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

所谓“古文观止”,就是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时曾说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我想,在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在成书之时一定也暗叹过“观止矣!”

它自康熙三十四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从《郑伯克段于鄢》中,我看到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权力之争;而给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郑庄公又化身为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的古代政治家;在《范雎说秦王》中,高士范雎处事严谨,卓尔不凡,具有雄奇胆略和高超的论辩艺术的的形象展露无遗;在《风赋》中,宋玉借一普通的自然现象来讽喻统治者与庶民百姓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等级差别,使他辩才无碍、议论风发的纵横家一面得到了很好地展示;《鸿门宴》不仅是标志着秦末农民起义中风云人物之一项羽的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开端,也记载着秦末历史转折的关键性的一幕,它那生动而有惊奇的情节特点和众多人物处在矛盾高峰中间的活跃面貌吸引着我,给我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饱满而又崇高的艺术享受;再加上《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中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慨……

读《古文观止》不仅是“以史为镜”教人警醒、反思、振奋,还能“以人为镜”使人高尚、正直、坚强。庄子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生命里盲目的追求知识量的扩充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有生之年能静下心来把《古文观止》这套书读懂、读通,而且能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事、对待问题的方法,也就能算得上以小见大、不虚此行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和《师说》《游褒禅山记》《过秦论》共同构成了文言文这部分。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六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三 :《爱上课》读后感

读《爱上课》有感

--- 用爱心撑起教育的蓝天 本学期我阅读了《爱上课》阿伦老师,被称为“宇宙无敌超级大帅哥”,是因为他的外表吗?不是,老师的帅,更多是体现在他的气质,他对学生的态度,他的善良,他的爱心。我们也知道,没有笨学生,只有懒学生,他们只不过不爱读书,不愿意做作业罢了,如何让学生爱学习,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阿伦老师的做法,其实我们平时也有用过此类做法,有时还是蛮有效果的呢!

一、作业技巧

《爱上课》第19页:状况四:阿伦让学生背诵《赤壁怀古》,学生不愿意,老师加背《前赤壁赋》,学生更不愿意,老师又再加上《后赤壁赋》,他们知道厉害了,可嘴上还是在叫“不要啦!”这时阿伦老师说:“厚!这也不要,那也不要,那我们不要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就只背《赤壁怀古》好了。”“耶!万岁!阿伦最帅了!”学生从不愿意到愿意,作业没有少做,只是老师稍稍改变了一些布置作业的方法而已,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千万不要命令,有时换一种方法,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记得有一次布置家庭作业,预习新课,好多学生不肯认真认读生字,默写错误很多,我让他们回家把生字抄三遍,他们都噘起了小嘴,

鼻腔里发出厌恶的声音,我马上纠正,抄五遍,有几个学生当时就“啊”出声来了,小声嘟囔:“作业怎么这么多?”我板起面孔:“谁叫你们默错那么多!好吧,饶你们一次,今天不用抄了,回家默一遍,明天检查!”学生都转怒为喜,高高兴兴地收拾书包,大叫:“老师你真好!

二、处罚技巧

阿伦老师让期中测试没有通过标准的学生喝苦瓜汁,因为苦瓜汁可以清湿毒,结果学生都抢着喝,这种处罚是愉快的,其实,又有多少学生会惧怕老师的处罚呢?甚至有点家长会说,打了都不听,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太强了。处罚是必要的,关键是怎样的处罚才有意义?我们学校的行规检查一向都很严格,不戴校徽要扣分,我班偏偏有位同学老是忘戴校徽,处罚他吧,一点小事,不处罚吧,其余学生照做怎么办?我想出了一个惩罚的办法:“蒋振,让你家长买5个校徽,放在老师抽屉里。”这样,如果忘记戴了,就拿一个,既起到了处罚的效果,又不被扣分。有的学生怕也会忘记,故意放一个作为备用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主要讲述了孙少平,一个从农村出来,家境贫寒,但却拥有很强的自尊心的平凡的农村少年,从高中时代到他壮年时期的经历。

