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关于爱的读后感

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有感

---------大爱厚生,爱的掏心

读了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后,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掩卷沉思,高老师如一位智慧长者,慈眉善目,谆谆教诲,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就是启迪我们心灵的明灯。他谈读书、谈反思、谈科研、谈大爱、谈写作、谈口才、谈细节、谈家庭和人生的快乐,于是,伴着他的轻风细雨,我们浮躁的心渐渐平静,灼热的目光逐渐清澈,好久没有思索的的大脑开始了新的探索。

那么,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是哪九堂呢?他们分别是:读书修身,读书致远;仰望星空,自我反思;教育科研,拯救自己;大爱圣心,大德厚生;一流口才,莲花巧舌;我写我心,我思我在;生活教育,注重细节;家校沟通,必有我师;调整心态,享受快乐。这九件事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要走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离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还有很远,我能做的仅仅是走好每一步,向着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目标不停靠近。作为新教师的我,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就是做到大爱厚生。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下面就教育就是爱——优秀教师的第四堂必修课:大爱厚生”这章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教育的爱心是一种教育的圣心,爱心教育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里没有了爱就好比池塘里没有了水,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 1

育。所以,作为一个教师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有爱心,因为 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老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它要求我们服务者——也就是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更要有无限的爱心、耐心、有发展的眼光、有诲人不倦的情怀和能识千里马的伯乐慧眼,还要懂得心理学,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老师都应该是教育家、学者、思想家、导师、顾问、权威和园丁,有这样的前提,才可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关于爱情读后感

读《那些荒谬的往事叫青春》有感

“那些荒谬的往事,那些疼痛的爱情,那些生命里出现过又消失的人。他们影响了你,塑造了你,完善了你。终有一天,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更好的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这就是青春的价值,这就是恋爱的意义。”这是出自《那些荒谬的往事叫青春》书里的一段话,初次看到这段文字,便令我深是喜欢。这说的不就是我们这些正值青春、荒诞不羁对于爱情敢恨敢爱的人儿么?为了追求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做了那么多荒谬的事儿,我们为了爱情,幸福过,伤痛过,然而这并不阻止我们狂热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学会包容,学会爱护自己爱的人,懂得爱的不可替代,塑造了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好的他(她)。 对啊,那些荒谬的往事就是叫做青春。我们为爱情所做的那些傻事,不就是仗着自己青春吗?小学时的年幼无知,第一次对女生说的“我喜欢你”却引来一顿暴打;初中的第一次表白,第一封情书还没到心仪的女孩手里,却已被肇事分子在班上宣读,闹得沸沸扬扬,后来不了了之;高中更懂事些,把她藏在心里,背后默默的关注着,看到她与其他男生有说有笑,气的握紧双拳,脸也憋得通红;大学啊大学,为了隔壁班的她,与兄弟们计划几个晚上,誓死把她拿下。这些,这些都是青春里为爱情做的傻事,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每每想起都不禁要头,笑笑自己,真荒谬啊。

作者吴桐有一句这样的话:“那些轰轰烈烈,只为证明我们曾经年轻过。”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之一,即使再短暂。谁都希望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一个完满的爱情令无数青春男女为之倾迷。而爱情本身却远远不及爱情这个词美好。单恋,我喜欢的人却不喜欢我,喜欢我的人我却不爱,这是追寻爱情的过程中常有的事,爱情可以滋润我们,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烦恼。一场恋爱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并不是每份爱都会有结果。

我们的青春需要一记耳光,越是扇得疼痛,越是记忆深刻。我想世界上最好的爱情莫过于作者所说的那样:“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爱我,不是因为我和你在这个世界上一起抵御现实的冰冷,而是我见到你,就浑身充满了勇气去战斗。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是谁。”全书中,以网友情感求助信,作者回信解难的形式编写而成。吴桐这位女作家以其对爱情的独到见解,为广大女性提出了许多合理有效的方法,每一句推理,每一句见得都让人深信不疑,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一本给所有为爱迷茫的女人的书,然而我认为这本书男人读也是最好不过的了,一本好的书是不分性别的。爱情属于女人,也是属于男人的。事业爱情双丰收,我想那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吧。

