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每天四问》读后感

《每天四问》读后感

今天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每天四问》,觉得真是受益匪浅。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一问都触及灵魂,发人深省。

一问身体是否健康。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一切的基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而我们现在工作繁忙不注意自己的饮食,连续工作,这样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问学问是否进步。陶老先生就告诉我们其中深刻的道理:做每件事都应该专一,打好基础,认真分析,追求真知。所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相当重要。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凡事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宽容,少些斤斤计较,多些善意,少些敌意。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心态做人做事。

还有一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每天还应该做到四问:一问: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细致地分析学生,精心地设计学法,恰当地选择教法你都做到了吗?因为课前准备越充分,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了吗?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三问:课堂上我投入激情了吗,我的应变能力如何?一位对自己专业充满兴趣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学生喜欢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对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他的课堂也会充满阳光。教师的激情更多应体现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对学生学业兴趣的激发上,而不是独霸课堂、侃侃而谈。

四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得”与“失”在哪里?教学设计是对课堂实施的一个理想蓝图,课堂上要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要对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又是怎样应对,要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教训都记录下来,它是我们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每天四问

每天要“四问”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身边有书吗?有5本以上吗?如果你有那么多课外书,老师想说,恭喜你,你即将拥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了。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看来阅读对我们真的太重要了,它可以提高我们学习成绩,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变得睿智。现在我们即将拥有了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把握机会,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时间认真阅读,成为知识殿堂的主人。如何科学、有效的阅读呢?那就是每天要做到“四问”。

第一问,要问一问自己今天阅有没有阅读?读书要成为你的需要,要像你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你的习惯。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成功的,当然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靠我们的意志力克服种种诱惑。每天问问自己有没有读书。没读,马上想到今天的任务没有完成,立刻抓起书本与作者进行一下对话,或许你会发现书中有无穷的乐趣。有专家说过:好习惯的养成最快需要21天,如果你坚持21天、31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书本,这时,我会告诉你,你已拿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了。

第二问,问一问今天有没有与别人交流阅读收获。好东西是要用来交流的,要让别人分享你的阅读喜悦。有人或许要问,问什么要将读书的收获与别人交流分享呢?交流能让我们熟练运用语言,总结概括书中的情节。交流对于我们说话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将自己读书的收获与别人交流。与谁交流呢?同学、老师、家长都可以,他们都是你最忠实的听众,在校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家可以利用茶前饭后与家长交流,这样拉近你与老师、同学的距离,增加你们的友谊,融洽家庭

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环境,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

三问,问一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反思。反思就是咀嚼,咀嚼书中的精华,帮助我们消化吸收。浏览式阅读可以捕捉火花,却不能沉淀,要想将书中的精华成为你的内存,那必须要学会过滤,过滤的过程就是反思。反思什么?书中的人物性格,精彩语段,震撼心灵的章节都可以成为你反思的对象。阅读反思能让你阅读更有效,更能让你的大脑更睿智,因此,阅读必须要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在教学闲暇之余,捧读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真乃人生一大乐事。陶行知的睿智教育教学思想,让我平平淡淡的生活增添一片绿色,让我的教育教学艺术更加炉火纯青,让我的人格魅力更加四射。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我活学活用,在教师的人生舞台上不断演绎青春年华,不断创造人生奇迹。

一、不断吸取养料,不断充实自己,做学生的楷模。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他们关心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对教师的一心“崇拜”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你知识狭隘;如果你只会教书,不会育人;如果你不懂得音乐、影视、体育等名人??恐怕学生不会喜欢你,不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当然你的教学质量就不会太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并做到与时俱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也像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做到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其他的普通教师学,跟学生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记得一次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知道哪一首歌里面有这个歌词?”(教学李白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同学们兴高采烈,快速搜索记忆中的歌名和歌词,可是没有一人能回答出来。同学们都要求我回答,我说回答可以,但必须有条件,就是今后上课要人人参与,不许偷懒。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同学红着脸高声保证今后好好配合我。我不仅说出了歌名(《新鸳鸯蝴蝶梦》),而且还高歌一曲。同学们从此以后特别佩服我,上课时更是精神倍增,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上,生龙活虎,个个争取有发言的机会,他们选择了你,就会对这个学科感兴趣,我班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现在的学生,你假如还采用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应付。可能表面上答应,事后还照样。所以许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素质差。我觉得首先我们必须真正让学生信服你,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相信你,觉得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是对老师的不敬,这样我们做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00字

发布日期:20xx年05月26日 22时

1

第1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00字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

…… …… 余下全文

篇五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城山小学 谢幼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城山小学 谢幼芳

在读书时,就开始认识陶行知先生。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现在每天工作抬起头就能看到这句话。最近重读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本书,联系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却又有一番滋味,这种滋味是和我做学生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给我很大的启示。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可先生真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我并没有具体了解过,更不要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 …… 余下全文

篇六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收获最大的是阅读了教师版《陶行知名篇精选》!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每读到精彩之处,总会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晚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有意外的收获。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公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段话读来似曾相识,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教学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才能兴味,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以为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陶校长的演讲》有感

读《陶校长的演讲》有感

这篇课文讲了陶校长的演讲中他提到的“每天四问”—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问自己,我做到“每天四问”了吗?这篇课文让我深深得到了启发:要安排好合理的作息时间;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要有责任心,做事情要负责;在公共场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道德风范,讲究“公德”和“私德”,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课文中提到的:健康是生命之本,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没有意义,比如: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拼命的赚钱,老了,得了绝症,无所依靠,儿女不管他,孤独至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是无价之宝。

有一次,我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把原来写作业的时间延迟到9点。原因是我不好好写作业,而是一边写一边玩,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能心不在焉的学习,既损坏了健康又耽误了学习,你说这值不值?

社会上有些人,他们学问很高,天文地理全都知晓,可是他们去抵挡不住诱惑?是因为他们学问虽高,但却没有“道德”。文中有句话说的好: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一定要把“每天四问”牢记心中,每天都这样激励和鞭策自己,让自己在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 …… 余下全文

篇八 :陶行知教育著作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著作》读书心得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

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