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哲学与人生》一书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一书读后感

近日,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老师推荐我看的,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

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 …… 余下全文

篇二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

老师,当初听你说,只要看完这本书就能明白你讲的课。我满怀希望地从卓越上买了,而且满怀希望地看完了,最后,我还是不懂老师你上课讲的内容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

首先不说这本书,我想问老师一个幼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啊?它又不像数学可以用来买菜,又不像语文可以识字,我不懂我们为什么要学它,就因为它是马克思?难道我们就因为考试而学马克思?

对《你的第一本哲学书》里研究的问题的讲解,有时会产生共鸣,有时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如此纠结这个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他人的心灵”和“身心问题”,这些本来就是无法用对与错、真与假来判断、理论的东西,无论你怎么假设、怎么假象都好,外部世界、心灵、身心等虚幻、无法捉摸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研究得透呢?它们存不存在还是个问题呢,何必去纠结一个无限循环的圈呢,有些东西我们知道就好,理解就好,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它们翻来覆去地炒来炒去。

不过有些地方我还是挺赞成的。例如说到“公平”那章吧,社会给予了我们人人生而平等的公平,却无法公平地让我们活着。有些人生来就安享富贵,有些人生来却贫贱不堪,谁能说这是公平的?谁又能说这是不公平的?有人说,有钱人就能享受好的教育、好的医疗,这样对穷人是不公平的。是的,这是不公平的,医生面临在同一时间究竟救有钱人还是救穷人的问题时,不应该以身份来衡量生命的重量和价值。但是,有钱人的孩子能上很好的私立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只能读公立学校甚至因无钱交学费而读不起的,有钱人的孩子生病了就可以住贵宾房而穷人的孩子生病了只能打打针吃吃药,这也算是不公平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是有钱人与没钱人之间的差别,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不公平的。如果非得要说这是不公平的,有钱人的孩子和没钱人的孩子应该上同一所学校,应该享受同样的医疗待遇,我觉得这样也不错,社会挺和谐的。可是往深一层想,恐怖的问题就会出现了:解决这种不公平的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中央集权的经济,什么都是政府统一发放、统一分配,社会上没有富人穷人之分,看似很好,可我们中国已经在这上面摔过一跤,是邓小平爷爷率先爬起来了,我们全国各族人民才可以慢慢地爬起来,一个扶一个,先富带动后富,最后一起达到共同富裕。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 …… 余下全文

篇三 :哲学入门读后感

马原读书笔记

书名:《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托马斯.内格尔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月:20xx年2月第一版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书籍,由当今美国以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而著称的分析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撰写,书中涉及了九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死亡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并且思考过的问题,作者认为开始学习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思考这些问题,他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的观点,让读者自己来判断,甚至自己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并不长,在看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我自己在思考这些问题,而我的读书报告也将主要谈论我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以及我对它们的想法。

读书笔记:

1,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看过《黑客帝国1》的人相信都对母体有很深的印象,电影说实际上我们的肉体都在一个机器的母体里,我们所有经历的事都只是母体用电脑直接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当时觉得这个设想很奇妙,而且无从辩驳,在这之后我想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实际上处在自己的一个梦中,我有什么办法确定自己在梦中,或者证明这不是“现实”,甚至说这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世界;亦或者,我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大脑,我的一切也只是类似母体给予的生化反应。我们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一切,因为所有我们能提出的理由都建立在我们本身的感官证据上,而我们想要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其实就已经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1】也许只有人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solipsism),当然我并不相信这一点,不然我写这篇读书报告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会并不相信老师你的现实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是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也许很像我们现在觉得的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之大相径庭(怀疑论,skepticism),当然许多人人并不认同,却没有人能提出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过来的梦压根不是梦,它就是实在,因为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

…… …… 余下全文

篇四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读书心得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书心得

作者在导言中提到“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是写给没有哲学基础的读者看的”“我想,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处于读大学的年纪,或者更为年长”。这些都给了我阅读本书的信心,毕竟我对于晦涩难懂的哲学书容易心生怯意。《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确实成为了我的第一本哲学书,尽管我不能清晰地理解它所传达的内涵。

这本书所选用的例子都是贴合生活实际的,“看到的”颜色;常见的烟草、在桃子与蛋糕之间的选择等,这些都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例子,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对书中所探讨的问题进行理解。如果通篇都是作者的纯理论讲述,我相信大众很难将它读完。

