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如果要例数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必不可少。他的构成理论和“第三条道路”为全球学界所瞩目,他的思想更是始终处在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是什么成就了吉登斯深刻的思想和他捕捉时事的敏锐,又是什么使吉登斯的理论如此另人信服,以至能为英国政府大胆实践,又是什么让吉登斯的学术思想始终为学术界所关注、探讨?在《现代性的后果》之中,我隐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 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

1、方法和结构创新

安东尼?吉登斯选取的题目是现代性的后果,这似乎在题目上就决定了这部作品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叙事和论证,但事实上,在不足160页的全文论述中,吉登斯并没有象许多论述现代化的作品那样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论述什么是现代性和现代性的产生、发展、表现、结果这样固定的框架之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在批判中提出论点,在论述中又着力于他所描述的现代性图画中的结构框架。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历史一句带过,却在描述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时不惜笔墨。他认为,监督、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构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而这四种维度之间又存在着由此及彼的相互关系,在现代性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的制度性维度又与现代化的维度交相作用,共同呈现出目前的现代社会形态。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吉登斯又显得与众不同,他没有简单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而是回归到人与人和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来考察现代社会体系,用精神分析法和现代心理学来解释现代社会的信任体系和存在的风险,将研究和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冲破以往社会学研究中框架大但却不切实际的做法。

2、、怀疑

吉登斯首先展开他对现代性概念的澄清,但是在一开始,他就开始试图另辟蹊径。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直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性却还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这看似简单的论述,已经在前提上对现在十分流行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论调截然相反。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的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对于这样的质疑,吉登斯并不是在哗众取宠,而是在他的思想中早已经看到: “后现代视角看到了对知识的异质要求之多样性,这样一来,科学不再享有特权地位了”。正是一种挑战科学特权地位的勇气,使吉登斯在后来的论述中敢于向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并且鼓励着他驾驭猛兽的决心和勇气。

…… …… 余下全文

篇二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

一、 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

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

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

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二、信任与个人关系

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

现代性对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的控制和“大众社会”的一般影响所导致的结果,是私人领域被“非制度化”了。换句话说,公众生活领域“过于制度化了”,其结果是个人生活变弱了,市区了原有的固定参照,由此人类的主体性发生了转向,在自身内部去寻找意义和稳定性。

…… …… 余下全文

篇三 :现代性读后感

关于<<现代性的后果>>的读书心得

唐云龙 SY1007401

最近很有幸的拜读了安东尼.吉思登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由于自己时间的限制,没有能完全的通读该书,仅仅选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了选读,通过读书,让我深有感触。

在读该书之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什么是现代性。在生活与学习中,我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宣传,本文章的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本图片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我连现代性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后现代主义了。在我小的时候,还依稀记着这么一个口号,叫四个现代化。在我看来,现代化就是先进,跟进一步说就是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现在读后该书,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思想是那么的可笑。虽然现在我已经是一个研究生了,但是对这些东西还是很不了解。通过对该书的导言部分的阅读,让我明白了现代性即是社会生活或者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层度不同的对整个世纪产生了影响。然而我们是不是现在已经完成了所谓的制度转变,进入可一个真正意义的新阶段和以前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阶段----后现代阶段呢?文章的作者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在作者看来,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我们进入了一个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现代性的后果比先前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剧烈。

为了解释这个观点,作者介绍了社会发展的断裂理论,即如何看待现代性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与传统的方式的断裂。我是这么理解这个断裂的,现代性不仅仅是原有传统的方式的一种延续和改进,其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改变。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在他们以前的历史时期找到任何的对应。这一点从现在得生活中可以看出。比如说计算机的使用,他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比如说在以前,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只能写信交流思想,这样,会带了很大的时空上的滞后性。而如今即使在地球的两端,我们仅仅需要轻轻的敲击键盘就能交流。不仅在语言上,还可以在图像上。传统的贸易往往需要人与人直接的接触,而如今我们仅仅也只需要坐在计算机前,敲打着键盘和鼠标就能轻松的完成购物。这一切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我们的思想制度也同时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时以前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所没有的。因此这种革命性的改变在我看来就是作者所谈到的一种断裂。