…… …… 余下全文

篇三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由亚米契斯所著,它既是教育,也是爱。其中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所呈现的的道德关系,教育者施予被教育者的爱往往是那么地发人深省。

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爱,即使爱,也是有颜色的爱。有个夏老先生把办学校比作挖池塘,那么也可以自然把教育比作池塘,池塘的形状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但是无论是什么样子,重要的是池塘里的水,这个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做好教育的关键是感情,有爱的无影随行。如果没有爱,那么教育就犹如缺水的池塘,任它是圆是方,总未免充斥着空虚之感。

要在池塘里灌水,就要有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感情,教育者的爱。 不可否认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往往是呈现一个良好的状态。身为教育者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秉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对待学生关爱有加,甚至有舍已为人。

关于关爱学生方面,像是《爱的教育》书里的教安利柯二年级的女先生,即使只与安利柯相处了一年,在学生离开的时候,仍是“恋恋地”看着他。在安利柯生病的时候,专门去他家里看望他,在另一个马鞍匠儿子得麻疹的时候,也不顾自身安危去看望他。想想这位老师的行为在现今应该鲜少有老师会这么做吧,至少我并没有遇到过也听说过,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者视眼太渺小吧;三年级的新先生看见有

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让他中止默写,两手托了他的头查看,又摸他的额,问他有没有发热。书中写了一段这位新先生用粗大又亲切的声音和学生说的话,实在是忍不住与大家分享。书中如是写道:“大家听我!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我现在并不要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已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愿意’了。我感谢你们。”这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最真挚,最简单的爱,成为一家人,共享成长,共享荣耀与慰藉。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珍贵的呢? 那么我们现如今社会中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如《爱的教育》中那般美好吗?我们来思考一些例子,20xx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一幼儿园老师虐待幼儿的照片在网上曝光,该名幼师多次对幼儿园学生以胶带封嘴、倒插垃圾桶等方式进行虐待,并拍照取乐;同年9月,徐州一幼儿教师暴打二岁幼儿,长达10分钟。不仅仅是幼师,学校教师暴力案件层出不穷。谈不上俯拾即是,但是也是不少。当然值得一提的事,这并不能代表整个教育群体,这只是少部分的教育事件,但往往这些事件的曝光,会引起大众的恐慌,引起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不满和谴责,进而影响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情绪,更甚者会加深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和疏离。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越来越多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篇一: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母爱的>故事》是一篇文章,它讲的是有一个叫美美的同学,可是她妈妈太溺爱她了,使她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后来美美上了大学,不过很快她又被退学了,因为她离开了妈妈什么也不会做,她无法独立生活。她的妈妈哭了??

知道雄鹰为什么会那么矫健吗?因为在它们出生不久就自己出去寻找食物,而鹰妈妈希望它们能够独立,长大才能有>勇气飞向太阳!因为爱,所以让爱放逐天涯,也许此刻我们也像美美一样享受母亲为我们安排的一切,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有一天我们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否独立生活?能否像雄鹰飞向你梦想的太阳?在温室里生长的花朵十分漂亮、美丽,但是离开温室,它们还可以那么美丽吗?朋友,你见过梅花吗?它们傲雪凌霜但仍那么美丽幽香,正因为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经受考验,经受磨练,才会这样独领风骚傲然绽放。

联想到我们自己,不得不感到惭愧:>我的妈妈叫我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自己独立生活,而我却不听她的话,还总以为她不爱我呢!回想起来我现在才觉得,我好笨好蠢。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强。我想只有我这样做,未来的我才可以在人生的路途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歌德说过:“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个奴隶。”对,我不能像《母爱的故事》中的美美一样,我要像雏鹰一样,展翅高飞,翱翔长空,做生活的强者!

