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林黛玉

读《红楼梦》有感

―【终身误·林黛玉】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在《红楼梦》中,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大多人的目光。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事实上,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多大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此她很难融入周围环境。所以,黛玉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诸多哀愁也凭借她的才气在她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家,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手《葬花词》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一个不适宜寄人篱下有不惯于人多场合的黛玉,初到贾府后,贾母对她的宠爱,宝玉对她的体贴,使她更加不懂得如何顺应环境。内心抱着身世孤零的悲凉;生活上有饱受寄人篱下的影响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但却无人教她人情世故,因此她抵触了封建社会指定的妇女规范,结果也就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虽然黛玉性格孤傲,但她的心是光明的。对于宝钗的引咎自责,她坦白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她有一颗宽容的心,与巧言藏拙、工于心计的宝钗相比,黛玉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天真、无邪,但他们却注定只能是个悲剧。一开始是贾母亲手把她送进了爱河,让她一点点自由浮游起来的。但当贾母发现黛玉不够条件了时,便立即抽掉了一切可以前进的帆和桨,听凭她在激流中去挣扎,忠诚的紫娟是那样聪明地试出了宝玉的真情。宝玉的一场病,毫不遮掩地向家长们公开宣布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但贾母流着眼泪竟说了一句:“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十分得体的轻描淡写,改变了这次风波的主题。而且女孩子家心病又是最要不得的,就是满腹文章,也是鬼不鬼,贼不贼的。这是有关封建伦理道德的大问题,会扰乱社会秩序,归根到底会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黛玉吐了血,贾母反而心烦地责备她说:“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只有大夫给她的病做了科学诊断:“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这是一个长期灵魂被伤害的证明。黛玉的一腔心事,因宝玉的定亲而决定生死。她是如此深情地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但这希望渺茫得如天空的云,飘忽不定,变化无极。她获得了宝玉的爱情却失去了婚姻,“木石前盟”终于被当道者无情的击毁了。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因此,宝玉视她为知己,当湘云劝他走仕途时,当着众人的面说:“林妹妹才不会说这种混账话!”黛玉听后也是又惊,有喜,又悲,又叹。惊的是,宝玉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夸自己,毫不避嫌。喜的是,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悲的是,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为她做主,而且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叹的是,既然已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说。也是因为这样,宝黛的爱情与封建家庭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靠。于是,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愤恨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 …… 余下全文

篇二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魅力

她是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 她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经常暗自垂泪,身上总有一股忧愁。

也许,故事中的宝钗更加迷人,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喜欢她的坎坷人生,喜欢她的眼泪......她是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

宝钗虽有风情万种,却比不上黛玉一丝忧愁。

我喜欢黛玉的才气。在诗社开办的时候,一首“咏海棠”彻底征服了我。在其他人挥笔写作的时候,黛玉心不在焉的到处玩儿,最后黛玉速写了一首。那诗巧妙的将白海棠比喻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为诗增添了一丝忧愁。可 “潇湘妃子”没能敌过“蘅芜君”,但是,我相信,这不过是黛玉随意应付的一首诗,假如她好好写,一定不比宝钗差。所以,我喜欢黛玉。

我喜欢她的忧愁。她的忧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气质,也成了黛玉的标志。黛玉葬花、焚诗,或者说,黛玉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带着她独特的忧愁。宝钗虽然漂亮,才貌双全,但她没有多独特的一点。所以,我喜欢黛玉。

可是,黛玉还是含悲而终,这段美好的姻缘也破碎了。贾府也由盛到衰,什么“金玉良缘”,在黛玉眼中,一切都那么遥不可及。似乎一切,都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

在宝玉眼中,黛玉是好妹妹;在宝钗眼中,黛玉是普通人;在我眼中,黛玉的一切,都已化作一缕忧愁的轻烟,飞走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红楼梦》有感--林黛玉性格分析

读《红楼梦》有感

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悲,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可能是因为最后贾家由最初的皇恩盛宠,生活奢侈到最后的贾府失势,贾家的人一个一个去世,最后渐渐没落的这一整个由盛转衰的悲剧过程;也有可能是因为宝黛由最初的相知相惜相恋到最后却一个魂归离恨天,另一个出家了却尘缘的爱情悲剧,从而使这种悲剧的色彩在小说中显得愈加浓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情似乎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起伏。当读到第三回——《金陵城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时,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和宝玉最初相识的场景:黛玉静坐与贾母、王夫人聊天时,丫鬟进来说宝玉来了,而黛玉一见到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同时,后来读到宝玉也说他似乎见过黛玉,看着面善,像是旧相识。为他们这种相识的场景,我感到一阵高兴和窃喜;再后来,读到黛玉回答宝玉没有玉,宝玉为此狠命摔玉的情节,我也跟着吃了一惊,为宝玉捏了一把汗。在本书的后三十几回,读到黛玉焚稿段痴情,薛宝钗出闺行大礼时,我为黛玉感到伤心惋惜。我为她为宝玉付出了那么多,和宝玉之间的爱情难以得到祝福和成全而感到伤心;为她最终的悲剧之死感到叹惋。因为在我看来,我一直都是希望宝玉和黛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所以,当我看到宝钗嫁给宝玉,而黛玉消逝时,我的情感也随着剧情的跌宕而起伏。

