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也是一部最富于哲理的教科书。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共 产 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 产 党的历史,就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胜任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以一个客观的视角,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手法诠释着中华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本书在中学、高中都是必修课,在各大高等院校也是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但又一次阅读本书,猛地发现自己有很多知识点并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条约、会议、事变的时间竟没有印象.从新一次阅读,便是一次新的学习过程。我对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又有了一次新的理解,对这段历史的框架、过程在心里更加清晰。这本书帮助了我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 产 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我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纵观华夏5000年文明,中华历史的进程就犹如一场荡气回肠、波荡起伏的戏剧。每一篇章都是那么悬念重生、高潮迭起。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辉煌和自豪。可一翻到中国进入近代史这页,屈辱和不堪回首便扑面而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一段中国人所不齿的历史,屈辱、压迫、不公的待遇充斥着这段历史。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是世界并没有因此而遗忘了中国”,只不过,世界表达牢记的方式是让中国掉入一个黑暗的深渊。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关于中国近代史书籍读后感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真的很幸运能找到蒋廷黼的这本《中国近代史》。

本书始终围绕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御国自救两条线索展开. 作者写作的宗旨,希望藉以研究每一个时期的抵抗方案,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程度和原因,找出近代史的教训,来对抗战建国作出贡献.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时, 蒋廷黻所持立场很坚决,并且在分析每套方案时也经常提到,那就是“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可”.因为,在蒋廷黻看来,“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间的竞争,最足以决定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科学知识.当西方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我们还在作八股文,行阴阳五行.而“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不能者必惨败,毫无例外”,并举俄国、日本等的例子为证.所以,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 蒋廷黻评判人、事的善恶、好坏,以及他眼里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按他这种立场和逻辑生发出来,便有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其中对以下几人的评价就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观不同:

林则徐:林则徐以他虎门硝烟的大气魄和师夷长技的大手笔,百年来被誉为近代中华民族第一位民族英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纵使林则徐有如此的丰功伟绩,也并没博得蒋廷黻的好感.蒋廷黻认为林则徐虽觉悟得早、行动得早,但他仅仅在广州一地买外国炮船、翻译外国刊物,由于害怕清庭的不满以及把自己的名誉看得比国事重,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林则

徐如千百万知识分子一样,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大无畏精神.所以,蒋廷黻对林则徐,否定大于肯定.

奕忻:在蒋廷黻看来, 奕忻“是个有血性的人,且真心为国图谋.他是清朝后百年宗室之贤者”.道光年间,一般士大夫不明天下大势,不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在战败后仍妄自尊大,不思进取,战前跟战后均未图振作.在经历第二次战败后,才有先知先觉的少数人认识到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奕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把握政权,天下大势为之一变.他认为中国应该接受西洋文化之军事部分,于是“下了很大决心推行他们的新政”,在北京成了洋务运动的中心.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所以,在读完李侃版的《中国近代史》后,我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了下来。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 产 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 …… 余下全文

篇四 :近代史读后感

公管七班 张静璇 201231160734

《跟毛泽东学智慧》读后感

无论什么时候,一学到中国的近代史,心中最最佩服崇拜的莫过于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爷爷无数次地让我为他深深折服,因此去图书馆找了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籍 《跟毛泽东学智慧》,页页详细地看完,仔细地揣摩着毛爷爷头脑中的每一条智慧与哲理,发现这本书的每一个哲理都是一个绝妙的作战策略,都可以看出身为伟人的毛泽东的一种霸气与智慧,一种身为领袖的高瞻远瞩和长远谋略。

《跟毛泽东学智慧》这本书从审势、明理、聚人和成事四个方面来分析,总结了毛泽东在这四个方面的智慧。在每一方面,作者都会列举真实的例子来说明毛泽东如何体现了他军事家智慧的头脑。在审势方面,一一列举了毛泽东如何的分析形势、把握历史走向、洞察先机、明察秋毫,通过借势、顺势、造势等取得政策上的成功;在明理方面,告诉我们一个聪慧的军事家懂得实事求是、联系实际、通过现象把握本质以及学习外来技术的道理;在聚人方面,呈现出了一个成功者如何远见地培养自己的队伍,知人善用,用其所长以及集众之长,共筹为偓,做到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爱子有道,教子有方;在成事方面,列举了毛泽东利用各种战略以一当十,以十当一,一行一弛的英雄事迹,也详细的叙述了在生活中毛泽东如何从小事做起,在问题前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形势前如何“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在战争中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读这本书,实际上是在研究毛泽东的智慧,概叹毛泽东这个高智商的人如何在中国历史上运筹帷幄,执掌中国伟业,掀起历史狂流。因此在这本书中得到的收获是颇多的,仿佛开启了一道智慧之门,通过这道门就会领略到一种哲理,与毛泽东进行心灵的碰撞。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xx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作为一个曾经从湖南一个偏僻山沟里走出的孩子,到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最高领袖,这个伟大的领导者给了我许多的启迪。