篇二:关于母爱的读后感

母爱是神圣的。母亲不仅给予我们生命,不仅哺育我们成长,不仅分担我们的压力,而且是我们心灵的依靠和力量的源泉。在各种各样的“爱”中,“母爱”是最独特的。因为它完全不求汇报,是那么的纯粹单一,因而最有力量。

这是一个母爱创造奇迹的故事。一个因为车祸住进医院后,就一直昏迷不醒的还在与死神殊死拼搏着,痛苦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一个已经几乎失去任何力量的女孩,她的父亲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他只是不停的哀求医生救救他的女儿,在所有的药物都用尽之后,医生也只能无奈地说,有时候,病人也是需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声的渴望,也要看她的造化,要不只有等待死亡的到来。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关于父爱的读后感文章

关于父爱的读后感文章

我曾经读过父爱的奇迹,这本书史我受益匪浅。

我本书大概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与儿子从英国乘船跨越太平洋到美国,与妻子和女儿相会,由于路程较远又有晕船的现象,是 我非常担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 儿子吃苹果会减少呕吐的次数,于是我经常手拿水果刀给儿子修苹果。有一次因为天气的原因,海上的风很大,使船摇摆不停,当时我与儿子在船上的房间内,我抱紧儿子生怕他摔倒,我在修苹果突然一阵狂风使我手上的到深深的插入了胸口我忍着疼痛拔出了刀,狂风过后,我依然抱着儿子修苹果就这样我与儿子在船上度过了最后的三天,下船后… …我将儿子交给次子后,倒下了。后来,医生也证明了——这是一个奇迹。因为刀已经插入了他的心脏。

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父爱的奇迹。父爱高如山,父爱深如水。父亲的肩上有比山还重的责任。我们要懂得感谢父母,帮助父母,体谅父母。父爱是无价。在这篇文章中的父亲,忍受着被刀刺入心脏的痛苦保护儿子,要是换作别人肯定是受不了这种无比的痛苦。

…… …… 余下全文

篇六 :爱的艺术 读后感

读《爱的艺术》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不以为意。还在质疑着这一本薄薄的书怎么可能那么著名。竟然还有人称之为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誉其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若只看书名,我还以为不过是以感性文字描述两性关系的一本教育性的书籍,或者是本恋爱秘笈;但细阅之下,竟让我如遇知音。

《爱的艺术》是由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作。作者艾里希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二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结论。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他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这个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这本自19xx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至今仍然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

我们口口声声说着爱,谁又能清楚的知道爱是什么呢?爱是艺术吗?文章一开始,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这就要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虚地、恭敬地、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个目标尽管很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和借口,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这本书所有的思想都围绕着一个重点:爱的艺术。

…… …… 余下全文

篇七 :爱的机智读后感

爱的机智读后感

暑期一个多月的读书时间其实是很长的,但我还是没能全部看完一整本书,我总是在找一种看书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存在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看书的感觉就拿着本书看,结果只能是想睡觉,也许我还没能养成一种看书的习惯。平时看看书其实是一种享受。

一个暑假大概的看了一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所感所想也不是很多,只能把所想的表述一下。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第一反应是这么厚的一本,以前还很少有看完过这么厚的一本书,当然,除了小说了。这本书不公引导我更立于善于反思,并为其提供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滨反思首先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在本书中能找到其个人经验的实例,从而希望以一种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顾这些经验。更重要的是,本书能帮助我们俦考虑孩子们的幸福,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

这想书对我们年轻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介绍,引发我们对平时教学的反思。因为它不仅具有理论层面上的高度,也具有实践层面的深度。教师是在学校替代了家长的角色,我们对待孩子,要爱和关心,对孩子的未来是充满着希望,对学生的现在是富有责任的。

教师和学生虽然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一种亲密的朋友的关系,是一种虽然没有着血缘关系但却有着亲情的联系,教育机智在这种关系中能充分的体现。

机智的教学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充满机智就是“打动”他人。一节课四十几个学生,他们的各种情况都不相同,思维的方式也不想同,在课堂中谁也无法预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也就不能事先作好准备,教师就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在应变中发挥教育的功效,由于经验不足,常常会出现各种的情况,有想相当的头疼,但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在加上经验的丰富,相信以后的教学会更好。当然,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比如养成看书的习惯对自己是十分有益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一)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情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面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弃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