作者在本书中径直介绍了九个哲学问题:1、外部世界是否存在2、他人的心灵3、身心问题4、词语的意义5、自由意志6、对与错7、公正8、死亡9、生活的意义。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被独立理解,而不必涉及到思想史。作者在书中既传达了一部分自己的观点,也归纳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作者还是为读者留下了进一步的思考空间。这本将这九个问题及以不同的解答方向介绍给我们,但我们仍可以质疑,仍可以保持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无法得出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对”的答案。同时,它还将我们引入哲学问题的思考,使得我们能对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提出问题,追根究底。作者似乎并没有要将读者引向答案的意图,他无形中促使我们对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无限循环而无止境。也许哲学之所以“玄乎”,是因为思维的无限可能性,每个人都可能提出不同的甚至更多的、更深刻的哲学探讨,也能对他人的探索结果提出新的疑虑,进而又引向了新的问题。

下面来谈谈我对于“死亡”这个问题的想法。生老病死一直是人之常态,死亡也是人们经常会想到的问题。生活中,对于死亡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有的讳莫如深,不愿提及;有的泰然处之,顺其自然;有的恐惧莫名,终日惶惶。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也可从他们的表现中体现出来。有的人相信灵魂存在,不死不灭;有的人相信灵魂,但仍畏惧肉体的消亡;有的人相信灵魂,但不将灵魂的“生“作为自己的“生”;有的人不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人死就什么都没了;也有的人虽然不认为灵魂存在,但对待死亡的态度却是平静的。除此之外,在不同情境之中,人对待死亡也是不同的。书中提到:被困于大火中的人被倒下的横梁砸中,提前结束生命,这对于死者本身是种解脱,他不必遭受更长时间的折磨和恐惧感。可是对于亡者,他已经没有意识去感知这一切,我们所做的设想并不是他的意识,也许这对他毫无意义,也许他对生的眷恋强过对痛苦的恐惧,这一切我们都无从得知,只能做着可能的推测。在困苦的折磨下,人也许会被消磨掉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成为一种消极的善,尽管亡者不能享受到这种消极的善。死亡也会成为一种消极的恶。当它降临的时候,我们不能享受到那些让我们觉得愉悦的事物。不过,作为他人生命的旁观者,我们可能对他的死亡又有不同的感受。其实我想问,人死后还会有感知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又有什么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书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充实自我的机会,更是一个享受人生的过程,书籍为我带来了知识、力量与快乐。在我看来,书不是为了某某目的而去阅读,而是随心而阅,率性而读,也因此虽酷爱读书,但往往“收获甚微”,更无文人墨客般的风骨。

说起近来我刻意去读且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就属李瑞环同志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哲学,一个博大而精深的领域,我从未想去“染指”,也一直觉得以我这种懒惰又随意的性子,很难坚持下来。提到哲学,我不得不回忆起高中政治课上的物质与意识、唯物与唯心,还有那大段大段的重点……后来通过朋友的推荐,也曾翻过《苏菲的世界》,然年纪轻,读来甚是波折,以致无疾而终,其后又对心理学起了兴致,进而不自量力地涉猎佛洛依德,以上就是我对哲学的全部认识,粗浅且片面。我曾想,这些哲学家的脑子构造是不是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不然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是不是我看多了哲学书,我也就离现实越来越远了呢?

但当我捧起厚厚的两卷《学哲学用哲学》时,对哲学却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哲学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信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全书正文共有716页,约55万字,分十个专题阐述了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荟萃的思想观点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层次非常清晰。文风朴素清新、

平中见奇,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除个别篇目外,均选自作者19xx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文稿。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这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哲学,书中: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注定是一本让自己重新反思生命、人生、追求的书。想起它,脑中依稀勾勒出莫里和米奇十四周的谈话模样,当人在渊博的哲思海洋中面对死亡,也许更重要的是留下什么。人生,对我等连而立之年都尚且谈不上之人,它是如此宏大而散落,让人谓叹而抓不住精魂,似乎只有零星浅尝之思。

每日繁忙而庸碌,看不到路边的芬芳花草,如何懂得过程的美丽?当一而再再而三追求的结果成为历史,我们心中是否拥有真正的骄傲?死亡、生命、活着、追求、世界、爱,我们是否思考过。

关于死亡。莫里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每个人都忌讳和恐惧这个词语,因为这是本能。人生无常,生,我们可以去丰富,可是,死,我们无法预料。与其胆战心惊的恐惧,不如坚强的面对。只有我们懂得用平常心去面对死亡,才懂得每一日都是需要珍惜的。

