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这首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辞官归田后所作的《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表现了诗人在离去为自己所厌恶的官场后,安贫乐道,怡然田园的生活态度。

从整首诗的画面来看,“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给我们留下的空间尤为广阔,明暗的变化,时间的跨度,静静流过的农作时间以及充斥其间的园田和宇宙意像在诗人的个人“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活动下,带动了整个画面的可扩张力,可想象力,这是一种渲染力,暗暗提高了本诗主题的基调。“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可谓天人合一,作者干完一天的农活,扛着锄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小路边上丰盛的野草上沾满了微冷的露水,露水打湿了的粗布麻衣,浇淋着农作了一天的疲惫身躯。在这种湿湿的感觉之中,作者与此时此刻的整个天地的关系是粘稠的,是浑然一体的,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把整个画面的镜头朝下,渐渐上移,整个画面呈现的是夕阳下一望无际的绿色田园,镜头慢慢上移,作者在上移过程中逐渐变成一个在白线上移动的小点,被周围的夕阳余光与田园绿色交相辉映所包绕,融合在深邃的天地之间,时间向后推移,夕阳西下,夜幕来临,一轮明月高挂苍穹,满天星斗之下,一个心倦尘世,孤独的男人扛着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朴实无华的诗句之中透露的却是“欲辨已忘言“,亦无人可倾诉的孤独。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与上一句自然衔接,是该诗的主题句。“衣沾不足惜”一句包含的东西有很多,是诗人穷困生活写照的一个隐射,意思是说,我陶某人虽然房子透风漏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吃了一顿饿一顿(箪瓢屡空),也没什么像样的衣服穿(短褐穿结),日子过的很清苦也要“但使愿无违”,不要再回那另我非常厌恶的官场“为五斗米折腰”,而是要顺应自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的本性,过着种好几亩田,有酒醉一回的洒脱农夫。陶渊明如此坚决的态度并非是为自己的“不进取”找借口,这种态度是被现实的利刀一刀一刀割出来的,陶渊明先后三次做官表明其入世的积极态度,可结果每一次都与那个有悖于心的官位不欢而散。三次仕途的教训,就像三把深入脏腑的利刀,诗人痛定思痛,发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终于决定辞官归田,虽清贫,然田园牧歌亦无悔也!所以作者这种态度来自艰苦的尝试与漫长的思考,是坚决彻底的,是绝不回头的,古代不乏自诉厌恶官场的文人,但如陶老先生抛弃的这般彻底的却无一人。走在回乡的路上,诗人如释重负,脚步异常的轻快与欢乐,久欲归之心溢于言表“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陶老先生的这种人生态度,让我想起了乔布斯的那句话“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其实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们关注的是实践这句话需要付出的惨痛代价和对自己的权衡,而不是这句话将会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二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 周 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习: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官服加身,名利双收;

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予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精神的舍与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家简介:

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世称 “靖节先生”,又因为他的宅边种有五棵柳树,所以又号“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共五首,该诗是其中的第三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选自《陶渊明集》。

三、解读题目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向我们传达或暗示许多的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大家从这个字想到了什么? 明确:“归”

从何而归? 官场

- 1 -

为何而归? 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归向何处? 田园

归去如何?

那么,诗人归隐之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强调易读错的字: 秽(huì) 荷(hè) 长(zhǎng)

…… …… 余下全文

篇三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晋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作过几次地方的小官,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即弃官归隐田园,直到老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有作品《靖节先生集》传世。

◇主题

《归田园居》共五首,本篇是第三首。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评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的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衣沾不足惜”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这里的“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 …… 余下全文

篇四 :【阅读欣赏+训练】《归园田居(其三)》(田K)

1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诗人,被称为“田园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主题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

赏析

首联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在南山;劳作的成果即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颔联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为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就是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颈联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尾联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1

2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题库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答案】D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 …… 余下全文

篇五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内 江 师 范 学 院

说 课 稿

课 题:《归园田居(其三)》 指导教师:张文彬

院 系:文学与新闻传播 专 业:语文教育

班 级:2011级7班 姓 名:陈炽

学 号:20110104006

20xx年6月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其三)》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情操,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文学思想,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

2、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培养学生鉴赏田园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凑及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六 :归园田居其三

《古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教学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其三)》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部分,全部是古代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教学目标:

a、通过反复朗读,能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b、通过学习能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体会作者至高的人生境界; c、背诵诗歌,积累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以及面对人生苦难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歌,丰富 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人生选择的至高境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

A.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 求的。

B.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2.合作探究,学习并理解陶渊明诗歌特点。

四、说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现在老师向大家请教两个问题:

1.文中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2.我们知道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生:回答)同学们掌握的非常

…… …… 余下全文

篇八 :30.《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

三道河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30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

30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