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南怀瑾》读后感

《南怀瑾》读后感

看了南师的讲演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书中一直写到的一句话,本人一无所长,一无事处,我所讲的话都是骗人的。南师真是很谦虚,讲的话也是句句实言。其实他所讲的到底是不是骗人的,那就看你是从哪个角度去看待理解分析问题了。

书中写到,古人学者读书是为了自己,而今之学者是为了工作赚钱,是呀,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实现他们未了的心愿,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所以只要孩子从懂事的那天起,父辈们就会跟他们说,孩子,你要努力学习,考重点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只要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将来的生活就不用愁了,说到底,还是钱在发挥着作用。看看,现在只要一出家门,如果身上没有钱,可真是寸步难行,如今的社会,诱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举个普遍的例子吧,现在老百姓都不太愿意去大医院看病,并不是医院的医疗条件不好,而是根本看不起,都说医院是给富人看病的,普通的工薪阶级是看不起的,不就是没钱吗,没钱就不给治,那不就等于是等死吗?我在想,当今的世界,还有没有像白求恩这样的人呢,我真是不敢去想。

谈到钱,南师讲了一句很深奥的话,赚钱不难,用钱比赚钱更难,赚了钱,怎么花,怎么用得有价值,有意义?这个很难。我觉得赚钱很难,花钱并不是很难。天上不会掉馅饼,不会有那么便宜的事情。赚钱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没有付出,是不会得到的。而花钱,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实际需要的,就有意义。

其实有时花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能体验一番花钱时的快乐,只要买回来的东西不是废品,就不算是浪费。有钱是好,但有钱人的日子就一定会过得幸福快乐吗?其实钱太多了也不见得会很快乐,每天都要把自己的财产清点一番,整天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的,担心身边的人对他好不是出于真心,而纯脆是为了他的钱,所以说,钱多了,生活条件好了,烦心事反而更多了,倒不如没钱时过得轻松自在,仔细想想,觉得也真够滑稽的!

我觉得,读书还是应该为自己读,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做人,去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对待自己的亲人要无私、对朋友要真诚、对上司要尊重,对同事要宽容,对那些有困难确实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应该要有爱心,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南怀瑾选集》第二卷有感的读后感

读《南怀瑾选集》第二卷有感

近日,我读了《南怀瑾选集》的第二卷,本册书分两部分:老子他说和孟子旁通,认为南怀瑾的思想与我所了解的辩证统一思想相融合。他在《老子他说》体现的一个重要思想,顺其自然,说到自然,,大家自然的会想到,不要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刻意追求,应该是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绝对不要违背规律。

老子道:“无为”“无所不为”,好像是让众生服从于自然界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规定任其发展,怎样如何做,才能顺其自然,这是个关键,人应该无所求,如按众人所理解,无所求,那就错了,他所讲的无所求,指的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不因为外部环境的好坏,或者喜,或者悲,不以自己心情的好坏,或者高兴与否,悲伤,就是不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因自己心情好坏干扰,对名利要淡泊,对别人所有不要心怀嫉妒,刻意追求为己所有,满足于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心情放松,心情好一切都好。

历史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名利,否则就会找来横祸,如你吃多了贪食,你的胃就受不了,自然会给你带来痛苦,你心里想的太多,即贪,就是感到累,心累,脑累,等等。再如,人不要在工作中过累,一个劲的工作,工作狂。没有了身体也就不要淡狂,更不要为安逸的生活所累。就是天天是吃喝玩乐,最后没吃没喝,没钱玩乐,因此说

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度,即顺其自然。在此还要考虑,不同时代,对顺其自然的理解不同,乱世和和平年代,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对顺其自然的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顺其自然即顺应社会发展,不要逆道而行,反其道而行之。

还有应是求静,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总是忙忙碌碌,有时心悄产生浮躁,过于匆忙,特别是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的压力,有的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许多外界的压力,自然会干扰我们的心情,有人很难沉静下来去思考,考虑问题,这时我们要沉下心来想,人活着为什么?这时要想守住净土。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听南怀瑾大师讲经》有感

读《听南怀瑾大师讲经》有感

我平时喜欢读小说。也许是太过投入地读书,小说让我和书中的人物经历了各式各样的人生。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因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因他们的成长而成长。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总觉得哪个地方没有底气,有些空虚,捉摸不定。于是,最近又喜欢看一些修炼身心的书籍。周六、周日带着女儿赖在图书城,就能享受片刻的宁静和充实。

女儿翻看绘本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本书——《听南怀瑾大师讲经》。看了序言,我便被里面的两段话吸引住了: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聚自身的潜能,撞击它,激活它,一人可变天下风俗,一人可导天下潮流。?