关于生命。生命华丽而平凡。华丽的是生命无比的坚韧,我们创造着无数的奇迹;平凡的是生命如此的脆弱,每日都有与世长辞的人。生命诚可贵,每有自寻短见之人,不叹其懦弱,而叹大自然的无情。生命若没有我们赋予其强度,注定会再次化为尘土。顺天应地,让生命承载人类繁衍与创造

价值的责任和义务,这正是莫里所思考的生命。也许莫里的生命有所长度,可是他的价值观永远照亮着世界没有尽头。

关于活着。很多人对于活着为了什么的答案不尽相同。当生命悄然的在大自然选择里降临,活着为了什么呢?活着什么都不为,因为活着本身没有自我的固有价值,只是我们赋予了它的价值。当莫里活着变成痛苦的时候,他选择的是用豁达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或许我们永远不知道活着的答案,但是活着就应该有所追求。

关于追求。追求是以生存为底线,价值为体现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事业成功、爱情圆满、财富积累等等。可是追求是否有尽头呢?当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我们扪心自问这一生的追求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么?我们真正追求的究竟又应该是什么呢?

关于世界。世界这个词语有点宽泛,每个社会组成了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对于文化,这世界如此丰富,正是因为有不同的文化展现出了不同国度独特的韵味。莫里说:“人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变坏。”从个人来讲,人只是自我保护而生出种种利益的牵涉,最后衍化成整个社会的利益博弈。这种文化注定是带着人性善恶优劣色彩的。对于家庭。奥登说过“相爱或者死亡。”没有相爱的世界,我们仅仅剩下了空空的躯壳。我们只有在家庭这个单元里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的活着,才能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对于遗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生哲学枕边书》读后感

《人生哲学枕边书》读后感

我读了人生哲学枕边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公交上,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人们立刻像条件反射一样起来给她让座,她礼貌推辞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让座的人道完谢后,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龙活虎的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了座位,这回他没和奶奶有任何客气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孙子没有谦让,当然没有感谢他的奶奶,他觉得理所当然,在他奶奶看起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可我想到的却是对他奶奶都不会关心,谦让一下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对别人关心,谦让。车上的人把这位奶奶当作自己的奶奶,但她的眼中只有孩子,她的孙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孙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我们就高兴,哪怕你从来关心的就只是自己;奶奶这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用这自以为伟大无私但实际无比自私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感恩之情。

古话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所以,我们要知恩感恩,这些“恩”包括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 …… 余下全文

篇八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一套百看不厌的书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中央台的一个新节目:《2014,我的一本课外书》。其中有一个叫张力欢的女孩特别有意思,她被李潘老师称为“伶牙俐齿女汉子,闪电思维小哲人”。她推荐了一套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让我和妈妈都很心动。于是,一看完节目,妈妈马上给我到淘宝上买了这套书。

这套书共6本,每本里面又各有5章,有“生与死”、“对与错”、“幸福与痛苦”、“自由与不自由”、“公平与不公平”、“利用时间与浪费时间”等等。它的每个篇章里都有许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和一些富含哲理的话,还配上了许多幽默的插图,读起来一点也不乏味!

在“幸福与痛苦”这一章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小故事:热拉尔攒了5年的钱,终于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他的邻居看了他的车后祝贺了他,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可就在这时,他的一个朋友高兴地跑过来,说自己中了一百万,打算买一辆法拉利!热拉尔忽然觉得自己的幸福减少了很多,连本来计划好的要带太太兜风的事都忘了。

看到这里,我马上想到了一件事:刚开学,妈妈给我买了一盒24色的闪光笔,同学们都争着向我借,我觉得很幸福。可第二天早上,我看见一个同学拿着一盒36色的闪光笔时,我忽然觉得不怎么开心了。

我和热拉尔都被“比较”这个幸福的小小敌人打败了。我想,只有我们赶走“比较”,我们才能得到幸福。

说到时间,我们都认为要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而“无所事事”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在“利用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一章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外面下着雨,罗伊克一个人在家。他不想看书,电视里也没有精彩的节目,他的有轨玩具汽车也坏了。他转来转去,找不到任何事做,他觉得无聊极了。他躺在地毯上,眼睛盯着房间里的黑色天花板发呆。他发现了一只大黑苍蝇,看着它围着电灯飞了一圈又一圈,接着又停到原先的位置。他忽然真羡慕这只苍蝇。他渴望自己也能飞翔,飞出窗户,落到外面的一棵树上,然后飞过高高的房子,贴着云层翱翔??这时,他爸爸回来了,他对爸爸说:“爸爸,复活节放假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去学遥控滑翔?”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