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 …… 余下全文

篇二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有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满天是低沉的悼念,却不知是为凋花的完结,还是为她衰落的红颜。也许她本身就是有不同他人的水一般的女儿情怀,也许是感到自己的命运多舛同这飘零的花儿是惊人的相似,殊途同归,都会面临红颜衰败。

看完《红楼梦》,我没有记下那块无情的宝玉,也没有记下宁府被抄后的凄凉景象,更没有记下十二金钗的美貌,惟一让我记住的,是林黛玉那一次次悲苦的眼泪。望着那一行行文字,想象着她当时的悲凉景象,心中不禁生起一丝怜悯。黛玉是不幸的,父母双双早亡,使她得不到亲情,也为她日后的多愁善感深深地埋下了根子。然而她又是幸运的,贾母的关爱,宝玉的痴情安抚着她那颗受伤的心灵。黛玉的眼泪,给我以很深的印象,似乎一年到头,她都在流泪,为自己,为亲情,更多的是为宝玉而流。正当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时,宝钗的出现就像是一块大石头,无情地将他们隔开了。宝钗能言善辩,憨厚大方,难道这就是日后太太们喜爱她的原因吗?黛玉悲观多情,体弱多病,难道这就是太太们排挤她的原因吗?我为黛玉不平,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子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到头来只能自己咽下爱的苦果?

论相貌,黛玉貌若天仙,宝钗却远远比不上;论才学,宝钗豪放,而黛玉伤感,其实,黛玉胜宝钗一筹,只不过,宝钗表现在口上,而黛玉隐藏在心里。“冷月无声葬花魂”,又有几人知道,这正是黛玉发自内心的感受。确实,黛玉是悲观的,甚至会将落下的桃花埋葬,从中足以看出黛玉的苦楚,只不过,她不敢表达出来罢了。她从不将自己与别人平等看待,甚至自嘲为“居人篱下”, 在黛玉心里,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关怀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她清楚自己的地位,她明白自己的未来。只可惜命运与她开了一个玩笑,正当她理解一切时,却惟一遗忘了自己与宝玉的爱。本以为能够顺利得到,从中获取快乐,却不曾想到,太太们的极力排挤,使得她失去了本该到手的爱,失去了惟一的希望。怪不得,在她病重时,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老太太吐露了自己的感情:您白疼我了!”如此令人震惊的话,就连老太太也未曾料到。直到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了一些,可惜为时已晚,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年复一年,黛玉用自己的眼泪谱写了自己的一生,也用自己的眼泪为自己流下了无尽的遗憾。

…… …… 余下全文

篇三 :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 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 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性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 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四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摘要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险境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P20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花落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春巢出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泪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湿。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词》P175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眼 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关键词

爱情,封建,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然而《红楼梦》的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是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梦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一曲《高山流水》牵动了多少知音的感念,一出《红楼梦》又何尝能诉尽人世的离合悲欢?悠悠然,从那繁华鼎盛礼诗簪缨的朱阁红楼想起??

且云:本在虚无渺茫的太虚幻境潜心修行,为报神瑛侍者三世浇灌之恩,绛珠仙子带着郁结的惆怅落入凡间,出生在名门望族,富贵之家。由于她的天资聪慧,才貌出众,因此成了绝代佳人。她就是林黛玉——万千美丽的姑苏女儿的典范,千古佳丽的楷模。

然而,自幼多愁善感的她却历经了父母的仙逝,门第的冷落,一年三百六十日,如轻柔的柳紫一般,漂泊在外祖荣国府中,她饱尝了离别之痛和寄人篱下的鄙弃。但她从那“寄生虫”一般的贵族生活中,看尽了人心的险恶,世道的沧桑。正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就像一朵傲立的芙蓉,不与牡丹为类。

因为前世姻缘,林黛玉此生遇见了她的表兄贾宝玉,也就是神瑛侍者的化身。他们由两小无猜,到建立真挚的感情,一切都在三生石的注定之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林妹妹在荒诞空虚中看到了“莫怨东风当自嗟”的启示,她在《王美吟》中流露出对“红颜薄命古今同”的叹惋,她在“独理芳锄偷湎泪”,“花谢花飞”中,将自己的才美尽显于世,博得了个“颦儿才貌世应稀”的赞誉??