?道家讲‘无为无不为’,不苛求,不强求,让心灵与天地自然融于为一,或行或止,顺其自然。无心胜有心,无声胜有声,无招胜有招,无功胜有功。无忧无虑,如登仙境。?

南怀瑾大师精通三教经典,讲佛经巧合儒经、道经,讲儒经妙用道经、佛经,讲道经揉和儒经、佛经,三教精神存于一心,运用自如,可以称得上是?一理通,白理通?。我个人认为,自己的积淀和修为可能还远远不够,所以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想:三教存于一心很难,若能用儒家和道家的精髓指引自己的身心就已经很好了。 这本书里有很多的故事让人思考。其中列举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就让我想了很久。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

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呼风唤雨,无所不为,好像是一个半神的人物。可是当他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的时候,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一场大雨忽然下来,救活了司马父子。所以他不得不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尽人事,听天命?,他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他从?三顾茅庐?出山,到生命终了,目标明确,料事如神,勤于精业,可应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了。但他却忘了在修身的同时修心了。诸葛亮焦虑、担忧,并将这种焦虑担忧郁积在心里,最后留下一堆遗憾走了。我们智不如诸葛亮,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了。这让我忽然想到近期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周围很多班主任老师陆续病倒了,有的心脏病,有的高血压,有的眩晕症,有的手术住院。归根结底,大家的病因相同——劳累。我就曾半个月躺在病床上,出院后一边养病我就一边反思自己,是不是班主任的工作就真的那么累,让我们的身体都垮掉了呢?我想还不至于到摆小摊、刮大白、绑钢筋那么辛苦。那么这种劳累更多的应该是内心的不堪负重。我就想啊,如果我不再像从前一样工作是不是就会好些?不会,只要心里放不下,一样不会轻松。一份责任就让我们身心疲惫,活得苍老了。这本书给我启示,做事我们可以有从前?修身齐家育人?的过程,而对待结果就要有?无为无不为?的达观了。孔子三千弟子成名几人?更何况你我。只能说尽全力为之,淡看结果吧!努力后把一切看得淡泊,自然胸襟开阔,失之泰然,得之淡然,身心愉快。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近日得读《老子他说》一书,因时间关系,仅读一遍,恐不得其精髓,虽认为它类似于随谈,文章散且无序,但浅显和随意笔法使人读起来不像文言文那样令人费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和他的著作《老子他说》,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亦影响至深。

《老子他说》的绪论中就首先谈及老子以及老子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当今人们对老子文化研究的不同。现在研究老子的学者遍布全球,但是有些论点不免拾人牙慧。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能洋洋洒洒地出一本厚厚的书。“道可道,非常道”在我肤浅的理解中,就是道理和规律等一些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让我觉得,像我们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不要总把理论挂在嘴边,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其实,人要学会一个字——“沉”,不沉难以深。有点儿想法就说出来,难免显得肤浅,有时亦会言多必失,就像美酒一样,越深藏越香,不深藏怎么能像美酒一样发酵酿香?人和酒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我对上文这段话有两种理解,首先我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瓶颈和问题时,不要苦恼郁闷,因为存在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大部分人觉得问题棘手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必将看到希望的信念,因为凡是失望和绝望的地方必有希望。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苦闷,不要忧郁暴躁,因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它,只是现在的方法并不适合现在的状况。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听南怀瑾讲幸福人生经营课 读书笔记

听南怀瑾讲幸福人生经营课 读书笔记

—ZXM

目录

第1章 幸福 ......................................................................................... 2

第2章 自己 ......................................................................................... 3

第3章 欲望 ......................................................................................... 4

第4章 舍得 ......................................................................................... 4

第5章 平淡 ......................................................................................... 5

第6章 家庭 ......................................................................................... 6

第7章 交友 ......................................................................................... 7

第8章 专一、当下、宽容、说话 ...................................................... 8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老子他说》中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影响深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这部著作让我对老子的学说乃至道家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顿悟。

