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一本优秀的教育学著作。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书,受益良多。本书展示了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实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的最主要和最重要途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似乎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中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作为新入职的一名年轻教师,“创建学校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方法对我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影响,我通过总结和反思,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1.教师要明确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和挑战”

本书第一章就为我们展示了合作学习的奇妙风景:沉默寡言的高志和学力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分在了一个小组。高志不善沟通显得非常焦虑,而幸子则是连名词动词都未搞清。但是为了能给高志提供帮助,幸子不断询问别人,把所有内容理解并记录了下来。而高志感激幸子的好意,真诚肯定的回答她的问话,期望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帮助她。这种弱者间的互相帮助,即互惠又感人。通过合作,幸子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事实,而高志也在帮助幸子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了学习和沟通中。两人在挑战了学习中的困境,并战胜了困境。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导学力能力差的学生向同学请教。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要想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控制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最好不超过4个,这样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教师不要干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要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向小组内的同学请教。三是对于教学课题的设置要有一定层次和难度。如果题目过于简单,会使学生轻易完成,达不到“冲刺和挑战”的目标;如果过于高深,组内学生都无法完成,也不会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洁,每一次提问都能够引导组内学生进行讨论,而不是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诱导学生把组内讨论变成课堂闲谈。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学校发的《学校转型》,这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今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转换的实在是太慢了。幸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紧跟

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转变。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这本书展现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在书中,我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同时也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

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

在战略改进领域提到“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实际上,课程结构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教师教育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实行课程结构样态转换。课程结构体系要由以专业教育为主线转向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要由学年学分制转向学分制;课程结构样态要由目前的线性单向转向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网状有向课程结构。无论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可根据网状有向课程提供的可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体现时代要求和专业化特征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 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期,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有所突破,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教师教育给予关注,从多方位、多视角进行了研究。

…… …… 余下全文

篇三 :《有效学校管理》读后感

窥管理之一斑,知有效之全豹

——《有效学校管理》读后感

借着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认识了杨天平教授,认识了这位“既和蔼又严格,和蔼而不放纵,严格而不冷酷”的老师,同时也接触到了他所翻译的《有效学校管理》一书。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沐浴在杨教授以平实的教学风格营造的融洽教学氛围之中,收获现场的感悟之外,自然而然地对杨教授的大作充满期待。怀着这样的心情,以近乎饥渴的心态快速地浏览了《有效学校管理》全书,虽时间所限,还未及深入品味其中细处深味,但已经对这样一部独特的充满“洋味”和“土味”的书产生了特有的体验。

说到“洋味”自不为奇,原因有二:一是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伯蒂·埃弗拉德、杰弗里·莫里斯和伊恩?威尔逊,前两位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且都有教育培训方面的成就,伊恩?威尔逊则是一位勇于实践的校长,并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二是本书的呈现方式也是我读过的书中非常有“洋气”的一本,编排独特,目录详尽,图表丰富,似一部学术专著,又似一部资料手册,更似一部管理说明书。

那么“土味”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解释就是非常“接地气”, 诚如作者所说,该书“不是一本学者给学者写的书,而是一本实践者给实践者写的书”,是一本关于管理实践

和组织运作的专业书籍,也是一本为改造组织管理和运作而提供方法的工作手册。

在这份“洋味”和“土味”兼备的最初体验之后,我开始随着译者杨教授的脚步,踏进其一进进独特的“屋宇”。核心感受就是,通过阅读本书窥见了学校管理之“一斑”。

来具体谈一谈这部书的结构吧。

全书共 18章,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和“变革管理”3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如何实现成功运作”等基本命题。第1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阐述学校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特征、自我管理、领导行为与风格,对员工的聘用、培训、激励与评价,学校的决策与施行,学校的会议管理与冲突管理等基本内容,并介绍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要则和方式。第2部分“组织管理”,逐一缕述组织的要素与模式、团队的建设与绩效管理、课程的管理与改编、学校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学校的资源与环境管理等基本内容,并提出了人人都要坚持学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组织与个人共赢等有效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第3部分“变革管理”,着力析解变革的本质与方法、成功实施变革的条件与示例、转型管理在学校变革中的作用及其保障等基本内容,并阐发了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步骤、提高变革管理有效性的实践智慧等。

…… …… 余下全文

篇四 :《最棒的学校》读后感

内心的诉求

——阅读《最棒的学校》有感

在我谈及《最棒的学校》阅读体会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心中“最槽糕的学校”。

针对“最槽糕的学校”,我并不想泛泛而谈,而是确有所指——西安音乐学院。

药家鑫案件已经尘埃落定,此时对于该案的判决,我想已经没有必要再做任何分辨。尽管我是坚决反对对于药家鑫死刑的裁决,但一切已是物是人非。还是让我们转过视线,看看西安音乐学院在整个庭审过程中的扮演的角色。

我们先撇开案件,还原在西安音乐学院中的药家鑫是怎样一个孩子。根据药的同学们在法庭中展示其在校期间各类获奖证书,我们可以推断药在校内表现良好。就是这样一个被师生普遍认为是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犯下滔天大罪?我想,在他学校的身上可以窥见端倪。

药家鑫的案件被媒体披露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法律、道德谴责。更有甚者,高晓松在微博中扬言封杀西安音乐学院。这是作为药家鑫母校西音所必然要面对与承受的舆论压力。但是,面对压力,西音的危机公安在我看来是十足的可笑与蹩脚:

从学校角度而言,发生如此重大事故,西音第一时间不是对自身工作存在疏漏进行检讨与反思,而是急切地希望切割与药家鑫之间的联系。如此不善反省自身的学校,又如何能培养出能够反思的学生?