很多人都说,不同于黛玉的清高不近人,宝钗处事圆滑,因此,宝钗更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在书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也是更喜欢宝钗,她们认为宝钗更有一家主母风范,而黛玉更显得小家子气。但是在我看来,我更喜欢黛玉。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大众所公认的就是她那所谓的“小性儿”,比如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她“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她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而这份所谓的“小性儿”正与宝钗的“大家风范”形成对比。可是,我觉得她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是有理由的。她的母亲早逝,再加上没有父族亲枝嫡派的亲人,她无所依靠,也只能依靠贾母。而且,黛玉本身外柔内刚,她要强,孤身一人在贾府小心翼翼,“尽量不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因此,她在贾府格外小心等这些行为都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 …… 余下全文

篇四 :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求解决的方法。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红楼梦》读后感:潇湘妃,你的美

《红楼梦》读后感:潇湘妃,你的美

《红楼梦》读后感:潇湘妃,你的美

我实在是没有任何勇气,用发涩的笔去描摹你的点滴。就像一弘绿潭,明明可以看见最深处的景致,却又看不清它到底有多深,有多纯!我仿佛窥见了我自己,昏暗,渺小,卑微。在隧道里,在尽头,在尽头的尽头,然后惊愕,恐慌,焦虑。为什么要写呢?为了哭泣,为了悼念,为了探索,为了这最后的一根稻草!以至于在书写的时候,我的手在颤抖??

必是要按那多情公子所言,若不漱口正衣,如何可将其名唤出?“黛玉”,轻轻一呼,便觉口齿噙香,清而不俗,雅而有味。也可洗一洗世俗的烦嚣嘈杂,顿觉清明洁净。

红楼里,独爱三人。黛玉居首,晴雯、妙玉次之。后来看了评论才知道,其实就是一人啊!不过晴雯是颦儿的现实版,妙玉是颦儿的孤僻版。单用她二人的判词看黛玉,岂不心酸?寄人篱下,父母俱亡,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不说有人看来“身为下贱”,却如何又可“心比天高”?自诩高洁,亦居绮罗丛,与那些俗世浊物终日厮混,“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如何出淤泥而不染?你占据着思想的巅峰,用生命去捍卫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唯有爱情与真理是生活于混沌之中的信念。从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却时时遭受命运的摆弄;从来不会妥协,却逼得一步一步往后退。你也曾幼稚地幻想,自由的爱情可以得到封建礼教的认同,但当希望破灭,那么就是最坚决的抵抗!你是天地赐予人世的礼物,是历史走向未来的信客,是自由对封建的谴责!可怜谁是惜玉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茫茫的一片漆黑之中,唯有你可以冲破黑暗的禁锢,闪耀人性的光芒!

不敢相信高某人续的红楼,千般不符,触目惊心,竟只是一个世俗女子!我更是在逃避,用手蒙住自己的双眼,不敢,不愿承认黛玉之死。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但泪尽而归是毋庸质疑的事实,更不愿看见我的天使痛苦哭泣,被更无情地伤害,被玷污。一切都让它在最凄美的瞬间定格吧!或许自杀,会是自尊自强自重自傲的你,最好的抉择。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对外汉语一班

马竹青

010212001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在这一回中是宝钗的第一次正式出场,这几句是关于宝钗的外貌与穿着,通过宝玉的眼睛来观察“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作者首先描写了薛宝钗的美貌和品格:标准的淑女,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之后的“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则概括地写出了她装愚守拙,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这也反映出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

宝钗要看宝玉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便笑着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宝玉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只见通灵宝玉上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也要过宝钗佩带的金锁来看,发现金锁上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在这一段描写出可以看出宝钗的善于心计,故意要看宝玉的通灵宝玉,其目的应该是想要给宝玉看到金玉良缘的关系。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从字面上看,这是两句好话,但用在“二宝”身上就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将来一个要出家当和尚,一个要守活寡,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仙寿恒昌”,宝玉并没有成佛作主;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其实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两句空话而已。