南怀瑾大师认为尽管历来的通人达士们,口头笔下,都在反对神仙佛道,但是遇到无可奈何之处,在潜在的意识里,何尝不懂憬超越人间,倘佯于天人的美景。所以练气行功,讲究气住丹田的人们,依旧多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骛。古往今来,无数贤人雅士乃至民间游人都对老子崇尚至致。南怀瑾先生在书中说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媚外,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我觉得南怀瑾先生真实地道出了当今中国时下的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弃。取其金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才是当代人类真正获得心灵深化的最佳途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让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人,不要总注重理论,更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南环瑾先生在《老子他说》的书中也着重地强调了

实践的重要性,举历史的名例让读者去参透实践的意义,发人深省。 老子教导我们要寡欲,谓之:“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这让我想起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这句话。无欲无求方能活得潇洒,而从古到今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无求无欲呢?有多少人又能摆脱世俗的羁绊,笑傲一生,淡薄于江湖之中呢? 《老子》中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何在。教我们要识道的真谛,做到不执著,为而不为.....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我觉得老子的这句话在告诉人们在深陷困境,挫折中时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相信前方就有出去的大门。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勇于突破,开辟新天地。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因人而异的留心法—读南怀瑾《历史的经验》有感

[原创]因人而异的留心法—读南怀瑾《历史的经验》有感 (入选推荐

日志,加10币)

在《金牌店长训练-团队管理》课程中,我多次谈到了团队的激励问题,也就是靠什么留住员工的心。举得最多的一个例子就是唐僧靠什么来管孙悟空,武功高强火眼金睛行动迅速的孙悟空为什么能够一心一意不离不弃,一路上披荆斩棘除妖惩恶,历经磨难护送唐长老最终取得真经。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答一、是唐僧的愿景-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感召了孙猴子,这个叫做文化留人;答二、孙大圣在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经观音点化是唐僧救他脱离苦海,并在取经途中为猴子做了件虎袍,猴子大受感动,而报知遇之恩,这个叫做情感留人;答三、观音给了唐僧一件法宝紧箍咒,只要猴子不听话,唐僧就可以念金箍咒,这个叫做制度留人。“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轻松人,文化管人留住人。”到底文化管人是不是留人的最高境界,这个还是要因人而异的。

近日在读南怀瑾先生的《历史的经验》一书,读罢大呼过瘾,其中特别涉及到一些领导者管理学的内容,更是精辟实用一针见血,大有启发。为政在人,首在得其心;如何得其心?则因人而异也。刘备之得诸葛,动之以义也。曹操之得庞德,养之以恩也。齐桓得管仲,示之以礼也。魏文侯得吴起,利之以禄也。高祖之用韩信,饵之以爵也。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早在三千年前,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尽人皆知,任何将人的问题简单化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将人分为几种性格然后归类总结,以为采取怎样的技巧就可以领导好这些人,其实还是有待商榷,有很多的细分工作要做。管理的问题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的留人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得其心。

在因人而异留人的基础上,仍然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可以帮到我们:

原则一、与下属同甘共苦

古时候,有一位将领,别人送给他一坛好酒。因为一坛酒没办法让全军所有人都能尝到,所以这位将军就把酒倒进了河里,然后与士兵一起共饮河水。一瓶酒怎么可能让一条河都有酒味呢?但是士兵们都因为主帅不私自独饮一坛酒,而大受感动,都愿意为他拼命。 吴起做将军的时候,每天都在军队里巡查,跟士兵亲如一家人。曾经为一个小兵吸过毒疮,这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哭着说,“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将军给吸过毒疮,而大受感激愿意为将军而死。而如今我的儿子又发生了这样的事,他肯定又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两个例子都是说明领导要与下属同甘共苦,一个是说领导要懂得与下属分享,不藏私,另一个是说领导要关心员工的日常生活,一点一滴都会让员工大受感动。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李勇

假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回顾这个假期,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唯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读了一点《论语别裁》。但惭愧的是只读了上册,下册才刚刚开始读。宋朝的赵普,能做到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自己也能像赵普那样,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初读南怀瑾先生著作的《论语别裁》,虽然以自己现在的学识和眼光还不能完全领悟本书的真谛,但看完本书之后,使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认为,当时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否存在以上所说的缺陷呢。学习了孔子的教育宗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 …… 余下全文