…… …… 余下全文

篇四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

一、 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

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

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

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二、信任与个人关系

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

现代性对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的控制和“大众社会”的一般影响所导致的结果,是私人领域被“非制度化”了。换句话说,公众生活领域“过于制度化了”,其结果是个人生活变弱了,市区了原有的固定参照,由此人类的主体性发生了转向,在自身内部去寻找意义和稳定性。

…… …… 余下全文

篇五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读后感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如同权力和权利。全球化下,现代性是权力,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不管某一个主客体的意愿,强制的影响着国家、民族、个人。而后现代性则是权利,是对主体、对客体权利的诉求。与现代性强制的权力不同,后现代性体现的是站在不同主客体的立场上。现代是天空的云朵,后现代好比天上云朵所遮盖的天空,等待着人们去拨开。但是天空中还有不属于现代,后现代的空间,或者说是虽然受它们影响,但它们无法解释的。未来现代和后现代如何发展?是现代、后现代、现代的循环;是现代击败后现代或后现代击败现代;是现代、后现代不断交融、冲突的达到某种稳定的和谐状态?我想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类作为主体或客体,如何在现代与后现代中的博弈中获得效用最大化或者双赢。前提,现代和后现代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是价值观念,更深一步说是价值优先以及普世价值。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不会脱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有价值观念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应当在遵循这些普遍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推动多元价值的发展。普遍价值观念与多元价值观念可能融合可能冲突,这正是现代与后现代魅力所在。

陈嘉明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讲 p5吉登斯从社会学角度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哈贝马斯从哲学角度将现代性看作是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设计福柯同样从哲学角度出发,不过却将现代性是为一种批判精神。

第二讲 p31在德国理性主义的思想背景下,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提出了两个概念“理性”与“理性化”,前者在他那里演化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这一对立冲突的概念,后者则成为他用来描述、刻画与评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特定概念。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在韦伯的这种分析下,表现为一个全面理性化的过程,而理性化也因为成为“资本主义精神”,亦即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在经济行为方面,这种理性化表现为精确计算投资和收益之比的“簿记方法”;在政治行为方面,表现为行政管理上的科层化、制度化;在法律行为方面,表现为司法过程的程序化;在文化行为方面,表现为世界的“祛魅”过程,即世俗化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六 :现代与大屠杀读后感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

当代社会学大师、“后现代主义”概念创始人之一, 英国学者齐格蒙·鲍曼反思现代性,写下《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全书包括前言、八章内容还有附录。第一章导论部分是大屠杀后的社会学,主要包括:作为现代性之验证的大屠杀,文明化进程的涵义,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文明化进程的道德后果;第二章,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主要包括:疏远犹太人的一些独特之处,从基督教世界到现代性犹太人的不协调,骑跨在屏障上,三棱镜群体,不协调性的现代层面,无民族的民族,各民族主义的现代性;

第三章,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主要包括:从异类恐惧到种族主义,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的种族主义,从排斥到灭绝,展望;第四章,大屠杀的独特性和常态性,主要包括:问题,非同寻常的种族灭绝,现代种族灭绝的特性,劳动的等级和功能划分的影响,官僚体系对象的非人化,现代防卫的破产,结论;第五章,诱使受害者合作,主要包括:“封锁”受害者,“拯救你所能拯救者”游戏,为集体毁灭服务的个人理性,自我保全的理性;第六章,服从之伦理(读米格拉姆),主要包括:具有社会距离功能的非人性,个人自身行动离功能的非人性,个人自身行动背后的同谋,技术的道德化,自由漂浮的责任,权力的多元主义和良知的权力,罪恶的社会性质,第七章,一种道德的社会理论初探,主要包括:作为道德工厂的社会,大屠杀的挑战,道德的前社会来源,社会接近一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压制,距离的社会生产,结束语;第八章事后的思考:理性与羞耻;附录是道德的社会操纵:行动者的道德化,行动的善恶中性化。