高中时代,因两人处境相似, 和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被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村大队党支部书记)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少平的哥哥少安却响应号召, 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并凭他灵活的头脑,看到发展的机遇,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少平开玩笑,在少平对未来充满憧憬、希翼,他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尽心尽力干活,从学生成了一名优秀工人为他和女友晓霞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可是,此时却传来了一个几乎让少平崩溃的噩耗: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牺牲了。

但命运的坎坷并没有把少平压垮,他依旧热爱生活,向往未来,但厄运之神似乎和少平杠上了,在新年的第一天, 27岁的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告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即使命运多次玩弄,但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外界对此书的评价:《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谣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 …… 余下全文

篇五 :赤壁赋

《赤壁赋》课堂实录

江苏省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徐月琴

【教学背景】

新语文课程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写的名篇佳作,语言精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又凝聚着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豪放洒脱的的性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教为积极的心态。

【走入《赤壁赋》】

一、知人论世,有备而学

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内容,课前我首先布置同学通过自己翻阅手头参考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与《赤壁赋》相关的苏轼写作本文时的经历和背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写在投影片上,教师选择其中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在课堂上投影。 例如: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但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并给后人留下了《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二、整体感知,披文入情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的课文,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借助注释,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教学辅导书》等,自主、合作解决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学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才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悟苏轼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苏轼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来分析。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是苏洵。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欧阳修叹赏其文,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 …… 余下全文

篇七 :像清风一样过了此生

像清风一样过了此生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自白是对苏东坡的极好写照。

古往今来,提到东坡居士,大家脸上洋溢的都是敬佩和尊重的微笑,我们未尝不可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水木工程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够花出苏东坡的全貌。他的个人魅力,文学造诣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时常这样想着: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如果能够和他成为知己,此生无憾。

正如莎翁所说“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仿照一下“一千个人的眼里也有一千个苏东坡。”他的身份的多样性,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文学造诣,足以令大多数人为之倾倒。我所喜欢的则是东坡居士。

不管是二度迫害还是岭南流放,他依然故我,不曾改过。他酷爱美酒被贬惠州还能品尝“桂酒”的醇香,无意间发明的烤羊脊令食者啧啧称奇,更不用说美名远扬的东坡肉了。身处困境还不忘享受生活,品悟生活,真值得我辈好生学习呀!

至于像我说的那样,如清风一样过了此生,不仅是岁东坡先生的一种赞扬,也是自己的一种向往。我不是佛教徒,没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觉悟,可是我也能欣赏“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沐浴之而成色,是造物者指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那位像风一样的男子,总能在我们困顿窘迫知识,给我们精神上的给养。“为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用来形容苏轼最好不过。就这一点而言,我和居士又有一点相似之处——不争。为什么说居士不争呢?纵观他的一生,随性,恣意,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与人为恶,,胸怀宽广,总是以自己最大的宽容去包容诽谤他的小人。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他认为,逝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有福气。他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有这种幽默的看法,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嘲,自我解压。“概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无语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和她的妻子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自然会受到宗教信仰的感化,有那么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记承天寺一游》与张怀明一同体验也之静美,《后赤壁赋》中和友人一同探讨人生之奥秘。

…… …… 余下全文

篇八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常用的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3、 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说明:

凡是记游的诗文,首先当然要求写景叙事生动有味,更需要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感情,才能神采飞动,诗趣盎然;倘若景与情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自然引伸出人生的哲理,那便更是上乘之作了。苏轼的许多杰作,大抵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赤壁赋》依其内涵而言,是一篇哲理小赋。本赋千古传诵,最耐人寻味的是本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以及作者被贬黄州时的那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此拟定教学目标。当然,作为一篇文言文,还得落实常用字词,便于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清全文“乐——愀——喜”的感情线索,了解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

特点。

2、 难点: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说明:

本文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以此为突破,赏析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这不仅有益于学生提高鉴赏赋文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写作叙议类的文章。苏轼在本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对于生活在顺境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对他们日后的人生来说又是极为需要的。

教学过程

一、 作者介绍导入新课

1、由《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入介绍苏轼的字、号等。

2、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留给我们三篇脍炙人口的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

壁赋》、《后赤壁赋》。

学生自由发言,背诵《题西林壁》,说说诗的理趣,交流有关苏轼的文化常识。

二、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依托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疑难处作标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