黛玉的到来则更加热闹,“我来得不巧了”“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可以看出黛玉的“半含酸”以及小性子、、小心眼、刀子嘴,展现了黛玉的直言直语,正是这样才使得黛玉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血有肉,富有灵气。个人觉得这里是一个伏笔,早知宝钗在你身边,我就不来了,暗示最后黛玉的结局,在书中这样的伏笔有很多。

…… …… 余下全文

篇七 :1504 李琳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我是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并称中国四大名著。全书共120回,从开始林黛玉在贾府与贾宝玉相遇,到相爱,再到黛玉之死,府中败落,宝玉出家。以黛玉跟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写了叙金陵十二钗的身世、经历和结局还有贾府的兴盛和衰落。

《红楼梦》书中的人物个个尽显自己的特色,上至贾母,宝玉等主子,下至袭人,晴雯等丫鬟都一样,有着自己个人的特点。

红楼梦中让人讲的最多的还是那个葬花的林黛玉林妹妹。从一开初的黛玉,便是她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她不如宝钗那般巧言令色,与人人相处得好。她特立独行,言随心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与黛玉相处得好。纵观全书,让人最为赞叹的便是黛玉的才气。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艳压群芳。无论是诗情还是画意;无论是凄凉或是柔情,无不体现出她脱俗的气质。但黛玉最让人叹息的就是她的多愁善感。书中曾说她前世是绛珠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情,在神瑛下凡之后也一起去了,说是要还他一生的眼泪,于是我们就看见他们在相遇时宝玉说过“这妹妹我曾见过”,还有后来的黛玉总是因为宝玉哭泣。黛玉孤僻,使得她在大观园中没有倾诉的对象,即便是贾母多喜爱她,对于宝玉,她也总是患得患失,终因为宝玉要娶宝钗而去世。世人总说,红颜薄命,该是如此了。而她又幸运的是,她爱的人也爱她。即使是去世了,宝玉的心中仍然念着林妹妹,于是在结局的时候,出家。

一首葬花吟,可算是黛玉的心情体现。她前往宝玉的怡红院那看望宝玉,却被晴雯挡在了门外。想起自己只是客居贾府,被丫鬟拒之门外,又听见宝玉跟宝钗传来的笑声。纵然是谁听见了,也会心里抑郁着,又何况是林妹妹呢?“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怕不仅写的是她自己,却又怎么难看出,这世上的女子,有多少不是这样呢?

一本书,一部剧。就像人生,也就如一场戏,有喜有悲。《红楼梦》写了黛玉跟宝玉这么两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形象,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有着反封建的意义,向往自由。但总是有着阻碍,便是那已有千年的封建压抑着。戏如人生,曹雪芹借着《红楼梦》来写着自己,悲剧,伤情,大概是早已定了的。结局是什么其实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红楼梦》的成就,意义是深刻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红楼梦有感

可悲可叹的情缘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它记载了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心酸没落史,对于它的精髓可以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因此吸引了不少读者去阅读甚至是研究探讨。但就我来说,它给我的最深的感受是那宛若一帘幽梦般的爱情故事。或许你会觉得我肤浅无知,但我为之可悲可叹的就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阅读《红楼梦》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几乎读不懂所谓封建家族的罪恶,也并不怜惜宝黛之间的爱情,但在大学里又细细品读了一下,我发现自己每每在阅读时多希望没有所谓的封建势力的压迫,没有门当户对的讲究,这样宝玉就能和黛玉在一起了,就不会有葬花一幕为之流泪。阅读完全文,在我看来宝黛的爱情悲剧既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黛玉之死,是因对现实人生的执着;宝玉出家,是对于现实人生之厌倦。黛玉之死,为着不胜于自己的痛苦;宝玉出家,还为了不堪其对人间的悲悯;一个死去,一个逃亡正是这种悲哀和惋惜以及理解构成了我们心为之而哭泣的感动。 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就是他的叛逆精神,这种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科考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挑战,表现在对大观园女孩子的特别尊重和亲爱上。“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基础上的,他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就钟爱木石前盟。同样的黛玉也是作者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我行我素。她不仅貌美如仙、气质如兰,而且明诗工赋。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作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他们的这种性格上的相通点也就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在欣赏宝黛纯真的知己之爱的同时,也常会为他们交流和表达爱情的方式感到深切的同情和悲哀,殊不知,正是这种含蓄,使宝黛之爱愈发刻骨铭心、优美动人。黛玉作为名门闺秀,她所受的教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