关于大屠杀的研究, 或更狭义上说“为什么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恐怖” , 学者们(包括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往往存在两种倾向::其一, 关注大屠杀的德国特性和犹太特性, 也就是将其视为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和一段有限的时间内的独特事件。关注大屠杀的德国性和犹太性往往使人们在探讨大屠杀的原因时, 会将恐怖的根源追溯到德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德国的历史传统以及欧洲的反犹主义等方面。其二,将大屠杀看作广泛而常见的一类社会现象中的一个极端, 也就是将大屠杀视为类同于普遍的、人人熟悉的那类人种、文化或者种族之间的压迫与迫害中的一项, 只不过是较突出的一项。将大屠杀视为社会的常态的方式, 使学者们力图从大屠杀与其他种族屠杀的共同性中寻找原因大屠杀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现象, 它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个事件, 脱离现代性的背景去探讨大屠杀是无法理解其一些内在的特性。正是基于此一理念,英国社会学家齐·鲍曼在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另一种观点: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 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 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 大屠杀式的现象必须被看成是文明化趋势的合理产物和永久的潜在可能。大屠杀从某种意义上是迫害者和受害者之间互动的结果。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便捷或存在于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合作, 执行集体屠杀这样程序繁复事物的官员们将会遭遇到棘手程度绝然不同的管理、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为了大屠杀的顺利进行, 纳粹诱使受害者合作, 也就是利用受害者自己的理性选择从而配合迫害者的目的。要想使受害者的理性选择符合迫害者的目的的基本前提在于“封锁”受害者, 即将受害者限定在一定的职权范围内, 使其做出理性决定时只能以迫害者的意志为唯一参照系。犹太人本身已经被剥夺反抗的资源, 纳粹又采取分阶段的消灭方式, 这迫使犹太人的价值世界压缩成一个标准———继续活下去。犹太人中的大多数以他们的理性和理性判断的技巧做允许他们做的选择, 而这个选择恰恰是有利于纳粹的大屠杀。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解放,永无止境——《后现代精神》读后感

解放,永无止境

——《后现代精神》读后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卢梭这句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话似乎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永远无法回避的矛盾。不管是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的发展来看,我们都处于一个永无止境的解放自身的过程,在解放的过程中,我们又会为自己套上新的枷锁,然后又等待着下一次被解放。

如果从人类的进化来说,首先,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学会了生产和使用工具,极大的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当我们的技术发展到另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就会被现有的技术所限制,然后又寻求新的解放,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人类从猿类不断进化到人以及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从人类的思想上来说,更是体现了不断解放的过程,单是从我们的现代化的历程来说,就足以体现这一命题,现代化的过程让我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人开始从封建的神权国家中解放,发现了人的意义,理性被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人性”开始被人所重视,从最初启蒙思想家发现人的价值,到后来康德直接喊出“人是目的”和“人为自然界立法”。这其中就是人作为人的价值不段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和所有事情一样,对人性的推崇走向了他的反面,个人主义的极大盛行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显而易见的恶性后果,与个人主义同时出现的还有世俗主义、实利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

正在此时,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每一种哲学都是为了解决上一种哲学所遗留的问题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来自于从工业时代以来一直对理性的怀疑的思想家,譬如休谟、尼采、海德格尔等等。正是他们发现了工业时代理性给我们带来的弊端,才开始对现代社会和理性进行反思,才有了现在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后现代主义投向现代主义的每把匕首都是对准了现代性的阿基里斯之踵上。

后现代主义首先面对的就是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的泛滥,个人注意的恶劣后果是与之相对的小的比较亲密的团体日益变得支离破碎,譬如家庭、社区、协会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巨大的国家机器和一个一个的原子化的个人。正如伯杰所说,“现代化的力量像一柄巨大的铁锤,无所顾忌的砸向所有旧的社区结构——氏族、村庄、部落、地区?毫不奇怪,这一过渡招致了严重的不满。”【2】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是一个冷冰冰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更多的体现在竞争和争吵上,人与人之间再没有那种温情脉脉的东西,正如萨特所说“他人是监狱”。这时,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就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各种关系都是内在的构成性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不再是一种单独的存在,而是关系的存在,每个人永远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由此人与人的关系就将变得和谐有序。

…… …… 余下全文

篇八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分别讲述了营销人员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响的武器,2互惠,3承诺和一致,4社会认同,5喜好,6权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响力。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平日里经常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虽然见过,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经济方面它的实用性。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哦,我说怎么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不过现在我的观念转变了,我看到了像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的一种规律,只是我一直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现代社会太复杂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庞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们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就算知道被骗,人们仍然踏进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