站在药家人的立场上,校方自始至终没有为药家人送去一句慰问之语:是由于我们工作的缺失,在校期间没有引导好学生,致使悲剧的发生。一名中途退学的学生对于西音而言,不造成任何影响,但是,一个丧失孩子的家庭,尤其是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那决然地便意味着毁灭。我相信,一句慰问之语,社会大众不会将全部的责任交由你校方承担,但其中却彰显了艺术类学校本应积淀更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但是,什么都没有??唯独今年4月22日西安音乐学院在其官方网站刊登的文章《我院师生坚决拥护法院对药家鑫案的公正判决》。

一个不懂反思的学校,一个不知人情冷暖的学校,一个犹如墙头草随风倒的学校是不是“最糟糕的学校”?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我迟疑了。在今天中国这片国土上,要我以最高级的形式来修饰“槽糕”,我犯难了。因为总有现在觉来异想天开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的发生,时时令我无所适从。也因为,我看到更多的网友评论,令我不寒而栗: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 教师第一

2011.9

认真阅读了学生第一这本书,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活动设计,精美的图片,关注细节的管理,以人为本的情怀??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接触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不同活动的照片,再配上红色的“学生第一”几个字,心中不禁一动: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摆在第一位的一本书吗?翻开扉页,引人注目的是“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的同事们”,而在整个扉页中,除了上面这句话,剩下的是慢慢的 一页教师的名字,是所有教师的名字!这是对教师的尊重,是对所有教师的尊重,我感受到了老师在李希贵心中地位,教师第一,而这个理念,;李希贵校长在扉页中明确提出:从管理学的概念出发,教师第一, 从教育学的取向出发,“学生第一”!

纵观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北京市十一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所以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不拘一格的、甚至是闻所未闻的活动,如开学护照、世界文化艺术节、校园里面开公司、校园泼水节、名生讲堂、每月百星、学生影院、学生出版社、学生大使团、学生院士、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并且带学生参加重要活动,模拟国际新组织,将未来职业素质要求告诉学生等等,等等,这些活动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也让每一个生活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以及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到: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一句话,“学生第一”!

同时,在北京十一学校,学校的理念不光学生第一,教师也是第一位的。你看,十一学校的领导,为老师建立了“教师互助中心”,“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彰教职工的优秀子女”,“非正式表扬”、退休纪念册、标注所有人的名字、让非体育教师带体育课、教师互助中心、迎新酒会;评选“月度人物”、“青年才俊”,特别是“教工健康促进中心”,为每一位老师登记造册,研究符合每一位老师的锻炼方式并为他们提供器材、场所,还帮助有疾病的老师挂号,节约他们的时间,等等这些举措,每一位教师心中该是多么的温暖和激动!而这温暖和感动,都会转化为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爱,老师的工作自然也是幸福的,自豪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校园文化读后感

校园文化读后感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校园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的校园文化,是一种软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校团结民主,稳步发展,而且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学习,还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集体意志和合作精神。

一.谋求团结的学校关系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关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学校要着力打造教育品牌,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自身的努力妥善处理与社会各界的工作关系,加强对话、沟通、理解和合作,争取对教育的政治投入、经济投入和精神投入;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靠学校领导民主决策,要靠老师的精心安排布置、指导,要靠学生动脑动手,完善内容。只有大家团结协作,谋求发展,才能实现工作目标。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前提。一方面,要求教师培养崇高的师德修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爱生之心,鼓励教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为学生付出的坚辛劳动和辛勤的汗水,认识到教师所独具的“蜡烛”精神和“黄牛”精神,化精神为动力,“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三.营造健康的学生关系。

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秀集体的形成。如何帮助“留守生”成了一个新的课题。学校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活动载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等不良心理,积极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助人为乐、宽以待人,提倡同学之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学校要增开心理课、增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这样,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 王小健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一、“合作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感动于课堂上孩子们之间悄悄发生地巨大变化,感动于佐藤学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结成“若无其事的优势”,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风景不正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吗?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 …… 余下全文

篇八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第一实验小学 金祖礼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的著名作品,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阅读本书后,我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而我从阅读本书中也看到了当今社会与作品中讲述的不同面: 作品中对孩子童年时的活动时间提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建议: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而当今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同时作品对教育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读书心得

现今学校教育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而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却无法给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