,走马观花的看着。突然让我看到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以德抱怨的朱德尔》。心地善良的朱德尔,多次遭到两位哥哥的暗算,可都被他侥幸逃脱了,还以德抱怨地让他们做了宰相,但最终却还是被想要篡夺他王位的哥哥们害死。而他的两位哥哥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我突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沉思浇灭了我的气愤。回想今朝,这样的时无处不在。现在有一个电视节目叫老娘舅,每次看到老人与他的孩子上节目来,我就会就得很心酸。母亲十月怀胎就够孩子们报答一生了,是什么支撑着孕妇?还不是他们的骨肉。怀孕期间生病不能吃药且不说,胃口不好还必须吃东西,为了孩子健康,吃了吐,再吃,再吐。更有种种痛楚,她们怨过一声吗?而在这些在不孝子的嘴里则变成了控制他们的筹码。这公平吗?看着节目上,老奶奶,老爷爷满脸的皱纹,还含着委屈得泪。他们的安享晚年呢?我得泪虽会陆续流出来。他们没心吗?他们的子女也会学习他们的父母,这样对待他们。而老人是一味的谦让。他们是用什么八报答母养育之恩的?以恶报得。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助、同情那些弱者,但对于小人、有野心的人,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如果像朱德尔那样因为重视亲情一味地迁就,后果会非常严重,甚至会遭来杀身之祸。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