只因上天不公,她虽然与贾宝玉相遇,却无缘缔结秦晋之好。在薛宝钗新婚之夜,可怜的林黛玉却在紫鹃、李纨与探春的泪水中返回仙境,终究只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她在紫府瑶台中忘却尘缘,超凡脱俗,成为“潇湘妃子”。但她没有失去知己,宝玉也因此而辞别尘世,与世无争。

林黛玉短暂的十几个春秋,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千古奇缘,一段令后人欣羡、叹惋的凄美故事,一段闻名遐迩的爱恋,一个千秋万代的遗憾。

有人觉得她的一生凄凄惨惨,冷冷清清,并无可回忆。其实林妹妹在凡世中体验了多少悲欢,她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因她曾经来到世上,拥有了许多别人望尘莫及的体验。

读《童年》有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 …… 余下全文

篇七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假期间看完一遍红楼梦,我确实还是有许多弄不明白的地方,尤其是那及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是令我头痛,对于这本千古奇作也没有什么太深奥的见解,只是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本书对封建社会末期上层社会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也知道了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料,至于其他的对于人物的评价和看法那倒是等到我日后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后再去发表吧!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一曲相思,一梦红楼;一纸伤悲,一场心酸。说不完,红楼梦里故事多;道不尽,宝黛爱情遇坎坷。前世仙境,造就眼泪偿还仙露恩;今生人间,演绎玉草缠绵旷古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美玉无瑕,仙草奇葩,爱恨不得,痴缠一生。是否记得,潇湘馆内那一抹执笔书写《五美吟》时瘦弱的身影;是否怀念,黛玉葬花那两双善良而勤劳的手掌;是否,是否,是否你也曾感动于那一份执着的爱恋,是否你也曾期盼宝黛爱情的圆满。可惜,可惜,所有一切,犹如镜花水月,终究成空······

有人喜欢宝钗的贤惠,有人赞叹熙凤的精明,有人欣赏晴雯的伶俐,有人感慨迎春的悲苦。而我,却独独钟情于那一份凄伤的梦幻,那一份旷世的绝恋。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为背景,以宝黛爱情的曲折蜿蜒为线索,展现了我国封建王朝逐渐落寞的过程。表面上,这是在叙述一个爱情故事,而在实际上,则是一个中国历史走向衰败的历史进程。宝黛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超前的思想不为世人所容,黛玉对爱情的追求,宝玉对自由的向往,他们的一切一切都被贴上了叛逆的标签。没有人理解,亦没有人倾诉,就如同两只孤舟,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航行,因为没有人可以依靠,所以只能紧紧相依,协伴同行,谁也不能知道他们能够走多

远,只知道,他们的每一步都很艰难,很艰难······

遗世而独立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一场命运的交集,更是一种灵魂的交流。虽然,高鹗为其续写了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我始终认为这并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愿意相信,他们都会将这份坚持背负到最后的最后,为人们留下一段美丽的传说。宝玉不会在黛玉离开人世之后,就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迎娶宝钗,因为她并不是他的灵魂伴侣,更加不是他心中的所想。即使,我并不喜欢悲剧,但是我却愿意看到宝黛对爱情的忠诚与守候,让我们,在一个人性几乎泯灭的时代中,感受那微弱的光芒,那是人性最后绽放的辉煌。

不可否认,在很多人的眼睛里宝钗的确是一个贤妻良母的扮演者,可是又有谁走进过她的内心世界,她的贤惠,她的大度,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一种心计。在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这样的贤惠大度,几乎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因为,她没有黛玉的勇敢与坚持,也没有宝玉的叛逆与洒脱。所以,她只能在一个被伦理道德编织的框架里,独自徘徊前进,被封建迂腐的思想与伦理道德禁锢一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