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科学的梳理和分析。书中也提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线索和研究方法,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景和领域作了分析与展望。

学了几年的管理,越来越发现管理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组织,管理便出现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实践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直到近代,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出现,管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产生。当然,这是有着其显著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等等。

西方管理理论自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企业或行政等组织的经营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实践中得出管理理论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甚至繁杂性。所以在管理理论中没有那一个理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出现管理学的“丛林”现象。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多彩纷呈,理论也各不相同。管理学从产生到现在有代表性的理论不下几十种,在加上一些不入主流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导致对管理作一概念上的界定都无法产生一致的定义。比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等等,但我仍然比较推崇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织化群体中通过别人做事情的艺术,也是创造一种环境使这种组织化的群体里的人们以个体或协作的方式实现群体目标的艺术,同时也是排除绩效障碍的艺术以及在有效地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保证最优效率的艺术。

…… …… 余下全文

篇二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读完《西方政治思想史,》,我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有三个连贯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与康德、穆勒的伦理学被西方思想家们并称为古典哲学伦理学的三大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综合前人伦理思想的成果,运用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和奴隶制社会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幸福论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伦理学经典著作之一,亦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中心模式。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幸福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心是关于幸福和实现幸福的条件问题。他的全集里包括三部保存下来的论著,即:十卷本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七卷本的《优台谟伦理学》和两卷本的《大伦理学》。这三部伦理学著作里,每部伦理学著作都对德性概念进行了分析看,对不同类型的德性进行了分类。其中有一类是道德德性,另一类是理智德性。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

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本人在此主要谈谈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读完它后的感想,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亚是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

…… …… 余下全文

篇三 :法治理想国读后感-西方法律思想史

论法治理想的东西差异

——从孔孟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开始 说到当今法制现状,为什么法制难以推行,为什么法治观念不入人心,为什么办事托关系更有效?这是自从我们进入法学院伊始就萦绕在心的问题。 想解开这个疑团,必须首先从中国法制之“法源”出发,再结合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契机,探究中西法律文化中对于法治理念的区别,进而理清为何法律为现实排拒。

本学期,我共查阅了《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理想国》等书,通过初步学习笔者认为,想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尝试探求中西法文化理念的共通之处。在此最终将法治理念化约为四种价值,它们是:

●自尊自主的人文生活

●理性规范的社会合作

●亲和可敬的司法正义

●有效节制的政府权力

因此,不管西方的法哲学家们在法治理念上运用了多少千奇百怪的术语和推理,他们在这四种价值上与孔孟思想的对话是共鸣的。概括地说,双方理念终极价值的“同”,使我们相信中华可以像法治认同;双方文化意识之“异”,使我们相信诉求的过程必然存异;而现代西方法治实践成就的相对较“高”,使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挑战下应该虚心学习西方法治。

孔孟立言法治

《孟子·尽心》里: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到此,我们的结论可能是:孟子认为应当尊重司法,舜即使做了国君,仍旧应当让司法独立运作,不得干涉皋陶的职权。但儒家哲学重视人伦的思想显然不在于此:

“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

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如此看来,孟子认为“孝”是至高的价值。“百善孝为先”,而且“人之行莫大于孝”,所以在守法与尽孝两难的时候,中国人的终极选择,应当是尽孝,而不是守法。在《论语·子路》篇里也说: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 余下全文

篇四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后感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是学生本人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按历史时间顺序将规划分为几个大的时期,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其中有引用文献原话,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指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读完《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史纲》使我对整个西方规划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之清晰完整的认识。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

一. 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

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 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 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 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 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 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前5 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书笔记 王征宇 1237090041

【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SOCI1130099.01 西方社会思想史 读书笔记 王征宇 社会学 12307090041

从“乌托邦之梦”到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有感

【摘要】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一整套超时代的治国方案,但他的宏伟蓝图终究只能停留在著述之中。就连他本人也承认,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国家,“是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它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在现实上存在的东西。” 1方向的学生,《理我们仔细研读柏拉图的思想,

【关键词】

一、 引言

,他们双手被反绑着,背向洞口,面朝洞壁,也不知自己身处洞中,早就习惯了更没有人想挣脱“锁链”。然而,有一天,平生第一次看到身后的景象。他胆战心惊地朝洞口走去,幡然醒悟,原来所见到的其实全都是虚幻不实他怀揣着责任和

原来这就是柏拉图的经典理论——洞穴譬喻。而今,读完《理想国》,猛然发现柏拉图不就是那第一个走出洞穴的人吗!他在巨著《理想国》中,提出了建设一个统一、团结、正义、和谐的国家之目标以及一整套相关的治国方案。他的思想或许由于时代的原因存在着许多缺陷,但对当时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久前,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建设已放在同经济建设、1《理想国》 [古希腊] 柏拉图[著] 【M】商务印书馆20xx年12月

1

【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SOCI1130099.01 西方社会思想史 读书笔记 王征宇 社会学 12307090041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回首历史,会发现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种种和当今中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不谋而合。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但理想国中的许多地方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下面,笔者将对柏拉图理想国的“国情”做简单的“考察”,并与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做简单的结合,发表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 …… 余下全文

篇六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

《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我更深入的掌握了西方行政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更加系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把握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通过该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纵向地把握行政管理科学;另一方面,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通过理解并掌握西方行政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行政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行政学说,把握西方行政史的整体概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西方行政学的学术理论,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1865—19xx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一观点,就是想首先请读者明晰为何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南辕北辙、变形走样的根本原因。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初到图书馆去借这部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吓了一跳,一本薄薄小册子和两本很厚实的书,顿时有种想转身离开的冲动,虽然我还是拿下来看了,但是依然枯燥的令我读不下去,于是我只得匆匆浏览了个大概便又还回去了。

这部《中国思想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一起编著的,所涉及的范围显得比较广泛,它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显得比较复杂。

和读所有的书一样,我拿到手的便是浏览他的目录这本《中国思想史》一共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值得一说的是这部书的导论部分: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

主干内容则以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上古至七世纪以前爲这部思想史的前一部分《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做了铺垫,接着说了七世纪以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同样是为下面的《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做铺垫。这部书不仅关注中国古代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知识来源和依据,同时也注重从古代星占历算、祭祀仪式、出土文物、医学著作、地图、绘画、墓室壁画等文献中挖掘蕴含的思想价值。

《引言》第二段中说道:“回顾现代学术史却可以发现,在近代中国,思想史这一名称似乎没有哲学史这一名称受青睐,或许,三分之一是因为西洋的‘哲学史’的现成范式给予转型期中国学术的方便,三分之一是因为‘哲学’一词的西洋意味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对中国学术的诱惑和挑战,还有三分之一是由于大学学科的划分中有哲学一系,因而需要相应的教材。??所以,翻开二十世纪的学术著作目录,以‘思想史’为名的著作似乎还没有以‘哲学史’命名的著作多,而且也不像哲学史的撰述,曾经经历过相当完整的过程,积累过相当成熟的经验。”书中这样说道其实是为了凸显思想史的重要度,凸显思想史写作在今天的意义。但是我却总是觉得他的说法有些缺乏具体数据的支持。显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疑虑并不影响这部著作的阅读。

…… …… 余下全文

篇八 :西方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13210221 牟妍雪 旅游管理

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

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12 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仲夏节是为纪念施洗者约翰、冬至日是纪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制于罗马。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

督教的规范之内。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

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中世纪西欧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或者说,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原因很简单,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较高文化在蛮族中的普及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时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这就造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应该注意的是,西欧文化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已经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结果,而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