…… …… 余下全文

篇五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篇一:近代史>读后感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 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篇二:近代史读后感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着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着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古代的中国,拥有过繁华的殿堂,和平盛世。自鸦片战争起,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到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采用了军事侵略,经济侵略,政治控制等多种手段,但中国人没有低头,各国人士加入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当中。一个古老的国家开始动摇,这也标志着一个新的面貌将在这片土地上呈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但是,这新的面貌,新的时代又是那么可望不可即。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人们开始怀疑当今的中国,名族意识开始觉醒,深求其失败原因,无不是中国的闭关锁国而至。泱泱大国不复存在,而西方国家却日复一日的强大起来,弱者必将淘汰,优胜劣汰,于是这个国家的人们掀起了一场爱国救国的高潮。

首先登上政治舞台的还得是农民同胞们。农民是最下层的群众组织,受迫害愈深其反抗意识愈强。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由于其探索中国道路的错误,于是注定这场起义必将以失败告终。在此同时,中国人终于把自己的眼光放到了全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可是这个固执而又保守的中国怎么能瞬间接受一种外来技术?则洋务运动历经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使我们看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改变其制度,因为任何现象,状况都是由一国的制度确定的,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困境,必须从最根本做起——革命,革命并不代表改良,学习,改进。而是一些真枪实弹,是要流血牺牲的。在此基础上辛亥革命终于在中国爆发了,中国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其革命的先进性,科学性,封建帝制很快灭亡,至此,中华民国成立,但由于其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不能代表中国之未来,于是,旧民主主义终结,封建军阀形成了,中国人民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时,整个中国感到迷茫,中国应该何去何从? 三座大山的重压,使中国有志之士开始觉醒,感觉到中国目前的亡国的危险,在此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爆发了,新民主主义开始了,因其代表一种新的思想潮流,也正是当时中国所需要的,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锦上添花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人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于是,马克思列林主义在中国传播,正因为这样,中国革命买入了新的局面。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历史课上老师安排了本学期的一个课外任务,就是读一本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原本抱着打算应付作业的态度草草了事,谁知却使我意外发现了一本好书,读过之后,掩卷沉思,获益良多。

一、从统治阶级说起

统治阶级的决策与措施牵涉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一个国家的命运。

皇帝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就如清皇帝,当英国入侵时,不去内房读旧日利玛窦等所绘世界地图,竟发问“英国地方在哪里?”在回答中西问题时,又问“其国和新疆有无陆路交通”?再向邻国日本看去,原有土地不过是中国的一省,却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家,这恐怕不是碰巧也不是其它的什么,我想最重要的是一国之君的治国之道,日本君主能够为了自己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寻求富强之路,仿英国走上君主立宪制,到现在也还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以迎接自己的六十大寿,沉迷于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或许皇帝们心在想,这种制度下我清王朝已经很富强了,何谈变革制度呢?对于外国的变革是不知或不以为然的,满清皇帝是以天朝自居,对于外来侵略者称呼用了一个很不雅的字“夷”,用现代化来讲就是看不起、蔑视外国人。可就是这样的满清皇帝,没有让清朝走向繁荣昌盛,更是让这帮“夷”一次一次的侵入,他们腐朽落后的思想,自大狂妄的思想,没有与世界接轨。

二、从闭关锁国说起

正确来说,闭关锁国是明末时就有了,只是没有那么严厉罢了。邓小平说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落后就是闭关自守。”那为什么中国人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有什么“好处”呢?可谓“好处”“大”了。分小点来说——

原因一:中国从此孤立起来,宛如“世外桃源”,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中国也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自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做着一国之君,生活充裕,何要开国门?而且皇帝们认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就得从根本上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八 :近代史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姚天石 2011201975

近日,我读了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收获良多。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历史课的学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重视的,只是在考试临近之时临时抱抱佛脚,虽往往能蒙混过关,但感觉毫无意义。通过阅读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本书的开头是写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蒋先生生于一个薄有田产的农家,从小接受过旧式教育,新式教育,上过教会学校,还去过美国进行深造。在美国,蒋先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也对中国的现状产生了思考:中国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民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这种思想无疑是先进的。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究竟落后在何处。蒋先生的这种思想为中国究竟该怎么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道路,事实也证明,中国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当时的满清政府签订了数不清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大体内容都是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而且,在签订完之后,当时的人们也不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反思,或者说最有权力的统治者不进行反思,导致中国一点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蒋先生在书中的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写的是民族丧失的二十年光阴。主要内容讲的是我们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这个失败反应出了中国军队的落后,中国政府的落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的思想的落后。然而在失败过后,中国并没有寻求革新,仍然是和战前一样的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才有人想到要革新。这是中华民族的致命伤。诚然,在这二十年中,我们本可以做许多事情。我们可以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武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政府管理方法,先进的思想。这些先进都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免受西方列强如此肆无忌惮的欺辱。但是,没有人想到这些。这主要彰显了中国当时士大夫阶级的守旧思想严重。国家已经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那些人仍然认为只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就能将西方的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这显然是天真的,不现实的。他们认为老祖宗的制度,思想不能变;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正是他们狭隘的眼光和守旧的思想将中国一步步地推向深渊。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